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舉國皆腐敗兮,唯吾獨清:端午節應該是反腐敗教育日

(2007-08-06 17:02:00) 下一個
舉國皆腐敗兮,唯吾獨清:端午節應該是反腐敗教育日
兩千多年前的楚國,地廣人眾、文化發達、科學技術先進,但是卻亡了國,原因就在於舉國皆腐敗。更可悲的是,屈原指出了楚國的危機,卻未能喚醒楚國那些爭先恐後、紙醉金迷去腐敗的君臣,終至腐敗亡國。今天以史為鑒,應該把端午節變成反腐敗宣傳教育日,牢記腐敗亡國的慘痛教訓。重構丁亥端午節補注
華夏大地,楚民楚風,哺育了屈原;戰國風雲,國運興衰,激勵著屈原;世風流變,昏君弄臣,拋棄了屈原;時空隧道,滔滔汨羅,接納了屈原;赤子之心,才子之情,化作了不朽的詩篇。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老子創作了命題式哲學著作,孔子創作了語錄體政論著作,莊子創作了文學寓言式哲學著作,孟子創作了對話論述式社會政治著作,而墨子則創立了“為萬民興利除害”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術團體。對比之下,屈原屈子創作出了楚辭這種新文體,問天問地問曆史,心聲心意寄衷情(以上摘自屈原詩歌圖解序)。
圖6 、險惡叢生(孫曉琴繪)
何桀紂之猖披兮, 夏桀和殷紂是何等猖狂邪惡啊,
夫唯捷徑以窘步。 他們疏於國政走向窮途末路。
惟夫黨人之偷樂兮, 惟有結黨營私者在苟樂偷安啊,
路幽昧以險隘。 道路變得幽暗而坎坷險阻。
圖7 、指天為正(門應兆繪)
豈餘身之憚殃兮, 難道是我自身恐遭災殃嗎,
恐皇輿之敗績! 我憂慮的是國家將敗績而亡!
勿奔走以先後兮, 我前後奔走疾呼啊,
及前王之踵武。 希望君王的足跡能跟上先皇。
荃不察餘之中情兮, 君王全然不察我的赤誠忠腸啊,
反信讒而 怒。 反而聽信讒言並對我怒狂。
餘固知謇謇之為患兮, 我本來就知道忠言直諫必遭禍殃啊(以上摘自離騷圖解)。
長沙是楚國首封之地,這裏也是楚國先王的祖廟所在地。因此,楚懷王死後的靈魂,應當被引導到祖廟裏。也就是說,為懷王招魂的儀式是在長沙舉行的,屈原所作《招魂》也是在長沙脫稿的,而尾聲中的睹物思情亦在情理之中。與此同時,楚懷王的遭遇、楚國的衰弱,也促使屈原對天命、對曆史、對巫術產生了強烈的懷疑,《天問》的腹稿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起草的(以上摘自招魂賞析)。
司馬遷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記有:“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那麽,令尹子蘭究竟是“聞之”什麽事情會“大怒”呢?頃襄王又因何“怒而”一定要放逐屈原呢?一般來說,屈原雖然與頃襄王、令尹子蘭存在政見分歧,但是屈原並不對他們的權力構成威脅,沒有必要非將屈原驅逐出國都之外、流放至荒野之中。
有鑒於此,我們有理由認為令尹子蘭“聞之”的不是別的什麽事情,而正是《天問》一詩。當子蘭讀到屈原的《天問》時,對其不敬天的言詞大為震怒,於是指使上官大夫等人在頃襄王麵前進一步讒陷屈原,並促使頃襄王決意放逐屈原。道理很簡單,懷疑天命、質疑天的絕對權威,指責曆代昏君,都可以被引申為對頃襄王的懷疑和質疑,這是頃襄王絕不能容忍的(以上摘自天問賞析)。
從《大招》的性質來看,當是隆重的招魂儀式所用的頌詞,因此隻能是由類似三閭大夫之職的人來撰寫;而從宋玉曾托景差向頃襄王舉薦自己來看,景差當官居高位,或即任頃襄王時期的三閭大夫之職。因此,《大招》的作者最有可能是景差。
然而,從《大招》(包括《招魂》)所描述的楚國宮廷生活的豪華奢侈來看,當時的楚王及其貴族臣屬,不顧強秦的虎視眈眈,也不顧民眾生活之艱難,仍然在花天酒地,一味地享樂,顯然這是楚國最終滅於秦的重要原因之一(以上摘自大招賞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