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顧劍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歐洲近古名將傳:普魯士腓特烈大帝的生平戰役 (1)

(2007-07-26 13:51:04) 下一個
普魯士腓特烈大帝的生平戰役

顧劍

普魯士腓特烈大帝不僅是歐洲曆史上最偉大的名將之一,而且在政治、經濟、哲學、法律、甚至音樂諸多方麵都頗有建樹。遠在他成為一代名將之前,腓特烈奇特而叛逆的青年時代就充滿了傳奇性。作為一個德意誌曆史上近乎神話的人物,他的一生多姿多彩,但是在網上已經有比較全麵的對他的介紹(見“菲特烈” 兄在小隱和二戰論壇的大作“菲特烈-德意誌永遠的神話”),本文無意東施效顰。作為歐洲近古名將係列中的第四篇,我想把重點放在腓特烈大帝生平所經曆的所有重大戰役和評論上。僅僅從軍事角度來看腓特烈大帝,或許比較片麵,但是可以更加詳細全麵地介紹他的戰爭,畢竟,腓特烈主要是作為後啟拿破侖的一代名將被人們記住的。

一。曆史背景:普魯士的源頭

在這個係列文章第一篇(三十年戰爭中的古斯塔夫-阿道夫和華倫施泰因)的開頭部分,筆者不揣淺漏,花費相當大的篇幅,把歐洲各大強權的曆史理成分國線索,一一交代了背景。在那裏,僅僅介紹了英、法、荷、奧、西五國,沒有俄國和普魯士。這是因為,在德意誌三十年戰爭前後,主宰歐洲事務的,也就是這5支力量之間的平衡,俄、普崛起成為歐洲局勢的重要棋子,還是相當晚近的事情:俄國在彼得大帝手中擊敗瑞典成為歐洲強國,是在18世紀初,基本上跟西歐的七年戰爭同步,而普魯士則到1701年才成為一個王國。現在該是補充介紹普魯士曆史源頭背景的適當時候。

普魯士王國的曆史可以說有兩個平行的根源:勃蘭登堡選帝侯和普魯士公國,從王室正統來看,正源是勃蘭登堡。公園十世紀的時候,勃蘭登堡就已經由薩克森的亨利建城,此後在不同的家族之間繼承和易手。1417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西格蒙德為了感謝戰場上的救命之恩,把勃蘭登堡男爵領地賜給霍亨索倫家族的腓特烈,由此開始,原先在斯瓦本(Swabia)的霍亨索倫家族擁有勃蘭登堡選帝侯地位。

與此平行的是普魯士的曆史。其實從法理上說,普魯士這塊地方並不屬於德意誌神聖羅馬帝國的疆界範圍,隻是因為後來勃蘭登堡選帝侯合並東普魯士,普魯士王國作為整體才成為德意誌帝國的一部分。在中世紀早期,普魯士這塊地方是蠻荒之地,居民屬於古波羅的海民族。後來條頓騎士團遷來這裏開疆拓土,普魯士成了騎士團的地盤,德意誌人、波蘭人、斯拉夫人、立陶宛人、和歐洲其他民族紛紛前來移民。1410年,霍亨索倫家族擁有勃蘭登堡之前的7年,條頓騎士團在著名的坦能堡大戰中慘敗於波蘭國王(波蘭著名作家顯克微支名著“十字軍騎士”的故事) ,此後騎士團與波蘭、立陶宛的戰爭一直處於下風。1466年結束戰爭的多恩條約(Dorn)規定,騎士團的普魯士一分為二,西普魯士並入波蘭王國,相當於後世二次大戰之前的“但澤走廊”這塊地方,東普魯士仍由騎士團統治,但是對波蘭國王稱臣。換句話說,此時整個普魯士根本不在神聖羅馬帝國範圍以內。

條頓騎士團從此僅統治東普魯士,並對波蘭稱臣。而騎士團最後一任大團長,恰恰是霍亨索倫家族的阿爾布萊希特(Albrecht) ,他是勃蘭登堡選帝侯的近親。那個時候正處於歐洲宗教改革的年代。1525年,大團長在馬丁。路德的影響下,改信新教,並且解散騎士團,把東普魯士世俗化,成為普魯士公國,他自己就成了世襲的普魯士公爵。1618年,普魯士公爵絕後,由近親勃蘭登堡選帝侯繼承東普魯士,由此勃蘭登堡和東普魯士才由共主統治。但是別忘了,勃蘭登堡選帝侯有兩重身份:選帝侯是帝國的臣民,而作為東普魯士的公爵,他同時又是波蘭國王名義上的臣屬。另外,這兩塊領地不相連通,中間還隔著波蘭領土西普魯士。

再回頭說帝國七大選帝侯之一的勃蘭登堡男爵約翰西格蒙德(Johann Sigmund),我們知道他繼承東普魯士的年份1618年,也是德意誌三十年戰爭開始的年份。按說他作為新教徒,當然是站在瑞典國王古斯塔夫阿道夫一邊的,但是勃蘭登堡在這場全歐大戰中所扮演的角色可不怎麽光彩,有點首鼠兩端。戰爭開始階段勃蘭登堡是瑞典的盟國,但是始終對古斯塔夫的意圖心存疑慮,害怕強大的瑞典會對德意誌諸邦和自身的獨立主權形成威脅,因此多方掣肘。從1618年到1640年前後父子兩代勃蘭登堡選帝侯(約翰西格蒙德和其子喬治威廉)奉行的都是明裏與瑞典結盟,暗裏拆台的政策。這也難怪,“弱國無外交” 麽。最後古斯塔夫-阿道夫為了鞏固自己的後方,索性撕破臉入侵勃蘭登堡,在炮口下逼著勃蘭登堡合作。三十年戰爭結束,新教一方獲勝,勃蘭登堡也有些許收獲,但是本土已經被破壞殆盡十室九空。三十年戰爭之後,勃蘭登堡開始經營一支小型的軍隊。1655年第一次“大北方戰爭”爆發,瑞典俄國波蘭立陶宛勃蘭登堡都被卷入。瑞典國王查理十世不愧是瓦薩家族的將軍國王,又有古斯塔夫留下的蘭格爾等老將輔佐,在戰爭中大獲全勝,勃蘭登堡選帝侯腓特烈威廉(喬治威廉之子,1640年即位,後來的“大選帝侯”)一開始作為瑞典的盟友參戰,擊敗波蘭,從此勃蘭登堡擁有東普魯士的完全主權,不用再向波蘭國王稱臣。

1672年,法國英國結盟向荷蘭宣戰,這就是法荷戰爭和第三次英荷戰爭。路易十四率領杜倫尼、孔代等名將,揮動十萬大軍入侵荷蘭,同時德意誌皇帝也向法國宣戰。這一次,瑞典是英法的盟友,而勃蘭登堡軍隊是帝國軍隊中的一支。1675年戰爭出現兩個重要事件,一是法國名將杜倫尼在勝利的阿爾薩斯戰局中意外陣亡,孔代親王接替指揮一年後也隱退(詳見本係列的第二篇“杜倫尼與孔代親王”)。二是在北方戰場,勃蘭登堡選帝侯腓特烈。威廉在Fehrbellin戰役中擊敗瑞典,從此號稱“大選帝侯”。但是勃蘭登堡和帝國軍隊在法國邊境的作戰中,始終也沒有占到任何便宜。法荷戰爭是一場不具有決定性的戰爭。1688年“大選帝侯”腓特烈。威廉病死,傳位與子選帝侯腓特烈。威廉二世。

18世紀伊始的1701年,選帝侯腓特烈。威廉二世給自己加冕為普魯士國王,改稱腓特烈一世,自此,普魯士作為一個王國才正式存在,但是記住,東普魯士仍舊是一塊飛地,跟勃蘭登堡之間有波蘭國土西普魯士分開。實際上,直到70多年以後腓特烈(二世)大帝統治晚期,俄普奧三國第一次瓜分波蘭的時候,普魯士的領土才聯成一片。現在,大家可以理解“但澤走廊問題”有多麽深遠的曆史背景了吧?一直到1939年,這個問題還是希特勒入侵波蘭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借口。

18世紀前20年歐洲有兩次大戰:一是列強聯合對抗法國路易十四霸權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馬爾巴勒和歐根親王的舞台),二是幾乎同時的“第二次大北方戰爭”(俄國彼得大帝擊敗瑞典國王查理十二)。戰爭的結果,法國在西歐、瑞典在北歐的霸權衰落,俄國成為歐洲強國,而普魯士在這兩場戰爭中都站對了立場,處於獲勝一方的陣營。普魯士雖然在和平條約中收獲甚少,但是它的陸軍訓練有素,作戰頑強,贏得了很高的聲譽。

1713年第二位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繼位,他就是未來的腓特烈大帝的父親。這是一位性格嚴厲窮兵黷武的戰士國王,他把軍事訓練的嚴酷推向極至,但是也為普魯士日後的擴張準備了堅實的軍隊和經濟基礎。讓人感到饒有興趣的是他的巨人擲彈兵團:他派人從歐洲各地“收集”身高偉岸的巨人,常常是從國外綁架來,編入一個特殊的擲彈兵團,從北海到地中海整個歐洲身高特殊的巨人都有可能被他騙去或者搶去。身材高大的女人也不安全,常常被收集來與這些巨人配對,以產生下一代巨人。就在1740年腓特烈威廉國王臨終彌留之際,當他聽到神父布道“人赤條條地來,也赤條條地去”的時候,還能從病榻上掙紮起來說“怎麽能赤條條的,我要穿上我的軍裝” 。

二。腓特烈大帝的第一次西裏西亞戰爭

1740年,年方28歲,深受法國啟蒙哲學思想熏陶的腓特烈二世繼位。當時人們認為這將是一位善於思考的開明國王,甚至可能偏於文弱。的確,他一上台,就解散了父親的“玩具”巨人擲彈兵團(留一個中隊作儀仗護衛),而且下令禁止軍中體罰士兵(這個命令後來在戰爭中撤銷)。但是腓特烈擁有祖、父遺留下來的精良軍隊和充足國庫,本人對戰爭也不是生手,當年在波蘭王位繼承戰期間,就曾赴當時歐洲第一名將歐根親王身邊見習軍事。很難說腓特烈在那短短的一段時間真就能從歐根親王那裏學到些什麽本領,但是歐根確實曾經盛讚腓特烈在戰場上的冷靜態度,而年輕的腓特烈倒是對老邁年高的歐根親王印象不深。最重要的是,腓特烈登基不久,就出現了普魯士擴張的良機--奧地利王位繼承危機。

事情要從西班牙王位繼承戰講起:1711年奧地利皇帝約瑟夫去世,由他的弟弟,本來跟法國安儒公爵爭奪西班牙王位的卡爾(查理)六世繼位。這兄弟兩人都沒有兒子,各有一個女兒。卡爾六世在位時間很長,他促使歐洲各國同意一個原則:他的女兒瑪麗亞-特蕾莎,要比他哥哥約瑟夫的女兒瑪麗亞-阿瑪麗亞(Maria Amalia)優先繼承王位。這有點象宋太祖宋太宗的故事。注意一個問題:奧地利和匈牙利波希米亞的王冠雖然可以由女性繼承,但是依照憲法,神聖羅馬帝國這個名義上的皇帝位,不能是女人。因此,這裏所討論的,實際不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位,而隻是奧地利王位。本來歐洲列強已經同意了小公主瑪麗亞-特蕾莎的繼承權,但是當1740年卡爾六世病死的時候,巴伐利亞選帝侯、長公主瑪麗亞-阿瑪麗亞的附馬查理。阿爾伯特Charles Albert為妻子要求繼承權。由此引發又一次全歐大戰,奧地利王位繼承戰(1740-1745)。

這場戰爭,普魯士沒有全程參與,隻打了一前一後兩段,全都是為了吞並奧地利的西裏西亞省,對於普魯士來說,就稱為第一次和第二次西裏西亞戰爭,所以這兩場戰爭,實際都是奧地利王位繼承戰中的一部分。1740年,腓特烈二世和瑪麗亞-特蕾莎女王都是青年即位,腓特烈認為女王年輕沒有經驗,正是普魯士擴張,吞並西裏西亞的好時機:西裏西亞本來是德意誌諸邦中一個富庶的公國,1675年西裏西亞公爵死後無嗣,雖然包括勃蘭登堡在內的幾位諸侯提出繼承要求,但是其實誰也沒有特別有說服力的理由,於是皇帝就把西裏西亞收歸己有。坦白地說,其實無論皇室或者哪位諸侯,當時吞並西裏西亞的理由都很牽強,隻是皇帝先下手為強而已。

到1740年,腓特烈派使臣知會特蕾莎女王,普魯士願意以軍事力量支持她的繼承權,但是要求以西裏西亞作為交換條件,實質擺明了是乘人之危趁火打劫。女王拒絕條件,於是普魯士出兵,搶占西裏西亞造成既成事實,第一次西裏西亞戰爭爆發,這也標誌著整個奧地利王位繼承戰正式開始。

戰爭伊始,年輕的普魯士國王仍然缺乏經驗,必須依靠兩位沙場老將左輔右弼:一位是施維林(Schwerin)元帥,國王最倚重的軍事顧問,常年陪王伴駕出謀劃策,實際是太傅的地位。另一位是安哈特-德紹親王,利奧波德老元帥(Prince Leopold of Anhalt-Dessau) 。這位利奧波德親王非同小可,他當年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中指揮馬爾巴勒麾下的普魯士軍隊,是馬爾巴勒和歐根手下最得力的將領之一,戰功卓著。戰後,他又是普魯士陸軍的主要組織者和改革者。此時雖然垂垂老矣隻能坐鎮本土,但是他在普軍中德高望重,可以說是軍隊的精神領袖,綽號“德紹老頭” 。利奧波德一門父子4元帥,除了他本人以外,長子次子和四子後來都是普魯士元帥。

1740年底,腓特烈和施維林元帥率領8萬普軍南下突擊西裏西亞,短期之內毫無防禦準備的奧地利駐軍被擊潰,首府布雷斯勞(Breslau)陷落,隻有尼斯堡(Niesse)等幾個孤立堡壘仍然堅守。但是圍城戰向非普軍所長,腓特烈率兩萬普軍屯兵尼斯堡堅城之下,準備長期圍困。1741年4月,奧地利元帥奈伯格(Neipperg)領兵近兩萬,突然從西裏西亞東麵的摩拉維亞境內發起進攻,來救尼斯堡,由此引發腓特烈生平的第一場戰役:莫爾維茨會戰(Mollwitz) 。

奧軍突然發起反攻的時候,正值普軍主力圍城陷於僵局,分散兵力四出搜集草料給養之際,更糟糕的是,整個冬季,占領西裏西亞的普軍都沒有采取任何鞏固新占領區的措施,因此奧軍可以沒有任何障礙長驅直入,當腓特烈和施維林緊急收攏普軍主力的時候,奈伯格元帥的機動技巧更勝他們一籌,搶先進至尼斯堡城下解圍,自己背靠堅城,反而把原本圍城的普軍隔絕在尼斯河對岸。4月10日,腓特烈完成緊急集結,率2萬1千6百普軍,以5路縱隊向尼斯堡城下的奧軍1萬9千人進攻。腓特烈一生戰役基本都是處於兵力劣勢,善於以少勝多,但這次是他為數不多的兵力對比占據優勢的會戰之一。步兵上普軍精兵1萬6千8百人對奧軍1萬素質良莠不齊的步兵,但是在騎兵上,奧地利的8千精騎對普軍4千人占有優勢。

因為缺少優秀騎兵的緣故,戰前普軍偵察不力,腓特烈事先並不清楚奧軍主力的具體位置,因此過早將行軍縱隊展開成橫隊作戰隊形,而敵軍還在遠處,這樣就喪失了戰術上先發製人的優勢。雙方陣線呈南北展開,普軍在東奧軍在西,兩軍的北側翼突前。中午1點半,奧軍左翼羅默爾(Romer)騎兵師4千5百人首先發動進攻,很快擊潰普軍右翼頂端的2千騎兵,腓特烈本人親自趕往也不能阻止右翼敗退之勢。接著,奧地利騎兵又進攻普軍左翼,在激烈的戰鬥中,奧地利的羅默爾和普魯士的舒倫堡(Schulenberg)兩位騎兵將軍全都陣亡。短兵相接的慘烈戰鬥,和兩翼的暫時挫敗,把初次指揮大戰的腓特烈嚇得不輕,下午4點,他把指揮權交給施維林元帥,自己帶少數近衛退出戰場休息,以為自己的第一次戰役已經這樣不光彩地一敗塗地。但是他沒有想到,普魯士步兵的素質在不利的戰場形勢下發揮了關鍵作用:施維林指揮步兵巋然不退,擊退奧地利騎兵和步兵一次又一次進攻,最終是普魯士軍隊的紀律和意誌力,為腓特烈贏得了這艱難的第一場戰役的勝利。奧地利步兵主力戰鬥力不強,最終不得不承認失敗,撤出戰場。是役普軍損失4850人,奧軍損失4550人,幾乎相等。

作為後來歐洲曆史上的一代名將,腓特烈的第一次戰役贏得並不太光彩。但是一個象腓特烈那樣具有哲學家頭腦和思辯能力的人,善於總結和汲取教訓是他的長處。首先,年輕的腓特烈受施維林等元老的影響太深。本來腓特烈戰前很久就想讓普軍先鞏固占領區修築工事,並且適當集中兵力。但是施維林元帥主張先解決糧草供應問題,腓特烈沒有堅持己見,否則也不會造成戰前分兵那樣的尷尬局麵。自這場戰役之後,腓特烈學會了凡事依靠自己的判斷,再也沒有被部下將領的不同意見所左右。第二個教訓是,普魯士軍隊的偵察能力和騎兵急需加強,沒有精銳騎兵,也就沒有好的偵察。莫爾維茨戰役之後僅一個月,腓特烈提拔了一位年已43歲的驃騎兵中校,他的名字叫做齊騰(Zeiten) ,此人日後將以腓特烈麾下第一得力戰將的身份載入史冊。齊騰身材瘦弱,而且酗酒,性如烈火脾氣暴躁,但是戰時卻是有膽有識的一員勇將,仿佛他是專門為戰爭而生的。他有點象二次大戰中的巴頓,當年巴頓的軍事檔案鑒定評語“和平時期是個惹事生非的家夥,但戰時是無價之寶”也適用於齊騰。這場戰役給腓特烈的第三個教訓,是“未料勝先料敗” 。從戰略角度看,莫爾維茨是一個冒險而僥幸的勝利,因為戰前普軍已經與基地隔離開來,被迫作背水戰,如果普魯士在戰場上失敗了,後果將是災難性的。這些教訓,腓特烈顯然曾經反複思考,並在以後的戰爭中牢牢記取。

莫爾維茨戰役以後,歐洲列強紛紛參戰,法國和巴伐利亞、薩克森加入普魯士一方對奧地利作戰,英國跟奧地利結盟以打擊法國。但是普魯士反而進入休整:腓特烈的頭腦很清醒,他的目的就是吞並西裏西亞,現在目的已經達到,他才沒有興趣為巴伐利亞公爵夫人的繼承權,或者法奧的世仇來火中取栗呢。而奧地利,也急於把奈伯格元帥的軍團用於抵抗法國和巴伐利亞,所以普奧之間達成秘密休戰協議。1742年,奧地利將入侵的聯軍逐出波希米亞省,戰局轉為有利,腓特烈於是再次走上戰場試圖牽製奧地利。這一次,他從西裏西亞向東南,入侵奧地利的摩拉維亞地區 ,再向西,打進西裏西亞正南方的波希米亞(今天捷克) 。奧地利女皇丈夫的弟弟,洛林親王查理率3萬奧軍拊其側背,從摩拉維亞方向抄後路向腓特烈進攻,於是1742年5月11日爆發查圖西茨會戰(Chotusitze)。(附帶說一句,根據1730年代歐根親王的最後一場戰爭波蘭王位繼承戰的和平條約,洛林在那時已經給了法國路易十五的丈人作為他不能獲得波蘭王位的補償,而洛林公爵則獲得意大利倫巴第作補償,所以此時洛林親王嚴格講可以說不是洛林了。)

這次戰役,普魯士的戰前偵察仍舊不好,腓特烈曾經判斷奧軍將從南麵進軍,隻有7、8千人,而實際上,奧軍主力2萬8千人從北麵進逼普軍副司令,小安哈特-德紹親王利奧波德(德紹老頭的長子)率領的普軍三分之二兵力。偵察不力,使得普魯士在開戰的時候有被分割消滅的危險,所幸腓特烈最終查知真實的戰場形勢,應對極為迅速,5月17日淩晨5點強行軍向副司令小利奧波德親王所部靠攏,7點半搶在奧軍進攻之前會合。因此查圖西茨戰役是兩軍主力的一場遭遇戰。時間緊迫,普魯士軍隊沒有時間充分展開隊形,腓特烈的策略是,讓兩翼的騎兵率先發動進攻,以爭取時間,把步兵列成陣線。實戰序列,普軍在北奧軍在南,普魯士右翼是巴登布魯克(Buddenbrock,後來成為普魯士元帥)中將的35個騎兵中隊,然後是腓特烈親領23個營步兵,隱藏在一列小丘後邊,奧軍看不到他們。戰線中段是吉茨(Jeetz,後來成為普魯士元帥)中將的12營步兵,以查圖西茨小鎮為支撐點進行防禦,再向左是瓦爾道中將的35中隊騎兵。整個戰線中段和左翼(吉茨和瓦爾道的部隊)由小利奧波德親王統一指揮。實際上,這個序列是後來才形成的,開戰之初,普軍兩翼騎兵發動攻勢,為步兵爭取時間,起初普魯士右翼的騎兵攻勢進展順利,突破了奧地利防線,但是巴登布魯克中將沒有能及時發展這個突破,反而停下來休整,重新編組隊形,給了奧軍一個組織反擊的機會。在奧地利主力的反擊之下,普魯士騎兵被逐退,上午9點半被趕出戰場。在左翼,瓦爾道將軍的運氣好一些,經過激戰,不僅突破奧軍戰線,而且向戰線中央迂回。

比兩翼所發生的激戰稍晚,奧地利查理親王集中中央步兵主力,向普軍支撐點查圖西茨小鎮猛攻,利奧波德親王也集中力量死守,吸引奧軍攻勢。上午9點,小鎮在猛攻之下失守,但是普魯士軍隊沒有崩潰,而是稍稍後撤,在鎮外又組織起一條防線,顯示出頑強和鎮靜的素質。在這個過程中,奧地利主力漸漸地被吸引到小鎮周圍,猥集一團,完全沒有察覺到側翼隱蔽待機的腓特烈所率普軍。10點半左右,當腓特烈看到時機成熟,命令所部23個營步兵向奧地利中央卷擊。普魯士生力軍就象在訓練場上一樣,排著整齊的隊形,和著軍樂鼓點,以縱隊接敵,左轉成橫隊,排槍齊射。在那個單支槍械火力和精確度不高的年代,排槍齊射密集火力的殺傷效果是驚人的,奧地利中央主力受到奇襲,幾乎立即土崩瓦解,再加上迂回戰場的普魯士騎兵的打擊,30分鍾之內,這場戰役勝負已決。普魯士損失4千8百人,奧地利損失6千6百人,腓特烈獲得了由自己指揮的第一場大戰役的勝利。

因為和上次勝利之後一樣的政治和戰略理由,腓特烈並不想對奧地利窮追猛打。反而跟特蕾莎女皇達成停戰協議,奧地利承認普魯士吞並西裏西亞,普魯士則單獨退出戰爭,結束了第一次西裏西亞戰爭,留下英法奧巴伐利亞各方繼續打他們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

(未完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