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張國燾預言鄧小平終將複出

(2008-01-26 13:25:59) 下一個
您現在的位置: 大軍事 >> 軍事資料 >> 軍政秘史 >> 我國軍政 >> 文章正文

幫美國分析中國政治 張國燾預言鄧小平終將複出
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更新時間:2007-9-21 

【大軍事網訊】

1968年10月21日,幾名美國官員走進一座普通的香港民宅,拜訪一位“重要人物”,以獲得主人對大陸時局的高見,供美國政府參考。這位身居陋巷的主人,正是流落香港的中共前領導人張國燾。此次訪談的資料一直被美國政府作為機密文件收藏,直到1992年才公布其相關信息。近日,筆者輾轉從外國公開渠道獲得其詳細內容,其中耐人尋味的是,張國燾當時就預言鄧小平終將複出……

“張國燾”這個名字,有人可能很熟悉,有人可能很陌生。他曾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重要領導人,昔日紅四方麵軍和鄂豫皖蘇區的最高領袖,也是中共曆史上最有名的叛徒之一。他既有過投身革命的英雄人生,也有過為人不齒的叛徒生涯,更有著令人唏噓的淒涼晚景。

那麽,張國燾為什麽跑到香港?又為什麽跟美國方麵發生了關係?他在這次采訪中又說了些什麽?一切都要從1938年張國燾背叛中共說起……

1.背叛中共後不得誌

作為五四運動的學生領袖、中共建黨初期的高級領導人,一直到長征之前,張國燾的革命生涯可謂可圈可點。但是,1935年紅軍兩大主力會師之後,作為紅四方麵軍領導人的張國燾野心膨脹,妄圖以軍力脅迫黨中央,以獲得黨政大權。並反對中央北上抗日的方針,力主南下,事實上走向分裂黨和紅軍的道路。此後,他一意孤行,南下受阻,被迫北上與中央會合。從1937年開始,中共中央開始對張國燾右傾機會主義路線展開大批判,一向心高氣傲的張國燾何曾有過這番遭遇,心裏拒不承認錯誤的他決意叛黨。

1938年4月,時為陝甘寧邊區政府代理主席的張國燾借祭拜黃帝陵之機逃往重慶,投入蔣介石的懷抱。在國民黨,張國燾先後委身於軍統、設計委員會等處,官場的傾軋令他鬱鬱不得誌。全國解放前夕,張國燾隨著國民黨反動派敗逃台灣。在台灣,他的處境更加惡劣,不僅沒人重視他,就連自己看好的住宅也被強占,在這種情況下,心灰意冷的張國燾在1949年冬攜妻子楊子烈和三個兒子離開台北,來到了香港。

2.美國人找上門來

在香港,張國燾一度與人合夥,辦起了一個名叫《中國之聲》的雜誌,張擔任雜誌社社長,雜誌自稱“既反共,又反蔣”。但不久張國燾就與合夥人產生矛盾,張被合夥人轟走。離開雜誌社之後,張國燾又去炒黃金,想大撈一筆,結果又蝕了本。“屋漏偏逢連陰雨”,妻子楊子烈又在買菜時摔倒在地,摔壞了臀盤骨,高昂的治療費用讓張國燾愁苦難堪。這個時候的張國燾困頓之極,真可謂“淒淒慘慘戚戚”。

就在張國燾艱難度日之時,美國的一些機構對他產生了興趣。在他們看來,張國燾雖然已經離開政治中心,但他曾長期擔任中共的高級領導人,他的一些見解和回憶或許對研究中國有著極大的價值。

在1961年,美國堪薩斯大學名人中心的研究人員找到張國燾,表示希望張國燾為該中心撰寫回憶錄,作為報酬,名人中心每月向其提供2000港元。在當時,每月2000港元是一筆十分可觀的收入,對張國燾來說更是雪中送炭。時年64歲的張國燾滿口應承,開始寫回憶錄。1966年,香港《明報月刊》購買了其回憶錄的中文版權,這便是後來出版的《我的回憶》一書。

美國政府的相關機構也看中了張國燾,在他們看來,張國燾不僅對中共早期的曆史十分了解,而且與紅色中國的現任領導人有著長期的交往,對他們的籍貫、性格、愛好、交往和中共的政策運作十分熟悉,因此張提供的信息,對美國了解當時中國大陸的政局有重要價值。於是,美國的一些政府機構也找上他,讓他對紅色中國的時局發表一些看法。

3.稱“文革”難以為繼

張國燾雖遠離政治,但仍然密切關注1966年爆發的“文化大革命”,更何況這種關注還可以帶來報酬。

1968年10月21日,三名美方人員(這三人包括兩名美國駐香港領事館的官員和一名美國專家,為首的是負責中國大陸事務的領事館官員米西蘭尼奧斯)對其進行專訪,在這次訪問中,張國燾大談他對“文革”走向的判斷。

在張國燾看來,毛澤東發起“文化大革命”絕不僅僅是(如外界所推測的)出於政治權力的考慮,他認為毛澤東此舉還有著哲學上的思考。早在五四時期,張國燾便和毛澤東相識,在中共一大上,兩人又一同與會。此後,兩人都曾擔任蘇區和紅軍的重要領導人。在長征中,紅一、四方麵軍在懋功(今四川小金縣)會師後,張國燾又曾與毛澤東發生政治鬥爭。毛、張兩人既曾是同誌,又曾是對手,張對毛自然有自己的認識。

在分析毛澤東的特點時,張國燾認為毛有著超凡的魅力和政治能力,他認為作為一個農民社會主義者,毛澤東有一種對“平等”的渴望,一旦他發現自己建立的政權沒有提供這些,甚至反而有走向反麵的趨勢時(也就是所謂的“變修”時),毛便想采取措施來達到目的。這是“文革”發動的一個重要原因。

但是,張國燾也認為,在“文革”發動以來的兩年中,毛還常受到一些情緒的影響,從而采取一些危險的戲劇性的行動。

對於那些“文革”中迅速上升的人物,特別是那些獲得一些權力的“革命小將”和造反派,張國燾認為這些人缺乏實際工作能力,那些年輕的“革命繼承人”不能勝任工作反而成為負擔。在那些激進的現任領導人衰落後,中國將回歸平靜,“文革”所造成的混亂局麵必然難以為繼,將由此進入實幹家治國的時期。

4.大膽預測鄧小平複出

至於毛澤東選定的繼承人林彪,張國燾認為他是一個很難讓人喜歡,也很難共事的人。林彪被選為接班人,主要原因是毛澤東認為作為一個多年的下屬,林對毛有著長期的忠誠。但林彪顯然缺乏毛澤東所具有的魅力和政治上的天賦。張國燾推測,林彪會優先考慮軍事方麵的利益。

在毛澤東去世後,中國政局將如何發展?麵對美國人關心的問題,張國燾大膽地給出了預測。由於接班人林彪缺乏毛澤東所具有的魅力和政治上的天賦,所以在林彪執政之後,他將不得不更加借重周恩來,二者將會很好地合作,因為林需要周的支持和治國的專家知識。在張國燾眼中,周恩來是一個很好的管理者,在周的率領下,一些“實幹家”將出現並推動國家前進。

此外,張國燾更是大膽預測,那些昔日圍繞在毛澤東身邊的激進派,比如毛的妻子江青、陳伯達、康生等,都將很快地失去其位置和政治影響。在張國燾的眼裏,康生是一個平庸之人,對政策或者經濟都一無所知。至於當時已被打倒的一些人,比如劉少奇、鄧小平等等,將會複出,因為治理國家需要他們的經驗和組織能力。

5.減輕美國對華敵意

美國政府極為關心“文革”時期中國大陸的外交走向,張國燾認為對所謂“紅色中國擴張的企圖”無需多慮。“文革”以來,毛澤東的外交策略一直在持續進行,比如當蘇聯在1968年侵略捷克斯洛伐克時,中國就嚴厲譴責,但其目的是使蘇聯在社會主義國家之間名聲大壞,不具有太強的進攻性。

張國燾認為:“在眼下的中國,國內的因素要大於國外的因素,毛澤東和其他領導人無暇過多考慮國際關係,現在外交事務並非重點,就連中蘇矛盾和越南問題都被放在一邊。”同時,張國燾又認為:“在與其他國家,尤其是與西方國家往來時,毛澤東采取的是一種實用主義的方法。比如,現在毛澤東之所以很關注西德(聯邦德國),就在於它既反對蘇聯同時又有著中國需要的資源,它向中國提供了急需的貨物。與西德一樣,日本、英國、法國都將與中國保持友好的貿易關係,在此,中國根本不會考慮政治的氣候。”

張國燾的上述分析,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美國政府的對華政策?在某些方麵,張國燾的這些分析顯然加深了美國對中國的認識。在具體的政策上,比如張國燾對中國外交的判斷,無疑有助於減輕美國政府對中國的敵意。至於其他方麵,筆者就不敢輕下斷語了。

6.在加拿大醫院被凍死

1967年,“文革”波及香港,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叛徒,張國燾覺得,如果還呆在香港將難逃厄運。驚恐之餘,張國燾夫婦決定出國避難。1968年底,就在接受美國人采訪後不久,張國燾抵達了其人生的最後一站——加拿大。

剛開始,張國燾夫婦住進了加拿大免費的養老院。在那裏,政府提供的養老金雖不能過上多好的日子,但也足夠維持這對老夫妻的生活。1976年,79歲的張國燾突然中風,從此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由此轉進多倫多郊區的老人病院。該醫院的環境很差,不僅醫生和護士很少,狹窄逼仄的病房也讓張國燾氣短。更令張國燾難以忍受的是,每到冬天,多倫多的夜晚寒風刺骨,缺乏足夠供暖的醫院分外酷冷,張國燾挺著中風的身軀在寒夜中瑟瑟發抖,隻能靠自己帶來的幾塊毛毯禦寒。

1980年1月,台灣出版的《傳記文學》登載了國民黨原武漢警察局局長蔡孟堅的回憶文章。蔡孟堅是張國燾的同鄉,張國燾死後,楊子烈與他通了電話,講了丈夫死前的情況:“(1979年)12月初,當地大雪不止(那晚)他轉身時毯子掉在床下,自己無法拾起,想叫人也無人來助,暖氣關閉,隻有咬緊牙關受凍。12月3日5時起,他忽然大吐大嘔兩小時,就此昏迷,不省人事。待護士欲叫醫生診斷,竟已氣絕。”

張國燾的一生就此走向完結。而在三年前他曾預測難以為繼的“文化大革命”,也已告終。

(來源:青年參考)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