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探討真實的毛澤東(三) 毛家紅燒肉倒底放不放醬油? (圖)

(2007-09-23 02:14:06) 下一個



圖2圖3是吳連登

探討真實的毛澤東(三) 毛家紅燒肉倒底放不放醬油?

————————————

天津日報網-新聞人物-餐飲

毛澤東的私人廚師(2000.12.21)

  據《東方》報道在毛主席107歲誕辰紀念之際,我們費了幾番周折,才找到當年在中南海豐澤園給毛主席燒菜的廚師東林發。這位63歲的上海原錦江飯店的國家特級廚師,看上去保養得很好,也很講究儀表,雖上了點年紀,卻精神矍鑠。

  一談到毛主席的生活習慣和細節,他沉靜的表情即刻露出幸福的笑容。

  怎麽當上毛主席的廚師

  1960年,我在錦江飯店做廚師,當時我才23歲。6月的一天,錦江小禮堂正在秘密召開一個中央會議,我們做廚師的負責中央首長的飯菜。那天晚上,飯店副經理忽然把我叫到他十七樓的辦公室,我去時心裏很緊張,因我當時負責燒十七樓的飯菜和夜點心,以為自己出了什麽政治問題,帶著一身冷汗來到他辦公室。想不到他對我說:“小林發,你明天乘專列去北京,到中南海中央辦公廳報到。”我一聽傻了眼,當然,興奮大於驚乍。我二話沒說,跟別人借了一輛腳踏車,回家匆匆跟父母說了一下,就說要到北京出差,當時我媽媽已睡,我敲門才把她吵醒。她問我啥時回來?我說不曉得。那時候我們都住在錦江的集體宿舍,即現在花園飯店的一座小樓,一般是不能回家的。

  剛去這段時間,我被安排在中央警衛局的服務科大廚房燒菜,有時候首長請客才把我臨時調到他們家去燒菜。原先我在錦江主要是燒廣幫菜的,不過川菜也會燒,到了中南海後,由於首長中四川人和湖南人多,所以我就以燒川菜為主了。

  有一次,鄧小平的廚師有事,服務科領導就請我到鄧小平家去燒了四天菜,他們也挺滿意的。7月的一天,毛主席家請客。毛主席說:“吃來吃去就這幾個菜,是不是今天弄幾個新花樣出來?”當時毛主席並不知道大廚房來了個上海廚師,而服務科的領導把這個任務交給了我。

  第一次為毛主席家燒菜

  那天我燒了兩隻特色菜,一個是冰糖肘子,一個是烙草(青)魚。毛主席吃得很開心,吃完後他問侍衛:“今天的菜是誰燒的?肘子很好吃的嘛,魚也很有特色。”侍衛說:“是服務科調來的上海錦江飯店小廚師燒的。”毛主席笑了。我從豐澤園出來時,毛主席把我叫住,與我照了張合影照。

  記得1960年的10月,北京已是寒冷的初冬了。那時正是三年困難時期,周總理提出中央帶頭“以素代葷”。當時毛主席家有兩個女兒、一個女婿和江青。毛主席在家裏作出一個規定:子女不許在家吃,隻能跟大家一樣到大食堂去吃,隻有周末,允許全家開一頓小灶。

  毛主席自己吃的也是“以素代葷”。當時北京沒什麽蔬菜,隻有大白菜,毛主席的廚師在做蔬菜上也做不出什麽花樣來。一天,服務科科長問我:“上海有什麽北京沒有的蔬菜?特別是可以根據北京的條件自己做的素菜?”我說:“有的。如大力油麵筋、烤麩、素雞等,都是北京沒有的。”他又問:“你會做嗎?”我說:“可以做做。”第二天,汪東興(當時的中央警衛局局長兼一組組長)和服務科科長找我,讓我到一組去燒菜。那時的一組就是毛主席,二組是劉少奇,三組是周恩來,四組是朱德,五組是彭真,六組是鄧小平,七組是林彪。就這樣,我開始到毛主席家燒菜,做上海素菜,做油麵筋、烤麩、素火腿、素鴨,做著做著,我就留在毛主席家了。原來的廚師調走了,我就成了毛主席的私人廚師,一做就做了五年,一直做到“文革”開始。

  毛主席喜歡吃什麽菜

  毛主席“以素代葷”一直吃到1961年底。給毛主席燒菜不太複雜,一天隻做兩頓。每天下午四點到五點起床吃午飯,晚上辦公一直到淩晨二點,到五點才吃晚飯。午飯一般一個全葷、一個半葷素、一個素菜、一個湯。晚飯吃小米粥或綠豆粥加一小碗飯,一個全葷就是一兩至二兩紅燒肉,一個半葷素即青椒炒肉絲等。毛主席半夜裏吃的這一頓要格外當心,所有的菜都不能帶骨頭的,因為這時毛主席有點倦、有點累了,人也有點迷迷糊糊。我往往給毛主席弄一小碟或一小盆煸幹的小辣椒、豆豉炒苦瓜、清炒空心菜梗子、鹹菜等等。毛主席的要求是,不能浪費。他叫我們(包括侍衛)不要到大食堂去吃,他說吃不了的邊邊角角的剩下來的菜不要扔掉,讓我們就在他家吃,按理我們是要到大食堂去吃的。

  毛主席特別喜歡吃紅燒肉,我燒的時候重糖重醬油,鹹中帶甜,每月燒兩次,毛主席每次吃了都很開心,還笑著對我說:“吃了這東西補腦嘛。”毛主席還喜歡吃回鍋肉,為了燒好這回鍋肉,我在做法上動了不少腦筋。

  這就要講到1959年廬山會議,當時錦江去了一批廚師,我也在其中(那時我還沒去北京)。會議期間,回鍋肉燒了幾十年的川菜泰鬥楊平章,按川菜的規格,用豬腱肉燒回鍋肉,這塊肉是相當老的,當時毛主席咬不動,不喜歡吃。進京後,我就自己想辦法改進,用五花肉切成片,在鍋裏將肥油煸掉,這樣燒出來的回鍋肉又香又嫩,毛主席說很好吃。中南海裏河蝦很多,但捕撈網的網眼太大,往往撈不到。我就自己想辦法,到特供區討了隻籮筐,籮筐裏放些飼料和肉骨頭,再壓上一塊磚頭,將籮筐沉到河底。每天撈上來時籮筐裏爬滿了蝦,我就給毛主席燒油爆蝦吃,再送點給劉少奇。

  我也有過不成功的地方

  大概是1964年吧,我跟毛主席到井岡山,那裏是燒木炭的,毛主席要吃烘山芋,這下我傷腦筋了。做烘山芋要不斷烤,而木炭燒完了就沒了,那裏又沒烤爐、又沒煤球。第一天我隻能用木炭烤,結果沒烤成,毛主席也沒吃成。第二天我找來醫院的消毒箱烤,但溫度不夠,烤不好。我就把山芋先煮熟再放進消毒箱烤,也不行,水分收不幹,再用木炭烤,這次成是成了,但毛主席說:“不香,這是什麽烤紅薯啊?”(這些紅薯是在北京的萬壽山專門種的,毛主席出差隨身帶。)這事汪東興後來批評我:“毛主席不滿意,我們就一定要想法做好。”第三天,我用報紙把山芋包好,用爛糊泥糊好,再放在木炭裏烤,搞好後毛主席又不吃了。接著就離開了井岡山。

  與毛主席的幾次接觸

  我們廚房在豐澤園的後麵,菜是由侍衛送進去的,與毛主席直接接觸很少。毛主席一年出差兩次,我都跟著一起去。出差時,毛主席有個脾氣,就是不許多花地方一分錢。需要地方上買菜的,買菜的錢是毛主席自己出的。他還有一個紀律,隨同的工作人員不許搞特殊化、不許大吃大喝。

  有一次,毛主席在上海,李銀橋一人點了許多菜,毛主席發現後就狠狠的批評了他。我與毛主席接觸最多的是在出差的火車上,在北京期間我是沒有探親的,快到上海後,毛主席對我說:“這次到上海後你回去看看父母,並代我問問你父母好。”後來汪東興通知我回家,說我們到杭州去,你就不要去了,回家看看。

  1965年,有一天清早,我正在中南海撈蝦,毛主席出來散步,剛巧碰到我,他便停下腳步,饒有興致地看我是怎麽撈蝦的,看完他笑著對我說:“你每天就是這樣撈蝦的啊?方法不錯嘛!”接著毛主席又問我:“你有沒有對象啊?”我說:“沒有。”毛主席說:“在北京找一個對象好不好?”我說:“我父母在上海,將來哪一天主席你不要我了,我就回上海找老婆成家。”當時,我已二十八九歲了。

  和毛主席談後不到一周,汪東興就來找我說:“主席說了,叫你回去,給你一年時間,在上海找個對象,成個家,業務上再繼續學一學。”

  就這樣,我就結束了在中南海的生涯,回到上海。

(C)2001年 版權所有 天津日報社

————————————

管家吳連登憶往日舊事:

毛澤東鮮為人知的外號

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中華網 更新時間:2007-1-18 3:48:06

  
  30年前,一位老人的心髒停止了跳動,全中國的人民痛哭失聲,全球133個國家和地區發來了唁電,聯合國下半旗致哀——他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偉大領袖毛主席。今年是毛主席逝世30周年,上視紀實頻道《經典重訪》欄目邀請了紀錄片《走近毛澤東》的總編導艾辛,以及曾經和毛主席朝夕相處、陪伴他走完了人生最後12年的吳連登老師,請他們講述拍攝《走近毛澤東》的前前後後。

  母親對主席影響最大

  1936年,一位名叫斯諾的美國記者在陝北延安采訪時,要給毛澤東拍照片,當他舉起相機要拍時,發現毛澤東沒有戴帽子。斯諾覺得一位紅軍統帥不戴軍帽有點不合適,便把自己的帽子遞給了他,為他拍下了一張珍貴照片。也就是這次采訪中,毛澤東向斯諾講述了自己的人生經曆。

  1893年出生在湖南湘潭縣韶山衝一個農民家庭的毛澤東,小時候的生活同其他農民的孩子並沒有什麽兩樣。

  主持人:艾辛老師,您當初是出於一種什麽樣的願望,去拍攝《走近毛澤東》的?

  艾:過去我們做文獻紀錄電影的時候,可能有一些模式,這些模式就是豐功偉績加生平,然後再加上些重大的革命事件。我們小時候起,主席給我們的感覺就是他不是一個具象的人,他是一個概念,他是一個什麽概念呢,他是中國人民的大救星。

  主持人:他就偉大,說到毛主席就是偉大。

  艾:對。但我從仰視到解讀,發現了另外一些不同。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跟隨主席拍攝65年,留下了大量主席的資料。我們這些拍攝素材就看了500多本,從這些大量的素材中,我突然感到主席就像我們身邊的一個老爺爺。你看,那麽偉大的一個人,他怎麽又會那麽普通,那麽有感染力?

  吳:主席小時候,比如說下雨了,誰都會趕回家去收自己家的穀子,這時候主席他就想,他們家有他的父親,有他家裏的人,而那些孤寡人家就沒有人幫助,他就會跑到孤寡人家,幫人家收穀子去了。

  主持人:毛主席在他小的時候,是不是就體現出他的這種特殊,跟當地孩子相比,顯示出一種不同。

  艾:在韶山衝裏邊,他實際上就是一個農家孩子,你看他從小也喂豬,也放牛,也去做一些農活。主席的父親非常會經營自己的家業,主席的母親是個非常善良、虔誠的農家婦女。

  吳:毛主席直到晚年的時候,還經常提起他母親的事兒,他很想念他母親。毛主席他吃的紅燒肉,不放醬油,放糖來炒,炒啊炒啊,炒出來很多油。

  主持人:放糖炒?

  吳:放糖,一炒,糖不就紅了麽?炒了以後,隻要別人能吃,主席就吃,但是唯獨有一樣東西主席不吃,就是那個黃醬。吃烤鴨抹的那個黃醬。後來我們總覺得是個謎,他為什麽不吃黃醬。後來他自己說了,我小時候在家,年年看見家人在那裏做這個黃醬,那個醬缸裏麵長了很多蛆蟲,髒得很,不能吃。


  艾:主席後來的為人處事,跟他母親的品行很有關係,她非常善良,對主席的影響很大。

  比如說他在學校讀書,他的一條棉褲被一個窮人家的孩子偷了,主席一點都不生氣。反過來,最後發現以後,他說我送給你得了,因為你沒有,你需要,所以你來偷。這種境界,跟一般的孩子是不一樣的。

  主席小時候在家鄉,他有一個外號叫石三伢子,主席在他們家是老大,但是為什麽會叫石三伢子呢?

  吳:因為主席前麵的三個孩子,即他母親前麵生的三個孩子都沒有保住,都夭折了,從主席開始,他們家的孩子都存活了,所以他們叫他石三伢子。

  “交奇友,立奇誌”外號“毛奇”

  毛澤東八歲才在家鄉的私塾啟蒙讀書,但他對私塾先生教的《四書》、《五經》興趣不大,卻喜歡讀那些古典小說和當時比較進步的書籍。《盛世危言》是一本宣傳富國強兵、救亡圖存的書,毛澤東當時想盡辦法借到了這本書,並留下了一張還書的便條。

  毛澤東的乳名叫石三伢子,正是這個愛讀書、樂於助人的石三伢子領導全中國的勞動人民翻身做了主人。走上革命道路的毛澤東曾經回到家鄉創辦了農民夜校和組織農民協會。毛澤東還把自己的弟弟妹妹都帶出來參加了革命。

  艾:主席的青少年時代是清末民初,那是我們國家非常受屈辱的年代。那個時候的青年人都有誌於去建設自己的國家,有誌於讓自己的國家強盛起來,不再受屈辱。我覺得主席雖然身在鄉村,也具有這樣的誌向,所以他才想辦法讀書,走出韶山衝
。他在離開韶山衝之前,改寫了一首日本詩人的言誌詩。

  吳:孩兒立誌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艾:對,就是在鄉村裏頭,胸懷著改造中國與世界的夢想。他就這樣想去做一些能改造國家、改變民族命運的大事情,所以他才去交奇友,立奇誌。

  主持人:聽說他當時還被當地人稱為“毛奇”。

  艾:因為他老交奇友,立奇誌,經常幹一些奇事,而且在第一師範讀書的時候,到處搞尋友啟事,所以別人就叫他“毛奇”,這是個外號。當時他周圍有一批進步青年,像蔡和森等這些人,就成立了一個新民學會,這個學會的會址就在蔡和森的家裏。學會的宗旨,就是要做新的國民,改變舊風俗,改變舊中國的一些不好的習氣,做一個新的國民。
  
  30年前,一位老人的心髒停止了跳動,全中國的人民痛哭失聲,全球133個國家和地區發來了唁電,聯合國下半旗致哀——他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偉大領袖毛主席。今年是毛主席逝世30周年,上視紀實頻道《經典重訪》欄目邀請了紀錄片《走近毛澤東》的總編導艾辛,以及曾經和毛主席朝夕相處、陪伴他走完了人生最後12年的吳連登老師,請他們講述拍攝《走近毛澤東》的前前後後。

  母親對主席影響最大

  1936年,一位名叫斯諾的美國記者在陝北延安采訪時,要給毛澤東拍照片,當他舉起相機要拍時,發現毛澤東沒有戴帽子。斯諾覺得一位紅軍統帥不戴軍帽有點不合適,便把自己的帽子遞給了他,為他拍下了一張珍貴照片。也就是這次采訪中,毛澤東向斯諾講述了自己的人生經曆。

  1893年出生在湖南湘潭縣韶山衝一個農民家庭的毛澤東,小時候的生活同其他農民的孩子並沒有什麽兩樣。

  主持人:艾辛老師,您當初是出於一種什麽樣的願望,去拍攝《走近毛澤東》的?

  艾:過去我們做文獻紀錄電影的時候,可能有一些模式,這些模式就是豐功偉績加生平,然後再加上些重大的革命事件。我們小時候起,主席給我們的感覺就是他不是一個具象的人,他是一個概念,他是一個什麽概念呢,他是中國人民的大救星。

  主持人:他就偉大,說到毛主席就是偉大。

  艾:對。但我從仰視到解讀,發現了另外一些不同。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跟隨主席拍攝65年,留下了大量主席的資料。我們這些拍攝素材就看了500多本,從這些大量的素材中,我突然感到主席就像我們身邊的一個老爺爺。你看,那麽偉大的一個人,他怎麽又會那麽普通,那麽有感染力?

  吳:主席小時候,比如說下雨了,誰都會趕回家去收自己家的穀子,這時候主席他就想,他們家有他的父親,有他家裏的人,而那些孤寡人家就沒有人幫助,他就會跑到孤寡人家,幫人家收穀子去了。

  主持人:毛主席在他小的時候,是不是就體現出他的這種特殊,跟當地孩子相比,顯示出一種不同。

  艾:在韶山衝裏邊,他實際上就是一個農家孩子,你看他從小也喂豬,也放牛,也去做一些農活。主席的父親非常會經營自己的家業,主席的母親是個非常善良、虔誠的農家婦女。

  吳:毛主席直到晚年的時候,還經常提起他母親的事兒,他很想念他母親。毛主席他吃的紅燒肉,不放醬油,放糖來炒,炒啊炒啊,炒出來很多油。

  主持人:放糖炒?

  吳:放糖,一炒,糖不就紅了麽?炒了以後,隻要別人能吃,主席就吃,但是唯獨有一樣東西主席不吃,就是那個黃醬。吃烤鴨抹的那個黃醬。後來我們總覺得是個謎,他為什麽不吃黃醬。後來他自己說了,我小時候在家,年年看見家人在那裏做這個黃醬,那個醬缸裏麵長了很多蛆蟲,髒得很,不能吃。

  艾:主席後來的為人處事,跟他母親的品行很有關係,她非常善良,對主席的影響很大。

  比如說他在學校讀書,他的一條棉褲被一個窮人家的孩子偷了,主席一點都不生氣。反過來,最後發現以後,他說我送給你得了,因為你沒有,你需要,所以你來偷。這種境界,跟一般的孩子是不一樣的。

  主席小時候在家鄉,他有一個外號叫石三伢子,主席在他們家是老大,但是為什麽會叫石三伢子呢?

  吳:因為主席前麵的三個孩子,即他母親前麵生的三個孩子都沒有保住,都夭折了,從主席開始,他們家的孩子都存活了,所以他們叫他石三伢子。

  “交奇友,立奇誌”外號“毛奇”

  毛澤東八歲才在家鄉的私塾啟蒙讀書,但他對私塾先生教的《四書》、《五經》興趣不大,卻喜歡讀那些古典小說和當時比較進步的書籍。《盛世危言》是一本宣傳富國強兵、救亡圖存的書,毛澤東當時想盡辦法借到了這本書,並留下了一張還書的便條。

  毛澤東的乳名叫石三伢子,正是這個愛讀書、樂於助人的石三伢子領導全中國的勞動人民翻身做了主人。走上革命道路的毛澤東曾經回到家鄉創辦了農民夜校和組織農民協會。毛澤東還把自己的弟弟妹妹都帶出來參加了革命。

  艾:主席的青少年時代是清末民初,那是我們國家非常受屈辱的年代。那個時候的青年人都有誌於去建設自己的國家,有誌於讓自己的國家強盛起來,不再受屈辱。我覺得主席雖然身在鄉村,也具有這樣的誌向,所以他才想辦法讀書,走出韶山衝。他在離開韶山衝之前,改寫了一首日本詩人的言誌詩。

  吳:孩兒立誌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艾:對,就是在鄉村裏頭,胸懷著改造中國與世界的夢想。他就這樣想去做一些能改造國家、改變民族命運的大事情,所以他才去交奇友,立奇誌。

  主持人:聽說他當時還被當地人稱為“毛奇”。

  艾:因為他老交奇友,立奇誌,經常幹一些奇事,而且在第一師範讀書的時候,到處搞尋友啟事,所以別人就叫他“毛奇”,這是個外號。當時他周圍有一批進步青年,像蔡和森等這些人,就成立了一個新民學會,這個學會的會址就在蔡和森的家裏。學會的宗旨,就是要做新的國民,改變舊風俗,改變舊中國的一些不好的習氣,做一個新的國民。

  雖然他誌向遠大,但是他都是從點滴開始做起,比如說他強身健體。

  主持人:他特別喜歡鍛煉身體。

  艾:對呀,湘江大風大浪的時候他去遊泳,甚至他還發明一些強身健體的體操去傳播。

  主持人:是嗎?

  艾:對。主席這一生都酷愛遊泳,和那個時候有關係。

  “槍杆子裏麵出政權”

  1927年4月,蔣介石在上海叛變革命。長沙一個叫許克祥的小軍閥,隻用了一個團的兵力,就把湖南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摧毀了。這就是當時震驚中外的“馬日事變”。近在眼前的“馬日事變”,對毛澤東的震撼太大了。

  在這生死關頭,毛澤東看到了沒有槍杆子的被動和悲哀。

  於是,在武漢召開的中共“八七會議”上,毛澤東的發言語驚四座。他說:“從前我們說孫中山專做軍事運動,我們則恰恰相反,不做軍事運動專做農民運動。蔣介石、唐生智都是拿槍杆子的……須知政權是由槍杆子取得的。”

  毛澤東的這句話,後來被概括為“槍杆子裏麵出政權”,成為中國共產黨走向勝利的一個根本戰略。

  艾:八七會議是中國共產黨走上武裝反抗道路的開始,成為一個轉折點。

  主持人:毛主席有一句名言,據說世界上很多書都收錄了,就是“槍杆子裏麵出政權”。

  艾:那是因為主席在光拿筆杆子的時候吃虧太多,所以中國共產黨人必須拿起槍杆子自衛。所以他才跟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說,跟斯諾說,反複說,我是一個文人,我是要當記者的,我是要當教師的,不是說我要去拿槍杆子,我們是被逼上梁山。

  吳:共產黨是為全國勞苦大眾,為了中華民族,所以他就領導這幫窮人起來革命,拿著槍杆子起來革命,所以沒有這個槍杆子,那肯定不可能有今天的政權。

  艾:他主要是用軍事智慧。

  吳:軍事智慧!毛主席那個床上,一直到晚年的時候,都放著《孫子兵法》。還有世界著名軍事家的一些著作,他也在看。其中有幾本,可能就是從長征途中讓書童挑擔挑過來的,那個書皮都磨損了,用手撚在上頭,好多地方都往下掉。可見,他一直在研究軍事方麵的東西。

  “戎馬一生,也詩文一生”

  1964年1月,毛澤東在北京會見了來訪的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見到了延安時期就認識的老朋友,他又談起了自己走上武裝反抗道路的過程。他說:“我年輕時根本不懂得馬克思主義,也從未聽說過共產黨,更沒有想到,我會成為一個戰士,並組織一支部隊去打仗。我是被迫這樣去做的,因為反動派殺人太多。”

  然而,時勢造英雄,曆史將他推到了風口浪尖,讓一個根本沒有想到要打仗的人,去身經百戰。

  指揮千軍萬馬的毛澤東,卻依然不喜歡摸槍。

  在被蔣介石圍追堵截的長征途中,毛澤東創造了“四渡赤水”這一軍事奇跡,但他卻對人說:“我要用文房四寶打敗國民黨反動派。”在延安,在西柏坡,毛澤東常常沉湎於書香筆墨的世界。

  這書香筆墨的世界伴隨著他的一生。

  一部浩瀚二十四史,毛澤東是從頭到尾讀過的,並留下了大量的圈畫和批注。即使已經病魔纏身,寫字手都顫抖了,他還在許多冊上親筆寫下了“1975年8月再閱”,“1975年9月再閱”……

  1949年進城後,毛澤東得到了一張“持槍證”,但實際上並沒有給他配槍。這個持槍證已作為文物陳列在中南海毛澤東的故居。

  主持人:他拿了一輩子的筆杆子,打了那麽多年的仗,但從來沒有摸過槍,怎麽會這樣?

  艾:是,主席一生,是戎馬一生,也詩文一生,我們說他指揮千軍萬馬,他自己沒有開過一槍,所以這對於我們仍然是個謎。

  主持人:您在他身邊的時候,他摸過槍沒有?

  吳:摸過,他是在1964年,全軍大比武的時候,拿過一支國產步槍。

  艾:國產步槍,是我們國家第一支國產步槍。

  吳:他在那裏比劃,完了以後,瞄準了看一看這個槍怎麽樣。在他身邊工作人員裏,大概唯一知道的,就是這一次。

  艾:那一次大家以為主席會開槍,因為是比武嘛,那時在比武現場,所有的老帥們都跑下去過槍癮。這個場景在我們片中有畫麵展示。

  主席拿的這支步槍是我們國產的步槍,而且當時演示的步槍手是神槍手,百發百中,他給主席他們演練了一會兒。之後主席走下去先打了打沙袋,提了提那個鐵球,然後下去拿起那杆槍時候,就已經開始瞄了,想打了,人家就以為他會去開槍,實際上你從片中畫麵看,他連扳機都沒扣,他就這麽拿著的。

  所以了解主席的人說,他可能還是不會開槍,因為他扣扳機的姿勢不太對,手離扳機很遠,不像一般的打槍姿勢。所以主席雖然戎馬一生,而且一直是軍事統帥,但是沒有開過槍。

  “李德勝”統帥正義之師

  1947年春暖花開的季節,蔣介石調動20萬大軍進犯延安。當時中國共產黨在陝北的兵力隻有區區3萬餘人。

  重兵壓境,延安人心裏十萬火急,同仇敵愾的延安軍民決心打一場延安保衛戰。而此時在毛澤東的眼裏,卻不僅僅隻有延安。3月11日,他力排眾議,決定在必要時撤離延安。

  為了拖住幾十萬國民黨主力,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隻率領四個警衛連的兵力留在陝北,同敵人兜起了圈子,並有意讓蔣介石知道。為了隱蔽行蹤,毛澤東把自己的名字改為了“李德勝”,意思是離開延安取得勝利。

  與此同時,彭德懷率領西北野戰軍,在陝北前線同幾十萬國民黨軍隊進行了殊死較量,並擊斃敵29軍軍長劉戩和中將師長嚴明。

  主持人:當時蔣介石的身邊不乏軍事人才,很多還是留學回來的。不少也是身經百戰的,怎麽就打不贏毛澤東呢,而且當時共產黨的兵力是非常弱的。

  吳:因為當時的國情是這樣的,民不聊生,生靈塗炭。而我們共產黨是代表最廣大人民利益的,隻有打倒國民黨,老百姓才能夠翻身解放,才能夠建設新中國,才能夠有好日子過。

  所以毛主席一聲號召,高舉這個紅旗,有多少人跟著走啊!而且毛主席他一直沒有離開過軍隊,包括長征,他是跟著部隊一塊走過來的,所以他有著過人的軍事智慧啊!

  艾:今天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過去的故事的時候,我覺得,在戰爭中學習戰爭,正義之師必勝,就這麽一個簡單的道理。

  “筆杆子”點燃激情

  1945年開始,氣勢恢宏的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勢如破竹。解放戰爭進入最後的決戰關頭,毛澤東從陝北東渡黃河,住進了河北省平山縣一個叫西柏坡的小村莊。

  震驚中外的三大戰役,就是在西柏坡的農家小院裏指揮的。在這裏,毛澤東把他的軍事指揮藝術發揮得淋漓盡致。

  艾:抗日戰爭的時候,主席寫了一篇文章叫《論持久戰》,他用大量的事實分析,得出結論———日本必敗,中國必勝。這一論點一出,當時連國統區的人都為之嘩然。像蔣介石的“小諸葛”白崇禧,也都非常讚賞。所以當時國民黨的正規軍都人手一冊,這篇文章就是告訴你,我們中國是必勝的。還有在中國革命最關鍵的時刻,到底紅旗能扛多久,毛主席一篇文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能把我們很多人的激情給燃燒起來,所以我覺得筆杆子裏頭滲透了很多槍杆子裏麵做不到的事情。所以,像《論持久戰》這樣的文章,那是很優秀的軍事論文,到今天,世界上很多國家,特別是第三世界一些國家,一些研究叢林戰術的首領,都還研究毛主席的遊擊戰爭思想。主席當時有個名言就是,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蔣介石就吃照搬兵書的虧,跟共產黨死爭錦州,最後賠了夫人還折兵,喪失了戰機。所以我覺得這個充分表明了主席的軍事智慧,在這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我們在講槍杆子跟筆杆子這個故事的時候,實際上是在講一個智慧的故事。

  雖然他誌向遠大,但是他都是從點滴開始做起,比如說他強身健體。

  主持人:他特別喜歡鍛煉身體。

  艾:對呀,湘江大風大浪的時候他去遊泳,甚至他還發明一些強身健體的體操去傳播。

  主持人:是嗎?

  艾:對。主席這一生都酷愛遊泳,和那個時候有關係。

  “槍杆子裏麵出政權”

  1927年4月,蔣介石在上海叛變革命。長沙一個叫許克祥的小軍閥,隻用了一個團的兵力,就把湖南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摧毀了。這就是當時震驚中外的“馬日事變”。近在眼前的“馬日事變”,對毛澤東的震撼太大了。

  在這生死關頭,毛澤東看到了沒有槍杆子的被動和悲哀。

  於是,在武漢召開的中共“八七會議”上,毛澤東的發言語驚四座。他說:“從前我們說孫中山專做軍事運動,我們則恰恰相反,不做軍事運動專做農民運動。蔣介石、唐生智都是拿槍杆子的……須知政權是由槍杆子取得的。”

  毛澤東的這句話,後來被概括為“槍杆子裏麵出政權”,成為中國共產黨走向勝利的一個根本戰略。

  艾:八七會議是中國共產黨走上武裝反抗道路的開始,成為一個轉折點。

  主持人:毛主席有一句名言,據說世界上很多書都收錄了,就是“槍杆子裏麵出政權”。

  艾:那是因為主席在光拿筆杆子的時候吃虧太多,所以中國共產黨人必須拿起槍杆子自衛。所以他才跟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說,跟斯諾說,反複說,我是一個文人,我是要當記者的,我是要當教師的,不是說我要去拿槍杆子,我們是被逼上梁山。

  吳:共產黨是為全國勞苦大眾,為了中華民族,所以他就領導這幫窮人起來革命,拿著槍杆子起來革命,所以沒有這個槍杆子,那肯定不可能有今天的政權。

  艾:他主要是用軍事智慧。

  吳:軍事智慧!毛主席那個床上,一直到晚年的時候,都放著《孫子兵法》。還有世界著名軍事家的一些著作,他也在看。其中有幾本,可能就是從長征途中讓書童挑擔挑過來的,那個書皮都磨損了,用手撚在上頭,好多地方都往下掉。可見,他一直在研究軍事方麵的東西。

  “戎馬一生,也詩文一生”

  1964年1月,毛澤東在北京會見了來訪的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見到了延安時期就認識的老朋友,他又談起了自己走上武裝反抗道路的過程。他說:“我年輕時根本不懂得馬克思主義,也從未聽說過共產黨,更沒有想到,我會成為一個戰士,並組織一支部隊去打仗。我是被迫這樣去做的,因為反動派殺人太多。”

  然而,時勢造英雄,曆史將他推到了風口浪尖,讓一個根本沒有想到要打仗的人,去身經百戰。

  指揮千軍萬馬的毛澤東,卻依然不喜歡摸槍。

  在被蔣介石圍追堵截的長征途中,毛澤東創造了“四渡赤水”這一軍事奇跡,但他卻對人說:“我要用文房四寶打敗國民黨反動派。”在延安,在西柏坡,毛澤東常常沉湎於書香筆墨的世界。

  這書香筆墨的世界伴隨著他的一生。

  一部浩瀚二十四史,毛澤東是從頭到尾讀過的,並留下了大量的圈畫和批注。即使已經病魔纏身,寫字手都顫抖了,他還在許多冊上親筆寫下了“1975年8月再閱”,“1975年9月再閱”……

  1949年進城後,毛澤東得到了一張“持槍證”,但實際上並沒有給他配槍。這個持槍證已作為文物陳列在中南海毛澤東的故居。

  主持人:他拿了一輩子的筆杆子,打了那麽多年的仗,但從來沒有摸過槍,怎麽會這樣?

  艾:是,主席一生,是戎馬一生,也詩文一生,我們說他指揮千軍萬馬,他自己沒有開過一槍,所以這對於我們仍然是個謎。

  主持人:您在他身邊的時候,他摸過槍沒有?

  吳:摸過,他是在1964年,全軍大比武的時候,拿過一支國產步槍。

  艾:國產步槍,是我們國家第一支國產步槍。

  吳:他在那裏比劃,完了以後,瞄準了看一看這個槍怎麽樣。在他身邊工作人員裏,大概唯一知道的,就是這一次。

  艾:那一次大家以為主席會開槍,因為是比武嘛,那時在比武現場,所有的老帥們都跑下去過槍癮。這個場景在我們片中有畫麵展示。

  主席拿的這支步槍是我們國產的步槍,而且當時演示的步槍手是神槍手,百發百中,他給主席他們演練了一會兒。之後主席走下去先打了打沙袋,提了提那個鐵球,然後下去拿起那杆槍時候,就已經開始瞄了,想打了,人家就以為他會去開槍,實際上你從片中畫麵看,他連扳機都沒扣,他就這麽拿著的。

  所以了解主席的人說,他可能還是不會開槍,因為他扣扳機的姿勢不太對,手離扳機很遠,不像一般的打槍姿勢。所以主席雖然戎馬一生,而且一直是軍事統帥,但是沒有開過槍。

  “李德勝”統帥正義之師

  1947年春暖花開的季節,蔣介石調動20萬大軍進犯延安。當時中國共產黨在陝北的兵力隻有區區3萬餘人。

  重兵壓境,延安人心裏十萬火急,同仇敵愾的延安軍民決心打一場延安保衛戰。而此時在毛澤東的眼裏,卻不僅僅隻有延安。3月11日,他力排眾議,決定在必要時撤離延安。

  為了拖住幾十萬國民黨主力,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隻率領四個警衛連的兵力留在陝北,同敵人兜起了圈子,並有意讓蔣介石知道。為了隱蔽行蹤,毛澤東把自己的名字改為了“李德勝”,意思是離開延安取得勝利。

  與此同時,彭德懷率領西北野戰軍,在陝北前線同幾十萬國民黨軍隊進行了殊死較量,並擊斃敵29軍軍長劉戩和中將師長嚴明。

  主持人:當時蔣介石的身邊不乏軍事人才,很多還是留學回來的。不少也是身經百戰的,怎麽就打不贏毛澤東呢,而且當時共產黨的兵力是非常弱的。

  吳:因為當時的國情是這樣的,民不聊生,生靈塗炭。而我們共產黨是代表最廣大人民利益的,隻有打倒國民黨,老百姓才能夠翻身解放,才能夠建設新中國,才能夠有好日子過。

  所以毛主席一聲號召,高舉這個紅旗,有多少人跟著走啊!而且毛主席他一直沒有離開過軍隊,包括長征,他是跟著部隊一塊走過來的,所以他有著過人的軍事智慧啊!

  艾:今天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過去的故事的時候,我覺得,在戰爭中學習戰爭,正義之師必勝,就這麽一個簡單的道理。

  “筆杆子”點燃激情

  1945年開始,氣勢恢宏的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勢如破竹。解放戰爭進入最後的決戰關頭,毛澤東從陝北東渡黃河,住進了河北省平山縣一個叫西柏坡的小村莊。

  震驚中外的三大戰役,就是在西柏坡的農家小院裏指揮的。在這裏,毛澤東把他的軍事指揮藝術發揮得淋漓盡致。

  艾:抗日戰爭的時候,主席寫了一篇文章叫《論持久戰》,他用大量的事實分析,得出結論———日本必敗,中國必勝。這一論點一出,當時連國統區的人都為之嘩然。像蔣介石的“小諸葛”白崇禧,也都非常讚賞。所以當時國民黨的正規軍都人手一冊,這篇文章就是告訴你,我們中國是必勝的。還有在中國革命最關鍵的時刻,到底紅旗能扛多久,毛主席一篇文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能把我們很多人的激情給燃燒起來,所以我覺得筆杆子裏頭滲透了很多槍杆子裏麵做不到的事情。所以,像《論持久戰》這樣的文章,那是很優秀的軍事論文,到今天,世界上很多國家,特別是第三世界一些國家,一些研究叢林戰術的首領,都還研究毛主席的遊擊戰爭思想。主席當時有個名言就是,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蔣介石就吃照搬兵書的虧,跟共產黨死爭錦州,最後賠了夫人還折兵,喪失了戰機。所以我覺得這個充分表明了主席的軍事智慧,在這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我們在講槍杆子跟筆杆子這個故事的時候,實際上是在講一個智慧的故事。

————————————

最後的管家吳連登回憶錄 講述真實毛澤東
[日期:2006-09-09] 來源:搜狐 作者:搜狐

  主持人: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搜狐嘉賓聊天室。

  主持人:今天我們邀請到的嘉賓是吳連登老師,吳老是毛主席最後的管家,跟隨毛主席在身邊將近12個春秋,直到1976年將毛主席遺體護送到人民大會堂。江青叫他“管家的”,毛澤東笑稱他為“我身邊不滅的‘燈’”。他要負責毛澤東和江青的工資及其日常支出;要負責主席的衣食住行、保證安全;要隨主席巡視大江南北不離左右,還要管孩子們的家庭雜務……他小李訥一歲,但李訥至今見麵都叫他“叔叔”。

  吳老先跟大家打聲招呼。

  吳連登:各位網友大家好!今天非常高興來到搜狐,跟大家見麵,我在毛主席身邊工作了12年,我想把一些真實的毛澤東生活方麵有關的故事跟大家聊一下,大家需要什麽可以提問,我跟大家講的這些事情,都是真實的,應該說很多事情都是我親身體驗的。因為我每天都跟隨毛澤東在他家裏,不管他到哪裏都是我負責他的生活,我管毛主席的工資,甚至包括江青的。主席家裏的成員包括,主席、江青,李敏、李鈉,還有江青的一個姐姐在他們家,還有一個主席的侄子。主席的工資我領回來,花每分錢都得從我手上過。買回來的東西,都是我買回來以後,再送到主席那,比如主席吃飯,每天菜單看好以後,我就去買菜,菜買以後,在廚師做的時候我就在廚房,第一口菜我得嚐嚐,第一是安全,第二是毛主席的口味要掌握,什麽時候吃鹹一些,什麽時候吃淡一些。

  另外,就是管主席家裏的財產,再一個要管主席家的禮品,對這個月的工資怎麽節約,看起來是小事,但是很重要。我到主席家裏的時候,我才23歲,那個時候是64年,一直到以後12年期間,我就覺得自己的擔子很重,這是黨和人民交給我的任務,保證毛主席的健康和長壽。
  主持人:陳焱是《新世紀周刊》的編輯,她之前剛剛策劃並采訪了毛主席報道的專題,這個專題在我們搜狐網掛出以後很受好評。陳焱也跟網友打個招呼。

  陳焱:各位網友好,在這樣一個特殊時刻,能夠來到搜狐網的嘉賓聊天室,我非常高興!我是新世紀周刊的編輯,因為我們這期的策劃引來了一些網友的好評,所以今天在這裏來參加這樣一個聊天我非常高興,因為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能做這樣特殊的訪談,我覺得意義非常特別。因為明天就是我們敬愛的毛澤東主席離開我們整整30周年的一個特殊時刻,所以今天有幸來跟毛主席的管家吳連登老人一同講述回憶毛主席的往事,作為年輕一代,我覺得我可能會扮演這樣的角色,跟網友分享這樣一個紀念時刻,希望網友多多提問,謝謝大家。

  主持人:吳老師您是什麽時候第一次見到主席的?

  吳連登:我第一次見到主席是1961年進入中南海的時候,毛主席活動的場地就是中南海,每天接見外賓開會和一些民族人士接見外賓都是在這個地方。

  主持人:當時您多大?

  吳連登:那個時候我不到20歲,19歲多一點,見到毛主席時心裏緊張,非常的緊張。像我們這樣家在農村的,那個時候到北京來都不容易,我到了北京,進了中南海我能見到毛主席,這個心情很激動。第一次給毛主席送水的時候,我的手都在顫抖,心在跳,當時特緊張,後來這個水端到主席麵前都撒了很多。敬畏!我像做夢一樣見到毛主席,當時這個水滴了以後,主席朝我看了,因為毛主席有一個習慣,隻要見到生人就要問清楚你姓什麽叫什麽什麽地方人,他想問的都問清楚了,他以後再也就不問了,會永遠記住。後來我到主席家裏的時候,1964年毛主席在天安門檢閱,毛主席叫服務處的一個處長,說要找我,那時候我就在天安門上服務。中間又見了很多次,因為主席記住我了。

  主持人:您第一回見主席什麽感覺?

  吳連登:非常慈祥的老人,對我們特別好,幾億人民的領袖對我們特別的親。

  我說我是鹽城人,主席就說你是鹹城人,有的人見到主席比我還緊張,想說什麽話全沒有了。主席呢,當時他會用幽默風趣的語言來打消你的一切,距離馬上就拉近了,所以見到毛主席就覺得更親近,毛主席特別慈祥。

  主持人:後來主席讓你到他家來做管家心裏什麽感覺?

  吳連登:那天在天安門城樓上,主席在大廳休息,把我叫來,他坐在沙發上,指著右手的沙發上讓我坐下來,我說我不坐下了,他說你坐下來我們慢慢談,主席說我自己有許多事情,我家裏也有許多事情沒有做,我想請你幫幫忙行不行,我馬上很興奮,我就說主席,行。但是我就怕我做不好,我當時馬上跟主席表態,我一定好好工作,把主席家裏的事做好管好,請主席放心。

  主席說那好,明天你就過來,從那以後就到主席家了。

  陳焱:主席為什麽選中您呢?

  吳連登:覺得我這個人老實,能幹能吃苦,在這期間,他打聽了很多人,後來又有好幾個人都說過,主席打聽過我問吳連登這個人怎麽樣,後來毛主席說我把這個家交給小吳我放心,我踏實,所以把家裏所有的事情都交給我管,從工資一直到家裏孩子們的事,毛主席後來把我當成家裏的一個成員。

  主持人:主席出去買一根冰棍也得你付錢對吧?

  吳連登:對,吃的,用的沒有不花錢的,主席這個家好管,我覺得主席對我們的信任,對我們也特別友好,家裏的孩子包括家裏的人對我們都很友好很尊敬我們,但是我們一定要把我們的工作做好,保證主席的健康和長壽。我覺得別人做不到的,我想隻有通過身邊的人來做到,我們的任務很重。

  網友:網上有很多臆測的東西,比如在周恩來逝世前後,主席為什麽沒有參加追悼會呢?

  吳連登:主席是沒有參加。因為主席從1971年主席就生病,病了以後,身體逐漸地體質衰弱,行動不方便,一直到了1976年這個時候主席病情就更加惡劣了,因為周恩來去世的時候,他自己已經基本處於臥床狀態,起不了了。但是總理的每一次治療,每一次手術主席都非常關心,當報告了總理去世的消息,主席自己在那裏半天不講話,自己在那流淚。這個我們都知道,但是想去去不了了。71年陳毅同誌追悼會,他到八寶山去了,天很冷1月份,他沒有穿棉衣服,回來就嚴重的一場感冒,導致身體體質的下降。所以主席和總理,我們覺得我們對這些都可以理解,他們兩位都非常尊敬對方,因為主席病的時候,總理跑到毛主席廚房,主席吃什麽,周總理要親自嚐。周總理自己有病了,拿著筷子的時候,手直抖,包括主席到哪,總理都要親自在椅子上坐一坐,飯要嚐一嚐,我想弟兄姐妹們做到這一點都很難,而總理有病,主席把自己的沙發送給總理。他們感情很深。

  陳焱:您的這些說法,是不是就推翻了有關晚年的主席和總理在工作感情上的不和的傳言呢?

  吳連登:我覺得這個對,他們幾十年的合作,我覺得他們非常的默契,都是為了民族。

  主持人:您認識到的主席都是生活中的主席,生活中的主席是平易近人的嗎?對你們發過火嗎?   吳連登:我在主席家工作12年,毛主席沒有跟我發過一次火,有的說毛主席脾氣肯定很大。但是對工作人員從來沒有因為家裏的事對我們發火,但是主席有時候在有些問題上他是會發一點脾氣的,比如當聽到一些共產黨高級領導不為老百姓做事或者欺壓百姓,聽到這些主席非常惱火,主席講我們共產黨就是為人民服務。主席對身邊的工作人員都非常關懷,誰有困難,主席他會幫助的。我1964年第一年去的時候,主席給了我300塊錢,我家裏的房子著火了,主席後來知道了,當我謝主席的時候,主席說你有困難我應該幫助你。

  主持人:你那個時候工資多少?

  王建國:33塊錢,等於給了我一年的工資。我說謝謝主席,主席說你不要謝我,這個錢是人民的,你們年輕人要好好學習,學點本事,將來更好地為人民做事。

  主持人:他對他的家庭成員,江青、子女有沒有發過火?

  吳連登:因為主席每天工作很長,一天平均下來要工作20個小時左右。一個禮拜全家隻能在一起吃一次飯,當在一起吃飯的時候,主席就問她們社會上有什麽反映,包括自己最近讀了什麽書,談的範圍比較廣了。完了以後,主席說這次吃飯當中可能找幾本書,讓她下一個禮拜回來吃飯的時候,還得講這些東西,我覺得主席對自己的孩子還是很好的。至於對江青這一塊,有時候可能有一些批評,但是不是說全是批評,畢竟江青和主席在一起三十五六年了,但是可能有這樣那樣的家庭問題。

  陳焱:吳老,我們對您的采訪發表出來以後,網友針對主席生活儉樸這一點,反映非常強烈,這一點在今天有什麽現實意義呢?

  吳連登:這一點我覺得問得很好,毛主席為了國家,為了民族他沒有休息過一天,生活上沒有享受,他就是一心撲在為中華民族發展和國防建設以及其他方麵,經濟建設方麵。他的生活上就是嚴格要求自己,毛主席從來山珍海味見不得,每天菜是我安排的,如果菜安排好了,主席就會講了,這個菜是我吃的嗎?現在有多少人能吃得起,我現在有四菜一湯,我就很好了,什麽時候中國老百姓都能吃上,這個我就高興。毛主席的四菜一湯,毛主席的紅燒肉好是好,最多的時候,他吃了一斤二兩。但是一個月吃這麽一兩次就可以了,脂肪太多了不好,毛主席牛羊肉也吃,另外毛主席餐桌上每頓都有蔬菜。毛主席的生活,毛主席有一句名言,他就講過遇事不怒,基本吃素,堅持散步,勞逸適度。我覺得主席在勞逸適度上做的根本不夠。

  主席的生活儉樸,教育了全黨,毛主席說過,我們生活上要提倡艱苦樸素,努力做到,因為毛主席講了,我們國家現在需要搞建設,方方麵麵用錢都很多,我們要提倡這種精神。

  毛主席有一次吃飯,我給他端飯上去,吃飯的時候飯粒掉在桌子上,他揀起來又把它吃了,我說主席不要吃,主席很嚴肅的跟我講,你知道農民有多艱難嗎?要提倡節約這種精神,他家裏穿的衣服也是大小補丁的。

  網友:80年代初的時候,毛主席的一切都不太提了,那個時候主席在您心中的形象有沒有受到影響,心理上難受不難受?

  吳連登:我始終如一地認為,毛主席在我心中是最偉大的,最高尚的,對全黨全國人民做出巨大貢獻,我覺得也沒有人能與之相比的,他是我們共產黨的開天辟地的領導人。

  毛主席他領導我們全國人民,領導我們的黨從勝利走向勝利。

  主持人:您給毛主席管家,日常開支都是您管,他家一個月花費多少錢?

  吳連登:毛主席的工資和江青的工資,他們兩個人實行AA製,當時在我們國家來講,那應該說就是比較早的,那個時候恐怕年輕人還沒有實行,毛主席的工資原來是579塊錢,是一級工資,當時主席、副主席,國務院總理、副總理都是這個錢,後來毛主席因為三年自然災害把自己工資降下來,降到404.8元,一直到毛主席76年9月拿的最後一個月的工資。江青的工資原來122塊錢,因為他職務上去了,後來漲到243塊錢一直到最後。但是花的每一分錢,包括油煙醬醋茶以及牙膏手紙這些東西都必須花錢,難就難在比如你不要錢有人送他東西的時候,我不能要,因為主席講了,我們家裏家庭用的東西,生活用的東西必須得花錢,因為有一個什麽問題呢?因為毛主席是我們黨內最高領導人,主席曾經講過這樣的話,他說我們國家不缺我毛澤東一人吃一人喝一人花一人用,但是如果說我要隨便的花了吃了拿了,他就說部長們、省長們,縣長們,村長們都可以,我們這個國家就無法治理了,毛主席在外麵喝杯茶我得結帳,我們要維護毛主席的形象,主席交代了我到人民大會堂釣魚台我一個月結一次帳,包括吃飯多少錢,喝茶多少錢,因為主席講了,所有的政策製度都是從這裏出去的,我如果我違反了,就沒有辦法教育別人,沒有辦法執行這個東西了。

  網友:您怎麽看待江青?

  吳連登:江青,因為她的工資也是我管的,她的開支也是我管的。江青這個人生活上來看,我覺得她花的錢也就在她的工資裏麵來支出,因為她這個人,一個是喜歡攝影,她寧可吃飯的錢少吃一些,但是這個錢要花去搞一些照片,愛好攝影,另外一個,女同誌總需要打扮一些,當時我就覺得她可能要做一些衣服需要購置一些什麽東西,都是由我來辦,因為她沒有那麽多錢做衣服,就經常把白色的衣服染成灰色,後來又染成黑色。她生活上還是艱苦的。有人說江青拿牛奶洗澡,這個都沒有,家裏身邊工作人員都非常清楚,我覺得避開政治問題不談,生活上,江青還是沒有什麽更多特殊的東西。因為後來又有人講四人幫是以江青為首的,後來東西拿出來大家一看,江青真拿不出多少東西,江青一個戒指耳環都沒有。中國最好的人是誰呢?就是毛澤東,最壞的女人就是江青,我覺得這個說法不成立。政治上的事我們不談,生活上我很清楚,她每天喝什麽,吃什麽需要什麽都由我來辦,江青當年用過最高級的就是噴發的發膠。那是在友誼商店買的,後來江青因為錢不夠,欠新華社8千塊錢。  網友:林彪跟主席是什麽樣的關係?有沒有到主席家裏拜訪過?

  吳連登:沒有。第一次文化大革命出來以後,那個時候中南海的人,其他人都見過,就是沒有見過林彪,那個時候林彪常年在蘇州,他到毛主席家裏是不來的,主席也不會去看他的。

  網友:現在的生活比過去的好多了,所以現在的人應該更記得主席的好處。

  陳焱:我想每一代人審視毛澤東的起點都是不一樣的,我覺得以我個人經曆來看,我76年8月底出生,主席是9月9號去世,在這樣特殊時期出生,我覺得從小到大,大概在我的家庭環境中,我父親也是非常熱愛主席詩詞的一個老人,我從小就是受到家庭受到這樣大的社會影響,對主席有這樣一種敬仰,但是事實上對主席是不了解的,作為我們這一代人都是對主席不了解的,但是這個不了解並不妨礙我們這一代人對主席的一種熱愛。我覺得每一代人對主席審視的起點都不一樣。我覺得就像這一期作為編輯作為具體一些稿件的寫作者,讓我比較吃驚和沒有想到的一些意外就是,稿件發出來以後,在搜狐網網友的反映這麽強烈,一篇文章後麵的跟貼就長達數千人在那裏發表評論,我點擊這些評論,看到的更多是年輕網友對失去這樣的主席的懷念,我想大多數網友沒有經曆主席的那個年代,這些年輕的網友為什麽還在呼喚主席,我想這可能是民間的一種訴求,是一種真摯感情背後體現的一種情緒,而這種情緒就是我們現在年輕人對現實生活中的一種現實表達一種需要。我記得中國人民大學政治係副主任蕭延中老師的稿子裏也講過,他說國民之所以還對毛澤東懷有特殊的感情,這是對社會一種公平的基本訴求。我想毛澤東的現實意義在年輕一代這裏還有熱度的話,應該基於此。

  另外一個,就是毛澤東本人的人格和他的魅力,因為毛澤東這樣的一個人物他的個性特征,本身主席是個性反抗非常強的這樣一個人,而他的這種反抗精神個人魅力,我覺得這一點特征非常容易被下一代所接受,我覺得年輕人特別喜歡毛澤東的一個性格特征,就是這個人很具反抗性,這個反抗性可能也是我們這一代人很喜歡的。

  網友:江青生活中為人刻薄嗎?

  吳連登:一般來講,我覺得還是可以的。有的時候可能有一點,但是作為這種特殊家庭,可能大家就比較在意這些事情。有時候對身邊工作人員可能有一些要求可能有一些嚴了,有時候發一些無明火。因為江青和毛主席他們工作時間不一樣,生活上兩個人也生活不到一起。為什麽?主席是通宵達旦工作,到天亮這個時候吃晚飯,睡覺睡到中午12點左右起床,作為江青是晚上9點鍾左右就開始準備,到10點以前就肯定要休息,生活上有一些不一樣,但是江青她的生活上對自己我覺得要求的還是比較好的,因為她跟主席的年齡正好差20歲,這個年齡的差距也是這樣,過去人不知道,我們那個時候知道,江青怕風,因為她有肩周炎。先把門窗弄好了,如果不弄好就要發脾氣。

  主持人:據說她睡覺喜歡開窗戶?

  吳連登:那是主席。兩個人完全不同的,主席睡覺不能關窗,嫌憋氣,江青不能開窗。現在知道了,江青她也有更年期,那個時候沒有這個說法,現在人慢慢研究透了,有的時候她就這樣,當時我就講,江青身邊有一個廚師叫做程儒林(音),給江青做家常便飯做了17年,但是有的時候看江青這個人,有些地方,人在這種環境和地位下,可能有一些大家都比較注意,特別到後來,作為四人幫定性了以後,人們更多的傳說了,我覺得有些東西不是真實的。

  網友:主席在晚年的時候,有沒有提起過被自己當年冤枉的人?

  吳連登:有過,而且主席這個人對一些老的,經常他在那裏想,有些談話經常涉及到童年參加革命,在不同時期的這些人這是常有的。

  另外一個,他晚年的時候,他經常講到生活方麵的事,家庭方麵的事,毛主席是個非常重感情的人。後來因為身體不是很好,他想看看電影,最後我給他放電影,我們過去不知道,要想看什麽電影掌握不了,開始給他放戰鬥片。好多包括北大的有一些老師,清華的,當時跟主席報了以後,主席是非常重感情的人,他一旦知道,他馬上會講。主席講文化大革命要三七開,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要保證政權保證我們這個黨的民主。我親自聽見主席跟我們講58年吃大鍋飯,經濟出現了嚴重的問題,主席有時候看的非常深的,我就覺得大家應該這麽理解,毛主席沒有個人的利益,他從來沒有想給子女留點什麽,自己想達到什麽目的,他就是做的不對的或者有些問題現在來看,我覺得他就是出發點是為了國家為了人民,我覺得人民應該要在這個問題上有所正確的理解。

  主持人:陳昌浩和毛主席的關係怎樣?

  吳連登:因為陳昌浩跟著張國燾到四川,以後主席後來也見過他,但是他們還是很有感情的。至於他們互相之間談什麽我不知道,因為主席對他的這些同期參加革命的人是經常回憶,他想包括年輕的時候,見過的那些朋友,在一起上學的到了晚年,他特別懷舊,有一些往事他想了很多。

  主持人:最近我看了一個專家的研究,說毛澤東這個人他其實沒有太多親情的,對自己的子女、孫子其實是比較冷漠的,剛一個網友也問到這一點,他愛他的子孫們嗎?怎麽教育的?

  吳連登:我覺得不能說主席沒有親情,我覺得親情像任何社會家庭組成一樣,是有親情的。其實主席非常愛他的子女,你比如說毛岸英經過多少次到農村,一直到朝鮮戰場,包括李敏李鈉時間長了不見,主席還想見見她們,談談怎麽工作,怎麽生活的。主席跟李鈉李敏講了,在我身邊工作的這些人都是你們的叔叔阿姨,就是比你們小,也是你們的叔叔阿姨,所以現在主席家裏最小的就是李鈉,她什麽時候見到我都叫我叔叔。所以主席對他的孩子們要求很嚴,要求他們自食其力,要學為人民服務的本事,要求多讀書,多了解社會,不要搞特殊,不要打著主席的旗號。包括李鈉上學的時候,很多人不知道家長是誰。  網友:主席一生很喜歡看書,他晚年喜歡看什麽書?

  吳連登:野史!他認為對待國家和社會,他當時想了解得更多,野史往往對照起來探討,最後可能得到一個比較真實的這些東西。他讀大量的野史。

  陳焱:這些野史的渠道哪裏來的?

  吳連登:這些東西是當年我和毛遠新找的,所以毛主席這一生讀的書非常多,後來說毛主席讀的起碼十幾萬本,後來查有九萬本。藏書多少我不知道。但是讀過的有九萬多本。

  主持人:主席的稿費也是很多的,去世以後稿費怎麽處理?

  吳連登:主席的稿費有多少,那個時候有124萬多一點,因為毛主席曾經講過,我這個稿費不是我的,是人民的,我要把這個錢用到為人民和祖國的建設上。所以江青也好,都無權動用主席的稿費。毛主席的稿費在中央特別會計師,一個姓鄭,鄭常秋(音)同誌管的,我是不能動用的。這個稿費真正動的時候,比如有時候家庭生活實在不夠了,我找主席拿著帳,就說最近家庭開支情況,主席說了,那個帳我不看你管的,你是不是今天又來要錢了,你要多少,主席親自寫上同意以後才能批這個錢,所以這個錢包括後來加上利率大概130萬左右。

  毛主席的稿費他送了章士釗一些,每年給他兩千,還有一些其他的民主人士,包括好多的民主人士,這些人有的好日子過慣了,後來共產黨管的時候,就覺得苦,主席問生活怎麽樣,談到這個時候,就從稿費裏給他們撥點錢,主席非常器重民主人士。

  主持人:主席去世的時候,幾乎沒有給子女留下遺產,這個稿費有沒有給子女分一點?

  吳連登:沒有。曾經有一筆稿費,是李鈉生孩子,自己工資很低,幾十塊錢,要找一個保姆,最後跟主席要了八千塊錢,當時我就沒有全給李鈉,隻給了三千,剩下的五千我把它存在銀行。他沒有把這個稿費留給子女,全部給了國家。因為毛主席去世的時候,毛主席家裏銀行存款沒有一分錢私人存款,所以沒有給子女留下來,在去世的時候,隻有700多塊錢,這是全家唯一的財產,但是這個700多塊錢還交工了,沒有給子女,所以古今中外,在全世界包括哪一個總統也好,首相也好,共產黨的領袖也好,誰沒有給子女留下很多遺產,他沒有留下多少錢,沒有房子,沒有地,沒有什麽值錢的古董寶貝都沒有。

  陳焱:而且他的一生中,還犧牲了七位他的親屬,也不留下遺產,這個就是主席的難能可貴。

  網友:主席有什麽鮮為人知的長生秘訣?

  吳連登:毛主席這個人非常注重鍛煉,因為在年輕的時候,大家都知道年輕的毛澤東,下雨的時候,可以在雨地裏或者是在江河湖海裏遊泳,毛主席遊泳一直遊到75年的年底,那個時候身體走路走不動了,但是下了水,毛主席又是另外一個樣子,非常自如,如魚得水。一個是運動,另外一個運動當中包括很多方麵,還有打球,爬山,最起碼最簡單的,毛主席他的頭有一個箅子,每天用箅子箅頭。主席的頭發很好,80多歲頭發還是黑頭發。還經常跳舞,就是跳三步,四步。飲食上我覺得很平常,吃的老百姓的家常便飯,主席吃飯不會提意見也不會講,我們作為身邊工作人員我們可以注意,保證營養搭配,營養均衡,保證他攝入的熱量,因為每天主席吃飯,不是說到中午12點就吃飯,他沒有點,他有時候十幾個小時不吃飯,如果不吃飯我們中間就給他加一點麥片和牛奶,如果時間太長了,再加一點黃油那就是最好得了。

  主席這個養生,我覺得有些東西就是家常便飯,我覺得這一點將來有機會我寫一點東西,要把毛主席的養生推向社會,使中國人都向毛主席一樣健康長壽,實際上毛主席每天正常工作20個小時。咱們平常人一般工作八小時,生活上很簡單很儉樸。

  主持人:據說他抽煙很厲害,喝茶也喝的很多。   吳連登:戰爭年代,毛主席抽過旱煙袋,卷大炮,國民黨的紙煙都抽過,後來就抽過雪茄煙,每天抽三包是正常的,我覺得主席抽了煙以後,他的思維產生了很大變化,他考慮問題多的時候,做決策的時候,煙就更勤,幾乎不離手,主席抽了一輩子煙,一直到75年年底才不抽煙的。毛主席喝濃茶,一個月平均在兩斤左右,有時候多一些,他喝茶的時候,喝完茶以後,把茶葉經常是吃掉,他跟別人不同,因為抽煙跟喝茶,他煙抽多了,茶是對健康消化係統都有好處的。

  陳焱:吳老您再講一下主席最後一個生日的故事。

  吳連登:因為毛主席的生日,從來沒有大的操辦過,他每次過生日非常平淡,有時候全家人在一起吃個飯就是過生日,加兩個菜。吃點麵條,有時候跟工作人員,有時候請民主人士就是這樣。但是這個生日無論怎麽過,有一條這個麵條是不能少的,中國傳統的長壽麵。

  在1975年過生日的時候就發生了一種從來沒有過的事,就是因為毛主席的一個廚師是浙江人叫杭安富,他不會做麵條,做麵條都是中南海專門的麵點師,每年過生日我就打電話,到主席這不打電話是來不了的,那天主席生日,他在戲樓,我一打電話,田師傅拿起電話,他說我一直坐在電話跟前等你電話,我說主席今天生日,你過來吧,到了遊泳池來了以後,田師傅就開始把圍裙帶好了,手洗的幹幹淨淨,然後就開始手擀麵,做的跟往年一樣,一邊做一邊跟我聊天。最後麵條弄好了以後,當時沒有煮,過了一會兒那邊通知主席要吃飯,今天過生日,又上了幾個菜以後,水燒開,把麵條下下去,意外情況發生,這一鍋麵條全碎,沒有一個整根的,這個老師傅眼淚就下來了,他說不得了,我對不起毛主席,長壽麵出現這個情況,我說田師傅今天是毛主席生日我們應該高興,全國人民也可能都在吃麵條,但是不管怎麽說,毛主席這個麵條要再擀來不及,最後怎麽辦,把杭師傅平時吃的掛麵拿過來煮了一小碗,主席生日就吃的掛麵。

  這個情況我也說不清楚,因為到1976年毛主席再也沒有過生日,這個對我來說是一個謎,你說巧合也好,居然發生這種情況,田師傅說這一輩子做麵食沒有出現過這種情況,我們身邊工作人員全傻了,這個事其他人不知道。

  陳焱:這個主席不知道內情。

  吳連登:不知道。

  陳焱:當時的場景也比較淒涼。

  吳連登:是的,晚年非常淒涼。

  網友:您見過主席流淚嗎?因為親人的逝去。

  主持人:時間關係,很多網友的問題也來不及回答。最後兩位嘉賓總結一下,您30年過去了,現在再看毛主席是什麽樣的感覺。

  吳連登:我覺得雖然時間的推移,但是我對毛主席的感情一點沒有淡化,越看越想就覺得毛主席很偉大,中國人民有今天,中國社會的發展有今天,我覺得毛主席給我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毛主席常講,我們共產黨就是為人民服務。所以你看看,大家都看毛主席紀念堂,每天有多少人等著去瞻仰毛主席,人們走到天安門前,就是久久凝視著毛主席,現在有錢的老板,年輕人對主席也有感情,我覺得主席他永遠值得我們緬懷,毛澤東我覺得他沒有過時,他永遠會照亮著中國革命和社會前進。因為他的思想他的著作將與日月同輝,與世長存,你現在再看看毛主席的巨作和他講的這些東西,因為我們是他身邊的工作人員,好多東西都是外麵報紙上沒有的,書上沒有的,他是這麽做的,毛主席教我們怎麽工作,怎麽學習,怎麽做人,怎麽去為人民服務。所以我這個人,不是該我得的東西,我不會去做的。如果我這麽幹,肯定對不起毛主席,在毛主席身邊工作這麽些年,所以毛主席對我們黨對我們國家,我覺得他是做出了貢獻,任何常人任何委員都難以跟他相比。

  主持人:陳焱正好跟吳老是兩代人,作為年輕的一代,你怎麽看待毛主席?

  陳焱:我覺得在年輕人心中,毛主席這樣一座豐碑它也會永遠的樹立。

  主持人:今天我們的訪談到此結束,感謝兩位嘉賓,感謝網友的參與。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