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揭秘:一個農民的文章 為何會引毛澤東震怒 (圖)

(2008-03-11 00:18:33) 下一個


楊偉名

揭秘:一個農民的文章 為何會引毛澤東震怒

來源:中華網 新聞頻道
2008-03-11 10:04:17 《書摘》雜誌

陝西戶縣農民楊偉名執筆起草、三個農民黨員(另二人為大隊書記賈生財、大隊長趙振離)聯合署名,的文章《當前形勢懷感》(又名 “一葉知秋”)問世,曾引起毛澤東震怒。

  他在1962年北戴河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說這篇文章中“有一句話,‘一葉知秋,異地皆然’。一葉知秋,也可以知冬,更重要的是知春、知夏……任何一個階級都講自己有希望。戶縣城關公社的同誌也講希望,他們講單幹希望……戶縣三個黨員的來信回答了沒有?共產黨員在這些問題上不能無動於衷。”

楊偉名1922年生,陝西戶縣人。幼時讀過三年私塾,後因家貧輟學。曾參加中共地下工作,1949年2月入黨,1949年5月任職副鄉長,當年冬天自行脫黨回鄉,1957年重新入黨,任生產大隊會計。

  1962年“一葉知秋”遭到毛澤東嚴厲批評,至1968年遭批鬥迫害,不堪受辱,服毒自盡。卒年46歲。1979年平反昭雪。

1997年初冬,我在《陝西農業合作簡史》附錄中看到《當前形勢懷感》,這篇近萬宇的文章,以天下為己任,沉鬱憂患,陳述之坦率,行文之從容,語調之平實,語言之練達,比喻之生動,觀察之細膩,態度之理性,意見之尖銳,問題之逼近,判斷之準確,思想之深刻,讓我大為震驚。縱觀20世紀50、60、70年代黨內和民間萬言書,以思想水平衡量,《當前形勢懷感》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當前形勢懷感》共分13節.

  一、前言;
  二、憶“撤退延安”,
  三、處方;
  四、腰帶;
  五、“改造”與”節製”;
  六、”恢複單幹”;
  七、“過”與“退”,
  八、”走後門”;
  九、市場管理,
  十、繁瑣的哲學;
  十一、雙程軌道;
  十二、提“建議”有感;
  十三、後記。

作者在“前言”部分開宗明義地說:

  “參加農村基層工作’,已八年有餘,俯首回顧,百感交集,尤其在當前困難形勢下,其所見所聞,勢如洶湧波濤,衝擊胸膛。每於激動之餘,口述筆道,常至情不自禁。”

  “這篇懷感,不是向上級領導‘報喜’,而是‘報憂’。但就目前形勢而言,‘報憂’ 重於‘報喜’。因之‘懷感’所及,似頗多‘苦口良藥’與‘逆耳之言’。”

  “這篇‘懷感’屬個人見解,或為‘一葉知秋,異地皆然’。或為‘坐井觀天’而流於管窺之謬。而其所道所說係實踐事實和親身體驗,真實程度,頗堪自信!”

“一葉知秋”,報的什麽“憂”呢?信中說.”目前我們已經承認 ‘困難是十分嚴重的’。而‘嚴重’的程度究竟如何呢?就農村而言,如果拿合作化前和現在比,使人感到民怨沸騰代替了遍野歌頌,生產凋零代替了五穀豐登,饑餓代替了豐衣足食,瀕於破產的農村經濟麵貌,代替了昔日的景象繁榮。同是在黨和人民政府的英明領導下,何今暗而昨明?這種情況,已經是一望而知的事實,用不著連篇累牘地再進行分析了。”

“五風”(浮誇風、強迫命令風、共產風、生產瞎指揮風、幹部特殊化風)盛行,農村經濟瀕於破產,“民怨沸騰代替了遍野歌頌”,“生產凋零代替了五穀豐登”,“饑餓代替了豐衣足食”,這是何等的景象呀!而且是“一望而知的事實”!矛頭直指好大喜功的極左路線和政策。

怎麽辦?他說:

  “看來形勢是逼人的。不過,困難的克服,卻是很容易的,關鍵在於我們能否把當年‘主動撤離延安’的果斷精神,盡速地應用於當前形勢;諸如‘一類物資’‘自由市場’的開放,中、小型工、商業以‘節製’代替‘改造’,農業方麵采取‘集體’與‘單幹’聽憑群眾自願等都是可以大膽考慮的!”

  “幾年來,我們是朝著‘退’的方向做的,並已收到效果,不過,遠未到位,應進一步就整個國民經濟的政策方針作 ‘全麵徹底’地‘調整’!直到克服困難為止。”

這一論述直接針對的是扭扭捏捏的國民經濟“調整、整頓、鞏固、提高”八字方針。

他用紮腰帶來比喻中國經濟的狀況。腰帶鬆了不行,過於緊了也不行,”過於緊了,倒會令人氣喘”。

  “目前我們國家的整個國民經濟形勢,是否有氣喘的象征?是否存在著渾身捆著腰帶,動彈不得的意味’如有之,隻有解帶鬆腰才能氣和神安,隻有腰間僅纏一帶其餘皆盡解,才能手動腳靈。”而且無須擔憂國營經濟出問題.

  “國營經濟形似人身,中、小型工商業自由生產,農村包幹外的自由貿易則為人身的手足,無人身,手足無依附;無手足,人身失所能,兩者相依相成,關聯互賴。”

此議頗合20年後的“放開搞活”。

楊偉名對中國大勢有異常清醒的判斷——

“我自己認為,我們的國家是個‘一窮二白’的國家,在這個既窮又白的薄弱基礎上,由1949年解放起到1955年合作化為止,僅隻六年左右的時間,我們的新民主主義建設任務,就真的完成了嗎?答複是否定的。並且要在短短的六年時間內,把一個具有六億人的落後的農業國家,建設成新民主主義的強大的工業國家無論如何是不能想像的事。”、

  “有人曾經說過.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要當兩步走(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那麽如果說,我們第一步沒有走好,第二步怎麽可能走好呢?”

  “按說新民主主義建設需要二三十年,由此看來,像我們過去所做的顯然是拔苗助長,違反了客觀規律。”

他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初期”理論,近似80年代中期提出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所有觀察、判斷和政策選擇都基於這一理論。

顯然,國情的認識頭腦發熱,政策出現了偏差,帶來了災難。社會發展形態顯然是“過” 了,“
  如某甲赴某村,距十裏,行之十五裏過五裏,退三裏,猶過二裏,退十裏複又不及五裏,終退五裏實抵村境而止。想來我們目前嚴重困難產生的淵源是走‘過’五裏路的問題,因之克服困難的根本辦法,也就隻是退五裏的問題了。”

現行政府“退五裏”的“度”在哪裏呢?

  作者提出.“農業方麵,按照集體、單幹,聽憑群眾自願的原則。這是養雞取蛋,有別於殺雞取蛋;這是釜底抽薪,有別於揚湯止沸;這是根本之道,有別於治標之法。這是我們要退的終點。”

  要像“當年主動撤離延安的果斷精神”退到終點。

他認為,當下牛國經濟已經患了“並發症”,而“‘糧食困難’、‘市場供應緊張’並由此產生的‘走後門’、‘投機倒把’、‘盜竊事故’、‘逃荒遣返’,及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意誌消沉’、‘怨聲一片’、‘不安心工作’,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誼情寡淡’等不正常的精神現象統屬於 ‘病之標”’。

作者還就開放一類物資(糧、棉、油)自由市場、用“價值法則”調整供需矛盾和刺激農民農副產品生產積極性、中小型工商企業“用溫和的‘節製’ 方法代替‘改造’ 的手段”、民主集中製等,提出了自己、也是中國農民的政策主張。

其中,作者用 “雙程軌道”開車來形象地說明上下之間的“民主集中製”關係,尤為精彩。

  “雙程軌道,車可對開,東來西往,互無妨礙。如雙軌交迭,則相與衝突而互為路障,甚或撞擊而兩車俱傷。再者,車之交替往來,如環之周而複始,循環無息,設無東來之車,西來之車可盡,無西往之車,東來之車可竭。”

  “廣大群眾的意誌是通過‘集中’那條 ‘軌道’‘集中上去’ 的。‘集中上去’的‘意誌’經過加工整理,做出決議,又通過‘統一領導’的那條‘軌道’‘貫徹下去’。這個一‘上’一‘下’,有如兩套列車沿著各自軌道相對開而互無妨礙。當‘群眾意誌’與‘現行政策’——哪怕是當時正在特別強調執行的政策——發生矛盾時,必須保證‘群眾意誌’盡快地向上‘集中’!從而讓‘現行政策’中可能存在的偏差及時得到糾正。同時,‘現行政策’未經上級指示,不能任意改變,違犯‘統一領導’的原則,不然,‘現行政策’壓住‘群眾意誌’,不能舒暢地向上‘集中’,‘群眾意誌’頂住‘現行政策’,使之不能正確及時地向下‘貫徹’,這就成為.‘雙軌重疊,兩車對開,中途相遇不避,兩撞俱傷了。’如果‘群眾意誌’,能夠廣泛、及時而正確地‘集中上去’,進而才能有及時的切合實際的政策‘貫徹下來’。更能不斷地‘集中上去’又不斷地‘貫徹下來’,那就形似‘對開之車,交替往來,如環之周而複始,回轉不息。’進言之,‘群眾’的‘意誌’如果‘停於下’,則作為製定國家政策的 ‘源泉’,就會 ‘竭於上’。故曰.‘無西車之來,東來之車可盡。無東來之車,西去之車可竭。’此為因果交應,互為淵源。” 作者還進一步論述道,“我們是‘人民’‘民主’的國家,就‘人民’‘民主’而言,我們的‘民主’是百分之百的不折不扣的民主。我們的‘民主’是通過高度‘民意集中’體現出真正的民主,因之,‘民主’與‘集中’,兩者是互相關聯表裏為一的,不能當成兩個對立的東西去看。

楊偉名言之有據。他是個有心人。他在第12節裏說,“兩三年來,先後書麵‘建議’多次,建議內容有為國家政策,有為情況反映。發送單位‘16’(各級黨委),份數計‘31’,圓滿作複者‘5’,泛泛回函者‘6’,餘皆‘掛號回執’而已。”

沒有“百分之百的不折不扣的民主”和“高度‘民意集中”’,何談“民主集中製”?這實際上是政治體製問題了。

以上論述,從實踐到理論非常客觀而沉著地批評了下情不能上達,上麵置農民意誌而不顧,置中國國情而不顧,製定方針政策嚴重脫離實際以至禍國殃民的現狀,並提出了一係列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

遺憾的是,這劑“苦口良藥”不僅沒有人喝,反而給楊偉名帶來了殺身之禍。

《當前形勢懷感》於1962年5月10日分別寄給了公社、縣、地區、省、西北局各級黨委和黨中央,同時還寄給了陝西日報、省委宣傳部、西安市委和渭南、華縣、潼關三縣委的負責人。

文章發出後,開始的反映是積極的。

1962年6月,楊偉名接到了鹹陽專署專員王世俊的來信。信中說.“最近又接到一封來信,其中提到許多重要問題,這對於我們了解情況,研究政策,指導工作是很有益的,我再次感謝你對國家大事的關心。這封信連日前一封建議信一並印發有關部門和同誌,供他們研究問題時參考,並希望經常來信,保持聯係,多多反映農民的實際情況。”

6月,西安市長劉庚給省委辦公廳轉去《當前形勢懷感》,要求“送給省委,研究處理”。

6月底,中宣部《宣教動態》第62期摘要刊登了《三個共產黨員對當前一些經濟政策的一些意見》。

7月初,陝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吳剛複信楊偉名,說:“你們的來信,我早已收到了,確實因為忙,未能及時回信,請原諒。但是我以為我還是以負責的態度對待了您的來信。我把你們來信的意見和反映的情況,都向省委及至中央如實做了反映,請黨考慮和解決。”鼓勵他們,所提意見“不管正確與否,這些都應該及時反映,向黨提出來研究,這是黨員的責任,也是權利。”

陝西省委宣傳部《宣傳動態》副頁第12期摘要刊登了《三個共產黨員的來信——當前形勢懷感》。

7月庸,中宣部《宣教動態》第73期刊登“對三個共產黨員對當前形勢和經濟政策的一些意見作者的調查”。

這期間,楊偉名被黨內高層發現,聘為鹹陽地委研究室特約研究員、西北局內部刊物《西北建設》通訊員。

可以看出,《當前形勢懷感》所提出的理論、觀點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代表了絕大多數黨心民心。

然而,8月6日,毛澤東在北戴河會議上嚴厲批評了“一葉知秋”並為《當前形勢懷感》做了階級定性後,形勢發生逆轉。

8月16日,陝西省委辦公廳《人民來信來訪反映》第43期全文刊登《當前形勢懷感》,送省委常委閱。

省委副秘書長蔣錫白、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方傑、鹹陽行署副專員杭尚增、戶縣縣委書記安生高受命先後四次找楊偉名等三個署名黨員談話,批評文章中有“錯誤觀點”。

10月11日,19日, 陝西省委先後兩次向西北局和中共中央報告,說《當前形勢懷感》“是一個明目張膽的、比較係統的要求資本主義複辟的反動綱領”,三個黨員的主張,“實質上是恢複資本主義道路。是嚴重的政治立場錯誤”,並決定把三個黨員的信作為反麵教材,向全省農村黨員深入進行兩條路線鬥爭的教育。

10月18日,省委宣傳部給省委的報告則說的更嚴厲,認為三個黨員的建議和主張,“是資本主義自發勢力的要求在黨內比較完整、係統的反映”,“集中了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以來黨內機會主義的觀點和主張,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恢複資本主義的資產階級的政治綱領”。

10月29日,陝西省委第一書記張德生在省委三屆五次全體(擴大)會議上講話說:“戶縣三個黨員甚至要求我們以‘主動撤退延安的果敢精神’,退向單幹。這些觀點是十分荒謬的、十分反動的。”

楊偉名等三個黨員被迫檢查。

從此,一人之口,封萬人之心,終釀悲劇。

2001年清明前,我曾赴戶縣澇河畔拜謁楊偉名在天之靈,然而,他的墳墓已經被一家化學添加劑廠所覆蓋。他生前為世人世事所不容,死後求一杯黃土而不可得,著實令人悵惘。

我曾著文說:“民族精神,往往不是一群人的簡單集合,而是一桶水與糧食發酵後釀出的一杯酒,而是眾多礦石冶煉出的一塊鋼坯。顧準如是,楊偉名如是。”

所幸今天楊偉名的價值正在為人們所認識,並在《當前形勢懷感》寄出40年後來隆重紀念他。

2002年7月37日,戶縣圖書館館長劉高明來電話通知我,縣裏的主要領導已經同意用楊偉名的名字命名縣圖書館,以向世人備案。

以往,以錢勢、權勢、名勢命名圖書館者有之,而以一介平民命名圖書館則自楊偉名始。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