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毛澤東進京趕考——隻需遷動一家慈幼院

(2007-09-30 11:55:08) 下一個
黨中央離開西柏坡始末
作者:康彥新

周恩來同誌曾這樣評價西柏坡的曆史地位:“西柏坡是解放戰爭後期,黨中央和毛主席進入北平、解放全中國的最後一個農村指揮所,指揮三大戰役在此,召開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在此。”表明黨中央在此完成了農村包圍城市,逐步走向城市的戰略轉移,開辟了以城市為中心,領導全中國的新紀元。

  1949年3月23日,黨中央離開西柏坡,25日到達北平香山,完成了 1927年以來中國革命史上的領導中心的最後一次轉移。同年10月1日,天安門城樓升起了第一麵五星紅旗,毛澤東同誌莊嚴向世界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

1949年l月6日—8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開政治局會議,會上指出,1949年和1950年是中國革命將在全國範圍內勝利的兩年,全黨同誌必須將革命進行到底,絕不容許半途而廢。

  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世界曆史文化古城回到了人民的懷抱。蔣介石不甘心最終失敗,調集全部兵力,部署於長江 1000多華裏的防線上,借此天險,妄圖負隅頑抗。

  同時,國民黨和談代表章士釗、顏惠慶、邵力子等人從上海啟程到西柏坡向中共提出:“停止戰爭,劃江而治”。周恩來同誌明確答複,打到江南去,解放全中國,將革命進行到底。

籌備北遷

1月政治局會議後,中共中央已經開始籌備從西柏坡遷往北平的事宜了。黨中央進駐北平具有重大曆史意義,黨中央十分重視,中央決定由周恩來、任弼時、楊尚昆主管這項遷移工作,並成立了由楊尚昆和曾三負責的轉移委員會,統一處理撤出西柏坡和遷移過程中的有關事宜。派往北平的先遣組織則統一由李克農負責,下設籌備、收發、招待三個處,分別負責對外交涉、備置用具、社情調查、布置警衛、營地修葺建設、安排過往人員住地等。

1949年1月19日,中央直屬機關供給部副部長範離受命離開西柏坡前往北平西郊(當時西郊已解放),為中共中央遷平選址。範離到達北平後,經過詳細調查,提出中央駐地選在香山為宜的初步意見。

  北平市長葉劍英聽了匯報,1月底範離帶著葉劍英同誌給中央軍委秘書長楊尚昆的親筆信,回到西柏坡向中央匯報。信中說“範、劉(劉達)二同誌偵察和研究結果,我們認為選在香山較為合適。隻需遷動一家慈幼院即可。”

2月3日,中央又派李克農一行由西柏坡動身,2月5日到達北平,7日與程子華(時任北平市警備司令員)一起到香山勘察,即確定香山為中共中央、解放軍總部所在地,對外稱“勞大”即勞動大學。

  2月8日,李克農給楊尚昆寫的《來平後各項情況報告》中說:“昨日與平警備司令程子華去香山一帶看址,已決定駐該地,林總已允調給吳烈師為警衛部隊,最近即可調至香山一帶駐守,另調工兵二連幫助修理工作。”

香山位於北平西郊,有曆史悠久的風景名勝,因有大石酷似香爐而得名。山中林木繁多,鬆柏參天。晚秋時分,楓葉紅遍,風景這邊獨好。臨香山主峰鬼見愁,西郊全景盡收眼底。

  香山更有唐、遼、金、元和明代眾多名勝古跡。

  康熙十六年,玄燁皇帝在香山寺、宏光寺一帶建行宮。乾隆十二年被命名為“靜宜園”。1860年、l900年,香山兩次被英法聯軍焚燒,大量珍寶遺失。

  1920年,熊希齡以濟貧扶孤而建“香山慈幼園”,並在此建了一座漂亮的別墅。山有兩股清泉在石中潺潺而流,乾隆皇帝題曰:“雙清”。因此,別墅被命名為“雙清別墅”。此別墅位於香山寺下,環境極為幽雅。清晨雲霧繚繞,勝似仙境。院內翠竹迎風搖曳,旁有一池清泉見底,池邊六角亭獨立,恰如畫境。

  中共中央確定駐在香山其原因大致有三:

  一、確保安全,保證中央機關和五位書記的安全。時下,北平和平解放,反動勢力沒有一下肅清,眾多特務潛伏於此,暗殺、綁架、打冷槍時有發生。並且,青島尚未解放,敵機很有可能隨時來北平轟炸,選址香山無疑是上策。

  二、有利於逐步過渡。由於我黨長期處於農村環境,對城市環境不習慣,缺乏管理城市的經驗,因此無論從生活還是思想,都需要有一個逐漸熟悉情況、學習新經驗的過渡過程。

  三、房屋困難。北平解放不久,傅作義的軍事機關尚未完全撤出,房屋極感困難,環境極為複雜,房屋不集中,而香山有3000多間房子,且僅遷出一家慈幼院即可。作為中共中央機關駐地較為合適。

周密部署

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在西柏坡召開,葉劍英、薄一波、彭真、羅榮桓、黃克誠因在北平籌備進駐北平事宜而經中央批準沒有參加會議。

  在會上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決議》,在決議中指出:“從1927年到現在,我們的工作重點在鄉村,在鄉村聚集力量,用鄉村包圍城市,然後奪取城市。采取這樣一種工作方式的時期現在已經結束,從現在起,開始由農村轉移到城市。必須用極大的努力去學會管理城市和建設城市,學會在城市與帝國主義、國民黨、資產階級做政治鬥爭、文化鬥爭和外交鬥爭。”

  由於工作重心的轉移,七屆二中全會的召開,加速了中共中央遷往北平的進程。

  3月15日,為參加全國第一屆婦女聯合會,鄧穎超、康克清、楊之華從西柏坡遷往北平。

  3月18日,由董必武同誌率領華北人民政府從平山王子村經石家莊遷往北平,這樣,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雛形的華北人民政府先期完成了轉移。

在北平,為了周密做好各項工作,成立了迎接中央遷往北平組織委員會,由葉劍英、聶榮臻、程子華、劉亞樓、李克農五人組成。並對安全問題做了周密安排。

  具體安排如下;從唐縣到涿州由華北軍區負責;涿州到長辛店由四十二軍負責;長辛店到西直門由四十一軍負責;西直門到香山由李克農負責;對空警戒、西苑機場、香山由劉亞樓負責;閱兵由四野負責,準備三個步兵團、兩個炮兵團、一個摩托化團、一個坦克營;城市慶祝及擴大宣傳由市政府主持,民主人士臨場歡迎名單由羅邁電告中央;袁牧之準備攝影。

  3月21日,由葉劍英、李克農電告周恩來,任弼時、楊尚昆報中央,提議中央領導同誌由涿州改乘火車赴平。

  22日周恩來複電:“同意各項布置,但不要鳴炮,以軍樂隊代之,我們於24日晚宿涿州。至於是否改乘火車,希望做好兩手準備。”

  同時,鐵道部長滕代遠召集有關負責人,拿出方案,報周恩來批複後做出如下布置:從涿州到清華園共12站,60公裏,2個小時即可到達,每站負責派兩個人,一守電話,一盯道叉並監督通過。

  臨時編三個專列,每列掛八個車廂。

  第一列載部分幹部及警衛部隊,在前麵開道,到北平後駛入西直門,下車後改乘汽車駛入香山。

  第二列為主車,載中央領導,駛入清華園站,下車後乘汽車到西苑機場閱兵。

  第三列載其他幹部和行李,駛入前門外車站,下車後乘汽車,巡城一周。

“進京趕考”

3月21日早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政治部保衛部長錢益民和司令部作戰科科長尹健帶著100輛大卡車、20輛中小吉普,分別從平津出發,到平山郭蘇河畔待命。由曾三負責分配車輛工作,各部委根據分配到河灘領取。同時,由曾三、孫炳文、劉火三位同誌負責物品移交工作,把房屋、家具全部登記造冊,交給建屏縣政府統一處理,並徹底檢查保密善後工作。

在遷平路線上,中央有兩路安排,

  一路由五大書記從西柏坡、靈壽、正定北上;

  一路則大部分幹部及工作人員經洪子店、溫塘、平山、石家莊乘汽車北上到北平。

3月23日上午,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劉少奇、任弼時五位書記率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離開最後一個農村指揮所,離開被稱之近兩年的“工校”。

  毛澤東主席顯得精神煥發,異常高興。他說:“今天是進京趕考的日子。”

  周恩來風趣的說;“我們都應當考及格,不要退回來。”毛澤東滿懷信心地說:“退回來就失敗了,我們決不做李自成。”

上午11時,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出發了。毛澤東乘坐在第二輛吉普車上,浩浩蕩蕩一路北上。

  經靈壽、正定、行唐、曲陽,當晚住在唐縣城東淑閭村。

  毛澤東住在村民李大明家裏,晚上睡在用門板搭的鋪上。

  24日上午9時出發,中午到保定直隸總督署休息吃午飯,毛澤東聽了河北省委書記林鐵的工作匯報,並遊覽了蓮花池。

  下午3時北上到涿州,住在四十二軍軍部院內。

  同日,葉劍英與滕代遠率三部列車前往涿州,迎接黨中央。

  當晚,毛澤東聽取了葉劍英、滕代遠的有關北平方麵準備工作的匯報,並會見了方毅等四十二軍領導人。
  
25日淩晨3時,毛澤東和中央其他領導同誌改乘專列從涿州出發,於6時到達清華園。下車後與迎接的林彪、羅榮桓、聶榮臻、李克農見麵,隨後到頤和園休息。

  下午3時,毛澤東等前往西苑機場檢閱了部隊。

在西苑機場,中國共產黨的領袖們受到北平各界的熱烈歡迎,工人、農民、青年學生、婦女等各界代表滿懷熱情與希望來迎接自己的領袖。

  毛澤東首先和工人代表握手,爾後毛澤東走到婦女代表麵前,緊緊握住李德全、蔡暢、鄧穎超等代表的手。

  前來迎接的160多位民主人士的代表沈鈞儒、郭沫若、黃炎培、馬敘倫、李濟深等也—一同主席握手,主席與前來迎接的傅作義合影留念。

  參加檢閱的除五位書記外還有:李濤、葉劍英、彭真、李克農、王稼祥、李立三、劉寧一、聶榮臻、賀龍、滕代遠、林彪等。

  車到之處,“毛主席萬歲!朱總司令萬歲!”的歡呼聲如倒海翻江,洶湧澎湃。閱兵結束後,毛澤東同工人、農民、青年、民主人士代表合影留念。傍晚,移居香山雙清別墅。

  在香山,毛澤東和朱總司令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指揮了規模空前的渡江戰役和追殲殘敵戰役。

  6月15日,毛澤東進駐中南海。

10月1日,首都北京30萬軍民齊聚天安門廣場,毛澤東親手升起了新中國第一麵五星紅旗,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