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燈斯陋

random thoughts by 偶燈斯陋
個人資料
偶燈斯陋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饑餓筵席

(2012-07-20 09:51:01) 下一個

饑餓筵席:親曆美女大學生姊妹會活動

你挨過餓嗎?你有過饑餓經曆嗎?不是那種為了某種信仰而辟穀,不是為了減肥瘦身而特意跳過午餐,或者午餐隻吃一根香蕉或者一條小黃瓜或者一小盒沙拉,甚至隻喝水因而感到饑腸轆轆 -- 而是那種真想吃點啥可就是沒啥可吃,餓得頭暈眼冒金星那種?你如果曾經有過那種餓慌了的經曆的話,最近的一次那樣的感受離現在有多久?

那是前段時間的某一天,領導率領著群眾二去外地參加兩天的“全州高中生榮譽交響樂隊”排練加演出(排座次據說也是競爭得相當激烈),個人吃飯問題可以自由解決(家中無人,不用趕回家做飯)。同事嘉許亞過來邀我一同去參加一個號稱“饑餓宴會”的活動,說這是一個為無家可歸人士作的募捐活動,是由他的一個學生通知他有這麽回事,並向他發出邀請,是一個學生社團出麵組織的。我便蠢蠢欲動。向嘉許問清時間地點,便按時趕赴。


校 園的這一塊地方很少在夜間造訪,不時有迷路的鳥事發生,等到我找到正確的地點時已經遲到了好一陣了。知道大學生這類兄弟會或者姊妹會舉行的活動常常有些程 度不同的保密性,不會對外全然公開,不過,這可是個募捐活動,參加者多多益善,應該敞開大門歡迎社會大眾吧?還以為這個活動會有點熙熙攘攘,可走近前來卻 是安靜異常。這是個女生社團所組織的。她們租用了一個足以舉行ballroom dance (室內社交舞會)的場地,可是參加人數並不多,不到一百人吧,全都集中在遠離大門靠近舞台的場地,秩序頗為井然,看來這個姊妹會的幹部們領導有方。

活動不是免費的。入場券是美金大洋一刀,外加兩聽食品罐頭。我臨時受邀,手中沒有罐頭,交了五刀大洋抵債(等於募捐啦)。 門口長桌上堆著小山似的罐裝食物,據說將在過後捐送到無家可歸集中的社區中心的食物銀行。門口掌管入場的姊妹是個和藹可親的女生,臉上誠摯的笑容讓你感到 滿心溫暖。收了“入場券”之後,發給我一張藍色的撲克牌似的卡片,並把我交給另一個笑魘如花的帶路姊妹,替我找到座位。落坐以後,才打量一圈,發現同事嘉 許居然坐在台上,看到我之後,拚命揮手讓我過去;我想,主人把我安排在此落坐,大概自有她們的打算和用意?於是我自巋然不動,隻是向嘉許回報一個揮手致 意。我的位子是圍成半圓形的一圈折疊椅的其中之一,椅子上落坐的來客並不多,稀稀拉拉的,大約有二十人左右,大部分的來賓落坐在半圓圈中,她們席地而坐, 連椅子都沒有,好在地麵是光可鑒人的木質地板;台上擺著一溜長桌,考究地鋪著潔白的桌布,桌上有蠟燭有鮮花,典型的燭光晚宴的陣勢,台上坐的人更少,大約5-6人。


這個姊妹會的名稱似乎是叫“斐繆”之類的,起源於喬治亞州的衛斯理安學院,已有好些年代的曆史,目前已是全國性的大學女生社團,很多大學有她們的分社(chapter)。她們有自己一套的誓詞儀式證章等等,互相支持互相鼓勵,姊妹會團契徽章好像是粉紅卡內馨花(嗯,不知怎麽忽然想起“梅花黨”的故事來,嗬嗬,也是那種帶有秘密性質的團契)。女生們憑著這些徽章花朵,憑著這些特殊儀式(比如特殊的見麵禮,很有些胡標打虎上山回答“蘑菇溜哪路什麽價”的黑話味道)可在天涯海角找到自己的姊妹和同伴,視如手足,親如家人,遇難同當,有福同享;互相幫助,互相扶持甚至包括幫助姊妹找工作。類似場景可在某些電影比如法定金發 (Legally Blonde)

Legally Blonde  Road Trip


路途(Road Trip) 等中找到痕跡Road Trip Handshake (路途中兄弟會的複雜的“見麵禮”/握手方式)


她們每個月需要繳交$70大洋的會費,價格並不菲。 (家境不佳的女生很難掏得起這個月費;當然家境好的女生即使可以負擔這個月費也不一定願意加入這個姊妹會,因為校園裏還有好多好多其他學生社交團體可以參加。)同身旁一位高個兒名叫蕊蓓卡的女生聊天得知這些信息。蕊蓓卡是曆史係大三學生,自認自從加入這個姊妹會,自己的組織能力和領導能力以及對自己的信心和對未來的信心都得到長足的提高。

這一晚的活動“饑餓筵席”其實是一個角色遊戲 (role play)。 參加活動的人大多是女性,也有少部分男性。且絕大多數是學生,教授沒有幾個(有一個經濟係的女教授主動趨前同我打招呼,自我介紹叫妮娜什麽什麽,沒記住她 姓什麽,打算回頭去職工通訊錄去查查?我問她是否擔任了這個社團的顧問,她說不是,她也是被學生邀過來的。這個學生活動加上妮娜,嘉許,和我,大概隻有三 個教授參加。)每個參與者在入場時發給的那張藍色(或者其他顏色)“撲克牌”卡片,其實就是角色分配。這麽多人,統共就隻有三種角色,按經濟條件區分:高收入,中等收入,和窮人(低收入)。每個人拿到的那張藍色或綠色或黃色的卡片,上麵都有一個故事。這個故事裏的角色有不同的姓名性別宗教家庭情況和工作,以及標明的經濟收入。發給我的藍色卡片上印的字是: “Middle-Income: My Christian name is Lawrence. I live in Hong Kong in a public housing project with my parents and eight brothers and sisters. We live in a 12’ x 12’ room, and we have a refrigerator and a hot plate on a small adjoining balcony. I am very fortunate to have received a scholarship to study law. I look forward to the day when I am earning a good salary and can move into an apartment of my own.”

我看了看,想,羅論斯,這不是一個男性名字嗎!咋分給我這麽個角色?倒是來自香港,對於我這張中國臉還有幾分合適: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嘛;有八個兄弟姐妹!香港的家庭都這麽大嗎?真的有這麽多?十口之家隻住一間房子?住房這麽擁擠?還算是中產階級?!啊!?問題像葡萄一樣一串串。還不知道誰能回答。然後想想,管他的,不就是一個遊戲嗎,跟著玩兒吧,看有啥新奇。在這個遊戲裏,“收入”與座位掛鉤。高收入的人沒有幾個,(5-6),她們被安排在鋪有白台布擺著燭光鮮花的餐桌上就餐,中等收入的,有15-20人,她們可以坐在椅子上就餐,但沒有餐桌;低收入/窮人,那是大多數人,她們被打發坐在地板上吃飯,既沒有桌子也沒有椅子。我落坐時,尚未開飯,主持人還在介紹一些角色/來賓,尤其是一些座位需要調整的角色,往往因為“角色”的經濟狀況發生變化。比如介紹一位角色/來 賓,因為“家庭經濟發生變故”,請她從台上鋪著白台布的餐桌上移步換位子去加入盤腿席地而坐的大部隊。如果說座位安排就看到了階級不同,那麽開飯了,更看 出貧富懸殊。挺有意思的是,需要排隊取食物的隻有“中等收入”組,我們從椅子上站起來,去排隊領取食物,用的是紙盤子,食物是兩種:白米飯和煮黃豆。取回 食物後坐在椅子上,得把食物擱在大腿上,或用手端著;想想嘉許亞一直在那邊台上揮手召喚我過去,於是響應號召,“搬家”過去。順便就近觀察他們“高收入” 的上層階級都吃些個啥,至少可以借用桌麵吃飯,不必靠膝蓋充當臨時桌子吧。嘉許說,他拿到的綠色卡片上說他是芝加哥的“著名大律師”,收入頗豐,雲雲,所 以他可以端然不動,等著服務人員過來serve dinner. 看看他盤子裏,真是內容不同,餐盤不是紙的,是正兒八經的瓷器(china!),配有餐具刀叉勺,所謂銀器;盤中盛著經典的正餐四件:火雞肉,素菜,土豆泥,晚餐麵包;肉上澆有gravy,盤子旁邊還附有一小碗帶櫻桃西紅柿的色拉;餐盤旁邊有高腳酒杯(裏麵大約不是酒,而是貌似葡萄酒的紫紅色的果汁,不過不是很確定,因為我沒有享受這個待遇),餐盤之前是一瓶鮮花,一盞閃爍的燭光,好一幅小資情調。嘉許也許有點兒過意不去,提議要分給我一些食物,嚇得我趕忙遮住自己的紙盤子態度堅決地謝絕了人家的好意。席間有“服務員”過來詢問進食情況,嘉許回答說,好極了!我說,嗯,還算有些鹽味。回頭看看“低收入”的“窮人”們都吃什麽?發現她們不必排隊,因為服務員已經把食物發放給她們了,簡單得很:每人一把叉子,每五六個人發一盆米飯,所謂“盆”是那種烘餅幹用的長方形金屬烤盤,裏麵隻盛著米飯。白米飯only!!連菜都沒有!! 連水煮黃豆都沒有!!甚至還沒有紙盤子。這種筵席是不需花太長時間就可以吃完的;因為實在難以下咽。果然,不一會,席地而坐的窮人們三下五除二就解決了進食任務,倒是大家要等等嘉許他們這幫富人們多花點時間才完成西式大餐。


“宴會”之後,大家繼續席地而坐,看起了一個記錄片,談世界貧困問題(此處省略200字;因為我沒記住那些數字。大致是如果世界上有100個 人,幾個人可以受高等教育,幾個人擁有房屋,幾個人擁有電腦,幾個人擁有汽車,等等;世界人口多少,貧困線是什麽,貧困線以下生存的人口多少,占百分比多 少,雲雲)。紀錄片很短,很快看完了。然後姐妹們開始熱烈討論貧困與饑餓的問題。許多人舉手發言,談起自己或別人經曆過的饑餓 (聽到她們講到的這些經曆,感到這幫美國小女生還是滿膚淺的,顯然對於饑餓她們並沒有太深刻的感受,畢竟都是,或者大多是來自比較富裕家庭的女孩子們,貧困對於她們隻是一個書本上的詞匯而已)。姐妹們的討論在繼續,我四周掃一眼,發現嘉許亞和妮娜不知何時都不在了,我也決定開小差,中途悄悄退場。

回到家中,隻感覺又有些饑腸轆轆,走到廚房打開冰箱搜尋可食之物。心想不對呀,不是才吃過晚飯沒多久麽?怎麽又餓了?忽然明白,這個活動不就是叫做“饑餓筵席”嗎? 吃過飯之後,你仍然感到饑餓,這個活動的目的就達到了!參加此次活動的人有了一個身體力行的機會體驗世界上還有多少人過著的忍饑挨餓日子,這個感受並不那 麽令人欣欣然值得享受,然後她們也許願意想辦法作些什麽來改變現狀呢。這個活動不但起了募捐的作用,同時也給美國的大學生們一個機會體驗他們很少會經曆的 饑餓,增加了對饑餓的感性認識,想來,這個體驗還是很值得的。

相關鏈接:結束饑餓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