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聚閑齋:聚閑齋茶館翰林嫂

(2006-12-27 16:33:13) 下一個


既然講茶館故事,就不能忘記茶館的主人。1894年的時候,聚閑齋的掌櫃由少東家兼任,年方十七,虛歲十八。光緒皇帝也是在這個年紀上親政的,管理大清帝國那麽大一個世界。那麽這小小的聚閑齋茶館就沒有道理不讓十八歲的少東家親政。少東家姓邱名京生,一聽這名字就知道他是在北京出生的。不錯,他是北京出生的,但是他爹不是。他爹是福建人寧化人,同治年間的進士,留在翰林院做庶吉士,人稱邱翰林。邱翰林出身貧寒,全靠頭懸梁錐刺股,苦讀聖賢之書,在考場上衝殺出來的。他來京之前已經入贅閩侯豪紳林家。但是他在北京為官的時候,他的太太沒有跟隨他來。翰林太太是林家獨生女兒,正巧林老爺去世,家裏田產沒有人照看,交給別人不放心,所以就留了下來,並大大方方地勸邱翰林在京城找個二姨太照顧他的生活。邱翰林不得不遵命,硬著頭皮,被迫從八大胡同韓家潭鬆竹班挑選了一個清倌人做二姨太。這二姨太,人稱翰林嫂,就是邱少東家的生母。

為什麽翰林家開起茶館來了?原來十年前邱翰林不知犯了什麽錯,被朝廷處分,發放原籍,削職為民。邱翰林回福建的時候,把二姨太留在京城。一是擔心把她帶回福建,弄不好跟原配太太打架。二是他覺得自己的錯誤不太重,弄不好哪天又被朝廷重新啟用,叫回京城來。因為他隻是被革職,沒有被抄家,重新啟用的可能是有的。邱翰林把他在京城的房產留給二姨太和兒子邱京生看守著,並留給他們不少銀子,讓他們娘倆好好生活,等著他回來。事情還真叫邱翰林猜對了,過了三年,朝廷又想起了他,下調令,要把他叫回京城來。但是天下的好事不能讓一個人都占盡,調令傳到閩侯縣城的時候,邱翰林得了一場急病,就踹腿兒死了。

邱翰林一死,這二姨太著了慌,這以後的日子可沒有依靠了。要想嫁人,自己出身不光彩,還拖著油瓶子,肯定找不到什麽好人家。要回到鬆竹班出台,憑自己翰林妻子的身份,能走紅八大胡同,但是一看到自己的兒子,就舍不得往火坑裏麵跳。於是乎,她就找邱翰林在京的同鄉幫忙,賣了胡同深處的院子,買下福建會館旁邊的臨街房,開了一個茶館,字號聚閑齋。第一就近接待婆家福建老鄉,第二經營福建名茶,搞出特色。這茶館除了茶葉好,翰林嫂還精通詩詞歌賦,把環境弄得很有品位,加上她手腳勤快,總是收拾得幹幹淨淨,深受顧客好評。聚閑齋很快就出了名。

那麽一個女人家怎麽就那麽大本事開起茶館來了?別看茶館生意不大,也算是經商,在中國經商,沒有靠山根本不行。要麽靠白道,要麽靠黑道,總之要靠一道,一道不靠也能經商,那一定不是中國。翰林嫂的丈夫死了,婆家貧寒又遠在福建形化小地方,翰林嫂根本指望不上。她在京城能把茶館開起來,靠的是冷貝子爺。冷貝子爺家住宣武門內。翰林嫂還是早先通過邱翰林認識冷貝子爺的。那時候邱翰林有事拍貝子爺老爹冷貝勒爺馬匹,經常去給冷貝勒福晉送禮。福晉老太太喜歡打麻將,湊不夠對手的時候,就把翰林嫂給叫來。 來的次數多了,也就是認識了冷貝勒爺的兒子冷貝子。邱翰林死的時候,冷貝勒也死了。冷貝子當了冷府的家,又提升為外城巡捕營統領,相當於現在的警察分局局長。宣武門外這一大片地區的治安都歸他管。翰林嫂到冷府求他幫忙,他自然樂意,於是翰林嫂就等於靠上了鐵打的靠山。

雖然冷貝子爺當上了聚閑齋保護人,但是他自己輕易不到這裏來。第一他忙,沒有閑工夫,第二假如他有閑工夫,他寧肯去八大胡同的小澡堂子去泡著,也不會到這裏來聽那幫窮酸茶客瞎白話。在冷貝子眼裏,泡茶館屬於窮愛好,沒有什麽好泡的。他喜歡真泡。在小澡堂子裏,都是赤身裸體的溫柔姑娘陪客人泡澡。對冷貝子爺來說,這才叫真泡。

冷貝子爺不來沒有關係,隻要他承認聚閑齋用他的名字,就夠了。遇上來搗亂的,不等翰林嫂說,茶客們就會主動把搗亂的人來到一邊,小聲跟他說,您知道是誰罩著聚閑齋嗎?就是南城青龍冷貝子。來人一聽,就連忙嚇走了。

冷貝子爺雖然不來,他侄子冷四倒是沒事經常來。冷四家比較寒酸,他沒錢去八大胡同真泡,隻好來聚閑齋茶館耍耍威風吹吹牛。翰林嫂把他當作冷家的代表,特殊招待著,那就是終身免費在聚閑齋喝茶。當然摔壞了杯子出外,還得要冷四賠償。原來冷四有個毛病,那就是激動的時候愛摔杯子,聽響,所以聚閑齋賬本上有一頁是專門紀錄冷四摔杯子的,到了月尾,就憑賬本找冷四收杯子錢。冷四雖然不闊氣,但是賠償杯子的錢那還有。庚子事變時,無後的冷貝子爺壯烈犧牲,冷四繼承了他大爺冷貝子的財產,一下子變闊氣了。這冷四可就抖起來了。冷四抖起來之後,不忘本,還是繼續來當聚閑齋的老茶客,隻不過更喜歡摔茶杯了。所以在聚閑齋的曆史上,按架子排列茶客,冷四架子最大。[2006-9-4][2007-2-23修改]

回到總目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餛飩侯 回複 悄悄話 在中國經商,沒有靠山根本不行。要麽靠白道,要麽靠黑道,總之要靠一道,一道不靠也能經商,那一定不是中國.
精辟!

由這篇知道了聚賢齋的來曆。三歌的清明上河圖由此展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