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張伯駒有沒有拍?會不會拍?章怡和寫寫吧! (圖)

(2007-09-28 03:19:09) 下一個



圖:

1。《一代名士張伯駒》封麵

2。張伯駒夫婦在對弈(此棋為陳毅生前使用,逝世後,張茜將其贈與二老)

3。1981年在中國書畫家第一次代表大會上,張伯駒為大會獻墨寶。

————————————

張伯駒有沒有拍?會不會拍?章怡和寫寫吧!

張伯駒在向國家捐獻《平複帖》等八件珍品的同時,還將另一件稀世珍品唐李白的《上陽台帖》贈送給毛主席。

伯駒非常喜愛此帖。李白狂放不羈,開一代浪漫主義的詩風,其書法被詩名所掩。他的這幅墨跡帖麵蒼勁雄偉之中,見姿媚挺秀,一如李白豪放、俊逸的詩風。

伯駒割愛,通過統戰部徐冰同誌將此帖轉呈毛主席,並在附信中寫到:“現將李白僅存於世的書法墨跡《上陽台帖》呈獻毛主席,僅供觀賞……”

毛主席收到此帖,觀賞數日,也十分愛惜,後囑中共中央辦公廳轉交故宮博物院珍藏。

毛主席親囑中辦給這位收藏家代寫感謝信一封,並附寄一萬元人民幣。


————————————

文新頻道->讀書->人物

一代名士張伯駒

日期:2006-11-17
作者:任鳳霞
來源:文匯讀書周報

1。《一代名士張伯駒》封麵

2。張伯駒夫婦在對弈(此棋為陳毅生前使用,逝世後,張茜將其贈與二老)

3。1981年在中國書畫家第一次代表大會上,張伯駒為大會獻墨寶。

張伯駒是集收藏家、書畫家、詩詞家、戲劇家於一身的奇才。他出身貴冑,早年名列“民國四公子”;不惜傾家蕩產,搶收中華稀世文物,終以悉數捐獻國家;一生苦樂兼備,命途多舛;富不驕、貧能安,心懷坦蕩超逸,性情博雅通脫,實為曠世人傑。《一代名士張伯駒》(任鳳霞著,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記述了他傳奇的一生。

傾家蕩產慧眼蓄寶

清代末年,中華民族的瑰寶屢遭劫掠,不時丟失。張伯駒收藏的舉世皆知的隋代展子虔《遊春圖》,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從古董商人馬霽川等手中購下的。

這期間經曆了種種的曲折和艱險。民國三十五年,故宮散失於東北的書畫陸續出現在北平的古玩市場。狡猾的馬霽川從收購的幾十件文物中,一邊選出珍品偷偷運往上海,以伺機轉手獲取重利;一邊選出20餘件,送故宮博物院。

院長馬衡發出柬約,邀請張伯駒、張大千、鄧述存、於省吾(思泊)、徐悲鴻、啟功(元伯)等專家前往審定。

專家們收柬後,十分興奮。不料,審定後,大失所望。在20餘件書畫中,除明人文徴明書《盧鴻草十誌堂》冊、宋人《斫琴圖》卷、宋高宗書、馬和畫《詩經·閔予小子之什》卷和清王原祁《富春山圖》卷係真跡外,其餘均是贗品。

夜半,張伯駒驅車直赴馬霽川的住地。張伯駒的到來,打了個馬霽川措手不及,弄得他瞠目結舌,十分狼狽。馬原想神不知鬼不覺地把這件稀世珍寶轉手洋人,獲取暴利,而且最好是自己與洋人直接成交,不通過第三者。所以他不敢輕易地把《遊春圖》隨同其他珍品偷運上海,唯恐惹出麻煩來,不好收拾。

馬霽川畢竟是位見過世麵的古董商人,張伯駒這位大人物的脾氣他是知道的。他親臨住地,非收不可,不賣與他怕是不成啊!但轉念又想,這位昔日的闊公子,為了收藏真跡國寶從未吝惜過金錢。國人洋人,管他什麽人,隻要給大價錢就賣。

張伯駒知道,馬霽川隻用數兩金子垂手得來的《遊春圖》,張口竟要800兩黃金,顯然是在訛詐。自己雖稱得上家財萬貫,如今已是負債累累,手中哪有這個數額的黃金啊!張伯駒冷冷地直視馬霽川,然後將拳頭重重地捶在桌子上說:“馬老板,此卷我是收定了!”

馬霽川愣愣地看著桌子上被震顫著的瓷杯,未及醒悟,張伯駒已拂袖而去。他慌忙追出門外說:“張爺走好,張爺走好!”

“馬老板你可聽好,《遊春圖》萬一有個閃失,我張伯駒不會饒了你。”張伯駒回首又甩出一句。

張伯駒走告於思泊,並與之一起報告馬叔平院長,陳述此卷應收歸故宮博物院,並建議院方致函古玩商會,不準此卷出境。事隔不幾日,於君函告:故宮博物院因經費不足,無力收購,望君妥處。

伯駒心裏忐忑不安。他認為,眼下最要緊的是阻止《遊春圖》出境。他決定親自上陣了。

他驅車北平和平門外的文化街琉璃廠。張伯駒先進了榮寶齋,坐下便說:“有一幅《遊春圖》,此卷有關中華民族的曆史,萬萬不能出境。如果有誰為了多賺金子,把它轉手洋人,誰就是民族敗類,千古罪人,我張某決不會輕繞了他。”

他接著又進了一德閣、德古齋,慶雲堂……每進一店鋪,都是這番話。

張伯駒親臨琉璃廠的消息,在這條一百多米長的街上,像一陣風似的傳開了……

馬霽川見《遊春圖》一事已鬧得滿城風雨,他再轉手洋人亦很困難,又經馬寶山、李卓卿的多次通融,他同意降價讓於張伯駒。

張伯駒得知後,又喜又憂。喜者,《遊春圖》不能轉手洋人,憂者,《遊春圖》要價仍然太高。他苦思冥想,坐臥不安,幾個時辰過去了,客廳裏煙霧繚繞。

張伯駒決定把居住多年的弓弦胡同這所居宅割愛出讓。這套居宅本是清宮太監李蓮英的舊墅,是北平城內少有的豪華住宅。

北平輔仁大學願出2.1萬美金購買,伯駒需款正急,便忍痛割愛。他把輔仁大學的2.1萬美金兌換成220兩黃金,與兩位中間人一起欲將全部黃金交付馬霽川,可誰能料到馬霽川節外生枝,故意刁難,借口金子成色不好,要再追加20兩,不然《遊春圖》將要另尋新主。

憤懣、憂愁、焦躁充溢著張伯駒的心胸,他掃興而歸,一屁股坐在客廳的沙發裏。當時,張伯駒屢收宋元真跡,手頭拮據,實在不好湊足這20兩黃金。夫人問清詳情,寬慰道:“不用急,會有辦法的。”說著,便向自己臥室走去。

她打開自己的箱子,從箱底層取出一個包裹,遞與丈夫說:“差人去把它賣掉。”

“陪嫁的首飾,怎好賣掉?”張伯駒不禁一聲驚訝,默默無語。伯駒賣掉了夫人的首飾,湊足20兩黃金,交給了馬霽川。終於保住了《遊春圖》。

其實,張大千也一直尋覓此寶,幾欲收之,但是見伯駒態度堅決,執意要收,隻好退而作罷。

一個月以後,南京總統府秘書長張群願以500兩黃金求張伯駒割愛《遊春圖》而未能如願,消息不脛而走,人們從內心敬佩和仰慕這位具有民族氣節的收藏家。而馬霽川知道後捶胸頓足,十分悔恚。

誠獻瑰寶世代流芳

1955年末,國家決定發行公債券。伯駒夫婦得知這一消息後,動議購買一些,為國家建設出一點力。可是,拿什麽買啊?眼下,除了尚在居住的一座宅院而外,其他凡是能賣的都賣了。為了收藏字畫,尚負債數萬。他們不約而同地想到了所藏之珍品,但誰都不肯啟齒。張伯駒視古代珍貴書、畫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1941年遭人綁架,即使生命危在旦夕時,也未曾萌生過變賣國寶的念頭。

1956年初的一天,張伯駒接到北京市民政局召開各界知名人士座談會的通知。他如約赴會。會上,民政局長希望大家能以自己的行動帶動全市人民購買公債。參加會議的各界知名人士積極發言,踴躍認購。這位文物收藏家終於做出了驚人的抉擇。

一個明麗清新的早晨,伯駒夫婦早早起來,攜帶珍品驅車去文化部。文化事業管理局局長鄭振鐸等熱情地接待了他們。

“我一生所藏真跡,今日盡數捐獻國家。”這位海內外聞名的大收藏家,就這麽一句極其普通的話。在場之人無不激動得熱淚盈眶。

人們不會忘記,這珍品是當年這位闊公子不惜傾家蕩產,才免於流失海外的,它凝結著赤子的多少熱情和心血!

人們不會忘記,這珍品經曆了戰火硝煙和顛沛流離的考驗,得以保存至今,記載了收藏家多少艱辛和勞累!

後來,國家獎勵張伯駒夫婦20萬元人民幣,但他們分文不取。

不久,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部長沈雁冰簽發褒獎狀:

張伯駒、潘素先生將所藏晉陸機《平複帖》卷,唐杜牧之《張好好詩》卷,宋範仲淹《道服讚》卷,蔡襄自書詩冊,黃庭堅草書卷等珍貴法書等共八件捐獻國家,化私為公,足資楷式,特予褒揚。

部長沈雁冰

1956年7月

張伯駒在向國家捐獻《平複帖》等八件珍品的同時,還將另一件稀世珍品唐李白的《上陽台帖》贈送給毛主席。

伯駒非常喜愛此帖。李白狂放不羈,開一代浪漫主義的詩風,其書法被詩名所掩。他的這幅墨跡帖麵蒼勁雄偉之中,見姿媚挺秀,一如李白豪放、俊逸的詩風。

伯駒割愛,通過統戰部徐冰同誌將此帖轉呈毛主席,並在附信中寫到:“現將李白僅存於世的書法墨跡《上陽台帖》呈獻毛主席,僅供觀賞……”

毛主席收到此帖,觀賞數日,也十分愛惜,後囑中共中央辦公廳轉交故宮博物院珍藏。

毛主席親囑中辦給這位收藏家代寫感謝信一封,並附寄一萬元人民幣。

張伯駒另一件珍寶《遊春圖》,早在1952年就獻給了國家。那是鄭振鐸親自赴香港收取《韓熙載夜宴圖》等三件珍品。第二年春天他又登門造訪好友張伯駒。

在交談中,伯駒夫婦獲知鄭振鐸已親自將一件一件的真跡收歸故宮博物院,還未及鄭振鐸開口談《遊春圖》一事,伯駒就先開口了:“老朋友,如今是人民的國家,我珍藏的《遊春圖》也該交回人民的手中啦!”

“世人皆知,《遊春圖》是您用一座豪華的住宅換來的,當年不是張先生收蓄下來,早就流落異邦了。它傾注了您大半生的心血。目前國家雖不富裕,但總要給些報酬吧!”

“東西在我的手裏,就是在國家的手裏,我怎麽能和國家分你我,一定上交國家,無償捐獻。”

張伯駒強烈、真誠的報國之心感動了鄭振鐸,這位儒雅的學者,緊緊地握著張伯駒的手,兩人都從對方的目光中讀到了信任和理解,看到了晶瑩而透明的淚花。

“予所收蓄,不必終予身,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傳有緒,則是予所願也!今還珠於民,乃終吾夙願。”張伯駒將這封信及《遊春圖》、唐伯虎的《三美圖》真跡和其他幾幅清代山水畫軸一起送到了文化部。

因張伯駒堅決不要報酬,文化部決定獎勵其人民幣三萬元。

三萬元人民幣當時確是一筆不小的數字。但有誰了解,張伯駒還了因購買字畫而欠下的部分債務就所剩無幾了。張伯駒雖出身於豪富之家,因他隻要見到名跡巨製,雖節用舉債,猶事收蓄,傾家蕩產,在所不惜。正如他自己所說:“貌如倉之鼠”,“等臥轍之鮒”。盡管如此,他也從不向人透露。

伯駒將全部珍品捐獻國家以後,一方麵夙願得償,甚是喜悅,另一方麵也有一種骨肉離散般的痛楚和知交遠別的失落感。

敬挽名帥千古流傳

仗劍從雲作幹城,忠心不易。軍聲在淮海,遺愛在江南,萬庶盡銜哀。回望大好河山,永離赤縣。 揮戈挽日接尊俎,豪氣猶存。無愧於平生,有功於天下,九原應含笑。佇看重新世界,遍樹紅旗。

這幅扣人心弦、對仗工整的挽聯,懸掛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一個不很引人注目的角落裏。這是1972年1月10日,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陳毅同誌的追悼會。

9時許,毛澤東同誌以及黨和國家其他領導人出現在追悼會上。毛主席麵對陳毅同誌的遺像,默然肅立。

頃刻,他掃視著數以百計的花圈、挽聯、挽幛。倏忽間,老人家像發現了什麽!他緩緩地走過去,佇立在一幅挽聯下,周總理和工作人員的腳步緊緊追上毛主席。毛主席低聲吟誦:“仗劍從雲……遍樹紅旗。”“中州張伯駒敬挽”,備加讚賞地說:“這幅挽聯寫得好啊!”老人家沉思了片刻,徐徐轉過頭來,向張茜夫人問:“張伯駒呢,張伯駒來了沒有?”

“張伯駒沒有來。……追悼會不允許他參加。他們夫婦倆從吉林回來,一沒有落戶,二沒有工作,生活很困難。”張茜的聲音低沉,強抑著眼中的淚水。

這時,毛主席的目光又回到張伯駒的那幅挽聯上,良久,他轉過身子,對周總理說:“你過問一下,盡快解決。”

一幅挽聯竟然引起了毛澤東同誌如此重視,實屬罕見。

此聯用典渾然融化,巧妙貼切至極。張伯駒在聯中深情地追憶了陳毅同誌非凡的戰鬥生涯和光輝的革命業績,讚頌了陳毅同誌忠貞不渝的高尚品質,也表達了自己對陳毅同誌由衷的崇敬和愛戴之情。所以這幅非同尋常的挽聯,引起了毛澤東同誌的讚歎。幾乎所有的刊物報紙競相刊載,而且給予極高的評價。這是後話。

1月6日,陳毅副總理與世長辭。張茜同誌特派人通知了張伯駒夫婦。得此噩耗,伯駒老人捶胸痛哭,仰天長嘯。他和著淚水書寫了上麵那幅挽聯,托人轉交給張茜同誌。

此後,這對老人他們日夜盼望著能夠接到參加追悼會的通知。然而,當時的曆史背景,怎麽會有可能呢?

1月11日早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音員以沉痛的聲音播出了陳毅同誌追悼會已於1月10日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舉行的消息。張伯駒這時才知道追悼會已經開過了。知音永訣,連最後致哀的機會也被剝奪,他悲痛欲絕!

潘素聽到廣播以後,冒著凜冽的寒風和飄舞的雪花,匆匆上街,等了許久,終於買回一張《人民日報》。張伯駒抬起頭來看了一眼夫人,取過報紙,他讀著《人民日報》頭版頭條消息,久久地凝視著陳毅同誌的遺像,又低聲抽泣起來,一會兒變得臉色蒼白,目光呆滯。夫人見狀,急忙上前把他扶到床上……

陳毅同誌的逝世,對張伯駒的打擊是很沉重的。他,一位舊世出身的知識分子,一位普普通通的百姓,國家的副總理曾先後三次邀請他到家裏同桌對弈,開懷暢談,而且陳毅了解他、關懷他、愛護他,與他有知遇之恩,如今,他去了,永遠去了……

其實,張伯駒夫婦的困境,雖然那位善良的吳同誌沒有向陳毅同誌如實匯報,陳毅同誌還是從張茜那裏知道了情況。周總理前去醫院看望陳毅同誌時,陳毅同誌忍受著疾病的折磨,向總理講述張伯駒對國家的貢獻和目前的窘境。中央文史研究館的章士釗同誌也已向周總理作過匯報,周總理已作了“予以安排”的批示,但是,那種特殊的年代,阻力重重,希望成了泡影。

周總理遵毛主席囑托,又親自過問此事。此後,進展之快,異乎尋常。不日,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章士釗,親自派員將聘請張伯駒為文史研究館館員的聘書送到了後海南沿的叢碧山房,並告之,這是毛主席、周總理囑咐和陳毅同誌生前囑托辦理的。

繼之,所在派出所所長和戶籍員主動登門,為張伯駒、潘素夫婦辦理了落戶手續。

——————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