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燈斯陋

random thoughts by 偶燈斯陋
個人資料
偶燈斯陋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正解“孝順”(孝順 = 一份完整的親情)

(2013-07-05 22:12:56) 下一個
yuanfang2012:

真的謝謝你對於“孝順”這個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正確地理解為親子祖孫 代際間的親情流淌和承傳! 看了太多的批孔批孟批孝順的偏激言論,頗擔心那些批判者的孩子們也對中華文化抱有鄙薄態度;一定的自我批判是需要的,但過頭了,就難免讓孩子自貶自卑,那就不好了。


我們應該讓孩子知道他們所承襲的中華文化,與美國的其他族裔的文化相比較絲毫不會遜色,所以孩子們有絕對的理由為自己的文化,為自己的族裔身份而自豪,而自信。

圓方上次的文章裏寫過“我們的選擇和優先次序向她傳遞著我們的價值觀”,這個向孩子傳遞的價值觀正是她們所需要的精神營養。 我們為人父母者,不能忽視這份parenting duty.


yuanfang2012's original post:

給孩子一份完整的親情

我們對父母的孝順是我們自身文化中特別強調的人倫觀,在更注重自我的今天,人們對孝順又有了新的解釋。前幾天看電視劇“寶貝”,其中有這樣一個情節,女主人公,剛剛生完孩子,主動對丈夫說要把失去老伴,做在輪椅上,性格暴躁的老公公接到家裏同住,以便照顧。她老公不敢相信,說:“以前我媽活著時能幫你幹活你都不願意和她住一起,現在怎麽變了?”這位年輕的媽媽說:“我現在跟以前的區別就是我現在有孩子了,我也是媽了,以後我也會老,也會生病。等我生病了,你也生病了,咱兒子整天想著怎麽把咱們往外推,到時候你誰也別抱怨,就怨你自己當初也這樣。”
當然這種想法會被說成是自私,是為自己的將來而盡孝,“無私”的觀點似乎是:認同“愛是向下傳遞的”,養育兒女應該是完全不圖將來的回報的,並且把這種理論套在自己和父母的關係上。
其實,在對於孝順的認識中,我想還可以有一種更加“無私”的觀點,愛孩子的父母們不妨想一想是不是有道理。
記得幾年前,一次聚會上,吃過飯幾個媽媽在一起聊天。
其中一位數落著公公婆婆的不是,最後說:“他們終於說要回國了,還說以後再不回來了,綠卡也不要了。”說得如釋重負。之前,聽說她的婆婆跟別人抱怨,從大孫子出生帶到小孫女上小學,自己現在沒用了。平時媳婦不讓老人做飯,人家四口隻說英語,漸漸地孩子都不和老人說話了。
我當時看著她的一雙兒女,一個8歲,一個6歲,心裏不禁歎息:等他們長大後,還會不會記得爺爺奶奶是怎麽一把屎一把尿地把他們拉扯大的?他們的心裏對爺爺奶奶會有怎樣的回憶和感情?
還曾聽過一位很年輕的媽媽生氣地控訴在國內的婆婆,好像是因為經濟糾紛,她說:“我現在不讓我女兒叫她奶奶。”她的女兒當時隻有4歲。
家家都有難念的經,清官難斷家務事,外人無法裁判誰是誰非。我這裏想說的是無論大人之間怎樣,我們要守住一個底線,不要傷害到孩子理當擁有的那份親情。我們對父母孝順,愛,一方麵是盡我們自己為人子女的責任,同時是在把一份完整的親情傳遞給我們的孩子
在中文學校裏我的學生們寫過以“孝順”為主題的作文。大多數的學生都提到他們的父母是怎樣孝順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的。上行下效,父母的身體力行為孩子們做出了好的榜樣,形象地詮釋了“孝順”的涵義。一個女孩寫道:“我的爸爸媽媽對爺爺奶奶特別照顧,總是去看他們。我也常去陪他們。爺爺下車的時候我扶著他,奶奶在公園散步時我攙著她。”一個男孩寫道:“我的媽媽每周都讓我和姥爺視頻聊天,姥爺說的很多事情特別有意思,可是有的詞我聽不懂,不得不問媽媽。所以我要好好學習中文,因為隻有這樣我才會更了解姥爺說的文化背景,才會更好地跟他溝通,也才能真正做到孝順。”
當時,看著學生們的作文,我的心裏真是很感動,這些家長用自己的行動給了孩子們一份完整的親情,健康的愛。
在美國,孩子們上小學時就知道畫family tree,事實上,那棵樹在孩子的心中,不該隻有用筆寫出的名字和血緣關係,那棵大樹應該因著代代相傳,生生不息的親情的澆灌而枝繁葉茂,頂天立地,離開親情,那就是一棵沒有生命氣息的枯樹。
我們常說孩子要有明確的identity,這其中包括種族,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包括家族,所以才有“尋根”一說。不是說我們的父母要是帝王之後,富賈鄉紳才會給孩子帶來自豪,而是因著我們對父母的尊重和愛,讓孩子知道他們來自一個健康的家族。我相信,完整的親情會幫助孩子擁有更加自信健全的人格和精神世界。
這份親情隻有在祖輩,父輩和孫輩之間順暢地來回流動,孩子才可能接收到,而其中最關鍵的環節是我們這些為人父母者。所謂“上行下效”,“承上啟下”,一旦我們停止了對父母的孝順,尊重和愛,我們就等於割斷了這條紐帶,剝奪了孩子該繼承和擁有的親情。
曾經聽到有人抱怨孩子對家裏老人不親,不尊重。其實這種情況大人還是該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別指望孩子天生就明白事理,如果你是以很親近尊重的態度對待老人,孩子會感覺不到嗎?另一方麵講,孩子與我們父母的關係就是檢驗我們自身行為的一麵鏡子。
在美國長大的孩子與祖父母在一起的時間不多,可是我們依然可以讓他們彼此成為真正的親人。
很多年前,我家的客廳裏隻有一個futon,就是那種上麵是個大大的黑墊子的,相信很多人家裏都曾用過。我媽媽來時不喜歡,嫌太暗,就把從國內帶來的一塊裝飾布縫在了上麵。後來我們買了新沙發,商量著把這個舊futon處理掉。大女兒一聽,很生氣:“那是我姥姥一針一線縫的,不能扔!”我在電話裏把她的話告訴我媽,我媽高興地說:“這孩子真懂事。”至今這個futon還在我們的地下室呢。大女兒上了高中之後,每次考了好成績,得了獎,她都會特別囑咐我:“媽,你別忘了告訴姥爺。”因為她知道這是姥爺最喜歡聽的好消息。今年她參加中文AP考試,其中有一道題是描述中國的地方菜。女兒說她特別提到了最愛吃的菜是姥爺做的芸豆燉土豆,姥爺聽了那個高興啊!
小女兒呢,是老人們的開心果,每次視頻,她都會連說帶笑,連唱帶跳。在每周固定的視頻時間之前,她都會提醒我:“媽。你別忘了和姥姥姥爺視頻。”如果因為一些活動,像參加party什麽的,回家晚了,她先睡著了,第二天她就會問我:“媽媽你是不是忘了和姥姥姥爺說話?”“沒忘啊。”“那你為什麽不叫醒我?”有時還會為這個生氣地哭一鼻子。
要說這親情的傳遞,做媽媽的真的有更多的責任,因為在家庭關係中常常讓人感到最棘手的是婆媳關係。這個關係處理不好,就會造成孩子的親情的缺失。要做到象愛自己的父母一樣愛沒有血緣關係的公婆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說心裏話我是做不到的。可是我們的孩子身上流淌著他們的血脈,我們要讓孩子和他們建立起愛的關係,除了對老人尊重,盡贍養的責任,對孩子,當媽的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小女兒出生時爺爺已經去世了,當她4歲第一次回國時我們要帶她去給爺爺掃墓。婆婆說:“墓地那麽遠,那種地方,別帶這麽小的孩子去了。”可是我們還是把她帶去了。在爺爺的墓碑前,她跟著我們行禮,當我流著淚說:“爸,今天我把你的小孫女帶來了,你在天上保佑她吧。”小女兒也懂事地哭了。之後每次回國,即使是我一個人帶小女兒,我們也會去給爺爺掃墓。她很乖地隨著我擦拭墓碑,擺放鮮花水果。婆婆和小姑看了說:“這孩子讓你教育得真好!”
我和大女兒聊天時常常講她小時候的一些事:一歲生日那天,我下班回家嚇一跳,因為她被爺爺奶奶剃了個光頭;沒長牙的時候奶奶把飯一口口嚼爛喂她;奶奶做飯時把她綁在背上炒菜。這些事從做兒媳的角度看會有兩個不同的解釋,一種是:老人不事先征求我的意見;不衛生的習慣;孩子被煙熏。可是我給女兒講的是:你那時頭發特別少,奶奶說剃光了長得快,看你現在這麽好的頭發,還真是奶奶的功勞。奶奶喂你特別細心,怕你消化不了,總是嚼得爛爛的給你,不過你放心,奶奶是假牙,每次都刷得幹幹淨淨的。那時媽媽上班,奶奶在家帶你,還要做飯,就把你綁在背上,你想想,奶奶又矮又瘦,多辛苦啊!
至今大女兒已經有三年沒有回國看奶奶了,可是和奶奶的感情一點都沒有淡。
婆媳關係因為沒有血緣的維係是很脆弱的,很多小事都會成為導火索。記得婆婆來美國的時候,一天中午,隻有我們兩個在家吃飯。我的習慣是愛吃菜,我正吃著香的時候,婆婆突然“啪”地一聲把筷子拍在桌子上,生氣地說:“你平時就是這麽吃飯的?把菜都吃了,把肉都留給我兒子了,吃得他膽固醇那麽高。”我嘟囔了一句:“你兒子就喜歡吃肉啊。”說完我沒當回事繼續吃飯。
後來我把這當笑話講給一個朋友,朋友說:“她這麽說你還真受得了,換我早不幹了。”這時我才意識到如果我當時也“拍案而起,據理力爭”,這就會演變成一場家庭戰爭。那樣做了,結果會怎樣?我的女兒們會感受到什麽?所以有這樣一句話:“家不是個講理的地方,是個講愛的地方。”
我們當媽媽的因著在教育孩子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所以不得不特別小心。對老人不屑的眼神,冷漠的表情,刻薄的言辭,都極具傷害力,在孩子心中會化成親情的殺手。
所以,當我們討論“孝順”這個話題時,不妨從我們孩子的角度想一想。

http://bbs.wenxuecity.com/znjy/2086781.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