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東籬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個人資料
正文

白居易的詞和婚外情

(2007-08-04 18:51:29) 下一個
作者:采菊東籬/天是鶴家鄉 一厥優美、含蓄的詞;一首詩意、令人惆悵的愛之歌。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這首詞,寫的是什麽呢?很多人感到迷惑。 詩人說,他寫的對象像花、又不是花;像霧、又不似霧,往往半夜時分會來到,天亮之際就消失。來的時候像一場春夢、令人如癡如醉;走的時候又像一屢朝雲,哪兒都找不到。 白居易是我心中的一個“詩仙”。無論寫詩填詞,他作品的題材往往緊扣當時現實生活的脈搏,詩歌深具音樂的韻律美。他用的語言,通常文字很淺白。比如長篇敘事詩、短詩、詞作都是如此。但這厥詞,他一反常態,用博喻的手法,寫得非常含蓄、神秘。致使後人有很多猜測。 詩人寫過許多詠花詩,故有人說,他酷愛花,此詞寫的是花;詩人常常發出類似的感歎:“人生同大夢,夢與覺誰分?” 因此有人說,是寫一個夢。也有人認為,他是寫人生的縹緲不定、不可捉摸;或是寫一個幽靈、一個鬼魂……….。甚至有人說,他寫的是驛站中相陪的妓女。 我覺得,他寫的應該是和女性的一段婚外情。 白居易出生在一個官僚家庭。他的人生基本上是為官一生,即使在生命的低潮被朝廷貶居江洲,依然任“司馬”一職。據說,唐代文官製中,允許供養一些專門為達官貴人服務的官妓,這些官妓不同於民間的娟妓,應該受過一些歌舞的訓練和藝術知識的熏陶。具才藝、又有姿色的官妓是唐代官僚階層精神和肉欲很私秘的其中一種寄托對象。但是這種私情,不能擺在台麵上直說,隻能采用很隱晦的手法來描寫。 “花非花”,女人如花,但又不是廳堂上明媒正娶的真花;“霧非霧”,“霧”通“婺”,“婺女星”也;花與霧、一為亮麗、一為縹緲。觀之、就在眼前,但無以留住。半夜的時候,這霧夜之花才能如幽靈似地進來,天亮的時候又帶著男人還沒有享盡的綿綿柔情悠然消失。如楚王與神女的幽會,美麗、浪漫、轉迅即逝、無處可尋。到頭來,一切都回歸到虛幻。 讀白居易的詩,總覺得他是一個善良、非常感性、對女性充滿愛憐和關懷的人,尤其是對淪落風塵的歌舞女子,。試看在長詩“琵琶行”裏,一個才華橫溢、已成明日黃花的琵琶女向他訴說曾經風光、後來門庭冷落、被人拋棄的淒涼悲歌時,詩人很動情,不禁淚流滿麵、濕透了“青衫”。 由於為官的近水樓台,人又感情豐富、善憐香惜玉,料想白居易的感情生活應該是多彩多姿的。如果一個人沒有經曆過和女性刻骨銘心的愛和生離死別,怎麽能寫出《長恨歌》《真娘墓》《簡簡吟》這麽動人的愛情哀歌? 隱秘的私情,當然隻能用很朦朧、縹緲的手法來寫。何況唐代能登大雅之堂的是格律詩,雖然白居易寫過一些如“憶江南”之類很精美的詞,唐詞在當時,題材大多限於豔情,如飯後的小點心。詞到了宋代,才登堂入室,這是後話。 男人所愛的女人美如花、香如霧。但是“霽月難逢,彩雲易散”,再銷魂、再刻骨銘心的愛,都有消失的時刻。 美好的事物,永難久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