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顧劍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倘佯在曆史與藝術的殿堂——巡遊意大利

(2008-08-01 22:51:18) 下一個


意大利有歐洲最悠久燦爛的曆史和文化遺跡,所以我第一次去意大利的行程安排,以城市為主,沒有到科莫湖Lake Como,Amalfi Coast,這樣

以自然風景著稱的景區。這篇遊記,包括我所到的,羅馬以北的意大利諸城市,路線是米蘭——維羅納Verona——威尼斯——拉文那Ravenna——波倫納

Bologna——比薩——佛羅倫薩。其中拉文那Ravenna不在一般旅行者的線路上,隻有真正的羅馬史發燒友,才會特為繞道去訪問。

羅馬和那不勒斯——龐貝城,我將單獨寫“兩腳書櫥遊羅馬”,不包括在本篇當中。

1. 米蘭



米蘭是時尚之都,也是意大利的經濟首都。就古跡和景點而言,大約安排一個整天足夠。一般來說,意大利南方的物價和經濟發展程度都比北

方低,米蘭據說是意大利最貴的城市,可是跟法國比,我覺得還是便宜很多。



米蘭有幾個火車站,主要的是一個Cadorna車站和一個中央火車站威尼斯站Venezia,都有地鐵,交通很方便。在地鐵站的自動售票機上可以買3

歐元的24小時公交通票或者1歐元的75分鍾公交票,機器有英語界麵。我這次是飛到米蘭,米蘭機場每半小時有通勤火車去Cardona火車站,40

分鍾車程,11歐元;也可以坐每1刻鍾一趟的巴士去主火車站,車程50分鍾5歐元,司機售票。機場到市內的交通不可以用市內公交票。



任何人來米蘭,都會去米蘭大教堂Duomo。它不是普通石頭的建築,而是用大理石建成的。夏天很熱的時候來這裏得注意,意大利很多教堂都有

dress code,穿短裙短褲和露出肩膀的衣服,不許入內。這個規矩,各處執行的嚴格程度不一樣,據說威尼斯的聖馬克教堂很嚴格。我去意大

利的時候,是暮春5月,還要穿長袖長褲,所以沒見到別人有這方麵的麻煩。



Duomo





歐洲中世紀的教堂建築藝術,以哥特式Gothic為主,特點是縱向線條,尖頂尖塔,彩色玻璃花窗。內部裝飾比較簡單。哥特式從法國發源,幾

百年的時間風靡整個歐洲。所以法國有最多最純粹的哥特式教堂,早期代表作象巴黎聖母院,盧昂大教堂(Rouen,就是莫奈總喜歡畫的那個)。

而意大利不同:意大利是古代羅馬的本土,後來又深受拜占庭(東羅馬帝國)的建築風格影響,所以教堂最多的是比哥特更早的羅曼式

Romanesque,比如佛羅倫薩聖母百花教堂,比薩教堂。以後說到比薩斜塔的時候,我再來說羅曼式建築。



即便後來哥特式風靡整個歐洲的時候,意大利也是半心半意的,比如本土的威尼斯式建築,混合了哥特式和東方的拜占庭式,自成一家。所以

意大利本土,很少能看到象法國德國那麽純粹的哥特式傑作。這個米蘭大教堂,也算是歐洲最大的教堂之一了,按體積排名第6:第一梵蒂岡的

聖彼得,第二西班牙塞維利教堂,第三科隆大教堂,第四法國亞眠,第五英國約克,第六米蘭教堂,第七意大利波倫納聖彼得教堂,第八倫敦

的聖保羅。很多旅遊書和遊記上介紹說“米蘭教堂是哥特式的傑作”,而且它最初的建築師也確實是從法國聘請來的。其實它屬於哥特晚期的變

種,“哥特火焰式”,裝飾繁複而華麗,已經糅合了一些東方的風格,真正純粹的哥特式是簡潔有力的。



反正隻要記住,意大利極少真正的哥特式就對了。我倒是更喜歡看那些繁複華麗,花裏胡哨的建築呢。看看這個塔:米蘭大教堂號稱52座尖塔

,代表一年52個星期。簡直是尖塔的盛宴,華麗已極。所以叫“哥特火焰式”。主塔頂上的聖母雕塑,已經是巴羅克式的了。



不過這麽多尖塔也有問題:頭重腳輕。米蘭大教堂能容納4萬人做禮拜,正好可以裝下始建之時全城的人口。這麽大的體積,再加建這麽多尖塔

,地基和周圍地麵都承受不住,結果地基下陷,還在建造的時候,教堂就斜了。從第一代米蘭公爵開始造教堂,那是14世紀後半期,曆代建築

師裏還包括偉大的達芬奇(他不是主建築師,隻是客串過),大家一直在試圖加固教堂,解決下陷傾斜的問題,所以一直斷斷續續造到1805年

,才算最後完工。

這教堂還有個少為人知的秘密:它收藏了一枚聖釘子,就是耶穌基督上十字架的時候用的釘子,每年隻在9月份的幾天會拿出來展示。我很好奇

:要是把米蘭的聖釘子和維也納霍夫堡皇宮裏麵的那片真十字架上的釘子洞比較一下,看看是不是match,那該多好玩啊?

教堂免費開放,教堂的隔壁,就是著名的維克托·艾曼紐爾購物中心Victor Emmenuel,以19世紀統一意大利的國王名字命名,是世界上最早的

Mall。米蘭和巴黎並列世界時尚之都,意大利奢侈品牌的購物天堂,就算我不買東西,至少總要慕名來這裏看看,算是給米蘭城一個麵子吧。

一笑。



購物中心中央十字路口的地麵上,有一隻馬賽克畫的公牛。看看可憐的公牛,隱私部位怎麽了?



這是個傳說:據說一隻腳踩著這隻牛的重點部位繞圈,可以獲得超人的性能力,你這輩子的“性福”就有保障啦。所以年深日久,公牛的下麵就

被磨損成這個樣子。不過,你得知道怎麽做:我聽說是左腳腳跟踩住,順時針轉三圈。



看看,這個美眉在幹什麽呢?



從艾曼紐爾購物中心的後門出來,正好就是斯卡拉劇院門口Scalla。斯卡拉劇院是音樂聖地,歐洲最著名的歌劇殿堂,其地位絲毫不遜於紐約

的卡內基音樂廳,和維也納的國家歌劇院。當年,威爾第Verdi和托斯卡尼尼Toscanini,都是在這裏成名。如果有機緣能在這裏看一場歌劇,

也是人生裏的一個經曆。

斯卡拉歌劇院可以提前訂票,網址是www.teatroallascala.org/en/index.html。不過象維也納國家歌劇院一樣,這裏也有當天買低價票的方法

:無論多麽客滿,歌劇院每天都會保留至少140張最後排的當天演出的票,12歐元,演出前兩小時在歌劇院側門的票房發售。我就是看完大教堂

以後,穿過購物中心,下午5點半來斯卡拉門口排隊,6點買到了當晚歌劇票:當你麵對歌劇院正門的時候,歌劇院左後方側門,在via

Filodramatici小巷裏,寫著Biglietteria Scale牌子的地方就是。

這是斯卡拉歌劇院內部。當然,我是坐在最上排,幾乎是“掛”在屋頂上的。不過這裏跟維也納國家歌劇院不同:起碼你有座位。



那天我看的歌劇,指揮是大師勞林-馬澤爾,紐約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但是劇目不巧,是未來主義的“1984”,我原本想在這裏看意大利的古典

歌劇,但是趕上了英語的現代歌劇。我的藝術審美觀比較保守,很難欣賞這種政治寓言式的現代戲,所以看了半場就出門了。

意大利的咖啡文化譽滿全球,來意大利自然不能不泡咖啡館。20多年前,星巴克的創始人霍華德·舒爾茨Howard Schultz還是個小夥子,有一天

去意大利的維羅納出差,坐在咖啡館裏,突然獲得商業靈感:要把意大利先進的咖啡文化帶到美國,和美國的連鎖經營管理模式結合起來,“走

一條有美國特色的咖啡道路”。

於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世界上最大的連鎖咖啡帝國,誕生了。

Eureka!

米蘭最著名的咖啡館,是Bar Zucca,把兩個詞連起來念,就是“火箭炮”。它的位置好得不能再好:正在艾曼紐爾購物中心的入口第一家,坐在

咖啡座裏,麵對著米蘭大教堂。據說,當年音樂大師威爾第,帕斯卡尼尼,在斯拉卡劇院的演出之後,都喜歡走到這裏來喝一杯,吃些點心。



這裏最有名的是一種叫作Zucca的咖啡。我要的咖啡和點心,總共不過11.2 歐元,在意大利算是貴的,但是跟巴黎的著名咖啡館比,已經很便

宜了。比上海新天地,也貴不到哪裏去吧?



從教堂-購物中心-斯卡拉劇院這個區域,向北一站地鐵到拿破侖山站Montenapoleone,這個四邊形地區是米蘭最好的購物區,集中了世界上幾

乎所有奢侈品牌,比如這條街上2號是路易威登,5號和7號都是Gucci,6號8號是Prada,11號Versace,Saint Andrea路9號Armani,21號Prada

,Via Della Spiga路上這些名牌店更多,1號又是Prada,6號和15號兩處Bulgari,等等。對於想淘低價的名牌貨的人來說,Montenapoleone路

26號的DMagazine Outlet,是個不錯的地方,各大奢侈品牌的服裝和裝飾品,在這裏都有一半以上的折扣。

其實我隻是在這個區域走了走,window shopping,一樣東西也沒有買。我自己對名牌根本不是很懂,也不追捧,隻是既到米蘭,總要看一眼這

些東西,就算親眼證實一下旅遊書裏講的,寫在遊記裏方便那些喜歡購物的朋友也好。

我自己在米蘭最感興趣想看的,是達芬奇的“最後晚餐”真跡。它在Cardona火車站附近Santa Maria delle Grazie教堂。這是一處古色古香的建

築,但是式樣並不典型:內部開始的時候是哥特式的,可是外部加入了大量文藝複興的元素,從外麵看起來,更象文藝複興式。



“最後的晚餐”就是這個教堂裏的壁畫。為了保護真跡,教堂每15分鍾放25個人進去。所以這裏一定要事先預訂,而且提前至少1個半月。網上預

訂的網址是www.cenacolovinciano.org ,電話預訂是 0039 02 8942 1146,電話和網上都有英語,據說有時候會出現網上顯示沒有位置,而

電話預訂仍然有,所以電話比網上好。如果實在沒有,可以考慮參加當地一些旅行社的一日遊,有的旅行團能進去看這幅畫。

我去的那兩天,可能正好趕上意大利的假期,提前兩個月去訂位置,居然那兩天全滿。後來我到米蘭還去了那個教堂,想碰碰運氣,有沒有訂

了以後臨時沒來的空缺位置,結果沒有。所以我這次也沒有看到。

米蘭還有一處城堡,也在Cardona車站附近,裏麵有好幾個博物館,周一關閉,平時周五下午免費開放。



米蘭城堡裏有米開朗琪羅最後的作品,一尊剛剛顯現輪廓,沒來得及完成的哀悼基督,原是準備用於他自己的陵墓



2. 維羅納 Verona

維羅納在米蘭和威尼斯之間,各距離1個多小時火車。大多數旅遊者都是在這兩個城市之間路過維羅納的時候,停下來幾小時,看看朱麗葉的房

子,然後繼續上路。其實大家都知道羅密歐和朱麗葉隻是莎翁筆下虛構的故事,實際上沒有這兩個人。維羅納是個古色古香的小城,阿迪傑河

Adige邊的景色很漂亮,還有羅馬競技場,它本身值得花至少一天一晚的時間慢慢看。

維羅納的典型意大利街道,很窄,兩邊的建築很古老,有很多尖塔。羅密歐和朱麗葉那個年代的意大利城市,各個豪族世家時興建造高塔,炫

耀財富和地位。象維羅納,波倫納Bologna這些城市,現在雖然留存下來的塔比古代已經少了很多,還是在街上隨處可見。

維羅納街景



既然到了維羅納,自然一定去看看市中心的朱麗葉住宅,即便大家都知道,故事,人物,地點都是莎翁虛構的,但這個愛情故事實在太深入人

心。朱麗葉宅樓上那個著名的陽台。



陽台下,庭院的樹蔭裏,有朱麗葉銅像。有個不怎麽上得了台麵的習俗:據說撫摸朱麗葉像的右邊胸部,可以在情場上獲得好運氣。所以你看

銅像的胸部被撫摸的閃閃發亮。



把這個習俗和昨天在米蘭Emmanuel購物中心公牛那兒的習俗聯想起來,都做一遍的話,嗯……

照片上是個不認識的遊客。我因為是一個人去玩,周圍遊人太擁擠,不方便請周圍的人幫我拍照,所以我自己沒有留下照片,既然合影的人太

多,無論如何避不開遊人單獨拍銅像,那麽我幹脆就把一位漂亮美眉攝入鏡頭,總比拍個大老爺們兒在那兒唐突佳人大煞風景,要養眼的多,

是不是?



有朱麗葉的房子,自然也會有羅密歐的房子。它在朱麗葉家背後向河邊不遠,兩家串個門兒倒挺方便。另外,城南還有朱麗葉的墓,盡管是虛

構人物,搞得好像真的似的,可以看出這出愛情悲劇有多麽深入人心。

我在朱麗葉的墓看到正好有一家在那裏辦結婚儀式,他們在庭院天井裏。



維羅納除了朱麗葉的房子,第二有名的是羅馬大競技場。我今年看過三處羅馬競技場:羅馬城的規模最大,但已經是遺跡。法國普羅旺斯Nimes

小城的羅馬競技場,保存得最好,至今一直偶爾有鬥牛之類的演出。維羅納這裏,論規模比Nimes的小一些,但是使用得最多。每年夏天6月到9

月,競技場都會在夜間演出歌劇。我在競技場的時候,場內還在搭建威爾第歌劇阿依達Aida的布景,演出季節還沒開始。如果你在旺季去意大

利,一定安排在維羅納住一晚上,坐在兩千年的古老羅馬劇場裏觀看歌劇,絕對會是不一樣的經驗。

隻是最好記得帶上椅墊,否則兩千年的羅馬巨石冰涼堅硬,對尊臀絕對是一場持續4小時的嚴峻考驗。(其實沒有那麽嚴重啦,場中的座位是塑

料椅子)。



我住在維羅納城堡邊上。維羅納在近代歐洲以要塞城市著稱,拿破侖戰爭的時代,北意大利在奧地利和撒丁王國統治下,所謂守護威尼斯的“要

塞四邊形”,就是維羅納,曼圖亞,佩斯基耶拉,萊尼亞戈這四大要塞組成,連業餘軍事評論家恩格斯,都在其著作中寫道“誰掌握了要塞四邊

形,誰就控製了整個北意大利的鎖鑰。”拿破侖統率法軍橫掃北意大利,占領維羅納以後,法軍用炸藥夷平了這些堡壘工事,以免將來奧軍再利

用它們阻礙法國人進軍。所以,當你一走出維羅納火車站,迎麵看到的就是城牆廢墟公園。你可以依稀辨別出星形堡,棱堡的地基形狀,但是

現在隻剩下地基和土堆了。

城內緊鄰阿迪傑Adige河的中心城堡,依然保存得完整無缺。這個城堡最漂亮的地方,是它背後的紅磚橋,高高的堞牆和射窗,說明這座橋是城

防工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控製阿迪傑河的要塞橋。這是從射窗看阿迪傑河邊維羅納古城的遠景。



這是要塞橋和城堡。



3. 威尼斯

威尼斯大概是歐洲最老牌的旅遊城市之一了,兩百年以前就是旅遊熱點城市,到今天據說物價被旅遊者抬到當地人受不了的地步,再加上地基

下陷海平麵升高, 大多數人都搬出了威尼斯舊城。我在威尼斯的幾天,倒是沒有碰上水淹聖馬克廣場。

其實跟意大利其他城市相比,威尼斯的曆史算不上長,起碼古羅馬時代沒有它。也難怪,這個鬼地方原本就是海濱的沼澤和島嶼,實在不適於

居住。可是羅馬帝國滅亡的戰亂年代,當地人為了躲避蠻族入侵,為避兵禍而逃到這塊人跡罕至的地方建造了城市,起碼它有易守難攻的優點

。保命要緊,生活條件麽,不去管它了。我寫“羅馬英雄傳”係列的最後一部,東羅馬帝國太監名將納爾西斯,統率大軍從希臘進軍意大利半島

,滅亡東哥特王國,完成查士丁尼朝對羅馬的再征服,就是從這裏進軍,並受到當地人的幫助。當時是公元6世紀,威尼斯剛剛有個雛形。

象大多數旅遊者一樣,我也住在離開威尼斯水城一站火車的大陸上,Venice Mestre。 Centrale Hotel每晚90美元,陽台衛生間早餐和無線

上網一應俱全,舒適而幹淨,在威尼斯就算是個不錯的deal了。旅館旁邊就是7路公共汽車,坐汽車比坐火車進威尼斯更方便。在任何一個煙雜

店,都可以買到威尼斯通票travel card,1天16歐元,2天26歐元,3天31歐元。

在大陸的火車站出站口附近,有家華僑飯店,門麵不大,但是菜的味道做的很正宗。我也是這次出行之前有朋友推薦給我的,去吃了以後感覺

很好。

公共汽車總站和火車站,是威尼斯城中心區的起點,兩者相距不遠,但是中間隔著一條運河。真正進城,要麽步行要麽坐水上公共汽車

Veporreto,Veporreto碼頭就在火車站和公共汽車總站的麵前,兩個碼頭相隔一站地。大運河上的Veporreto一張票6.5 歐元,所以還是在碼頭

或者煙雜店買一天的通票合算,它還包括從大陸上到威尼斯之間的公共汽車。

一般情況下,遊客都是從大運河起點的火車/汽車站開始,到運河盡頭入海口的聖馬克廣場,中間會經過Rialto橋,Accademia藝術館,和

Solute教堂。1路和2路Veporreto都走這同一條線,唯一不同在於1路逢站必停,全程大約45分鍾,2路有些站不停,快一倍。我覺得坐1路沿著

運河慢慢地看最好。還有一個策略:早晨進城很快趕到聖馬克廣場,趁人還不多的時候遊覽。到下午坐慢船一站一站地回來。

這是半路的Rialto橋,和從橋上看威尼斯運河兩岸。





很喜歡運河兩邊的這些房子:意大利的民居,都喜歡刷成紅黃橙幾種鮮豔的顏色,上蓋紅瓦。而威尼斯更多了幾分裝飾性:他們喜歡用不同的

柱子和拱形來裝飾房屋正立麵。你仔細看運河兩邊房屋的正立麵,各層的柱廊裝飾都不一樣:有四葉花窗,那是威尼斯建築的特色;有尖拱,

那是哥特的元素;有小柱之間的圓拱,那借鑒自羅曼-拜占庭式樣;外立麵還經常有幾何圖案裝飾,那是伊斯蘭國家的手法。



不知道007第21集皇家賭場裏麵被炸塌的那所房子,是哪個呢?我猜那應該是電影特效吧?不可能為拍電影炸掉古董級的威尼斯舊宅。

所有這些房子,無論多宏偉,就算是石頭的,也統統是建築在木樁上麵。威尼斯是水城,沒法打地基,就用木樁深深地打到水下的地麵中,然

後在木樁上蓋房子。一棟紀念碑式建築幾萬根木樁,而且木樁泡在水裏會腐爛,總要不停地更換。無怪乎威尼斯建城之前,附近森林密布,建

成之後,周圍的樹木全被砍光了。

俯瞰聖馬克廣場的地方,最好的是三個:廣場上的聖馬克教堂大平台;廣場上的鍾塔companile;和廣場對麵島上的San Giorggio Maggiore教

堂,其中又以最後這個的景致最好,因為你身在聖馬克廣場,反而看不全廣場了。從公爵府旁邊的公共汽艇站,坐26路船,隻需要5-10分鍾就

能到那個島。花3歐元乘電梯登上鍾樓,完全不費吹灰之力,而你的獎賞,是威尼斯全城的美景。喜歡攝影的朋友說什麽也不能錯過。

在船上遠看廣場



俯瞰聖馬克廣場



俯瞰大運河



俯瞰威尼斯外圍的島嶼



這個鍾樓能容納的人非常有限,雖然不會象廣場上的companile鍾塔那麽多人排隊,可是旺季的時候恐怕也得等好長時間。我是早上9點就到了

那裏,頂門第一批上塔,頭半個小時總共隻有4,5位遊客。喜歡攝影的話,寧可早晨先去那裏,再去聖馬克廣場。

廣場上的人,反正什麽時候都很多的。尤其是公爵府,聖馬克教堂,和鍾樓三個地方排隊,會拐好幾個彎,排到廣場以外。這三個地方,聖馬

克教堂起碼不用擔心:那裏不售票,排隊依次進入就好了,隊伍移動很快。隻是注意衣褲要蓋住膝蓋和肩膀,據說夏天那裏查得很嚴,如果排

了半天隊因為著裝而被拒絕進入,恐怕會很鬱悶吧。鍾樓的排隊則沒法取巧,隻好挨個等時間了。所以我自己沒有上過companile鍾樓。

公爵府就有合法的不排隊竅門:先去廣場另一端的Correr 博物館,那裏遊人相對少,排隊也短,買13歐元的museum card連票,包括Correr博

物館和公爵府。Correr博物館也有些東西可看的,除了威尼斯的文物和武器盔甲,我在那裏的時候還看到了威尼斯18-19世紀雕塑大師卡諾瓦

Canova作品展。而公爵府那裏,進門其實不用排隊,隻是買票的地方排隊特別長,我就堂而皇之地越過數百人的長隊,長驅直入,登堂入室。

後來居上,越過所有等待的人昂然直入,這種感覺真好。

公爵府裏麵,有處“真理之口”,和電影“羅馬假日”裏真理之口“吃掉撒謊人的手”傳說不同,這個口是獸頭裝飾的投信口,允許任何人給公爵投

遞匿名信,告發任何人。你說是信訪處也好,是恐怖統治的工具也罷,也許兩者兼而有之。

公爵府的大金色樓梯給人印象深刻,不僅大理石的樓梯雕飾華麗,而且樓梯天花板上用純金箔覆蓋,向覲見公爵的各國使臣,誇耀著威尼斯的

富有和強大。另外,公爵府的大廳裏,還有丁托列托Tintoretto所作的世界最大幅油畫“天堂”。壁畫是畫在牆上或屋頂上,做得多大都不稀奇

,可這幅是在畫布上的油畫,居然占了大廳寶座背後的一整麵牆壁,7 米高22米寬,這已經不能稱為masterpiece,簡直是monsterpiece了。公

爵府背後的歎息橋連接府邸和監獄,聞名於世,經過歎息橋,可以去監獄參觀。不過歎息橋比我想象的要小得多。很多年前,我曾經以為畫片

上的Rialto橋,就是歎息橋呢。



丁托列托“天堂”



歎息橋



聖馬克廣場上另一個主要建築是大教堂。從它的圓頂和馬賽克拚貼畫就可以看出,與北方的哥特式建築大異其趣,很有希臘東正教的風格。其

實這就是拜占庭式,隻有伊斯坦布爾的索非亞大教堂,才和它類似。這裏收藏的聖物,是聖馬克的骸骨。聖馬克是聖經“馬克福音”的作者,9世

紀兩個威尼斯商人從穆斯林占領的埃及亞曆山大城,把聖馬克的遺骸偷到威尼斯,大教堂外部正麵金色的馬賽克畫,就是說的這個事情。教堂

本身雖然免費,但是裏麵的純金聖壇,珍寶館,和二樓大陽台上的聖馬克博物館要分別收費。我覺得二樓的聖馬克博物館最值得花那3歐元門票

:裏麵有四匹青銅馬,是古希臘的作品,當初是鍍金的,有紅寶石的眼睛,當然現在黃金和寶石都沒有了,但馬的神駿姿態,仍然栩栩如生。

據說,這四匹馬鑄造於亞曆山大大帝時期,原來拉著太陽神阿波羅的戰車,公元1世紀被羅馬暴君尼祿遷移到羅馬,4世紀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

帝遷都,又把它們帶到君士坦丁堡,最後,中世紀的第4次十字軍不但沒有打穆斯林,反而攻陷了拜占庭帝國的首都,這四匹馬又被威尼斯軍隊

從君士坦丁堡帶到威尼斯。





四匹馬的真品在博物館室內,複製品在大陽台上原來擺放的位置。聖馬克的大陽台是縱覽整個廣場最好的地方,它不像鍾樓那麽高,看不到整

個威尼斯,卻正好可以看全整個廣場。



廣場全景,對麵是Correr博物館。





在大陽台上拍的銅馬和鍾樓。





聖馬克廣場側麵的鍾樓,頂上的銅人整點揮錘敲響大鍾。塔身正麵的天文鍾顯示黃道十二宮,中間的藍色部分還顯示月相。





按照我的歐遊聖經,Rick Steves所說,威尼斯夜裏是很安全的,如果你住在威尼斯老城,可以夜遊聖馬克廣場,乘坐剛朵拉去那裏(夜間比白

天價格貴),然後在空曠的廣場上翩翩起舞。真是個浪漫的主意!可惜我這次沒能做到。兩個原因:第一,我根本不會跳舞,在南開上本科碩

士六年都從來沒學會;第二,一個人去威尼斯,沒人陪我跳。



我喜歡Rick Steves係列指南的原因,是因為作者是個非常小資的人,而且特有個性,這從他的書裏能看出來:他不求大而全,凡是自己認為不

喜歡的地方,不管多麽有名,硬是一句不提,象德國萊茵河下遊那麽多名城,他隻詳細介紹中萊茵河穀那60公裏,真是每一公裏都講到了,到

科布倫茨截至,科布倫茨往下,科隆隻是寥寥數語,剩下的所有城市,一句“不浪漫的萊茵河”,一筆帶過。北德名城漢堡,他提也不提。而且

他對歐洲藝術史很熟悉,比較對我的胃口,所提的很多旅行建議,象如何少走路,少排隊之類,比其他係列都更實用。Rick Steves係列的缺點

在於隻有歐洲,不寫其他地方。在美國市場常見的其他幾個係列裏麵,我比較喜歡Frommers。Fordor’s 的規模最大最全。在國內鼎鼎大名的

Lonely Planet,我個人覺得編排體例不容易看懂,而且字太小。但是Lonely Planet的發展中國家做得是最好的,很多其他係列沒有的地方,

Lonely Planet都有。

威尼斯不僅隻有聖馬克廣場。在運河河口的對麵,Salute教堂的綠色大圓頂非常顯眼。威尼斯極盛的時期是15-17世紀,到Salute教堂落成的18

世紀,威尼斯的經濟實力已經衰落了,所以Salute教堂是威尼斯最後一座紀念碑式宏偉建築,它是相當純正的近代巴羅克式風格,裝飾有很多

雕塑。Academia是威尼斯的藝術博物館,收藏有很多威尼斯畫派大師提香的作品,不過這裏最有名的傑作,是委羅內塞Veronnesi的巨幅油畫“

利未家的晚宴”,原本的名字是叫做“最後的晚餐”,可是宗教裁判所看不慣委羅內塞過於寫實的風格,責令委羅內塞修改,委羅內塞也絕,沒有

改畫的任何內容,就把題目改了一下:我不畫聖像了,就畫普通人吃飯,行不?





從Accademia走陸路通向汽車總站,差不多是一條弓弦路(S形的大運河是弓背路),這條陸路的大約中點,有兩個教堂值得去看看。Scuola

San Rocco完全由大師丁托列托Tintoretto 所作的壁畫和頂畫裝飾,號稱丁托列托的西斯廷教堂。附近的Frari教堂裏麵,埋葬著文藝複興晚期

威尼斯大師提香Titiano,和近代新浪漫派雕塑家卡諾瓦Canova,其實卡諾瓦的紀念碑裏麵隻埋了他的心髒。

威尼斯由很多小島組成,遊人常去的,還有Murano,Burano,和Lido。Lido是海灘,我這次沒有多少興趣。Burano以花邊和麵具著稱,我這次

沒有時間前往。而Murano是聞名天下的玻璃之島。因為古代火災是城市最大的威脅,為了防止玻璃作坊的燒窯著火蔓延全城,威尼斯通過法令

,把所有的玻璃作坊都集中到Murano島,結果就形成了今天的玻璃工藝之島。我乘42路公共汽船到島上,參觀了玻璃博物館和一個玻璃作坊的

製作過程。那些玻璃工藝品美輪美奐,但也真是很貴,而且我以後要遊走歐洲一路,行李裏麵不能放易碎物品,家中也沒人接收店裏直郵的包

裹,所以這次一點也沒有買。

4. 拉文那Ravenna

拉文那在東海岸,毗鄰亞得利亞海,它的位置偏僻,不在威尼斯-佛羅倫薩-羅馬-那不勒斯這條最通常的旅遊線路上,所以很少有國內的遊記提

到它。我特為從威尼斯繞道來此,是因為曆史發燒友的特殊興趣:在西羅馬帝國末期,羅馬城已經處於蠻族入侵的威脅下,安全岌岌可危,帝

國的首都遷往拉文那,這裏當時是一片沼澤當中的要塞,利於防守。西羅馬滅亡以後,君士坦丁堡的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反攻意大利,完

成了再征服(詳見拙作羅馬英雄傳係列之“中興名將貝利撒留和納爾西斯”),當時羅馬城已經在戰亂中殘破不堪,人口從鼎盛時期超過百萬,

下降到數千。所以東羅馬帝國在意大利的總督府和行政中心,也設在拉文那。

拉文那在西羅馬帝國時代一度代替羅馬成為帝國的首都,遺留下4-7世紀羅馬時代很多藝術和建築的傑作,尤其是馬賽克拚貼畫,保存下來的遺

跡可謂舉世無雙。我專門就是為了去看羅馬遺跡而前往拉文那。



因為拉文那不是旅遊熱點城市,我很少在路上見到中國遊客,美國人也不多,在景點碰到的多是意大利本土,法國等歐洲國家專門來看古羅馬

馬賽克藝術的遊客。所以拉文那街道比較安靜,秩序相對好得多,旅館和餐館也便宜。我這次所住的 旅館Hotel Al Giaciglio在火車站前,離

開所有景點都在步行距離之內,單人房間不過35歐元。

這座簡樸的圓形白色大理石建築,是東哥特國王提奧多裏克大王Theodoric the Great的陵墓。提奧多裏克雖然是日耳曼蠻族哥特國王,可是當

時西羅馬已經滅亡,他征服意大利半島,起碼名義上是受東羅馬皇帝委托,而且統治意大利期間,政通人和,一派興旺氣象。直到提奧多裏克

死後,意大利的東哥特王國才和東羅馬朝廷交惡,查士丁尼皇帝發動了重新征服意大利的戰爭。

所以說,歐洲傳統國王的地位遠遠低於皇帝:各個蠻族國家的首領叫做國王,而羅馬皇帝是高高在上的宗主,萬王之王。



二樓墓室中央提奧多裏克大王的棺材和遺體早已不知蹤影,隻有一個破損的紅色大理石外棺,看起來象個巨型的澡盆。

我覺得墓園裏的這種照明燈設計非常獨到:看上去是火炬的樣子,而頂端又是古代哥特武士的頭盔形狀。



這是城裏埋葬“神曲”作者但丁的教堂



拉文那最重要的景點,是Basilica Vitale和普拉西迪亞太後Placidia墓。這兩處在同一座院子裏,外表看來都是非常儉樸的紅磚建築,既不高

大,也沒有大理石貼麵裝飾,甚至雕塑都沒有一個。但是內部覆蓋整麵牆和天花板的馬賽克拚貼畫,富麗堂皇得令人窒息。

這是教堂外觀



教堂內部羅馬時期的壁畫





這座教堂完全落成的時代,已經是西羅馬滅亡,東羅馬從哥特王國手裏光複意大利的“再征服”時期。帝國意大利總督府駐拉文那的主要教堂。

興建的時候,第一任帝國意大利總督是將近90歲的太監名將納爾西斯,所以聖壇前麵占顯赫地位的馬賽克畫,一麵是查士丁尼大帝和他的宮廷

大臣,另一麵是提奧多拉皇後和內宮貴婦。

查士丁尼的宮廷。幾乎所有寫到這段的史書,都會引用這幅壁畫。



普拉西迪亞太後墓,她的時代早於“再征服”,是在西羅馬帝國末期。早在公元410年,阿拉裏克Alaric第一次攻陷羅馬城,虜走普拉西迪亞公主

,後來被迫歸還。從幼年到老年,普拉西迪亞的父親,兄長,丈夫,兒子先後都成為皇帝,在西羅馬帝國接近最後的歲月裏,普拉西迪亞太後

苦苦支撐著這個帝國,是那個時代最了不起的女人和政治家。







5. 波倫納Bologna

從偏遠的東岸城市拉文那Ravenna,坐火車到佛羅倫薩Florence,一定會經過波倫納Bologna中轉。我隻在波倫納停留了4個小時,不是為了嚐嚐

美國市場上常見的Bologna香腸,而是為了看看據說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學,波倫納大學。它有足足一千年的曆史了。

波倫納是個意外的驚喜。它的街道很寬敞,但是從城南火車站走向市中心的一路上,街道兩邊的建築仍是古意盎然。這是火車站前不遠處的街

道和雕塑





我從城市正北的火車站直線南下步行到市中心,大約25分鍾,市中心的中世紀廣場,噴泉,和建築看上去相當宏偉。然後再從市中心向東北方

向一直走出去,這一路都是大學區。最後沿環城大道平行向西回到火車站。

波倫納和維羅納古城一樣,在中世紀也是富豪人家流行建造高塔,所以高塔林立,最多的時候據說有200多座,現在留存下來的還有近60座。這

是大學區入口處的兩座磚塔,矮的一座建造的時候就斜了,一正一斜,對比強烈。



這是大學區,據稱是西方世界仍然開學的最古老的大學,成立於1088年。中國最古老的大學一百年,美國最古老的大學三百年,跟這一比,簡

直不值一提。(東西方古代教育體製不好比較,如果算上中國古代的書院的話,比如湖南大學要從嶽麓書院那裏算,創建於宋太祖的年代,稍

早於公元1000年,那就沒法說了——教聖經的修道院算不算呢?阿拉伯世界的大學又是另一種情況。所以我就按一般認可的說法,天津大學從北

洋大學堂那裏算,1995年百年校慶,算作中國最早的大學)



5. 比薩: 東倒西歪的奇跡廣場

從佛羅倫薩去比薩的火車大約不到一個小時的樣子,當天往返時間綽綽有餘,但是比薩斜塔不是隨便能上的,整個九十年代清洗和加固工程關

鍵的時候,根本不讓登塔。2001年底開始又可以登塔了,他們每半小時放大約30人上塔,必須預約。你可以早晨到了那裏以後預約一個當天的

時間,可是旅遊旺季,誰敢保證能約上當天的時間?專程跑一趟比薩,就為上斜塔,所以我寧可花2歐元手續費,在網上提前訂好登塔的時間。

網址是 www.opapisa.it



比薩以斜塔著名,其實斜塔也就是比薩大教堂的鍾塔。比薩大教堂是比較典型的羅曼式建築,比哥特式要早。整個大教堂的主體,鍾塔,洗禮

堂,和一係列博物館,構成“奇跡廣場”。



羅曼式Romanesque的特點是圓拱,柱子修飾,洗禮堂鍾樓和教堂主建築分開。你看佛羅倫薩聖母百花教堂和比薩教堂的圓形洗禮堂,都在教堂

門前,鍾樓也跟教堂分開,那就是羅曼式了。(羅曼式英文是Romanesque,不過我不願意就此翻譯成羅馬式,因為羅曼式建築是西羅馬帝國滅

亡以後,早期中世紀建築的樣式,不是羅馬帝國的樣式,怕引起誤會。其實在法國和西歐,羅曼式有時也叫加羅林式,得名於查理曼大帝的加

羅林皇朝,在英國也叫諾曼式,得名於1066年諾曼人的征服)。

洗禮堂



人人都知道,斜塔本身是因為一個建築錯誤而成了奇跡的,其實,地基土質鬆軟肯定是一整片地方,不可能隻影響一個塔。實際上,據當地人

說,整個奇跡廣場的各個建築,教堂,洗禮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傾斜的問題——真是個東倒西歪的奇跡廣場啊。



塔最斜,因為它最高,才能被看出來。其實,1173年這塔剛開始建造不久,造到第四層上,大家就看出塔的傾斜來了。於是這工程一停就是100

年。100年以後,來了個不信邪的工程師,又造了3層,這回向傾斜的反方向造得歪一點,試圖用上三層的重力,平衡傾斜。——又不成功,於是

又停了一百年。最後,頂上的鍾樓被蓋好,也向塔身傾斜的反方向歪斜。所以,比薩斜塔不僅傾斜,而且你仔細觀察,第4,5層之間,和塔身

與頂樓之間,還是歪的。



塔的持續傾斜不可阻擋,每年多斜幾個毫米,曆代工程師都想矯正它,起碼阻止它繼續傾斜,有的努力有效果,有的適得其反。19世紀不知道

誰出的餿主意,抽取塔基底下的地下水,想讓土地更堅實,結果塔斜得更厲害了。1990年開始,斜塔關閉11年,用鋼纜拉住塔身,還往地基下

麵灌鉛加固,再在傾斜的背麵地下取土,讓整個塔身向反方向沉下去。據說現在塔身穩定了,至少能穩定2,3百年。



我可不確信,誰知道斜塔的形勢將來哪一天會不會繼續惡化下去?900多年了,也許在我們的有生之年它還不會坍塌,可是誰能保證過幾年不會

再次大修呢?我覺得,還是趁現在能看,趕緊登上去看看,了卻一樁心事吧。否則萬一將來又禁止登塔了,豈不後悔?



在我眼中,斜塔還有一處有意思的地方:各層樓都沒有造欄杆,隻有柱廊。4層樓和頂層遊客可以出來的地方,鐵欄杆是現代加建的。古代造塔

的時候根本沒有欄杆。要知道,這可是斜塔,而且大理石的地板,如果再下雨,滑得根本站不住。看來,古代的建築設計,真的對人的生命安

全不怎麽重視,不那麽“人性化”呢。



從比薩斜塔上俯瞰整個奇跡廣場





從斜塔上看比薩全城,遠山和田野河流盡收眼底,比薩古城紅色的屋頂,映襯著湛藍的天空,和遠處青黛色的亞平寧山脈,視野開闊。

遠山高大,風雨飄香,令人心曠神怡。



6. 佛羅倫薩



佛羅倫薩的名字,永遠和文藝複興聯係在一起。文藝複興運動發源於此,早期文藝複興的幾位大師都來自佛羅倫薩,包括三大師首席的米開朗

琪羅,早期創作也都在這裏,後來才轉到羅馬。徐誌摩把這個城市譯為“翡冷翠”,我曾經聽朋友說過,覺得這個譯名過於做作。其實,那是因

為你用英語發音,近似“弗勞任斯“,當然不可能貼切,可是用意大利語念出來,你就明白了。 本人認為,“翡冷翠”和“楓丹白露”,實為二十世

紀兩大絕譯。



佛羅倫薩城市不大,多數旅館都在火車站前,而主火車站和各個主要景點,全在步行範圍之內。——隻除了阿諾河Arno對岸高地上的米開朗琪羅

廣場。可是米開朗琪羅廣場不能不去,那裏是俯瞰整個佛羅倫薩城市河流最好的所在。











這座Vecchio橋也很著名,紅黃的色彩鮮豔,不過坦白地說,我個人不是很喜歡:上麵店鋪太多,一層疊著一層,給人頭重腳輕的感覺。大概意

大利人都喜歡在橋上開店做生意,威尼斯的Rialto橋也是一樣,可是古代建橋技術不一定過關,萬一橋上建築太重,把橋壓塌了怎麽辦呢?象

這座橋,我走過的時候以為就是一條普通的街道,一點也沒意識到過河,還以為仍舊在橋邊的市場呢,等過了一會才發現:咦,我怎麽在河這

一邊了?



佛羅倫薩在旅遊旺季的遊客太多,而博物館的空間有限,所以大多數博物館都可以事先預訂。淡季一般情況下可以當天去。隻有最著名的美術

學院Accademia和烏菲齊Uffizi美術館,排隊太長,還是事先預定一下,省時省力得多。訂位電話是055 294 883,有很好的英語服務,而且可

以訂美術學院,烏菲齊,巴蓋羅 Bargello,美第奇小教堂各處,不需要訂票費,電話裏隻給你一個6位號碼和指定參觀時間,你到時候去團體

取票處憑號碼買票就行了。我個人覺得隻有美術學院和烏菲齊的隊排得特別長,所以值得預定,其它各處,起碼在5月份的時候還不用排隊。

佛羅倫薩最好的文藝複興博物館是烏菲齊Uffizi,不過人最多的絕對是美術學院Accademia。大家都為了去看米開朗琪羅的“大衛”原作。市內廣

場上的,是複製品。各個博物館內部都不讓拍照,我偷拍了,但是比較模糊,就引用網上的圖片吧。







Accademia 除了有大衛,還有米開朗琪羅的幾尊“囚徒”,為教皇Jullius墓所作,但是這幾個雕塑都沒有完成,不如盧浮宮收藏的米開朗琪羅“

垂死的奴隸”和“反抗的奴隸”。

另外一個非常focus的藝術博物館是美第奇小教堂。米開朗琪羅青少年時代在美第奇家庭度過,和這個佛羅倫薩的世家有深厚的個人感情,可是

後來佛羅倫薩人民起義反抗美第奇家族獨裁統治的時候,政治上他又同情平民派,所以非常矛盾。美第奇小教堂的一個房間是完全由米開朗琪

羅設計的,雖然沒有完成,但是已經足以在藝術史上流芳百世了:它正中間的偉大洛倫佐Lorenzo the Magnificent墓沒有完成,兩側的朱利亞

諾像Giuliano和洛倫佐二世像,以及雕像座下的晝夜晨昏四尊雕塑,是美術史上不朽名作。

這裏麵照例不許拍照,不過我發現,管理員一般是坐在麵對門口的椅子上,監視房間裏的大多數人,如果我站在偉大洛倫佐的空曠的墓室正麵

,正好在管理員視線的死角,可以拍到兩側的晝夜晨昏,而不被發現。







我個人其實不太願意預定參觀時間,因為不自由,定了一個時間之後,一整天都要圍繞這個時間來安排,可是烏菲齊門口排的隊實在太長,我

第一天去看了一下,望而生畏,隻好在第二天預定的時間再去。好在烏菲齊內部不象盧浮宮那樣四通八達回旋曲折,隻有一條參觀路線,沿著

路線就能把U字形回廊的各個展室一個不漏的參觀下來。



這是烏切羅Uccello的聖羅馬諾之戰San Romano,文藝複興早期的畫,剛開始探索透視法則,你看近大遠小已經很明顯了,可是遠處那隻跳躍樹

籬的野兔,你想想該是多大的怪物啊?我注意到這幅畫,是因為在倫敦的國家畫廊裏,也有同名的一幅,這套畫總共三幅,這裏,倫敦國家畫

廊,巴黎盧浮宮各藏一幅。



這是烏菲齊的鎮館之寶,波提切利Botticelli“維納斯的誕生”



達芬奇的“受胎告知”,他的第一幅畫作,天使長加百列告訴聖母瑪麗亞將要清靜受胎的消息。米開朗琪羅,達芬奇,拉斐爾這三大師的時代,

已經是文藝複興的鼎盛時期,這幅畫上的透視法已經非常成熟。





這是古希臘的作品,羅馬複製品,美第奇家族收藏的維納斯雕像,叫做“美第奇的維納斯”。烏菲齊美術館這裏,在那個時代就是美第奇家族展

示私人收藏的古代雕像的博物館,因為那時候人們的繪畫和雕刻藝術達不到古代的水平,尤其是對人體解剖的知識不夠,所以人們都來欣賞和

崇拜這些古代的傑作。多納太羅,米開朗琪羅這些雕塑大師,就通過觀摩這些古代雕像,最終達到超越古典藝術的境界。



米開朗琪羅一輩子就畫過三幅油畫,這幅“聖母子”是其中之一。米開朗琪羅是雕塑家不是畫家,他畫梵蒂岡的西斯廷教堂,那是迫於無奈,教

皇交代的任務,而且那是壁畫。這是他唯一留存的三幅油畫之一,其他兩幅在倫敦的國家畫廊。



另一處文藝複興的藝術殿堂,是附近的巴蓋羅博物館Bargello,它以雕塑為主。注意,這裏每天開放到下午1點半,下午關門。



巴蓋羅原來是佛羅倫薩的警察總部,現在改成博物館,它的鎮館之寶在二樓上,多納太羅Donatello的大衛像,可以跟米開朗琪羅的大衛比較一

下。多納太羅Donatello的大衛更加纖細清秀,幾乎是女性的成分多於男性。多納太羅是文藝複興的第一位雕塑大師,早於米開朗琪羅。他是聖

母百花教堂青銅大門浮雕“天堂之門”作者吉貝爾蒂Ghiberti的弟子和學徒。



Pollaiuolo的赫克裏斯殺死安泰Hercules and Ataeus。赫克裏斯是古希臘神話中的英雄,大力神,安泰是大地母親該亞之子,隻要雙足站在地

上,就有無窮的力量——拿武術的話解釋,大概是安泰的站樁功練得很好,下盤很穩吧。赫克裏斯就把安泰抱離大地,生生地箍死了。




一樓有米開朗琪羅的雕塑,盡管這些作品和他的“大衛”,“晝夜晨昏”,“哀悼基督”,“摩西像”不在一個級別上,但畢竟這是米開朗琪羅。

布魯圖斯像Brutus。





覺得這個雕塑很眼熟吧?這是Giambologna的墨丘利像Mercury,是希臘神話裏的神使,所以腳上長了翅膀。這個雕塑輕盈而充滿動感。覺得眼

熟,是因為華盛頓國家畫廊西廂主館,入口的門廳裏,就是這尊雕像。



這,就是文藝複興開始的地方:聖母百花教堂。外麵完全由各種彩色大理石覆蓋,在夕陽下顯得特別美麗。



聖母百花教堂的紅色穹頂,是佛羅倫薩的標誌,也是文藝複興時代最著名的建築傑作。其實古羅馬時代已經可以把圓頂做得很大,最著名的大

跨度圓頂,象羅馬的萬神殿,君士坦丁堡的索非亞大教堂。後來這個技術失傳了,君士坦丁堡索非亞大教堂之後一千年,天下沒有人能做這麽

大跨度這麽沉重的圓頂而不垮塌。直到文藝複興,布魯內萊斯提Brunelleschi才設計出這個紅色的圓頂,象征著今人的藝術和技術水平,終於

開始趕上並超過古典時代。

鍾塔是由喬托設計的,所以叫喬托塔。



大教堂穹頂內部的天頂畫“天堂”。作者是Vasari和Zuccari



之所以說聖母百花教堂是文藝複興開始的地方,是因為四個人:喬托的鍾塔,吉貝爾蒂Ghiberti的天堂之門浮雕,和布魯內萊斯提

Brunelleschi的大穹頂。而多納太羅又是吉貝爾蒂的學徒和助手。其中,喬托應該說比文藝複興正式開始要早。其他三位大師的傑作,宣告文

藝複興正式開始。



這是教堂門前圓形洗禮堂大門上,青銅鍍金的浮雕,總共10幅。當年浮雕大門投標競賽,吉貝爾蒂和布魯內萊斯提是前兩名,前者擊敗了後者

,布魯內萊斯提轉而主持教堂大圓頂的建築工程去了。後來的米開朗琪羅看到這十幅精美的浮雕,驚歎說“這簡直已經配做天堂的大門”,於是

後世就稱它為天堂之門。



你看浮雕上的建築物,已經運用了透視原理。吉貝爾蒂借鑒了學生多納太羅的技法,在浮雕當中運用透視。



這麽漂亮嶄新的浮雕,當然是複製品。真品在大教堂背後街對過的教堂博物館裏麵。這個博物館也值得去看,天堂之門浮雕的真跡,保存在玻

璃匣裏,充滿惰性氣體。多年日曬雨淋,真品的鍍金層和底下青銅層之間發生氧化和黴變,所以發黑了,而且很難修複。



博物館裏還有米開朗琪羅的“哀悼基督”,這幅作品不如他在梵蒂岡大教堂裏的同名作品那麽出名,可是這裏有個故事:米開朗琪羅是屬於慢工

出細活兒的主,他的作品不能催,有一次他被人催問這個雕塑什麽時候能完工,大怒之下,抓起鑿子就開始砸毀這件作品。所以今天,你看基

督的左臂和腿上還有斧鑿破壞的痕跡,那是米開朗琪羅自己幹的。





另一處重要的教堂,是聖十字教堂Santa Croce。它很象聖母百花教堂,也用彩色大理石裝飾。



這是教堂裏米開朗琪羅的墓。



伽利略的墓,他手裏拿著望遠鏡。我拍得比較模糊,因為光線太暗。



意大利政治家和哲學家馬基雅維利的墓。知道他的“君主論”吧?





佛羅倫薩整個城市都彌漫著藝術的氣息,這是烏菲齊美術館門前的廣場Plazza Della Signoria,廣場上展示著大衛,波塞冬等傑作的複製品。

在廣場一側的高台上是Loggia畫廊,露天陳列不少雕塑,從古羅馬到近代都有。

19世紀新古典時期的“阿基裏斯搶劫Polyxena”,源出特洛伊戰爭的典故,希臘英雄阿基裏斯強搶特洛伊公主Polyxena。





文藝複興時期的“強奸薩賓女人”,出自羅馬建城不久,搶劫薩賓城女人的典故。



這是文藝複興時期的,大力神赫克裏斯殺人頭馬





其實佛羅倫薩還有不少景點和博物館,我花了三天時間,也隻不過看了最重要的幾處。佛羅倫薩宣告文藝複興的開始,自米開朗琪羅始,文藝

複興的鼎盛期,中心轉向羅馬,到拉斐爾去世,鼎盛期結束。我的下一站就是羅馬。“永恒之城”有太多的內容要寫,無法包括在同一篇遊記裏

麵。我將單獨再寫一篇“兩腳書櫥遊羅馬”。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淡竹葉 回複 悄悄話 也曾去旅遊,再回味欣賞……

謝謝~~
閑人Filiz 回複 悄悄話 寫得不錯,夠詳細的!
群思 回複 悄悄話 對不起,寫錯了,不是siana, 應是:herculancum/ercolano. 聽說它的特點是沒被火山灰埋過。不知如何?
群思 回複 悄悄話 好遊記,好指南,我10月份去,謝謝你給的詳細信息。
羅馬附近聽說有個siana 比龐貝還好看,不知你有信息沒有?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