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人的諾貝爾情結

(2007-10-14 10:16:21) 下一個

2007-10-15 | 中國人的諾貝爾情結

日誌投稿修改刪除
標簽: 諾貝爾  作家  大眾  奧斯卡  自薦 

 

很多國人對中國沒有到過任何諾貝爾獎而感到不滿,氣憤,當然也有許多人認識到中國自己的不足,覺得中國確實還沒有達到諾貝爾水平。中國這麽多人,這麽多科技人才,這麽多文學作家,怎麽沒有一項得獎呢。

是諾貝爾是西方獎項,對中國,東方有偏見嗎?我看未必,在歐洲,美國以外,有許許多多的諾貝爾獲獎者。難道諾貝爾偏偏獨對中國有那麽大的成見?不大可能。

以我愚見,諾貝爾宣揚的是創新,獨立,對人類的思考反省。創新很好理解了,所有與科技類有關的獎項都是要有真正劃時代意義的創新的技術,對人類的發展進步起到史無前有的推進。獨立當然也好理解,所有獲獎的人都要有一個會獨立思考的大腦,不會是人雲亦去,不會跟著領袖指揮棒棒。獨立是創新的前提,一個思想的奴隸是無法真正去創新的。對人類的反思則是任何文學獎獲得者的前提,把人放在一個大社會中,剖析社會對人性的塑造及摧殘,可能是點點滴滴平靜如水,也可能是洶湧澎湃浩如大海。沒有對讀者的心靈極大震撼與極大溝通的文學作品是根本不會得到諾貝爾的,正如漂亮英俊的演員飾演漂亮英俊的角色得不到奧斯卡一樣(漂亮英俊的演員必須飾演醜陋,多病,瘋狂的角色才能得到奧斯卡,看看湯哥就知道了)。

其實單就文學獎而言,中國作家應該是有很多題材可以創作的,中國悠久的曆史提供了無數的題材,社會的變遷,人性的衝擊。可惜中國的許多作家不願意,沒有能力,或者不敢去思考挖掘。比如我們的文化大革命,多好的題材呀,雖然西方人可能會對曆史背景感到陌生,但那個年代對人性的摧殘與扭曲卻是具有普遍感染力的,可至今關於文革的作品也隻是屈指可數,可能是中國太急於超英趕美脫貧致富,不願意停下來反思那些年代所發生的事情。中國三十年的改革曆程也同樣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素材,社會史無前例的巨大變遷,大眾階層的分裂融合,其中會有多少感人的故事發生呀。

每個國家,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每一種文化由於產生的地理環境、社會曆史條件和發展演變的不同,所以,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的特點,有自己的個性。中西方文化最顯著的差異,就是中國文化注重和諧與包容,而西方文化注重對抗與反思。中國文人受儒家思想兩千餘年的思想指導。所以說,中國文人自古以來就有憂患意識,這種強烈的憂患意識表現在文學作品中,便形成了憂國、憂民、憂自己的主題。這與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華民族曆史上分分合合、改朝換代密不可分。

近幾年,不斷有人批評中國文壇已成為龐大的垃圾場,更不要說中國當代作家筆下會產出優秀的作品。中國文學有太多詬病,唯利是圖、無病呻吟、濫竽充數等等,中國文學真到了死亡的邊緣了嗎?我看未必,當代文壇,了解傳統文化的人少,中國民族文化底蘊深厚,博大精深,真正反映我國各族人民的生活本質和理念的文學作品幾乎沒有,更多的都是在崇洋媚外。再看看眾多美女作家受人吹捧,百家講壇上的眾位專家學者的品評,寒韓八零後的作品,不難看出,中國文壇的文學價值取向了。

中國無緣諾貝爾文學獎,當然不能全歸於中國作家,國人的價值觀與審美觀發生混亂,純文學沒有人看,純文學刊物無人問津,書商考慮的是經濟利益,出版社也要生存。中國文壇是製造垃圾還是製造精品,倒讓作家無所適從。有可能中國的作家早已自願放棄了思索探求的權力,心甘情願地接受了大米與金錢,畢竟甘於寂寞已經不再時尚,名利已經成為社會主流。但是那些把目標鎖定諾貝爾,希望今天寫部小說,明天就得諾貝爾的人是永遠也不會得到諾貝爾的,就如每每躊躇滿誌炮製大片的張義謀永遠也得不到奧斯卡一樣。難道他們就不明白中國的古訓: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婊子牌坊不能兩立。

如果下麵這個所謂文人的思想代表了當今中國文學界的主流(http://yekuangzheng.blog.sohu.com/66942537.html),那麽中國的文學界可真是悲哀。把中國得不到諾貝爾歸罪於世界文學的死亡,意淫到如此程度。還居然抱怨諾貝爾為什麽把如此多的獎金發給一個老太太,讓她沒有時間去享受這些獎金,難道他不明白金錢對老太太毫無意義,沒有這點自甘寂寞的精神還想問鼎諾貝爾。還大言不慚地說諾貝爾隻發給20年前的作品,可能是因為20年前他還沒有發表作品,諾貝爾在成心與他作對。以此類推我們古代聖賢,還有諸多已經不在人世的外國文豪的作品是不是應該丟入垃圾堆了。

2007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了英國作家多麗絲.萊辛,爆出冷門。瑞典文學院授予她的理由是“她用懷疑、熱情、構想的力量來審視一個分裂的文明,她的史詩性的女性經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