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清風自有神仙骨,冷豔偏宜到玉堂

(2007-12-17 11:16:04) 下一個








【清風自有神仙骨,冷豔偏宜到玉堂】







有梅之記,始見於《西京雜記》漢初修上林苑,遠方各獻名果異樹,有‘朱梅’‘胭脂梅’。迄今2000年矣。至晉,有詠梅詩現,相陸凱有“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句。南北朝時,關梅詩文、韻事益盛。《金陵誌》載“宋武帝女壽陽公主日臥於含章殿簷下,梅花落於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號梅花妝,宮人皆效之”。此梅花圖案用於美化之始。唐相宋?Z、杜甫、白居易、柳宗元、張九齡、李白、韓愈、李商隱、杜枚等皆有詩作傳世。宋林逋(和靖)、蘇軾、秦觀、王安石、陸遊、範成大等,亦有甚多詠梅詩詞名世。

梅入畫,有史載始於南北朝,至宋僧仲仁方盛,稱“墨梅始祖”,宋哲宗時,僧住衡山華光寺,酷愛梅,唯所居方丈室屋邊亦植數本。每逢花發時,輒床據於其下,吟詠終日,人莫能知其意。月夜未寢,見疏影橫於其紙窗,蕭然可愛,遂以筆戲摹其影。淩晨視之,殊有月夜之思,因此學畫而得其無諍三昧,名播於世。山穀道人歎之曰:“如嫩寒清曉,行孤山籬落間,但隻欠香耳。”士大夫有請數年而未得之者,有不求而自自者。重濃淡而不著色,有《華光梅譜》留世,後補之、元章皆源此.





【臘梅山禽圖】

趙佶 立軸絹本設色 縱34厘米橫223厘米 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畫一枝蠟梅,彎曲有致,枝梢有數朵梅花已然開放。兩隻山禽似被畫麵外的什麽所吸引,正顧盼觀。畫中彩墨工細,運用自如,細筆勾花、枝,設色清雅。山禽刻畫細致,神情真。構圖疏朗明快大方。











【梅花詩意圖】

岩叟 長卷 絹本 水墨 縱19.2厘米 橫112.8厘米 (美)弗利爾美術館藏









岩叟,生卒年不詳,即北宋王岩叟。字彥霖《宋史》有傳,未稱其擅畫,或為畫家之號。南宋宋伯仁,號雪岩,擅畫梅叟或即宋伯仁自號,待考。圖中畫盛開的梅花,樹幹上墨書有岩叟”二字,應是作者的名或號。從畫風上看,不似北宋,或為南末後期至元初之作。以北宋王岩叟為作者,不足為信。此圖運筆道勁有力,構圖疏密有致,枝條穿插,富有韻味,具揚補之遺法,為補之傳派中上乘之作。











【雪中梅竹圖】

徐禹功 卷絹本水墨 縱30厘米 橫122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徐禹功,生於1141年,卒年不詳,南宋畫家。布衣, 江西人。工畫梅竹,師揚補之,得其瀟灑之趣。傳世作品有《雪中梅竹圖》即《雪梅圖》。 圖中野梅橫空而出,修竹兩竿,節葉紛披,虯枝疏梅半壓積雪,鐵幹嶙峋,俱以水墨烘暈出淩雪傲霜之姿,用筆生動老勁。竹節上書,“辛酉人”款。乾隆弘曆及諸臣在畫心空隙處題記多段。前隔水明人徐守和題簽,拖尾揚無咎行書《柳梢青》詞十闋,詞意與書法皆極清秀悅人,與此圖同屬精華之品。書畫名家趙孟堅所書兩長跋,書法特縱,與揚氏端壯靜穆形成鮮明對照。











【四梅圖 】

揚無咎 長卷紙本墨筆 縱37.2厘米 橫358.8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揚無咎(1097—1169),南宋畫家。字補之,號逃禪老人、清夷長者,本蜀郡成都人,傳之無咎已為清江(今屬江西)人,寓豫章(今江西南昌)。擅書,學歐陽詢,筆勢勁利,詩詞俱工。能畫水墨人物,師李公麟,尤擅水墨梅、竹、鬆、石、水仙,以畫梅最著稱,尤宜巨幅。其“孤標雅韻”之畫風,與其傲兀耿介之品格有關。和當時畫院中盛行的富麗華貴的“宮梅”繪法不同,對後世影響甚大。 此卷分四段,畫梅花含苞、待放、盛開和殘敗的變化過程。含苞:畫嫩枝尚未疏張,枝頭已著花蕾,預報花期將臨;待放:疏展的枝幹,已經有少許含苞初綻;盛開:舊枝新條上的朵朵繁花,已經盡情開放,香氣襲人;最後殘敗一段,表現殘萼敗蕊,隨風飄散,頗有美人遲暮之情。作者的墨梅,一改彩染或墨暈花瓣之法,為墨筆圈線,氣韻清爽不凡,韻致高遠。既不同於描粉縷金的院派,又不同於逸筆草草的逸體。墨韻高華,清意人。







【梅竹寒禽圖】

林椿 團扇 絹本 沒色 縱24.8厘米 橫26.9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此圖寫紅梅翠竹,殘雪未消,寒雀刷羽枝頭,神態生動。竹梅雙鉤填彩,雀則用細毫寫羽毛,寫實真。











【南枝春早圖 】



王冕 立軸 絹本 墨筆 縱151.4厘米 橫52.2厘米 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王冕(1187~1359),字元章,號老村、煮石山農、會稽外史,浙江諸暨人,出生農家,幼年窮困,白日為人牧牛,晚上即就寺中長明燈下讀書,終為當時有名的詩人。他擅畫墨梅、竹石。墨梅師法宋揚無咎,傳世作品有《南枝早春圖》《墨梅圖》等。此幅墨梅老幹新枝,昂揚向上,豪放不羈,盡顯梅花的勁峭冷香、豐韻傲骨。畫中以“飛白法”畫枝幹,兼有書法筆意,運筆風神峭拔,挺勁瀟灑,自下而上,一氣嗬成。畫細梢或如鐵鞭鶴膝,或如弓梢釣竿,俱氣足力滿、頓挫有韻。王冕一改揚咎之等畫梅舊法,以枝多花繁為一大特色。此圖中枝繁花茂,但繁而不亂,疏密有緒,圈花點蕊,別出新意,顯示了枝幹勁俊、千花萬蕊、天真爛漫、生機盎然的藝術效果。









【墨梅圖】



王冕 卷紙本墨筆 縱30.8厘米 橫92.2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此圖梅枝橫斜而出,枝條簡疏。枝節交叉處梅花競相吐蕊開放,表現了王冕野梅的清絕韻致。筆墨精練蘊藉,主幹以淡墨揮灑,濃墨點苔,蒼古老拙。分枝以中鋒勾撇,挺拔堅韌。梅花以圈花法繪出,頗得揚無咎筆意。圖上自題長跋,敘述至正六年(1346)。他與友人鄭文中、釋隱雲遊曆浙江金華龍壽覺慈寺,受到貞叟師設茗款待,特寫墨梅以贈的經過,並賦詩以記。







【墨梅圖】



王冕 立軸紙本 墨設色 縱68厘米 橫26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此圖梅枝倒掛,枝條生長茂盛,伸展交錯,呈四出之勢。枝頭綴滿花朵,或含苞欲放,或初綻花蕾,或盛開怒放,或殘美點點,正側偃仰,千姿百態。畫中一改宋人畫梅“疏枝淺蕊”之法而以繁花萬枝,千叢萬簇勝出,更顯風神綽約。用筆挺勁有力。行枝連續如彎弓秋月,圈花“一筆兩頓挫”,簡潔暢利。筆法灑脫,繁花似錦,無嫵媚纖弱之態,反顯清貞孤傲的氣概,顯示出畫家不凡的創造能力。圖中自題詩五首,雄奇跌宕,直攄性靈,使畫品、詩品、人品融為一體。





【春消息圖】



鄒複雷 長卷紙本水墨 縱34厘米 橫212.5厘米 (美)弗利爾美術館藏



















鄒複雷,生卒年不詳,道士,別署洞玄丹房主,齋名“蓬蓽居”。工詩、擅畫,尤精寫梅,風枝雪蕊,得華光老人(仲仁)不傳之妙,為時人所重,畫名頗高。楊維楨有詩雲:“鶴東煉師有兩複,神仙中人殊不俗。小複(雷)解畫華(仲仁)梅,大複(元,複雷兄)解畫文同竹。” 圖繪老梅新枝,蓓蕾競綻,喧鬧熱烈的氣氛宣告春天來臨的消息,動人心魄。畫家以勁健和時帶飛白的筆觸皴寫粗幹,梅花畫法奇特,既非用筆點染,亦非用線鉤勒,而用絹卷或線團蘸墨點成。作者以特寫鏡頭截取畫麵,擅用疏與密、繁與簡、直與曲等對比手法布局,筆勢遒勁奔放,墨色濃淡參差,境界幽雅淡逸,是古代墨梅畫的傑作。







【梅花水仙圖】



佚名 長卷 紙本 墨筆 縱29厘米 橫401.5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此圖卷首的土坡上屹立一塊造型奇特的怪石,石質堅硬,背後一枝寒梅斜出,枝幹秀長,又有椒花一枝作伴。後寫水仙,花含磬口,葉垂鈿帶,繁而不亂,以勁挺的線條鉤勒花葉,再用淡墨渲染出陰陽向背,姿態如生,風格近似趙子固。山石、平坡皆以墨彩點、勾、皴、染。盛開的花瓣周圍以淡墨加以渲染烘托,襯出水仙、梅花晶瑩潔白、玲瓏剔透的質感,風格獨特。









【墨梅圖】



佚名 冊頁 絹本水墨 縱24.4厘米橫20.3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圖繪古梅一株,枝幹舒展,花朵綻放。筆墨恣縱,格調清新,頗得逸筆之妙。具有揚無咎和王冕的傳統風格。無款識,畫幅中有王詔的七絕和鄭文原題記。











【踏雪尋梅圖】



戴進 立軸 絹本 (美)私人藏











此圖繪高士踏雪訪梅之雅事。整幅構圖師郭熙景式,枯樹畫法也仿郭熙的蟹爪,而山石皴法則用小斧劈, 巒頭灌木雙學於範寬。









【梅花圖】



陳錄 立軸 絹本 墨筆 縱116.5厘米 橫61.7厘米 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這幅梅花圖與畫家的《萬玉圖》有異曲同二之妙,但在氣勢上更覺恢宏。此圖梅幹自左出,倒垂而下,分為二枝,一枝彎曲直下,一枝平伸出畫麵,但細枝側條全取披垂之勢,與總的動勢保持一致。畫麵上繁花密蕊、瓔珞紛呈,千條萬玉,撲麵而來。構圖上將主幹分散從而強調密如萬玉的花朵本身的美感,有一種喜氣洋洋的氛圍,體現了畫家躬逢明王朝“盛世”,而“借花獻佛”,以寫“梅花得意羨群芳”的心情,從而少了王冕畫梅之中的那種孤傲和清雅之氣。









【梅下橫琴圖】



杜堇 立軸絹本設色 縱207.9厘米 橫109.9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此圖寫士人在山坡平台上撫琴賞梅的情景。老梅虯曲如蒼龍盤空,紅梅綻開,遠處雲霧中峰岫出沒;士人倚坐樹幹,手撫琴弦,仰視梅花,旁有童子煮茶捧盞伺候。此圖表達了文人高雅的情趣。山巒樹石的畫法接近馬夏一派,而筆調較為柔和精巧;人物刻畫精細,麵部略敷鉛粉,衣褶勁利流暢,吸收了北宋李公麟和元代張渥的線描技巧。在南宋院畫的基礎上,又趨向清新秀逸, 自成一格。











【四時花卉圖】





徐渭 長卷 紙本 墨筆 縱46.6厘米 橫622.2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畫作於萬曆二十年,以墨筆畫四時之花卉鬆竹。風格勁健灑脫,豪放宕逸,尤其冬季之雪竹、臘梅,以墨色渲染背景,烘托出雪落枝頭之意,竹梅皆以焦墨渴筆寫出,對比鮮明。整幅作品氣勢宏大,色淋漓,氣韻連貫暢通。









【蕉石圖】



徐渭 立軸 紙本 水墨 縱166厘米 橫91厘米 (瑞典)斯德哥爾摩東方博物館藏





徐渭存世有多幅《蕉石圖》可見他對於這一題材的偏愛。蕉石更便於發揮他大寫意水墨的特性。隆石純以水墨用筆縱橫抹出,渾厚華滋。石後芭蕉,間以梅竹,相互映襯。渴筆瀟灑靈動,逸氣豪發。圖右上自書七絕一首:“冬爛芭蕉春一芽,隔牆似笑老梅花。世間好事誰兼得,吃厭魚兒又揀蝦。青藤漱老墨謔。”











【梅柳待臘圖】



盛茂燁 立軸 絹本 水墨 設色 縱186厘米 橫98.5厘米 (日)私人藏







此圖描繪冬至後的蕭瑟山居林園中, 梅花正要開放,春天即將來臨的景象。近景柳林枝冠繁密如煙;中景梅幹含穎而發;遠景山穀中雲靄飄浮,彌向遠方。自題“岸客待臘將舒柳,山意衝寒欲放梅”,詩情畫意,躍然紙上。全圖既得煙林清曠之概, 又溢春之將至之氣。









【梅花書屋圖】



卞文瑜 立軸 紙本 設色 縱106.9厘米 橫48.5厘米











此圖作遠山淡抹,山巒層疊,蒼鬆雜樹勁立,其下茅屋相陳,一人靜坐抬頭遠觀而思。山石樹木筆墨近董其昌,畫麵蕭疏鬆秀,有清曠之致。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