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茅的天空

不論何時何地, 小茅的天空永遠是透明的湛藍。
正文

全球化的好消息

(2005-01-31 13:51:32) 下一個
全球化的好消息 諾貝爾經濟學家對中國和印度帶來的經濟浪潮表示樂觀 譯自《華爾街時報》2004 年9月3 日, A7頁市場版 By DAVID WESSEL and MARCUS WALKER Staff Reporters of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經濟學, 所謂的“報憂多於報喜”的科學, 如今正顯示一個可喜的兆頭。 這個結論, 以及一些令人驚奇的觀察結果, 出自於對十二位獲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家的一份問卷調查,以及隨後對其他幾位諾貝爾經濟學家在德國Lindau湖邊的采訪。 “很明確, 技術進步仍在繼續”,波恩大學教授瑞查德・塞爾騰 (Reinhard Selten) 在聚會上說。塞爾騰教授, 這位因對博奕論作出傑出貢獻而贏得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家, 補充說: “在所有變數中,有勝者,有輸家。但那些完善組織本國經濟政策的發展中國家會贏得很多機會。” 同樣在手段上,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羅伯特・蒙代爾(Robert Mundell) 爭辯說, 20 世紀晚期的“革命”將帶來一個更好的21世紀。羅伯特・蒙代爾認為,經濟理念上的革命已經承認懲罰性高稅率將挫傷經濟實績。當被信息技術推動的生產力革命影響經濟生活的方方麵麵時,“其影響力就象將電和印刷技術的革命匯集在一起。” 當然, 諾貝爾獎的授予是對過去成就的肯定。 它並不能保證對未來預測的準確性。同時, 如同共同基金廣告上的小字警告, 過去成就決不是未來成功的保證。 即便如此, 在邀請所有32 位仍健在的諾貝爾經濟學家聚會Lindau湖邊之前, 記者對每個經濟學家提出了八個問題。 十二位經濟學家對問卷作了答複。 隻有弗吉尼亞的喬治梅聖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的傑姆士・布徹南(James Buchanan) 明確拒絕答複問卷。他在電子郵件中解釋: “我認為問題愚蠢且不值得深思熟慮”。 在問卷中, 當經濟學家們被問到, 當今世界上哪個國家最接近製定正確的經濟政策時,他們的答複在挪威和美國之間平分秋色。中國緊接其後。 兩位經濟學家選擇了挪威。這個擁有五百萬人口的國家以其對石油銷售收益的合理投資打動了經濟學家。在英國接受教育,現在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Diego)任教的經濟學家克裏弗・葛蘭傑(Clive Granger) 認為,“挪威有油, 並且有條理地支配油的收益”。賓夕法尼亞大學的 勞倫斯・克雷恩(Lawrence Klein)公開讚賞挪威的 “在社會各階層都體現平等”的“社會政治經濟政策”, 以及它對資源“有利於經濟福利”的運用。挪威的國民平均收入在世界上屬最高的. 兩位經濟學家選擇了美國。喬治梅聖大學的弗而侖・史密斯 (Vernon Smith)選擇美國是因為它“仍然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同在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任教的經濟學家哈裏・馬克奎斯(Harry Markowitz) 選擇美國主要因為它是“自由市場”。但這兩位經濟學家均給中國打了高分, 體現了中國從毛澤東的共產主義到他的後繼者接納市場資本主義元素的卓越變革。史密斯先生說, 中國正“慢慢地沿正確的方向前行。” 馬克奎斯先生認為中國“僅次於 ”美國。 斯坦福大學的肯尼斯・埃若(Kenneth Arrow)則對中國的成果而非其意識形態表達了少許的敬意。 “有好原則是一件事, 而實際情況是另外一件事,”他說。 “根據經驗... 中國, 台灣和[南]韓國在經濟政策上正竭盡全力做好,盡管所有這些國家均違反過良好的經濟原則。”雖然拒絕做出一個唯一選擇, 哥倫比亞大學的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同樣對中國表示了讚許, 稱之為“一個表現最佳,同時顯示了最佳管理才能而成功渡過1997和1998年東亞危機的大國”。 多數對問卷答複的學者期待,七十五後中國的經濟會超過美國或歐共體, 雖然幾位學者提到他們仍然期待美國在人均基礎上會更加富有一些 。 “除非在增長率上出現根本變動,” 肯尼斯・埃若先生說, “中國將成為在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 但他預言, 即便在七十五年經濟增長之後,中國人均國民收入仍少於歐洲的一半。 根據世界銀行的最新數據比較, 美國經濟比中國的七倍還要多,超過歐洲所有國家經濟總和的60%。 中國的國民平均收入在世界所有國家中列第138位。 當被問卷問到哪個國家或哪些國家會迎頭趕上時, 博奕論先驅,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約翰・納西(John F. Nash Jr.),對瑞士稱讚有加。 “在看似促進國家經濟增長,卻不利於長遠基礎發展的決策上,他們不犯錯誤,”他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喬治・阿克羅夫(George Akerlof) 選擇了瑞典,“因為它注意支持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並且它幾乎保證了人人都有工作。”斯坦福大學的威廉・夏普(William F. Sharpe) 則認為“很可能是英國而非美國。”歐共體的其它國家則引來批評多於讚賞。史密斯先生警告說 ,“歐共體在社會經濟的僵局中正越陷越深”。 相對於公眾對世界貧富差距不可避免地加大的憂慮, 大多數答覆問卷的經濟學家們期待, 到2054年,當落後國家趕上發達國家時,全球化經濟的碩果會比在今天得到更廣泛的分享。 羅伯特・蒙代爾(Robert Mundell)教授認為,中國經濟四分之一世紀的迅速增長, 以及緊隨其後的印度, 是另一個讓人樂觀的因素。“或許鄧小平在提高成千上萬人民的生活水準方麵,比20世紀的任何人都做得多,”當他提到這位已故的打開中國國門的中國領導人時,他說。蒙代爾認為,冷戰的結束有利於世界主要大國之間地緣政治的穩定, “如同19 世紀一樣,現在的世界比20 世紀更有機會獲得長期的和平”。他相信, 恐怖分子不太可能對世界的整體經濟發展產生太大的影響。 諾貝爾得獎者中的專家也指出在他們在專門知識領域內的進展。哈佛大學的羅伯特・梅頓(Robert Merton) 出席了在德國的聚會。 他爭辯說, 金融市場日益增長的複雜性,有潛力促進世界經濟超過以前任何時候以更好的方式分散風險。 被稱作衍生物的投資,可允許企業-- 甚而整個國家-- 從他們的經濟選擇中脫離財政風險, 並且將風險轉讓給那些最能和願意接納它們的人。將來, 梅頓教授說, 國家也許不必必須在通過專業化來達到高效率和通過多樣化來減少風險這兩者之間做出選擇。 衍生物將允許整個國家防止在他們的產業選擇間周期性搖擺。 在芝加哥大學經濟史學家,羅伯特・福格爾(Robert Fogel)教授看來,技術甚而將改進人體自身。更好的營養和醫療保健意味著人比過去更高大。更有耐久力。在Lindau 湖邊聚會時,福格爾教授提出,發達國家的人均壽命在上個世紀延長了約30 年。他預言醫學的進步意味著這些趨勢將會繼續。但福格爾教授認為, 世界需要對貧困國家傳播這些進步的技術。“因為仍然有成千上萬人無謂地死去, 因為我們有技術和食品供應,可緩解他們的痛苦。” 諾貝爾經濟學家在其他方麵有什麽憂慮? 當被問卷問及列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挑戰時, 經濟學家們給出了廣泛不同的答案。斯坦福大學的彌爾頓・弗裏德曼(Milton Friedman), 列出“縮減政府規模和權力範圍”,表達了他廣為人知的觀點。 加州大學的阿克羅夫先生(George Akerlof)援引全球性變暖。 斯坦福的夏普先生(William F. Sharpe) 提到了醫療保健財務管理和退休。喬治梅聖大學的史密斯先生(Vernon Smith)和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的馬克奎斯先生(Harry Markowitz), 提出迫切需要降低全球性貿易壁壘。 其他幾位提及了貧困國家的貧窮和疾病。賓夕法尼亞大學的 克雷恩先生(Lawrence Klein)說, “在一個和平的政治環境中減少貧窮和疾病是對我們終身的挑戰。” 普林斯頓大學的納西先生(John F. Nash Jr.), 其與精神分裂症的鬥爭被寫進了小說並被拍成了電影《美麗心靈》, 給出了一個關於人類認知能力的獨特答複: “一個不可避免的挑戰是,如何,至少是看上去,在人口的連續成長,人均地球麵積不斷縮小的情況下,提高生活水準。”他說。 “在許多情況下, 我們仍能認為生活水準在不斷改善, 這真是一個奇跡。”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