正文

行走進藏艱難路——茶馬古道(組圖) (圖)

(2008-03-24 23:05:40) 下一個





行走·茶馬古道(組圖)


   從遙遠的、開放的唐代,直到19世紀五六十年代滇藏、川藏公路修通,一直存在著一條鮮為人知的道路,它由中國大西南橫斷山脈東側的雲南和四川的茶葉產地出發,以人背馬馱這種最原始的運載方式,穿越橫斷山脈以及金沙江、瀾滄江、怒江、雅礱江等大江大河向西延伸,蛛網般覆蓋了中國最大的兩個高原,最後通向喜馬拉雅山南部的南亞次大陸。隨著茶文化和藏傳佛教的興起和傳播,隨著茶馬互市的開展,這條道路便成了名副其實的茶馬古道。

   1000多年來,茶馬古道將雲南、四川的茶葉輸送到藏區,又將雪域的山貨特產運到內地,抗日戰爭期間它更成為中國惟一的對外交通道路。就在民間運輸的同時,這條遙遠而無比艱險的道路更成為宗教文化以及沿途20多個少數民族文化傳播交流的走廊。它不僅是連接漢藏等多民族的經濟文化紐帶,也成了人類為生存所激發的非凡勇氣和所作出的超常努力的象征。
  不管這個世界在發生著什麽,由於不可思議的僻遠艱險,茶馬古道上有三樣東西似乎還在堅韌地存在著:一個是沿途的蒼茫大地、山川湖泊、藍天白雲;一個是與藏民生命生活融為一體的宗教;一個是藏民的善良、純樸和美好。我覺得,藏民們對大自然的敬畏和強烈的宗教感情似乎就來自藏區的大自然本身,相輔相成,那樣的宗教感情又成全了他們的善良、純樸和美好。

  在茶馬古道沿途,有著我們這個世界上最壯麗最動人的山水。那是一種驚心動魄的蒼茫和曠世的沉寂。有時世界靜得出奇,周圍的大山全都沉默不語。它們以一毛不生而令人震驚。那種蒼涼的美、嚴酷的美輕易就把人帶入史前時代。夏季的雨水汪洋恣肆,冬季的雪水清碧如玉。它們從無數大山上奔瀉而下,那水流漫漫渙渙,迅速匯聚成溪流,又很快流淌到無數的大江和河流中。遠山顯露出它們強勁而優美的山脊,它們是那麽峻秀,又充滿了張力。藍藍的山嵐,使它們顯得英姿勃發,十分年輕。如果說山脈架起了西藏的骨骼,那這些江河就是西藏的血脈,它們奔湧流動,為高原注入了生命的活力,為高原帶來了蓬勃的生機。

  除卻大山大川,茶馬古道沿途有的是極富靈性的石頭和無比奇妙的雲,以及超凡脫俗的天光。那些曆盡滄桑的石頭,那億萬年來不老的藍天,那一逝不再、永不重複的雲,那似乎來自極地或外太空的光芒,它們組合成的色彩令人激動不已。而如果在晴天的晨曦中和晚霞裏走過西藏的大地,你一定會為那種剔透明朗的光澤所震懾。隻要看到一眼,隻要沐浴一次,人生便因之而生輝。

  在茶馬古道一路,我們經常目睹前往聖城拉薩的虔誠的朝聖者,他們在崎嶇蜿蜒的山道上踽踽而行,有的更將全身匍匐在地,磕著等身長頭前往心目中具有極神聖意義的拉薩,他們磕得四肢潰爛,麵額鮮血淋漓,但眼睛的虹彩中卻充溢著寧和而確鑿的信仰之光。

  在茶馬古道沿途,同時也是轉經朝聖道路的沿途,一些民間藝術家們於過去漫長的時日中,在路邊的岩石上、瑪尼堆上繪製和雕刻了無數的經文咒語、佛陀、菩薩和許多高僧的形象,還有一些神靈的動物形象,如魚、蛇、貓等等,當然也有一些被視為神異物的形象,如海螺、日月星辰。那些或粗糙或精美的造像為古道那漫長的旅途增添了一份神聖和莊嚴,也為那遙遠的地平線增添了幾許神秘……

  這就是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是雲南、四川與西藏之間的古代貿易通道,由於是用川、滇的茶葉與西藏的馬匹、藥材交易,以馬幫運輸,故稱“茶馬古道”。“茶馬古道”連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抵達西亞、西非紅海岸。根據現有的古文物及曆史文獻資料,早在漢唐時,這條以馬幫運茶為主要特征的古道就發揮作用了。抗日戰爭中,當沿海淪陷和滇緬公路被日寇截斷之後,“茶馬古道”成為中國當時唯一的陸路國際通道。

  “茶馬古道”是中國西南大地上一條進行對外經濟文化交流,傳播中國古代文明的國際通道。

  滇藏道

  我國西南“茶馬古道”說最早的正式提出者之一木霽弘,在此間接受記者專訪時稱,他經過10多年的深入研究,認為滇藏線“茶馬古道”有7條主幹線。

  木霽弘現為雲南大學中文係教授。1990年夏秋季節,他和自己的大學同學徐湧濤及北京大學教授陳保亞、藏學家王曉鬆等6人,在滇藏川地區進行了為期100多天的實地考察,徒步行程2700多公裏,最後合著了《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一書。該書首次正式提出了“茶馬古道”的命題,引起海內外學術界重視,並有很多人加入了研究行列。中國古代“北有絲綢之路,南有茶馬古道”之說逐漸被人們所認可。但“茶馬古道”究竟有幾條,眾說紛紜。

  木霽弘經過長期研究,認為“茶馬古道”在中國的範圍主要包括滇、藏、川三大區域,外圍可延伸到廣西、貴州、湖南等省區,而國外則直接抵達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和東南亞的緬甸、越南、老撾、泰國等國家,並波及南亞、西亞、東南亞的另外一些國家。它是以由人趕著馬匹運輸的方式在高山峽穀中跋涉,以馬幫運茶為主要特征,與對方進行馬、騾、羊毛、藥材等商品交換的重要運輸通道。

  木霽弘提出,“茶馬古道”有7條主幹線,它們分別是:

  --雪域古道。由雲南南部的產茶地大理、麗江、迪慶經西藏,進入印度、尼泊爾等國家。這條主幹線還有兩條岔道,一條由雲南的德宏、保山經怒江到西藏,與雪域古道會合;另一條由四川雅安、巴塘、理塘經西藏與雪域古道會合。

  --貢茶古道。從雲南南部經思茅、大理、麗江到四川西昌,進入成都,再到中原。其岔路一是從大理、楚雄到昆明、曲靖,從勝景關進入貴州,經湖南進中原;二是從雲南曲靖、昭通進入四川宜賓,經水路或旱路到內地。

  --買馬古道。在古大理國的時候,開辟了由廣西進入雲南文山,經紅河、昆明再到楚雄、大理的買馬古道。

  --滇緬印古道。這是史書記載時間最早的一條古道,從四川西昌經雲南麗江、大理到保山,由騰衝進入緬甸,再進入印度等國家。這條主幹線的岔道由蘭坪、瀾滄江,翻碧羅雪山,跨怒江,再翻高黎貢山進緬甸、到印度。馬鈴薯、玉米很可能就是由這條古道最早進入中國的。

  --滇越古道。從雲南昆明,經紅河,由河口進入越南。

  --滇老東南亞古道。由雲南出境後,從老撾再到東南亞。

  --采茶古道。各地客商來雲南茶區收購茶葉的古道,它連接了包括西雙版納、思茅、臨昌、德宏等主要產茶區。

  木霽弘說,“茶馬古道”不僅是世界上地勢最高、地理形態最為複雜的商品交換通道,而且是中外文化交流、文明傳播的通道,它還是民族遷徙、佛教東漸和旅遊探險之路。

  從雲南普洱茶的產地(今西雙版納、思茅等地)出發,經下關(大理)、麗江、中甸(今香格裏拉)、迪慶、德欽,到西藏的芒康、昌都、波密、拉薩,而後再經藏南的澤當,後藏的江孜、亞東然後出境。

  川藏道

  一條完全憑借人和馬踩出來的連接四川和西藏的千年古道,在歲月的蹉跎中,今又流芳。一幅幅當年的老照片,讓人陶醉和驚訝,它的神秘,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們關注和解讀。

  “茶馬互市”的由來  

  “寧可三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可見茶在藏族同胞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多麽重要的位置。由於青藏高原幹燥、高寒、缺氧,藏民飲食以糌粑和牛羊肉為主,缺少蔬菜,而茶葉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等,可以彌補其飲食結構的不足。據四川農業大學副教授唐茜介紹,“雖然藏區不產茶,但與之毗鄰的四川雅安卻是茶葉之鄉,川藏商賈就利用雙方的特產,做起茶葉與馬匹交換的生意,正是這些客觀條件,才導致了中國曆史上有名的‘茶馬互市’,從而形成了川藏間互利互惠的商業交易通道。”由於茶文化的繁榮和旅遊業的發展,川藏茶馬古道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們關注。

  雅安蒙頂山是著名的茶文化發源地,據史料記載,公元前53年,雅安人吳理真在蒙頂山種下7棵茶樹,首開世界人工種茶之先河。蒙頂茶從唐至清一直是中央朝廷祭天祀祖專用茶,曆代名人留下了“揚子江心水,蒙頂山上茶”的美譽,其茶葉品質優良,加工生產“邊茶”的曆史也非常悠久,在藏區的信譽很好,經過上千年的飲用,藏族人民對雅安“邊茶”情有獨鍾。由於雅安豐富的茶葉資源和悠久的“邊茶”加工曆史,使雅安在古代就成為我國最大的“邊茶”生產基地,正是有了這樣的條件,才使得雅安成為川藏茶馬古道的源頭和主幹道。

  據史料記載,在北宋時期,朝廷戰馬缺乏,李杞就入蜀置“買馬司”,並在各路設置官茶場,如今的雅安蒙頂山還保留著大片“皇茶園”,朝廷就是用皇茶園裏的茶葉與西南各少數民族及藏族同胞交換戰馬,從而使“茶馬互市”生意更加興隆,逐步形成一種固定的官方製度和軍需政策。雅安境內的茶馬交易場所當時就達四處之多,分別是雅州博馬場、寶興靈關博馬場、碉門博馬場和黎州博馬場,其交易規模居全國之首。明洪武四年(1074年)朝廷在秦州、洮州、河州、雅州分別建“茶馬司”,對茶馬交易進行管理,雅州“茶馬司”就是專門負責川茶與藏馬的交易。

  雅安名山的“茶馬司”,是中國現存惟一的以茶易馬的“茶馬司”遺址,它的曆史體現了古代川藏地區貿易交往的頻繁,見證了我國西南各族人民的交流和友誼。

  關於川藏茶馬古道的線路,四川省作家協會楊紹淮認為主要分為三段,其源頭在四川雅安,先從雅安出發到打箭爐(今康定),再從康定到西藏拉薩,最後從拉薩經江孜、日喀則、亞東到不丹、錫金和尼泊爾。

  古道上的背夫和馬幫

  一條完全用人和馬踩出來的茶馬古道,用茶馬精神鋪成的傳播文化文明的古道,路上的每一個“拐子”窩痕,都是一個美麗的故事。

  天全縣二郎山下的甘溪坡是古代茶馬古道上的幺店子,其《古道背夫銘》記載:藏區多用犛牛,滇地古有馬幫。惟天全一帶,既無天時趕犛牛,也乏地利走馬幫。往返古道者,惟有人力。互市不止,運輸不廢,遂有背夫聲名遠揚。

  川藏茶馬古道沿途高山峻嶺,大河交叉。據統計,從雅安出發到拉薩,“全長約四千七百華裏,所過驛站五十有六,渡主凡五十一次,渡繩橋十五,渡鐵橋十,越山七十八處,越海拔九千尺以上之高山十一,越五千尺以上之高山二十有七,全程非三、四個月的時間不能到達”。

  從雅安到康定,最主要的運茶方式是依靠人力背負。背茶的人,在當地被稱為“茶背子”,一般由十人左右組成一組,通過“攬頭”開具保單、繳納手續費後,就可以到茶號背茶。背夫用的工具是簡單的背架和背墊,手上的“拐子”,既可作杖,又可支撐背架。他們用背架背著沉甸甸的茶包,穿梭在古道間,日久天長,古道上的青石板也就布滿了深深的錐印。

  據專家考察,滎經縣安靖鄉用青石鋪就的街道上大大小小的坑窩,就是背夫們留下的“拐子”窩。在當年那個完全依靠人背馬馱的年代,漢藏人民用智慧和勤勞,共同築就了這條世界上曆史最悠久、線路最長、沿途最艱辛的茶馬古道。

  每年冬季,是雅安各茶號發茶最繁忙的日子,每天出發的背夫都在500人以上。通常男背夫可背150斤左右的茶葉,女背夫也能背120斤以上,在彎彎的山道上,背夫們的山歌聲、口哨聲和“拐子”的杵地聲完美結合,就像奏出的一曲曲優美動聽的千古絕唱。路上歇氣就到“哨凳”上,沒有的地方就把“背架”歇在“拐子”上。由於勞動強度極大,五步一噓,十步一拐,加上惡劣的自然環境和險峻的山道,不少背夫甚至遺屍荒野,他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得到的卻是微薄的回報。

  康藏高原,崇山密林,道路艱險,半年以上都是積雪期,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解放前夕,背夫要把茶包從雅安運到集散市場的康定,即使起早貪黑,每天最多也隻能走30多裏路,雖然隻有450裏路,但至少要走10多天。如果走“大路”就要翻越大相嶺,走“小路”則要過二郎山。清末民初,古道上還時常有土匪出沒,運送的茶包經常被劫,從而導致運費高漲,當把茶賣給藏民時,價格已經高得出奇。

  除背夫運輸外,最常見的就是用騾馬馱運,在唐宋時期,漢源縣的建昌馬,由於個頭小,耐力好,行走快,善登山涉水,被譽為“天馬”,為商家所看好。晚清時的騾馬幫分為漢騾幫和藏騾幫,漢騾幫的運費一般比背夫背貴20%,但信用較差,時生弊端;而藏騾幫因沿途放牧,支營設帳,並備有武器,雖時間較長,但信用較好,能順利把貨物運到目的地,商家多願雇傭。

  這些平凡的背夫和馬幫,用生命鋪就了這條逶迤於世界屋脊之上的千年古道,他們過險山,涉湍江,將川、藏地區息息相連。雖然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已取代了昔日的茶馬古道,但其迷人的文化底蘊、獨特的自然景觀,備受人們的關注。

  日前,雅安市舉行了“第八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暨首屆蒙頂山國際茶文化旅遊節”,其間,展出了由雲南文化名人殷曉俊先生捐出的160多幅茶馬古道老照片。這些珍貴的老照片是1904年由法國駐重慶、昆明總領事方蘇雅先生在四川、雲南、西藏一帶拍的,後經殷曉俊先生從法國高價購回,在蓉城展出期間曾轟動一時。

  西南農業大學教授劉勤晉表示,“用茶馬古道把薑家院子、鄧通鑄錢、凰儀拐子窩、清溪古城牆、文廟九襄石牌坊等景點串聯起來,完全可以打造成世界級的茶馬古道文化旅遊圈。”

  昔日的川藏茶馬古道,以及那些深深的“拐子”窩和馬蹄印,早已被雜草淹沒和青苔覆蓋了,背夫們蒼涼的山歌和馬蹄聲也早已銷聲匿跡。今日的川藏公路,一輛輛滿載“邊茶”的汽車正源源不斷地來往於川藏各地,一條嶄新的川藏茶馬古道,正以朝氣蓬勃的姿態,繼續記錄著川藏人民的友誼和團結。

  它是由四川的打箭爐(雅安)出發。經盧定、康定、巴塘、昌都至拉薩,再經後藏日喀則出境到尼泊爾、緬甸、印度。

  “茶馬古道”起源於古代的“茶馬互市”,可以說是先有“互市”,後有“古道”。“茶馬互市”是我國西部曆史上漢藏民族間一種傳統的以茶易馬或以馬換茶為內容的貿易往來。宋代在四川名山等地還設置了專門管理茶馬貿易的政府機構“茶馬司”。茶馬貿易繁榮了古代西部地區的經濟文化,同時也造就了茶馬古道這條傳播的路徑。

  茶馬古道是世界上通行裏程最長的古代商路。總行程在萬裏以上。自古以來,很少有人能夠走完全程。沿途的每站都可以作為終點或者是起點。而當時最大的貿易中轉站便要屬四川的康定了。

  康定過去叫做“打箭爐”,西來的馬幫到達康定,就要在這裏轉換運輸工具或者就地進行茶馬貿易。1696年康熙帝批準了在康定進行茶馬互市貿易的請求,使康定成為了內地與西藏地區之間主要的商業中心。國內的絲綢、茶葉等商品經過康定運往西方,而南亞、歐洲、美洲的商品也從這裏銷往中國內地。

  怒江河畔的古道



  茶馬古道是壯闊的,而對於當年行走在古道上的馬幫來說,那卻是一條充滿了艱險的征途。西南地區山高水急,水上交通不可想象。而山道的險峻曲折,又根本無法行駛車輛。在這樣的條件下,馬幫成為了唯一適用的運輸方式,它形成了茶馬古道上一道獨特的風景。可以說茶馬古道是一條用人力和馬的腳力踩踏出來的道路。

  從一個山穀到又一個山穀,從一個村寨到又一個村寨,馬幫們踏出了一條溝通各地的生命道路,成為了大西南地區的聯係紐帶。這些馬幫曾經駐足停留,進行商品集散的驛站,成為了後來的的城鎮。今天的麗江古城就是迄今為止茶馬古道上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城,被譽為是“活著的茶馬重鎮”。

  傳說中的馬幫



  隨著現代化交通手段的日益發達,茶馬古道已被214、317、318國道所代替,默默地沉寂於無聲。然而在人們的心中永遠有著一條可以與絲綢之路相媲美的,亞洲大陸曆史上最為龐大和複雜的古代商路。

  不管這個世界在發生著什麽,由於不可思議的僻遠艱險,茶馬古道上有三樣東西似乎還在堅韌地存在著:一個是沿途的蒼茫大地、山川湖泊、藍天白雲;一個是與藏民生命生活融為一體的宗教;一個是藏民的善良、純樸和美好。我覺得,藏民們對大自然的敬畏和強烈的宗教感情似乎就來自藏區的大自然本身,相輔相成,那樣的宗教感情又成全了他們的善良、純樸和美好。

  千年古道



  在茶馬古道沿途,有著我們這個世界上最壯麗最動人的山水。那是一種驚心動魄的蒼茫和曠世的沉寂。有時世界靜得出奇,周圍的大山全都沉默不語。它們以一毛不生而令人震驚。那種蒼涼的美、嚴酷的美輕易就把人帶入史前時代。夏季的雨水汪洋恣肆,冬季的雪水清碧如玉。它們從無數大山上奔瀉而下,那水流漫漫渙渙,迅速匯聚成溪流,又很快流淌到無數的大江和河流中。遠山顯露出它們強勁而優美的山脊,它們是那麽峻秀,又充滿了張力。藍藍的山嵐,使它們顯得英姿勃發,十分年輕。如果說山脈架起了西藏的骨骼,那這些江河就是西藏的血脈,它們奔湧流動,為高原注入了生命的活力,為高原帶來了蓬勃的生機。

  除卻大山大川,茶馬古道沿途有的是極富靈性的石頭和無比奇妙的雲,以及超凡脫俗的天光。那些曆盡滄桑的石頭,那億萬年來不老的藍天,那一逝不再、永不重複的雲,那似乎來自極地或外太空的光芒,它們組合成的色彩令人激動不已。而如果在晴天的晨曦中和晚霞裏走過西藏的大地,你一定會為那種剔透明朗的光澤所震懾。隻要看到一眼,隻要沐浴一次,人生便因之而生輝。



  在茶馬古道一路,我們經常目睹前往聖城拉薩的虔誠的朝聖者,他們在崎嶇蜿蜒的山道上踽踽而行,有的更將全身匍匐在地,磕著等身長頭前往心目中具有極神聖意義的拉薩,他們磕得四肢潰爛,麵額鮮血淋漓,但眼睛的虹彩中卻充溢著寧和而確鑿的信仰之光。

  在茶馬古道沿途,同時也是轉經朝聖道路的沿途,一些民間藝術家們於過去漫長的時日中,在路邊的岩石上、瑪尼堆上繪製和雕刻了無數的經文咒語、佛陀、菩薩和許多高僧的形象,還有一些神靈的動物形象,如魚、蛇、貓等等,當然也有一些被視為神異物的形象,如海螺、日月星辰。那些或粗糙或精美的造像為古道那漫長的旅途增添了一份神聖和莊嚴,也為那遙遠的地平線增添了幾許神秘……

  西雙版納



  位於雲南省西南端的西雙版納,古代傣語為“猛巴拉那西”,意思是“理想而神奇的樂土”,這裏以神奇的熱帶雨林自然景觀和少數民族風情而聞名。

  西雙版納是傣族之鄉,由於臨近泰國、緬甸等佛教國家,小乘佛教在這裏深入人心,處處可見充滿東南亞風情的佛寺、佛塔,傣族人基本上都是虔誠的佛教徒。

  西雙版納如今已成為交通便利的旅遊熱點,境內佛寺、佛塔星羅棋布,曼飛龍白塔是西雙版納佛塔的典範,極富東南亞情調;景真八角亭亦是西雙版納有名的佛教建築,酷似傣家竹樓;其他如曼閣佛寺等曆史悠久,是小乘佛教有名的會所,香火極盛。

  來到版納,你會被一種莫名的震撼所俘獲,版納神秘的雨林、婀娜的傣家風情,還有那掩映在鳳尾竹下的莊嚴佛塔、佛寺,讓人不能忘懷。

  大理



  大理白族自治州位於雲南省的西北部,這是一座千年古城,唐代的南昭國、宋代的大理國都曾將它作為都城,悠久的曆史和文化,使大理擁有“文獻名邦”的美稱。

  提起大理,人們首先會想到以“風、花、雪、月”四大奇景而聞名的大理風光;點綴於蒼山洱海之間的崇聖寺三塔;五朵金花及其美麗的傳說;還有那洱海湖畔的漁家情。

  大理是白族的聚居地,有著濃鬱的白族風情,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民居文化內涵深刻;白族的三道茶品味悠長。在整個雲南之旅中,恐怕再沒有其他地方能像大理那樣,讓你深切感受到獨特的白族風情了。

  麗江



  麗江地處雲南西北部,玉龍雪山之陽,橫斷山脈南麓,長江源頭金沙江從青藏高原由北向南奔流而下,到石鼓鎮轉了個大彎,又由南向北奔入峽穀,這便是著名的金沙江大拐彎處,長江第一灣在這裏穿流而過,形成了舉世聞名的虎跳峽。

  古城大研鎮始建於元初,至今仍然依稀可見昔日的繁華,古城以“家家臨溪,戶戶垂柳”而聞名於世,被譽為“東方威尼斯”、“高原姑蘇”。

  世界各國民間傳說中的女兒國,存在至今的,恐怕隻有摩梭人這一族了。滇西北高原川滇交界處的寧蒗彝族自治縣境內有一片美麗的瀘沽湖,摩梭人世代生活在瀘沽湖畔,他們至今仍保留著“男不婚、女不嫁、結合自願、離散自由”的母係氏族走婚製。

  迪慶



  “太陽最早照耀的地方,是東方的建塘,人間最殊勝的地方,是奶子河畔的香格裏拉”,其中所描繪的香格裏拉實質上就是指雲南的迪慶藏族自治州。

  迪慶處於國家三江並流的中心地帶,包括香格裏拉所、維西、德欽三個縣,其中,香格裏拉為其首府。

  境內分布著世界上最為壯觀且稀有的低緯度山區現代冰川、雪山,梅裏雪山十三峰連綿不絕,縱貫全境,海拔6740米的主峰卡格博峰。迄今仍是無人登臨的“處女峰”,位列藏傳佛教八大神山之首。

  雪山環繞之間,分布著許多大大小小的草甸和壩子,它們是迪慶人民生息繁衍的地方,那裏有靜謐的湖水匯聚成無數海子——其中以碧塔海、納帕海、黑海、碩都海景致最為迷人;神聖的寺院見證著這個自由王國——“小布達拉宮”噶丹鬆讚林寺、茨中天主教堂莊嚴而神聖;一切都如人們夢想中的伊甸園——香格裏拉。

  昌都



  昌都在藏語中是“兩河交匯”的意思,其位於瀾滄江上遊穀地之中,是西藏的東部的政治文化中心。這裏也恰好是川藏公路的中心點,它東與四川省的德格、白玉隔江相望,東南與雲南德欽接壤,西南則與林芝地區毗鄰,而西北與那曲地區相連,北麵與青海玉樹相交,自古以來便是西藏的交通要衝。

  昌都地區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不少山峰都聳立於雪線之上,康區25座神山大多都在昌都境內。這裏有藏傳佛教格魯派在康區的第一寺強巴林寺,噶瑪噶舉派的祖寺噶瑪寺,除藏傳佛教的寺院之外,還有天主教和伊斯蘭教教堂,更有三江並流的奇絕風景和神秘壯美的茶馬古道。神奇而壯麗的自然景觀和積澱著濃厚曆史文化的人文景觀一起構成了昌都豐富的旅遊資源。

  拉薩



  拉薩是西藏自治區的首府,也是西藏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市內和郊區名勝古跡眾多,布達拉宮、大昭寺、哲蚌寺、色拉寺和甘丹寺等早已馳名中外。

  拉薩無疑是這個世界上最具特色、最富魅力的城市。這不僅因為它海拔3700米的高度令初來者感到暈眩,還因為它1300年的曆史留下的文化遺跡以及宗教氛圍所帶給人們的震撼。

  公元7世紀中葉,吐蕃部族首領鬆讚幹布在此創基立業。公元641年,鬆讚幹布完成統一大業後,迎娶唐朝文成公主,公主進藏後建議用白山羊背土填湖建廟。於是,人們把最初的寺廟,即現在的大昭寺,命名為“惹薩”,藏語的意思是“山羊背上”。最後,“惹薩”被譯成了“邏些”,逐步又變成為“拉薩”了。而上千年來,這裏曾幾度成為西藏政教活動中心,於是,拉薩成為名副其實的“神聖之地”。

  康定



  康定,舊稱打箭爐,位於川西貢嘎山北端跑馬山麓。是甘孜藏族自治州首府,也是一座曆史悠久的高原古城。古城三山環抱,二水夾流,折多河貫穿城中,富有民族風格的各式建築錯落有致地散布於河兩岸。悠悠民歌聲,翩翩民族舞,極富高原民族風情特色。

  南北走向的橫斷山,北高南低。西南和東南方向的海洋季風,順著河穀蜿蜒而至,使這裏雨量充沛,雲霧常生。因而,貢嘎山冰川屬海洋性冰川,海螺溝冰川是可供普通遊人觀光的冰川。冰川與森林共存,從而形成獨特的奇觀。

  尼泊爾



  尼泊爾是位於南亞的一處風景優美的深山小王國,從北邊海拔8000多米的世界屋脊,到南部台拉河(Terai)接近海平麵的70米的穀地平原,遞降急劇,這也造成了尼泊爾多姿多采的氣候和自然美景。尼泊爾地處亞洲文明的交叉地,印度教、佛教、皇宮建築以及豐富多彩的自然資源構成了當地獨特的旅遊資源,是世界上最適合徒步旅行的國家之一。

  出遊時間:每年的10月初到來年的3月底是最適合拍攝的季節,同時這也是尼泊爾的旅遊旺季,這期間天氣晴朗,大氣透視好、可見度高,輕易就能拍攝出層次豐富的優美畫麵。其他時間為雨季,雖然給拍攝添加了難度,但如果想與眾不同,拍攝雨幕下的尼泊爾倒不失為一個好主意。

  氣候條件:尼泊爾的氣候基本上隻有旱雨(冬夏)兩季。旱季早晚溫差較大,早晨氣溫攝氏10度左右,中午溫度會升至攝氏25度,氣候非常舒適。雨季(夏季)氣候悶熱,最高溫度常達到攝氏36度,雨季從五月開始來臨,持續到九月底。

  作為世界上唯一的印度教國家,尼泊爾國內最大的特點就是廟多神多,走在尼泊爾的大街小路上,三步一小廟,五步一大廟,真可謂“廟宇和房屋一樣多”。在尼泊爾共有3億3千萬位神祇,比全國人口還要多。帶有濃鬱宗教色彩的建築是尼泊爾旅遊的一大特色,在這裏,遊客可以欣賞到中世紀的古城、精美的雕刻。

  尼泊爾是一個高山之國,全境擁有8座8000米以上的高山,是全球登山運動愛好者不可錯過的樂園。此外,尼泊爾還擁有豐富的動植物生態景觀,最著名的要數奇旺國家公園,園內匯集了各類野生動植物,單是各種瀕臨絕種的獨角犀牛就有400餘頭。

  尼泊爾主要的旅遊城市有首都加德滿都、第二大城市帕坦、第三大城市巴德崗以及著名的風景勝地博卡拉。

  日喀則



  人們千裏迢迢來到這裏,為了一睹“地球第三極”的偉岸,心懷壯誌的人們在此渴望實現人類挑戰極限的夢想,這就是珠穆朗瑪峰的魅力。日喀則地區以擁有這座世界第一高峰為驕傲,今天它已成為西藏最具吸引力的旅遊勝地之一。

  日喀則市地處西藏南部,位於雅魯藏布江和年楚河的交匯處,這座昔日的後藏首府海拔高達3800米,是目前西藏的第二大城市,是當年後藏的政教中心,也是曆代班禪的駐錫之地。美麗旖旎的自然風光,獨具特色的後藏生活,這裏被譽為“最如意美好的莊園”。

  從日喀則繼續南行,就可到達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以北則直達那曲,往東至拉薩、山南,西進則可直抵阿裏。

  印度



  又名“婆羅多”,“印度”這個名字來源於梵文(唯有真理得勝),得名於印度河。印度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國家,擁有十億人口以及上百種語言。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又有“電影王國”之譽,曾創造了燦爛的印度河文明。

  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的農作物是稻子、小麥、棉花、黃麻、甘蔗和茶葉。工業以采礦和紡織為主,還有鋼鐵、電力、石油、橡膠、煤、火柴等。如按購買力來計算,印度是全球第四大經濟體。

  重要的城市有首都新德裏,東海岸最大港口加爾各答以及印度最大紡織業中心孟買。印度的旅遊項目大致可為三部分:首先是古堡陵園,著名的有紅堡、胡馬雍陵、泰姬陵,代表了印度建築藝術的最高水準;而甘地陵是印度國父“聖雄”甘地的陵墓,接下來可以瞻仰一下印度古老的佛教聖地聖跡,其它著名的還有王舍城、那蘭陀寺等,最後的旅遊項目是參觀印度的石窟神廟,那裏有多姿多彩的佛教塑像、雕刻和繪畫,是研究印度古代文化藝術的絕佳之地。


————————————

  自古以來,中國的雲南省以馬幫運輸茶、鹽、糧食的古道已有近千年的曆史。馬幫就像今日的汽車,在山路中將背上的貨物運往各地。茶馬古道因此而得名。“茶馬古道”是:

  --文明文化傳播古道

  --中外交流通道

  --民族遷徙走廊

  --宗教傳播大道

  --民族和平之路

  位於雲南、四川、西藏境內的橫斷山脈。它將青藏高原與雲貴高原連接在一起,平均海拔為二千五百米以上,其中高黎貢山、碧羅雪山、梅裏雪山三大山係形成三個峽穀,而且山巔終年積雪。

  因為南北山勢,亞熱帶的季候風可以進入峽穀中。這裏形成的獨特自然氣候,森林、水資源極大豐富,由亞洲的動、植物博物館之稱。

  在這片土地上,藏族、怒族、獨龍族、納西族、傈僳族已居住了上百年近千年。怒江、瀾滄江、金沙江從峽穀中流過,源頭是青藏高原的喜馬拉雅山。這個神奇的地區被人稱之為“香格裏--拉”。

  生活在這塊神奇土地內的原著民族,居住在這裏的民族,就像高原的山脈一樣,不卑不亢,充滿了神奇般的色彩,與自然和諧地並存--我們這些從外邊來的人,隻能仰視他們、欣賞他們、讚美他們--這裏能夠給你一種力量,一份祥和及發自內心的喜悅,他們並不會因為你的讚美而改變自己。

  今天人類對資源、生存環境有了新認識,生態的平衡、生存的和諧引起許多的思索。你生活的快樂還是憂傷是揮之不去的情結。但願香格裏拉地區能給你一點啟迪。聖潔的梅裏雪山,康巴人在高原草場引吭高歌,驚濤拍岸的怒江峽穀中,基督堂裏傳頌著四部的和聲,碧羅雪山、怒族人的春來聲、織布聲,孩童們的嬉戲聲,淹沒在夕陽的炊煙之中。自信祥和,愉悅,是那裏原著民族的靈魂。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