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重走範長江之路——訪人民日報社記者趙亞輝

(2007-10-22 21:44:40) 下一個
轉貼說明:

俺這裏不認識趙亞輝,絕無交往,也無友人向俺介紹。

————————————

重走範長江之路——訪人民日報社記者趙亞輝

中華新聞報 8月18日 記者虞寶竹

  趙亞輝,不是一個陌生的名字,許多人認識他,不僅因為他是2006年中國十大傑出青年,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而是他那些冒著生命危險在國內外許多重大事件的第一時間發回來的沉甸甸的新聞。他似乎總在路上,他在人民日報社辦公桌上的電話,經常是無人接聽,但在人民日報、在人民網、在環球時報上,你能經常看到他的新聞作品,讀著那些隻有親曆才能寫出的新聞,看著那些現場拍攝的照片,你會感動,會震撼,會猜想,在這些新聞的背後,作者,一個31歲的青年,他的內心會有怎樣的波瀾?

  今年6月21日,他又出發了,從四川內江,中國著名新聞人範長江的故裏,他要沿著範長江的足跡,“重走中國西北角”,告訴人們72年後的中國西北角真實的情況。

  從他出發的那天起,本報記者就關注著他的行蹤,在看了他發回的大量報道和照片後,記者給他發了短信,要求采訪,並在等待他回複的時候,采訪了他的直接領導―――人民日報教科文部主任賈西平,他的回答證實了記者的猜測:沒有報社領導的支持和部門團隊的支持,趙亞輝也很難走得這樣遠。

  “當一個機會降臨到一個同事頭上,其他同事都要推一把,幫他成長,而不要拉他。大家互相幫助才能早成才,早出名編輯、名記者。我在部裏常這樣說,部裏的同誌都積極地分擔趙亞輝的工作,支持他參與一個個重大活動的采訪。對於‘重走中國西北角’,社長王晨、總編輯張研農等報社領導都非常重視,人民日報老社長72年前走的路,人民日報青年記者今天又重新走過,有著深刻的意義,這是範長江精神的延伸,為此報社還專門開了專欄《重走中國西北角》。”賈西平主任說。談到趙亞輝,他充滿了對部下的關愛:“他是一個敢於奉獻勇於付出的記者,機會不是隻有趙亞輝才有,但他敢於抓住機會,不怕犧牲的精神卻不是每個人都有的。‘不畏艱險,屢經生死考驗完成重大和突發事件現場報道’是中國十大傑出青年評委會對他的評價,也是我與他共事多年的突出感受。這些年來,他一直樂意並主動前往一線和新聞現場采訪,他是親曆式新聞的實踐者和忠實信徒。在沙漠腹地、雪山深處、海島礁盤,他采訪的腳步從未停止過。更難能可貴的是,在他所參加的這些重大而艱苦的采訪報道中,絕大多數都是自己尋找機會主動申請的。在一線報道真實的新聞,他的精神與那些為了吸引眼球,製造、報道假新聞的人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終於等到了趙亞輝的回複,是在車上,在開往諾爾蓋的路上。於是在電話兩邊,本報記者帶著許許多多記者的關注與關切,與他展開了簡潔的對話。

  記者:70年前,範長江的《中國的西北角》把世人的眼光聚集到那個貧窮的、滿目瘡痍的中國西部,那是控訴,是呐喊,是希望,是一個中國記者的思考和責任。此次“重走中國西北角”你的出發點是什麽?

  趙亞輝:重走中國的西北角是我心靈深處的夢想,經過10年來職業生涯的準備和積澱方得以實現。當年範長江走過的西部,在經濟大發展的洪流裏,在文化大碰撞的進程中,在曆史性變遷中。今天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西部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大後方,是中國生態保護的大後方,是中國傳統文化資源的大後方。我們需要把更多的視線投向西部,去關注時代大變遷下的微觀西部,去還原一個真實可觸的西部中國。我把這次采訪定為“百科全書式”的親曆采訪,采訪內容涉及西部和農村的很多方麵,反映和折射民情、民生、民意、民族、民治、民俗等等方麵,涉及農村發展的有關政治、經濟、文化、環保等諸多領域。這次考察,不僅在人民日報和海外版開設專欄,還在人民網開設了專題,利用報刊、網絡、視頻、音頻等多種手段,立體地反映真實的西部。我走之前,王晨社長也專門和我講了很多關於這次出行的事情,他語重心長,專門指出旅行通訊是一種好的文體。這次我們會寫一些範長江當年的有大縱深感覺的旅行通訊,包括所看所想所思所評。主要的核心問題是關注微觀的西部,大變遷時代下的西部。最重要的是現實意義。

  記者:我注意到,你重走的起點是在內江東興區正子村趙家壩範長江故居,我想這也是表明重走“西北角”是要繼承發揚範長江精神,現在你已經走了一個月了,通過這一走,你對範長江精神是否有新的理解?在重走“西北角”的路上,你最想對新聞界同行說些什麽?

  趙亞輝:我太年輕,不敢對新聞界同行說什麽,隻能談點自己的感受。70年前,中國著名記者、後來的人民日報社社長範長江用兩年實地采訪,走過了四川、陝西、甘肅、寧夏、內蒙古等省區,寫下了不朽的名篇《中國的西北角》和《塞上行》,在全社會引起了巨大的反響。那時,西北是中國抗戰的大後方,紅軍北上的情況還不為人所知,西北地區的曆史和現狀也不為人所知。為了弄清楚這些問題,範長江懷著巨大的勇氣,隻身出發,行走兩年,給世人還原了一個真實的西北。我一直堅持一個理念,到一線去,到新聞現場去。我想這也是長江精神的延續。出發前,我就給自己定了4條要求:第一,要能把範長江的精神反映出來。第二,是有內容;第三,是有意義;第四,還要真實。我知道要做到這些,並不容易,但我正在努力。事實上一個月來的采訪經曆,已經讓我有太多太多的感受。比如在我作了“一封讓人流淚的女生來信―――對北川羌族自治縣貧困考生的調查”後,羅玉婷和北川貧困生的事,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我們發起的“上學之路計劃”,已經收到七八百封郵件,希望為貧困生做點什麽。人民網已經安排專人處理郵件。這一切讓我感到非常高興。

  記者:我看了你陸續發回的一些文章,從這些文章中我們看到了一天掙2元錢的打鐵老人,看到了讓你胳膊“意外脫臼”的川北中學的羌族學生,也看到了百年罕見的大滑坡和變成市民廣場的政府大院,在“兩會”上一位農村代表曾對我說:我們村從來沒有記者來過,更別說北京記者了。作為黨報記者,你能談談你在這些村寨、大街采訪的感受嗎?

  趙亞輝:有沒有去親身感受和體會,對記者而言是完全不同的。隻是道聽途說,不管你再有想像力和創造力,也隻是停留在新聞的表麵,很難寫出有血有肉的作品。隻有深入新聞現場,深入一線,深入到群眾當中,與新聞事實麵對麵,與新聞對象心貼心,才能傾聽到心靈的聲音,才能使自己感動,才能激發熱情產生靈感,才能發現最本質、最真實的東西,才不會被一些假象所迷惑,才能采寫出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新聞作品。一個多月的“西北角”采訪,在穿大街,走村寨中,我也常聽人們說,你是來我們這兒的第一個記者,就是在穿大街走村寨中,我發現,越是艱苦環境中的人,讓你震撼的東西越多。比如那個一天隻掙2元錢的打鐵匠老龔,你看到我拍的照片了吧,他都是在笑,他的笑和他的幾句話卻讓我由衷地感到震動。“雖然錢很少了,但畢竟還有人來買,畢竟我做這件事還有用。”“算幸福吧,關鍵是我有事做,每天從早忙到晚,而且我的東西還有人在買啊。”“隻要還有人買,即使不掙錢,打鐵鋪也會開下去,我不會關了它。這是我的事業。”多純樸,多自然,又多高尚。在我的一篇文章中,我曾寫到,在深入現場和一線的過程中,記者往往會遇到困難,遇到艱苦,遇到意外,遇到感動,遇到震撼,遇到驚奇,甚至還會遇到生命危險。當這一切都成為你生命中的印跡時,記者增加的不僅僅是閱曆,而是對心靈的淨化和對生命的感悟,這種東西可以穿越名利,穿越金錢,穿越生死,變成新聞作品背後的靈魂,終身受用。

  記者:你是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十大傑出青年,有過許多輝煌的采訪經曆,多次參與國家重大活動的采訪,此次“重走西北角”,是你新聞事業的又一個高點嗎?許多人對你重走中國西北角表示讚賞和欽佩,你能談談你心中的好記者是什麽樣嗎?

  趙亞輝:過獎了,謝謝大家的鼓勵。我認為好的記者應該是在人民當中。你在人民當中,自然也會得到人民的支持。在我的博客中,有許多人留言鼓勵我,一個多月已經有2500多條網友留言了。曾經有一個網友問我,“我準備改行去做記者,能給我什麽建議嗎?”我用了北宋範仲淹的那句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句話,也是我多年以來最深刻的體會。或許每個人都很難做到這一點,但這無疑是人生的指明燈,也是給記者的箴言。

  在與趙亞輝通話中,不時可以聽到汽車鳴笛聲。他告訴記者,他還在路上,預計晚上8點多鍾才能開到目的地。他的助手,汕頭大學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的一位剛剛畢業的同學胡國球與他同行。他說,現在越走,越有感覺,基本實現了當初預想的結果。現在關注的人越來越多,壓力也就越來越大,“我們差不多每晚都要兩三點鍾睡覺,有時還要到淩晨5點鍾。一個月發了61篇稿子,還有大量的照片。我們不能讓每天看我們博客的人失望。”

  “請注意身體,注意安全,保持聯絡。”記者放下電話,趙亞輝和助手駕車在西部大山中穿行的英姿卻已經在腦海中定格。亞輝,我們為你驕傲!

文章引用自:2007年8月18日 中華新聞報

8月18日 記者虞寶竹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