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探討真實的毛澤東(七) 毛晚年不吃辣 根本沒有“毛家菜” (圖)

(2007-09-23 13:06:00) 下一個



探討真實的毛澤東(七) 毛晚年不吃辣 根本沒有“毛家菜” 

程汝明談毛主席的飲食

2006-9-27 下午 08:03:01 作者:root

  今年77 歲的程汝明,1954 年開始參與毛澤東的餐飲服務,1958 年進中南海,在毛澤東家和另一位廚師李錫武共同主廚,至1976 年離開時,為毛澤東的家庭服務了19 個年頭。

  他說,過去人家覺得我清高,比較傲,不愛搭理人。實際上我心裏是很想跟人搭汕說說話的,可就怕一說漏了嘴泄密犯錯誤,隻好三緘其口。現在真的退下來了,我見誰都打招呼,願意聊聊天,沒有泄密的擔憂了。於是,我們有幸從他那裏聽到一些有關領袖飲食的故事。

“亞太和會”期間,蔣介石乘坐過的、宋美齡乘坐過的、甚至慈禧太後的公務車,都被調來做專列/1954 年,是程汝明難忘的一個年頭,他被調到了毛澤東乘坐的專列上。

程汝明出生在山東萊州的鄉村,因家中孩子多,四男二女,度日維艱。他是男孩中的老大,為分擔家庭重負,12 歲就下地務農。麵朝黃土背朝天的耕作,使他看不到改善貧困的前景,便跟著一個在天津永安飯店打工的老鄉,去了天津。

  背井離鄉之際,他剛剛13 歲。父母覺得他年紀太小,擔心他在外麵撐不住。村裏曾有比他大的孩子外出打工,因吃不了苦又返回,並為村裏人看不起,但程汝明心意已決。他不願步那些人的後塵,所以不論受怎樣的苦都強忍著,堅持了下來。

  當時天津有許多外國租界,外國人多,吃西餐的自然也多,西餐館子的名氣比北京的還大,程汝明為生計進了西餐館。

  最初他在法租界,但法國的西餐有些中國化了,他感到不純正。四年後,他又進了英租界的一家西餐館,這裏的西餐都是英國人主廚,很地道,他學到了真手藝。
  
  lO 年間,他先後到匯中飯店、猶太俱樂部、維克多利餐廳學徒,由於他肯動腦筋,不辭勞苦,終於掌握了俄、法、英各係西餐的廚藝。

  有了手藝,薪俸也高了,但他所能看到的生活前景依然黯淡。他把掙到的錢全部寄回了家,可家中的親人仍在貧困線下掙紮。

  直到新中國成立,程汝明才真正感到生活有了變化和奔頭。鄉村的家中因為分了土地而情況有所改善,他也於1950 年初成為國有鐵路的一名員工,第一次穿上嶄新的製服,抖擻起精神。

  _他由衷地感激共產黨給他和他的家庭帶來的幸福,因此,他把自己的智慧毫無保留地投入到工作中,並贏得一項又一項榮譽。他年年是先進工作者,1953 年入黨,進了支部,後來又當選為工會主席。1956 年成為全國鐵路係統勞動模範。同年下半年,他又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到中南海懷仁堂開群英會,受到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值得一提的是1952 年,保衛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在北京召開。這個會議由宋慶齡、郭沫若等11 位中國知名人士,在接到印度及世界其他和平人士的建議後,倡議發起的。這是新中國第一次承辦的大型國際性民間會議,中國政府為此做了非常認真和充分的準備,從各單位調集精幹的籌備、組織、後勤和保衛工作人員。

  程汝明被鐵路局調到了供與會外賓乘坐的專列上,主管西餐配餐,他的專長得以充分發揮。他回憶說:當時把所有好點的列車都調來了,有蔣介石乘坐過的、宋美齡乘坐過的… … 最好的是慈禧太後的公務車。

  後來,程汝明才知道,那時,毛澤東的專列很一般。直到1958 年,毛澤東才有了比較高級的專列,那是從德國進口的,有空調,自帶發電機,可以在車上發電報,有辦公的全套設施,還有醫務室。

  在外賓專列服務期間,程汝明烹飪出的飯菜,外賓很滿意,受到了外交部表揚,鐵路局的領導對他也信任了,會後就安排他在外國專家乘坐的車廂主廚西餐。1954 年,是程汝明難忘的一個年頭,他被調到了毛澤東乘坐的專列上。那一時期,毛澤東經常到外地巡視,一年總有三五個月不在北京。他出巡時,通常是辦公、吃住在專列上,除了開會,很少住地方的賓館。毛澤東在列車上找人談工作,有時會見之後,會邀來人一起吃飯。這樣一來,廚師李錫武就忙不過來了,程汝明就時不時被叫去幫忙。

  起初,程汝明不了解毛澤東喜歡吃什麽,總得詢問李錫武:我做點什麽?”李錫吾說做什麽,他就做什麽。先是做一些小菜,慢慢地又做一些主食,主要是麵點。毛澤東雖是南方人,但也愛吃些麵食,而這是李錫吾的弱項,卻是程汝明的強項。李錫吾拿手的是中餐湘菜、家常菜,很對毛澤東的胃口。

  雖說毛澤東偶爾也吃西餐,但經常吃的仍是中餐,以西餐廚藝見長的程汝明,在毛澤東的專列上主要還是做中餐。由於他對廚藝癡迷,喜歡琢磨,並不覺得在毛澤東這裏會荒疏西餐手藝,反而對掌握一些中餐廚藝饒有興趣。久而久之,他便成了兼通中、西餐的全才。

“又食武昌魚”,並非在武漢打撈的武昌魚,而是從長沙帶到武漢的武昌魚/我們始終堅持死了的魚不能給毛主席吃,像那種己經翻肚漂起來的就不行

幫了幾次忙以後,程汝明成了毛澤東專列上固定的廚師。毛澤東外出時,他就隨行忙碌;當毛澤東回到北京後,他的任務就告一段落,在專運處等待著毛澤東的下一次出行。說起專列上的毛澤東,程汝明能回憶起許多和自己相關的片段,讓他津津樂道的,就有武昌魚的故事。

1956 年6 月,毛澤東在武漢兩度遊長江,心情極為舒暢,揮筆寫下《水調歌頭· 長江》 (公開發表時為《水調歌頭· 遊泳》 ):纔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萬裏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 … ”毛澤東將詞中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兩句視為得意之筆。

這首詞於1957 年公開發表後,廣為傳誦。從字麵上看,讀者會以為毛澤東是在武漢遊泳期間,吃了在武漢當地打撈的武昌魚。

  但了解內情的程汝明卻說:”毛主席這裏說的‘又食武昌魚’,並非在武漢打撈的武昌魚,而是我們從長沙帶到武漢的武昌魚。因為毛主席那次吃的武昌魚,是我掌勺為他烹製的。

  赴武漢那天上午,專列還停在長沙,程汝明和李錫武還以為將在此操持下一餐飯。突然,毛澤東身邊的警衛通知他們快做準備,馬上就要動身。他和李師傅這才匆忙把準備在長沙烹製的食品收拾起來,其中就有長沙地方提供的武昌魚。當時專車上還沒有電冰箱,運行時要吃的魚、肉類食品,就冷藏在放有冰塊的自製冰箱裏。

  吃飯的時候,專列已經到了武漢,程汝明為毛澤東燒製了武昌魚。他是將魚和紫蘇葉子放在一起燒的,這是湖南人喜歡的一種燒製方法。紫蘇是多生長於中國南方的一種草本植物,籽可以榨油,葉子可做菜食用。程汝明隻加了少許料酒、鹽、味精,燒製得十分清淡。毛澤東食後,覺得很可口,遊泳後揮毫填詞時,還難忘悠悠的魚香。“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的古民謠,自然浮出腦際,他稍加變動,用於自己新詞的開篇。

  聽程汝明講到這裏,筆者記起曾在一些公開出版的書籍中,看到過毛澤東不食冷凍過的死魚,隻吃剛剛打撈即時宰殺的魚的文字記載,因此我問這位掌管過毛澤東飲食的權威,究竟有沒有這麽回事。

  “你看到的這種說法,我以前沒特別注意過,也沒人這麽問過我。我們在毛主席那裏的時候,始終堅持死了的魚不能給毛主席吃,像那種翻肚漂起來的就不行,要給他吃的魚都是新鮮的,趁活著的時候宰殺的。毛主席每次吃魚,基本上都是我們按預先開的菜譜,現打撈現宰殺。毛主席吃的肉也是新鮮的,基本上都不用冷凍保鮮的,雖然家裏有個英國的很舊的小冰箱。

  像我那次做的武昌魚,是特殊情況,本來我們是準備在長沙吃飯的,事先給他準備好了魚,他突然動身去武漢,才把準備好的魚放在自製冰箱裏,從長沙帶到了武漢。

毛澤東發現裝著醬油的缸裏漂著一層浮動的蛆,感到非常惡心,從此再也不碰醬油/1958 年,程汝明的生活又出現了一次較大的變化

順著武昌魚的話題,我們說到毛澤東的飲食。程汝明說毛澤東吃東西沒有什麽忌口的,什麽都能吃。他比較喜歡吃魚,鱔魚、泥鰍,他都愛吃,但他不太愛吃大魚,喜歡吃小魚。對魚肉,毛澤東喜歡吃魚腹部的肉,不喜歡吃脊背處的肉。

  “毛主席還特別喜歡吃魚頭,我們常給他做砂鍋魚頭、砂鍋魚腦。吃魚頭,毛主席就不大忌諱了,我們常常給他燉煮兩三斤重的大魚頭,煮熟了以後,把骨頭剔除幹淨了再給他吃。毛主席吃牛肉、豬肉、羊肉… … 是肉他幾乎都喜歡吃。社會上,人們更熟知的是他喜歡吃辣椒,但毛主席不吃醬油,無論做什麽菜都不讓放醬油。”

  毛澤東喜歡吃紅燒肉,如今許多打著毛澤東旗號的毛家菜館,到處都做“毛式紅燒肉”,可沒有一處是不放醬油的。程汝明說:毛主席絕對不吃醬油,做什麽菜都不讓放醬油。他給毛澤東做紅燒肉,是將糖放在油裏炒熬形成的紅色。

  開始,程汝明隻是聽打過招呼,毛澤東不吃醬油,但不知道為什麽。

  後來,是專列上一個叫劉耀方的服務員,大膽地向毛澤東提問:“毛主席,你怎麽不吃醬油啊?”毛澤東告訴小劉,他最初是吃醬油的,但在對醬油有了更多的了解後,產生了膩煩心理。他的家一度開過醬油作坊,有一缸一缸的醬油。在一次偶然打開蓋子的時候,他發現裝著醬油的缸裏漂著一層浮動的蛆,感到非常惡心,從此再也不碰醬油了。

  程汝明說:“這個事除了做飯菜的師傅,連警衛員都不知道。<待續.摘>

來源:互聯網
當前位置: 首頁>>烹飪人生隨筆>>烹飪人生文摘

————————————————————————


最是平淡亦風流——毛主席生前廚師程汝明印象
2006-9-27 下午 08:06:29 作者:root

  仔細端量坐在對麵的程汝明老先生,無論如何也不敢相信他會與毛主席之間有聯係在一起的可能:普普通通的衣著打扮、慈祥安和的笑容,如果是走在北京的街頭,也一定會與許許多多上了年紀的老北京一樣閑適溜達,盡情地享受屬於他們的那份恬淡與隨意,一不留神也就會消失在身旁潮海般湧動的人群中,遍尋不著。

  然而,就是他,從14歲投身“廚門”,自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擔負毛主席的一日三餐,直至老人家逝世,前前後後二十多年;後來又陸續到中央書記處、胡耀邦、鄧小平等中央機關和領導同誌的身邊,兢兢業業數十載,服務對象換了一茬又一茬,地點卻隻局限在中南海一個地方,成了為毛主席服務過的諸多廚師中穩定時間最長的人,也是目前為止在中南海大院從事同類工作時間最長的人。

  現在雖然早就過了退休的年齡,但忙活了一輩子,哪肯就此放手,因而整日又是退而不休,至今仍擔任著中南海的技術顧問,每天準時騎著自行車到中南海繞一圈,巡視一下正服務在中央領導身邊的徒弟們,不時地停下腳步指點一二,好似惟有如此才能心安理得。

  或許是幾十年來特殊工作崗位的經曆鑄就的秉性,或許也正是由於具備這樣的秉性才讓程汝明老先生有資格、有機會走到了全國人民心目中那神聖的地方。

  初次接觸程老,就發現其為人如同他所從事的工作一樣——雖令人尊崇,卻又默默無聞、保持低調。逐漸熟識起來,話也多了,又不得不對他的思緒縝密、言語連貫產生由衷地敬佩,程老的形象也更加清晰起來。

  但不論我怎樣牽扯、如何“誘使”,老人聊得最多的還是工作、還是老一輩領導人的飲食習慣,以及銘記在心的、從他們友善對待普通工作人員的態度中所折射出來的偉岸形象,就是不願以“我”為中心,過多地談及自己的生活經曆。就算我如實記下的這些點滴也是在他談論其它話題時不經意間流露出的。

  毛主席晚年不吃辣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外界都存在著這樣的印象:毛主席他老人家酷愛吃辣,甚至“無辣不下飯”。

  “但事實並非如此”,程老說,“吃辣隻是主席晚年之前的飲食愛好,就是這樣說也不全麵”,接著他詳細解釋說,蘇、川、粵各式菜肴,包括西餐,主席都從不拒絕,當然最為欣賞的還是臘肉、苦瓜、火焙魚等湖南特色菜。

  自己從1954年到主席專列上為主席做飯,然後又於1957年來到主席家中,成為他的專門廚師,對毛主席的飲食習慣是了如指掌。

  在70年代以前,毛主席對“辣”十分青睞,一般情況下,依他“四菜一湯”的夥食標準,最少要有三個是辣味的,時常還“全桌皆辣”。記得當時知道了毛主席不愛吃清淡菜肴的口味習慣後,每次炒菜,程老待油熱了,就直接向油鍋裏倒辣椒麵。

  可70年代以後,因為年齡偏高,主席的身體每況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再加上患有牙病的緣故,護士就建議他老人家少吃辣椒、少抽煙,以避免上火,毛主席也完全接受了勸告,從此以後對於辣椒,他是“一點都不吃嘍”,平常的膳食也改為吃那些“熟爛”、“滑嫩”的東西。

  說到做菜,程老的興趣似乎更大,他介紹了主席愛吃的“紅燒肉”,他說,毛式“紅燒肉”的做法挺講究,主席不吃醬油,因此製作時絕對不能放醬油,必須選用糖色代替,這樣做出來的紅燒肉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表麵有光澤,其效果也是醬油無法達到的。

  同樣是生長在辣味之鄉,鄧小平同誌對“辣”就沒有什麽興趣。他吃食物,有一個要求就是不可太辣;小平同誌也不大願意吃魚,倒是對於肉,“不論怎麽做,小平同誌都不拒絕”。

  “毛家菜”,根本無此一說.

  近年來,社會上掀起了一股談“毛家菜”、吃“毛家菜”的潮流,“毛家菜”也在各個方麵出自不同目的的熱炒之下形成了一定的氣候,被曲解為是:毛澤東生前喜歡吃的菜肴,並嚴格按照毛澤東的口味特點與喜好而製作的。

  在我向程老求證的時候,他認為很有必要借助本刊澄清事實,以正視聽,於是較為詳細地講了一段往事。

  1959年,毛主席回老家韶山祭拜父母亡靈,在他父母的墳墓前遠眺山下,能清楚地看到山下有一戶農家院落。下山途中正好路過這戶農家門口,毛主席興之所至,就順道走了進去。詢問得知,這戶人家也姓毛,因為這裏的毛姓人家原本就不多,如此說來也可算是“一家人”,同姓家族的關係一下子拉近了彼此間的距離,毛主席興高采烈地與他們家的人合了影。當時一起合影的人中包括這家的老公公、老人的兒媳,此時的小媳婦大約30來歲,懷裏還抱了個小男孩。

  改革開放以後,韶山的旅遊業蓬勃發展,大量遊客湧進韶山衝,帶動了當地餐飲業的火爆,當年的“小媳婦”也順時應勢開了家小餐館,賣起了湖南家常菜。

  為了吸引遊客,她把當年家人與主席的合影照片放大後掛在了牆壁的顯著位置,對外標榜說做的是正宗的“毛家菜”。消息不脛而走,餐館的生意是越來越火,不了解其中內幕的人紛紛“慕名”而來,又都以訛傳訛地把這些不實之辭傳遍開。

  談起對所謂的“毛家菜”的印象,程老興趣盎然。因為當時毛主席宴請家鄉父老的所有菜肴都是由程老和湖南廚師李錫武兩位共同負責的,主席也並不曾在這戶人家吃過一盤半口,甚至“毛家菜”傳人製作的菜肴很多也不符合毛主席的實際喜好,對毛主席來說可能也是“聞所未聞”。程汝明老先生在親自品嚐了“毛家菜”後,也對其製作方法與口味特點頗有微辭。

  周總理親定的江青辦公室黨支部書記

  程老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披露了一個外界從來不知曉的事實:他是周恩來總理親自任命的江青辦公室黨支部書記!

據說,因為“文化大革命”特殊的曆史背景、以及特殊時期特殊工作的需要,組織上決定找一個合適的人來擔當江青辦公室的黨支部書記,程汝明師傅在主席身邊工作多年,無論是業務水平、思想素質,還是政治覺悟都很過硬,同時一直耳濡目染毛主席的教導、受到過主席的多次稱讚;與他在一起工作的諸多同事,就數他的年齡大,有極好的人緣關係;最為重要的是,江青對他還算尊重,開展工作比較方便,所以當知無愧地成為最佳人選。周恩來總理當著大夥的麵親自作出了“黨支部書記”職務的任命。

然而,事過境遷。因為眾所周知的曆史原因,這一段特別的個人經曆被深深地掩埋了下來,程老自己也不願過多地追憶往事,拂去事件表麵的華塵,對外人津津樂道。就是在我想更加仔細地了解他這段曆史的時候,程老還幾次擺手,“不提了、不提了”。

  德藝雙馨的熱心人

  1926年出生的程汝明,於1939年在天津開始了他的廚師生涯,這一投身就是幾十年沒回頭。剛學徒的程汝明就表現了對烹飪事業的濃厚興趣和執著追求,先是在法國求方俱樂部學習西餐西點,接著又到天津惠中飯店拜名廚張克恭學習中式淮揚菜。

  至49年解放時,10年的廚師行當早練就了他一身的本領,中西菜肴、麵點,樣樣精通,毫不誇張地說是“學貫中西”。1950年被鐵道部選中,從此步入了嶄新的天地,擁有大展宏圖的舞台。

  其間,他先是在主席專列上替主席服務,後來因為他的為人及手藝被上級領導賞識,被直接調到了主席身邊。就這樣,55年的全國鐵路係統勞模、56年的全國勞模,以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沉寂”了。

  他從來沒有忘記自己傳道授業的職責與藝無止境的追求,黨和政府也從來沒有忘記他。

  1982年,在人民大會堂,程老以其精湛的廚藝贏得了滿堂喝彩,獲得了國管局係統烹飪比賽獎章,這也是迄今為止唯一的一枚——當然,獎章是在非公開的情況之下領的。

  1983年,因為朝鮮政府向我國派了幾個廚師學習中餐,為了表示對人家的尊重,我國政府也決定禮節性地派人到對方國家學習他們的“全狗席”,時任中央書記處廚師長的程老帶領其他3位師傅在朝鮮學習了40多天,回來後毫無保留地把所學到的技藝傳授給了北京飯店的廚師們。

  一次,胡耀邦在北京飯店請客吃飯,客人在點了“朝鮮狗肉”後,連稱“正宗”。

  1989年,黨和國家領導人習仲勳在百忙之中出席了程汝明老先生晉升特一級廚師的儀式,能如此對待一個廚師,也許真的算是“絕無僅有”了。這既是對他數十年如一日兢兢業業勤勉工作的肯定,也是促使他奮鬥不息的動力。

  程汝明師傅能在中南海工作這麽長的時間,本身就足以說明他的手藝非同一般。他習慣於用西餐的功底製作中式菜肴,在原料的選擇、菜點的製作上,向來是精益求精,毫不含糊。他善於揣摩領導的口味愛好,大膽放棄一般性菜肴約定俗成的嚴格做法,自己用心研究、不斷地創新,製出做針對性強的家常風味。在給領導下菜單時,除了保證要被領導接受以外,還全麵考慮膳食的配伍合理,講究營養平衡。

  如今,正往80高齡攀去的老人,又在中南海之外收了一個徒弟——京城新生代廚師張永高。張永高年紀輕輕,但小夥子很有才氣,走南闖北在烹壇拚搏多年,思維活躍,領悟性高,創新能力強。在別人的介紹之下與程老認識後,深得程老的欣賞,一老一少在交往過程中也很快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於是老先生破例收下了這個中南海以外唯一的徒弟。“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句中的“武昌魚”、毛澤東推薦給西哈努克國王的“鹽封雞”、與主席有很多情愫的“紅燒肉”……程老把自己的數道拿手傑作“原封不動”地傳授給了這位高徒。

  在我詢問他是不是還有收徒的打算時,程老笑了:“不想再收了,沒精力了。”是啊,一向做事嚴謹的老人既然收了徒弟,就下定了決心對得起“師父”這個稱呼,收多了難免有顧及不到的地方,絕不能因為敷衍而壞了自己的名聲。但是,有一點我們有理由相信:雖然徒弟不收了,對年輕人的照顧、扶持,老人是絕不會放棄的……
  
  
  (因為程汝明老先生的特殊身份,本文采訪涉及到一些內容無法完全公開,敬請讀者朋友能夠諒解。)

來源:中國烹飪協會網
本站首頁 | 本站導航 | 聯係我們 | 工作機會
客服電話:010-87481323 13120059874   網站備案號:京ICP備06009495號
中華名廚廚藝交流網Copyright 2003 www.nca.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
當前位置: 首頁>>烹飪人生隨筆>>烹飪人生文摘

————————————————————————

北京程府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ChengFu Culture (BeiJing) Co,.Ltd

程府
程府文化
程府宴
程府榮譽
程府合作
程府公告
程府聯絡
府上留言

程府理解

“北京程府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成立於二零零五年金秋之際,注冊於北京。“程府”以傳承餐飲曆史文化為內涵,結合國宴餐飲精髓為己任。為合作企業提供全方位精準的“程府宴”(國宴)製作與管理工作,程府結合市場推出了多席名士盛宴(國宴)係列,極大的表現了當代精英們(客戶)的金品生活。使得成功人士可以貼近曆史,品味生活,印證自我。 同時,“程府”還積極參與合作企業的整合策劃工作,配合合作夥伴做足市場條件下軟件、硬件齊發展的戰略高度。

“程府”由毛澤東主席的廚師長、中南海中共中央辦公廳書記處總廚師長――程汝明大師及其傳人劉建先生所創辦。

“程府”創始人――程汝明大師(董事長):

1926年10月01日生於中國山東省掖縣東方北村;

1939年中國天津,程汝明開始了其68年的烹飪職業生涯,在名師――“張克恭”先生及中外名廚的親力指導下,程汝明開始了“天津惠中飯店”、“法蘭西俱樂部”、“猶太俱樂部”、“起世林飯店”、“維克多力飯店”、“天津聚合城飯莊”等多家中外飯店的求學之旅。憑借其自身的職業領悟,十幾年的工作積累為程汝明贏得了天津烹飪界的尊重與認可;

1952年 10月2日至13日的北京,程汝明被特別指定帶隊負責“世界和平理事會”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的餐飲服務工作。為郭沫若先生帶隊的中國代表團以及來自世界各國的代表們服務。大會期間,程汝明獲得了國內外貴賓們的一致好評,程汝明這三個字也在北京一舉成名;

1954年中南海,因工作成績顯著,程汝明被正式任命為毛澤東主席的專職廚師長,在主席的專用列車上及中南海內,全權負責主席及家人的日常飲食工作(與李錫武同誌共同負責)。在隨同毛澤東主席赴全國各地的工作考察期間,參與製作過毛澤東主席宴請英國元帥蒙哥馬利先生、宴請朝鮮勞動黨主席金日誠先生、宴請柬埔寨親王西哈努克先生、於俄羅斯宴請斯大林、宴請越南主席胡誌明、宴請溥儀、宴請程潛等重要外賓元首與國內貴賓的國宴盛會;

1961年底釣魚台國賓館,程汝明被毛澤東主席直接安排,重點負責江青同誌的飲食工作,期間參與了1972年的美國總統尼克鬆訪華接待工作,代表毛主席與夫人江青為尼克鬆總統夫婦奉獻了一席精美而又賦予曆史重任的晚宴。直至1976年,程汝明大師才離開了工作12年之久的釣魚台國賓館,從新回到了中南海中共中央辦公廳書記處工作;

1982年朝鮮,由中國國家主席特別委派,程汝明帶隊親赴朝鮮人民主義共和國學習正宗的朝鮮宮廷料理,並參與製作了朝鮮國家主席――金日成同誌的生日國宴,在國外為中國的國宴廚師贏得了極高的工作評價與口碑。

自調入中南海中共中央辦公廳書記處後,程汝明先後直接服務於趙紫陽同誌、胡耀邦同誌、鄧小平同誌、江澤民同誌等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並先後被國家及各級機關授予了 “北京國寶級烹飪大師”(全國僅16席)、“中國國際烹飪協會總顧問”、“北京烹飪協會理事”、“中國藥膳協會總顧問”、新中國第一位“中西餐特一級廚師” 、“優秀廚師”、 “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嘉獎二等功”,“全國嘉獎三等功”“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等多枚授勳軍功章與證書……

正式傳徒有黃民田、蘇永勝、趙建鬆、郝向農、宋中華、魯進龍及程彥彬。

“程府”創始人及傳承人——劉建先生(總經理)

1975年生於北京(為程汝明大師的後人及傳人,現為“程府”公司的策劃與執行高層)

2005年08月08日,與程汝明董事長共同創建了“北京程府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其將傳承“程府文化”及發揚“程府宴”視為人生己任。

“程府”傳播人——魯進龍先生(副總經理兼技術總監)

文化帶與企業的是靈魂,文化帶與菜品的是精神,文化帶與烹飪的是潮流。美麗的“程府文化”有如光芒耀人的珍珠,將這文化“寶石”精心串聯在一起,使其散發最最璀璨的光芒於世間,也是“程府”的終極目標。

北京程府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2005
公司地址: 北京市海澱區羊坊店北小馬場8號樓
電話: 13501362199 電子郵件: chengfu.culture@yahoo.com.cn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