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嘉興記憶】——牛 肉

(2008-02-17 00:15:56) 下一個

【嘉興記憶】——牛 肉

《嘉興記憶》作者:陸明先生

  在上個世紀初,嘉興人習慣上是不吃牛肉的,也不懂得牛肉怎樣燒煮才好吃。那時偶爾弄到牛肉,依據牛耕田吃稻草的習性,在燒牛肉時往鍋裏放幾根稻草,以為這樣可使牛肉容易酥爛。

  這種基本上不吃牛肉和不懂得如何燒煮牛肉的狀況,在我家也甚為明顯。

  五六十年代,嘉興有些家庭已開始在煤球爐上炒一盆清炒牛肉絲,作為調劑口味了,但在我家每次買了牛肉,總要使祖母感到十分為難,把一小塊牛肉在砧板上掂來掂去,問我的姨母究竟是橫絲切呢還是順絲切呢,反複地嘮叨幾遍後,炒出來的牛肉絲盡管橫切,卻總是又老又硬,使人無法咀嚼。

  我的祖母能燒得一手家常菜,對於羊肉她也會做出很有特色的紅燒羊尾(羊尾純粹是脂肪,紅燒羊尾並且是加糖的然而上口卻油而不膩),惟獨對於牛肉竟毫無辦法。

  嘉興人比較普遍能嚐到牛肉的美味,首推是有了孩兒橋頭的春華園後。這是一家清真館子。

  清真館子菜分京幫和河南幫兩大類別,京幫以羊肉為主,北京的涮羊肉、烤羊肉是清真館子的名吃,侍弄涮羊肉,上乘的廚工可以把一斤羊肉切成八十來片薄肉片;河南幫則以牛肉為主,羊肉幾乎不進門。

  中國的八大菜係(或說十大菜係),沒有豫菜的名目,八大菜係各派門下的名菜,也很少能見到牛肉。我以為這在飲食文化上是個缺憾。這跟中國很多地方不嗜食牛肉是有關係的。

  前些年曾有球迷分析中國足球之所以踢不上去,原因有多種,其中有一個說法不知真假如何,說是中國球員不像歐美國家的球員,他們從小是喝牛乳、吃牛肉長大的,體格健壯,奔跑如飛,而我們的球員條件好從小吃的也無非是碳水化合物和豬肉的組合,在先天的身體素質上就遠不如人家,因此即使把幾十萬塊大洋綁在腳上也無濟於事。

  歐美人嗜食牛肉,是牛肉能調理出很好的滋味,如英國人的牛排,裏頭血漬糊拉的,但很嫩,被視為貴族的享受。

  再說嘉興孩兒橋的春華園(我從未去過國外,隻能多說嘉興本地),其清炒牛肉絲,炸溜裏脊,爆三樣,燉蹄筋,全家福,都是河南幫的清真名菜。

  春華園由回族廚師王學文創辦於抗戰前。王學文原籍河南,三十年代來嘉興在孩兒橋(今建國路天寧寺街口)搭簡易棚經營牛肉湯包子,稍有積蓄後即起造三開間兩層樓回族菜館,取名春華園。

  現在五十歲上下的嘉興人,對於春華園印象深的恐怕除了牛肉湯包子,便是清炒牛肉絲、爆三樣和三角五分一大碗的酸辣湯了。

  到春華園去,來十個牛肉包子,一大碗酸辣湯,吃飯下酒全齊,是最經濟的吃法。年紀再往上去的,如五十年代初山東來的南下幹部,他們是春華園的常客。清炒牛肉絲的鮮嫩,炸溜裏脊的酸甜可口,燉蹄筋的酥軟入味,那都是可以如數家珍的。

  我個人對春華園印象最深切的是,喝酒吃炒頭上樓去。那樓不大,狹長形,頂多擺六七張板桌。正對樓下廚灶的地方,撬去幾塊樓板,開一個一平方米大的方洞,縋下一根繩子,係著一個木頭托盤。上菜時,廚師把菜肴放在托盤裏,由樓上的服務員扯著繩子把托盤吊上來,然後端菜上桌。

  那時服務員中有一四十來歲的中年人,頭上戴一頂白色禮拜帽,麵相很善,能說會道。他是響堂,一聲嗨,爆三樣加雙脆口來 ,河南鄉音有板有眼。那樓下廚灶上聽得這一聲口麽 喝,頓時口當 口當 口當 鍋勺齊動,不一會,隨著一陣吱--刮--刮啦啦的猛響,一股濃烈的炸爆香味直衝那方洞口撲將上來,滿堂座客無不為之精神一振。

  清真菜講究烈火烹油,像是做人裏頭的痛快、豪爽。春華園的樓窗臨街,倚著窗口邊喝酒邊看看樓下熙熙攘攘過往的行人,是可以更增酒興的。

  八十年代起,春華園的經營特色漸次消失了。九十年代後,連樓也沒有了。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