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東籬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個人資料
正文

與你分享歌劇“詠歎調”

(2008-01-22 01:57:20) 下一個

作者:采菊東籬-天是鶴家鄉

自幼愛音樂,也喜歡唱歌。自從遷居多倫多後,為了自娛,又想學唱歌。跟老師學了一段時間的發聲法後,再一次覺得,學聲樂是一件非常辛苦、需要具備很多條件的學科,例如:聰敏勤勞、良好的樂感、相對的音準、天生的好嗓子、堅強的毅力、極高的領悟性…… 。雖然,我有一付能用的高音,但仔細研究了自身條件後,我還是決定放棄。但是,即便放棄,也要給自己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

我告訴自己:學聲樂也罷、學其他藝術也罷,都像在廚房跟老師傅學烹調,以我當前的年齡條件和能力,現在開始學聲樂,學出來不是九流的、也不過是八流、七流,還不如做一個美食家來得合算。坐在台上享盡人間的山珍海味、又遠離廚房的油煙和爐火的烤炙 —— 何樂而不為? 至於做菜的“參與感”、“成就感”就隻能犧牲了。我們的祖宗孟子不是說過的嗎?熊掌與魚不能兼得。

於是,再也不唱歌了,一頭紮進歌劇和藝術歌曲的海洋一下子就是好幾年。那段時間,蓬頭垢麵、深居簡出:大量地閱讀有關的書籍,每天對自己進行歌劇的視覺和聽覺轟炸。像一個懷著好奇走進森林的小孩,覺得越走越深、越走越大。最後明白,它是無邊無際的...... 。
我發現成千上萬的學者、專家,窮其一生去研究,都隻能涉獵一個部分。

因此,從理論的角度,我是沒有資格談歌劇的。但從一個欣賞者(美食者)的角度,我想用自己的體驗和愛好音樂的朋友們在此交流、分享,如果能收到拋磚引玉之效,最後請來更多各有所長的朋友來此沙龍共聚、與我們一同分享世界上迷人的綜合藝術——歌劇,我會覺得歡欣和值得。

好了,讓我們一起品嚐這場美味的歌劇盛宴吧!

開始歌劇的“漫談”和“交流”之前,讓我作簡單的概括:

歌劇起源

歌劇的雛形形成於16世紀的佛羅倫。領軍人為公爵喬萬尼。在巴爾第府中,一群佛羅倫薩貴族藝術家,決心在古希臘吟唱戲劇藝術的基礎上,賦予它新的音樂生命。故成立了“卡美拉塔”研究會(佛羅倫薩藝術集團),在意大利顯赫的家族“梅迪奇家族”德幫助下,佩裏、卡契尼用音樂和詩歌創作最初的歌劇並試驗上演。第一部誕生的歌劇是“達夫尼”,但失傳了。在音樂史上第一部留下的有據可查的歌劇是《尤利迪茜》(Orfeo),由當時在音樂上極富盛名的作曲家蒙台威第作曲(Claudio Monteverdi, Italy, 1567-1643) 。繼而,世界上第一個公眾歌劇院於1637年在商業最繁華的威尼斯建成開放。從此,歌劇風靡了整個意大利,乃至後來的歐洲。

一般歌劇史研究者認為真正歌劇是17世紀開始發展,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達到了顛峰。其間經曆了巴洛克時期;古典主義時期;浪漫主義時期;到了後期的現代主義時期,歌劇輝煌的色澤逐漸消退。真正的歌劇,在曆時三百年的燦爛後,回歸平靜。

在這裏,我盡量用講故事的方式和大家一起進入歌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