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什麽是封建社會? 中共中央編譯局比較政治與經濟研究中心

(2007-09-28 01:44:23) 下一個
主辦:中共中央編譯局比較政治與經濟研究中心 網站備案:京ICP備05034697

這是在 2007年9月25日 13:51:24 GMT 檢索到的 http://www.chinainnovations.org/showNews.html?id=a755ab4e690311dcbae6c5d243b5610e 的 G o o g l e 緩存內容。
G o o g l e 已先預覽各網頁,拍下網頁的快照存檔。


Google 和網頁作者無關,不對網頁的內容負責。
這些搜索字詞都已標明如下: 郭沫若 曆史 分 期 毛澤東 封建 製度 自 周 秦 以來 一直 延續 了 三千年 左右

位置: 中國政府創新網 >> 創新研究 >> 學者觀點 >> 正文

王鐵群:對近代中國國情和根本問題的審視

閱讀次數:16


1840年至1949年的中國社會是專製半殖民地社會而非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專製主義和民主主義的矛盾;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主要任務是反對專製統治,實現公民自由民主;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實現中華民族獨立。從專製社會向民主社會轉變,從殖民地半殖民地社會向中華民族獨立轉變,是近代中國社會的根本問題。

一、近代中國是專製半殖民地社會

國情問題至關重要。毛澤東於1939年發表的《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強調:“我們已經明白了中國社會的性質,亦即中國的特殊國情,這是解決中國一切革命問題的最基本的根據。(《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毛澤東選集2卷1991年版646頁)

那麽,近代中國國情如何概括呢?

    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中指出:“如果說,秦以前的一個時代是諸侯割據稱雄的封建國家,那麽,自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就建立了專製主義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642頁)中國“封建製度,自周秦以來一直延續了三千年左右。”(623頁)

    1940年毛澤東發表的《新民主主義論》又重申:“自周秦以來,中國是一個封建社會,其政治是封建的政治,其經濟是封建的經濟。而為這種政治經濟之反映的占統治地位的文化,則是封建的文化。”(664頁)

長時期以來,依據毛澤東關於“封建社會”的斷言,把秦始皇稱帝到1840年的曆史稱作“封建社會”,把1840年到1949年的曆史稱作“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這種說法不準確,其中“封建社會”和“半封建社會”之說,是中國史學的最大謬誤。


何謂“封建”? 封,即分封,建即建國。“封邦建國”、“封土建藩”、“封爵建藩”,就是“封建的本意。“封建”一詞,較早見之於《左傳》:“故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孔穎達疏:“故封立親戚為諸侯之君,以為藩籬,屏蔽周室。”從秦漢以降至晚清的中國傳統文獻,基本上沿用這個意義。按照“封建”的本意,我國周朝(前11-前3世紀)和歐洲中世紀,是典型的封建社會。

據《漢書地理誌》(主要作者班固,卒於公元92年)記載:“周爵五等,而土三等:公、侯百裏;伯七十裏;子、男五十裏。不滿為附庸,蓋千八百國。……周室既衰,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轉相吞滅,數百年間,列國耗盡。至春秋時,尚有數十國,五伯迭興,總其盟會。陵夷至於戰國,天下分而為七,合從連衡,經數十年。”(中華書局版《漢書地理誌》第6冊,頁1542。)

可見,在西周時期,周天子將全國的土地分封給自己的親屬,大小分為三等的封建小國大致有1800多個,到春秋還剩數10個;到戰國隻剩7個。周天子把土地和庶民“封建”給諸侯,叫做“建國”;諸侯再把土地和庶民“封建”給卿、大夫,叫做“立家”(《大學》中所講“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家”是指大夫的封邑);卿或大夫又將被封的土地分封給士。這樣天子、諸侯、卿或大夫、士形成了一套嚴密的“宗法封建製”。

歐洲中世紀也有類似的情況,英文叫做“Feudarsystem”或“Feudalism”。

    近代日本學者在翻譯時,借用周朝的“封建”一詞,把它譯作“封建製度”、“封建主義”。

封建社會的最大特征是邦國林立、社會多元,各侯國有相當大的自主權和獨立性。

多元的社會力量相互製衡,整個社會有著很大的自由空間。世界各國的曆史表明,多個強大的獨立於政府以外的社會力量的存在,是民主、法治賴以運作的重要基礎,是公民自由的重要保證。一百多年來,人們一再問:為什麽中國的洋務運動和日本的明治維新同時起步,而結果迥異?很重要的一點是日本實行的是封建製度,日本幕府體製下的“封建製度”與中世紀西歐的Feudalism“酷似”,各藩有力量製約幕府。所以,封建社會容易演變成現代民主社會,多種力量相互牽製,才有自由,才有民主。正因為如此,有的學者指出,秦始皇之前,中國封建社會是人性之花開得最盛最美的時代,是中國人的個性最為高揚的時代。在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形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思想解放運動”,孕育產生了東方文明最光輝燦爛的一頁,對世界文明的進步起了巨大作用。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正並吞六國,結束了諸侯割據局麵,中國社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秦王采用傳說中的三皇五帝的尊號,宣布自己是這個國家的第一個皇帝,即“始皇帝”。與此同時,統一文字與度量衡,築弛道通往全國各地,從此,建立起一個以鹹陽為首都的大一統的專製主義國家。

那麽,秦始皇之前之後的中國有什麽本質變化呢?

最主要的區別有三點:
1、政治上由多元到一元。在封建製度下,中國各地區有眾多的統治者(多時到1800個),從天子到公侯伯子男大小貴族都是世襲的封建主。這些封君受封後,對上級主子要盡各種義務,如進貢、防邊,籌餉、力役等,但主子對他們則不能隨意任免或幹涉其內部管理事務。可見,各侯國有相當大的自主權和獨立性。

秦始皇則廢除了有近千年曆史的封建製度,改中華政體為“郡縣製”。秦始皇對中國曆史影響最大的政治舉措,是“廢封建,立郡縣”,他接受李斯建議,把全國分成36郡,後增至40餘郡。郡下設縣。郡縣是完全由中央控製的地方行政機構,郡守、縣令由中央定期任免,其職責隻行使行政管理權,管理人民,收取賦稅,征發兵役和徭役,而對土地和人口逐漸失去統治權。秦始皇之後2000多年,除了漢初有過若幹年分封諸王的反複外,中國郡縣製度基本沒有變化,如王夫之所說“郡縣之製垂2000年而弗能改矣。”

2.經濟上土地由公有到私有。在封建製度下,土地屬於天子或諸侯,他們的土地,大致都屬國有。大貴族可以把土地“封”給小貴族,但不得買賣,百姓更不得私有。

秦始皇對中國曆史影響最大的經濟舉措,是“廢井田,開阡陌。” 即化公為私,廢除土地公有製或國有製,實行土地私有製,原先的國有或公有土地任人私自耕種,自由買賣。土地私有製一沿兩千年,至20世紀50年代的“三大改造”才變為集體所有製。

3.文化上由百家爭鳴轉變為獨崇一術。在封建製度下,文化是百花齊放、多色多元的。秦自商鞅變法後,罷輟百家,一直以法家思想為統治思想。甚至為了達到思想控製,秦始皇不惜“焚書坑儒”。

這樣,從秦朝開始,中國由封建製變成大一統的帝國郡縣製,一延兩千年未變。秦漢至清代的中國社會是“皇權社會”或稱“中央集權”社會、專製主義社會。

“現代西方中國史學派”,以西方中古時期的歐洲封建來比較研究,也認為中國封建製盛於西周,衰於春秋,至戰國開始崩潰,最後為秦始皇帝全“廢”。在中國古代,代替封建而起的製度是一種“中央集權”的官僚體製。

現在,所謂“中國自秦始皇到1840年鴉片戰爭是2000年的封建社會”的說法,已經眾口一詞,積非成是。這一似是而非的說法,源於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當時中國學術界進行了一場“中國社會性質論戰”和“中國社會史論戰”,不管論戰各方在具體觀點上存在何種分歧,論戰者均“不同程度地信奉來自蘇俄及共產國際的\'社會形態共性論’。論戰諸方多迷信歐洲模式,以之裁量中國曆史。”(馮天瑜《“封建”考論》)以郭沫若為代表的研究者學習並運用唯物史觀,承襲列寧對現實中國“半封建國家”的認識,斯大林的“五階段論”(斯大林在《辮證唯物主義與曆史唯物主義》一文中,首次提出“人類社會的五階段論”。他說:“曆史上有五種基本生產關係:原始公社製的,奴隸製的,封建製的,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的。”《斯大林選集》下卷,第446頁)等,改變了中國傳統“封建”概念的本義,賦予了小農經濟、地主階級占有土地等新的含義。

上麵引述的毛澤東關於“封建社會“的文字最初並非出自毛澤東之手,而“是其他幾個同誌起草,經過毛澤東修改的。”(《毛澤東著作選讀》上,人民出版社1986年篇注)

    據曆史學家馮天瑜推斷,這“幾個同誌”中應包括王學文、何幹之、艾思奇、範文瀾等人。

    雖然具體為何人,有待考證,但不是毛澤東初創,則是可以肯定的。

    毛澤東並非職業曆史學家,在革命和戰爭的殘酷環境中,沒有可能對古史分期問題進行過專門研究,對於中國何時進入封建社會,他隻能接受學者的觀點。

    因此,毛澤東關於“封建社會”的斷言不能引為依據。

我國嚴肅的曆史學家從來都把秦始皇之前稱為封建時代,如在國學大師胡適、陳寅恪、錢穆、梁漱冥等的文集中,是找不到把秦始皇以後的中國社會稱作“封建社會”的。他們根據“封君建國”的定義,認為中國的“封建製”早在公元前三世紀已被秦始皇“廢封建、立郡縣”時廢掉了。

總之,“集權”與“封建”是兩個對立的概念,有“封建”就不可能“集權”;而高度“集權”就不可能出現“封建”。“專製”與“封建”亦然。因此,將“封建”與“專製”連用,實屬不倫不類。

明確了秦始皇之後兩千年的中國是專製主義社會很有意義。它使我們看到,兩千多年來,盡管中國發生了許多變化,但專製主義傳統依然原封未動,專製主義、奴隸主義的氣息幾乎彌漫在各色各樣的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已經成為一種意識形態,決定和支配著中國人的行為、思想以至靈魂。“外國事物,一到中國,便如落在黑色染缸裏一樣,無不變了顏色”:民主變成“為民作主”,“以民為本”,法治變成“依法治國”。這裏的“為”“以”“依”的主體,是獨立於“民”“法”之外的主宰,又回到秦始皇去。總之,不管怎樣變,皇權神聖不可侵犯;不管如何變,民主自由也沒有空間。這就是中國社會腐敗墮落的根源。

既然秦始皇之後至1840年鴉片戰爭不是封建社會而是專製社會,那麽1840年鴉片戰爭至1949年也不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近代中國應是專製半殖民地社會。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專製主義和民主主義的矛盾,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任務是反對專製統治,實現公民自由民主;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實現中華民族獨立。

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下匯聚著無數英靈,他們為何犧牲?不是為了別的什麽,正是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中國人的民主自由!

二、近代中國的根本問題

中國經過秦漢以來兩千多年的發展,創造了世界上最優秀的文明。

到1820年,中國3.8億人口,占世界的37%,2.3千億國民生產總值,占世界的33%(數據來源《世界經濟千年史》,[英]安格斯·麥迪森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中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第一。關於這個問題,再舉幾個依據:據荷蘭經濟史專家麥迪遜在《世界經濟二百年回顧》一書中統計,182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占世界GDP的28.7%,大大高於英國GDP所占5.2%和日本GDP所占3.1%的份額;據美國史學家保羅·肯尼迪在《大國的興衰》一書中提供的數字,1830年中國製造業產量占世界製造業生產量的29.8%,略低於整個歐洲所占34.2%,但大大高於英國和日本分別所占9.5%和2.8%的份額。——《中國離發達國家有多遠?》

1799年全國耕地約為10.5億畝。據郭鬆義教授估算,鴉片戰爭前,全國平均畝產239市斤,糧食總產量2745.09億市斤,人均占有糧食653市斤。(《中國經濟通史清代經濟卷》緒論——清代前期的社會經濟有重大發展))

清代礦業手工業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康熙十八年改變了礦業政策,準許各省百姓開銅、鉛、銀礦。對鐵、煤礦采取了比較放任的政策。銅礦乾隆盛時大約年產銅1500萬斤左右,鴉片戰爭前全國年產鐵5000萬斤以上。

集市貿易活躍。據許檀教授估計,明代農村集市在10000左右,清代中期發展到至少22000到25000個,清末超過30000個。(《中國經濟通史清代經濟卷》緒論——清代前期的社會經濟有重大發展))

19世紀初,全世界有10個擁有50萬人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國就有6個,即北京、南京、揚州、蘇州、杭州、廣州。

中國2000年專製社會所創造的輝煌和燦爛說明,獨裁專製政權是無礙與生產發展的,換句話說,不能以生產發展與否作為判斷一個政權好惡的依據,否則,就沒有理由推翻清王朝。

輝煌燦爛的天朝大國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墜入半殖民地深淵的,自此腐敗挨打,一蹶不振。

康乾盛世前後這種魔術般的巨變,令全世界的思想家、政治家以及有識之士大為震驚,百思不解。

大清王朝由世界領先到挨打受欺,主要的原因是什麽?

1644年滿清入關,占領北京,逐步建立起除元朝外中國曆史上疆域最大的帝國,清朝最盛時疆域達到1300萬平方公裏。上麵提到,清朝初年,中國整體實力在世界上仍然是處於領先地位,在康雍乾三朝,中國仍然有可能走上現代化的道路。但是,大清朝的專製統治,使中國喪失了現代化的機會。

所謂的康乾盛世,其實不過是專製社會的最後一次回光反照。在繁榮的光環下麵,大清王朝已經日益衰敗:

1.政權腐敗。大清帝國承襲的仍是專製製度,權力不存在任何實實在在的監督和製約,而不受監督製約的權力必然腐敗。雖然各專製王朝都存在腐敗問題,但清朝的腐敗十分嚴重。康熙時代,宰相明珠、索額圖所貪汙的錢財,遠遠超過號稱明朝最大的貪官——宰相嚴嵩數十倍;到乾隆中葉以後,官僚隊伍的腐敗更是一發不可收拾,“大抵為官長者廉恥都喪,貨利是趨”。深受皇帝信重的大學士和坤貪汙之巨可謂空前絕後。乾隆死後,嘉慶皇帝因痛恨和申專橫並曾反對過自己繼承皇位,便賜其自盡,並超沒其家產。經清點,其全部家產達8億兩白銀,相當當時數年的國庫收入。

政風好壞,從來都關係到朝代興亡,盛衰隆替。腐敗必然導致滅亡。在中國曆史上,引發盛衰之變,導致社會動蕩的根本原因隻有一個,那就是政治腐敗,而不可能是一些人所鼓吹的政治異己的煽動和策劃,或嚴重的自然災害。繁榮能維持多久,統治能否長期保持穩定,關鍵取決於政權自身的狀況。

2.拒絕開放,固守自然經濟。閉關自守妨礙了中國人學習世界先進的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拉大了中西差距。雖說中國的落後不始於清朝,但說清朝統治者所推行的閉關政策加快了落後進程,加深了落後程度無論如何是不過分的。故當1793年英使馬戛爾尼來華時,他就敏銳地察覺到了清朝的衰落,將之視為“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大清帝國隻是保持了一個東方大國的虛假形象。果然,“康乾盛世”結束後不到半個世紀,鴉片戰爭就爆發了,中國隨之陷於喪權辱國的苦難深淵。在專製統治下,兩千年來中國一直推行重農抑商政策。中國的商業雖然有一定程度的繁榮,但到鴉片戰爭前夕,自然經濟仍然在社會經濟結構中占據統治地位。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一家一戶的“男耕女織”,依舊是中國社會生產的主要形式。這種排斥社會分工和商品交換的自然經濟,頑強地阻礙著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嚴重地束縛著中國社會的進步。

3.嚴厲的思想禁錮。康雍乾三朝最殘酷的統治表現為文字獄。乾隆朝,被認為是康雍乾盛世的鼎盛時期,可是文字獄卻是最嚴重的,最厲害的。整個清朝文字獄大案160多起,其中在乾隆朝,有130多起,占80%,一不小心就會被處死。從秦始皇焚書坑儒開始,曆朝曆代,都有過類似文字獄的情況。但是像康雍乾三朝文字獄時間之長,處置之殘忍,那是曆朝曆代所沒有的。除文字獄外,清朝嚴禁言論出版自由。錢穆在《國史新論》中寫道,“清代六部尚書、侍郎都可單獨向皇帝講話,然而除此以外,不論什麽人,又都不許向皇帝講話。比起明代來,布衣也可直接向皇帝講話,這相差就太遠了。清製又不許民間有公開發言權。當時府學縣學都有明倫堂,清廷在每個明倫堂裏都置有一塊石碑,臥碑上鐫有幾條禁令。第一,生員不得言事;第二,不得立盟結社;第三,不得刊刻文字。這三條禁令,恰好是近代西方人所要爭取的言論自由,結社自由和出版自由。”(錢穆:《國史新論》,三聯書店2001年6月第一版)思想被禁錮,是社會墮落的重要原因。

在大清朝趨於衰落,似“日之將夕”之時,世界形勢卻發生了巨大變化,英、法、美為代表的西方民主國家蒸蒸日上。

曆史發展到滿清入關前4年,即1640年,英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1649年英國被宣布為共和國。之後曆經內戰、複辟等,在1688年的光榮革命中,確立了議會製,建立起穩定的君主立憲製度,形成了一個以保護公民自由為核心,以市場經濟為基礎,實行法治、民主、憲政的現代國家和現代社會,創造了體現人類現代文明的新的社會模式。

從疆域來說,英國本土很小,但它直到20世紀30年代仍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大國。這有力地證明,所謂大國不是以疆域大小區分,主要指標是製度和綜合國力。隻要製度領先,經濟、軍事、學術、文化等領域也能著著領先,形成雄厚的綜合國力;即使國土不大,也能成為世界公認的大國;一旦與那些腐敗的巨型國家相遇,勢如摧枯拉朽。英國長期遙領世界風騷,其根源,正是它有了一個自由民主的新型政治製度。

繼資產階級革命成功後,英國於18世紀後半期又掀起了“工業革命”,生產力突飛猛進。到鴉片戰爭前夕,英國完成了工業革命,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與此同時,法國和美國也成為世界強國。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用讚賞的口吻說:“資本主義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

可見,清王朝由領先世界到挨打受欺,最根本的原因,是出現了一個比傳統中國社會更先進的社會製度。康有為說過:“諸歐治定功成,其新政新法新學新器,絕出前古,橫披全球。”這裏所說的“新政新法”,指的是民主共和製度,“新學新器”,指的是現代工商業。尤其是這種新型的民主政治製度,有力地限製了政府的不良行為,保障了公民的人人平等的權力,極大地煥發了人們生產的積極性,把西方社會迅速推進到一個更高的曆史發展階段。相形之下,中國社會依然停留在中世紀。長期的專製統治,不但養成了中國人深入骨髓的奴性,也製約了整個社會自我更新的能力,難以與時俱進,跟不上時代的發展。這樣一來,泱泱大國步履蹣跚,在西方先進國家進攻下,必然屢遭失敗,淪為半殖民地國家。可以說,清王朝由領先世界到挨打受欺,最根本的原因,是專製與民主抗衡、落後與先進較量、傳統文明與現代文明競爭的結果。

那麽,如何振興國家,恢複中華民族的尊嚴呢?答案隻有一個,就是盡快跟上世界潮流,實行全麵的充分的民主,使中國從專製社會轉變成民主社會(或者說從中世紀社會轉變成現代社會),從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變成民族獨立的國家。這就是近代中國的根本問題。

要解決這一根本問題,需要進行的主要工作是:

1、反抗帝國主義侵略,實現國家獨立。這是實現現代化的前提條件。

2、實現工業化和經濟市場化,化農業經濟為工商業經濟。或者說實現從傳統農業向現代工業轉變;從自然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

3、實現民主政治,化君權為民權。即廢除專製,實現司法獨立,輿論自由,權力競選,人權平等。

4、廢除思想控製,實現文化多元化。

上述四點,除第一點不具有普遍性外,都是現代社會的基本框架和普世性原則。

需要強調的是,中國要實現從中世紀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關鍵是第三點,即實現民主政治、擴展公民權。從專製社會向民主社會轉變之所以是近代中國的根本問題,是因為民主政治具有關鍵性。盧梭說過;“我已看出一切都歸源於政治,而且,無論我們作什麽樣的解釋,一個民族的麵貌完全是由它的政府的性質決定的。”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印度學者阿馬蒂亞·森在《以自由看待發展》一書中說道:“擴展人類自由既是發展的首要目的,又是發展的主要手段。”李慎之說:“一個民族最主要的創造是政治製度,經濟、文化、國民性都由之決定。” 美國總統布什曾向中國網民發表談話。他說人類千萬年的曆史,最為珍貴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師們的經典著作,而是實現了讓統治者馴服,實現了把他們關在籠子裏的夢想。“我現在就是站在籠子裏向你們講話”。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人類發展的關鍵在於民主政治。

近代中國的曆史,是從專製社會向民主社會轉變的曆史,是從殖民地半殖民地社會向中華民族獨立轉變的曆史。我們應該按照中國曆史的這一本來麵目去認識曆史,以自由民主和民族獨立為綱來認識近代中國,以社會民主化、民族獨立化的曆程為觀察和判斷一切曆史現象的基本線索。

明確近代中國的根本問題是從專製社會向民主社會轉變,從殖民地半殖民地社會向中華民族獨立轉變,會幫助我們認識到,國家民主化民族獨立化是中國近代社會的根本問題,是第一層次的問題,其他如變法改良、暴力革命、改革開放等,都是方法問題,屬於第二層次的問題。實現民族獨立和現代化是近代中國兩大主題。
返回
--------------------------------------------------------------------------------
網友評論:(隻顯示最新5條。評論內容隻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共0頁 0條評論信息 5個/頁 頁次:1/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轉到頁



用戶名 電子郵件
評論內容
(限2000字以內)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關於本站 版權申明 聯係站長 友情鏈接 創新論壇 與我同在

主辦:中共中央編譯局比較政治與經濟研究中心 網站備案:京ICP備05034697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