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敝帚自珍

(2007-07-16 13:17:07) 下一個

  敝帚自珍

    每年的一月份是歐洲商家的打折月。 進入購物中心,你會看到琳琅滿目的商鋪到處懸掛的打折的標識, 打折的幅度從20%到70% 不等。就是很多名牌的商家也會趁這個月清理一年的貨倉。 但是打折的商品確是價錢打折,質量不打折。不象國內的商家,一年四季都在打折。把一件原價50元的東西,標價600元,然後以50% 打折。

     這不, 我這個平時不講究品牌的人,在Springfield的門口,還是經不住誘惑,進去買了一件襯衣,一件T-shirt毛衣. 兩件都是減價70%。 原價70歐元,現價才21歐元。感覺比在國內買東西還便宜。

    其實,我平時不太喜歡逛街。小的時候,喜歡逛街是因為街上有熱鬧可看,有新鮮的物件可以欣賞,但是那個時候兜裏兜外也就幾分錢。看了以後可以過眼癮。那幾分錢也都是用來攢著買連環畫,大了以後就用來買少年文學和兒童文藝,再大了,就用來買小說和課外輔導材料。 隨著國內的物質極大豐富,可以買的東西不再需要這票那票的了, 但是,口袋裏的錢還是趕不上物質的更新。所以,每次要買啥東西, 一般都是直奔主題,因為看得多了,誘惑多了, 反而不知道如何選擇了。這也是我平時不喜歡逛街的一個原因。但是如果進了書店啥的, 還是喜歡多逗留一會。 

    我不喜歡買打折或者是以打折名義甩賣的東西。那還是1991年,剛剛工作了不到一年,和朋友在北京的前門,一個賣旅遊鞋的商攤在高喊著打折,一雙69元。長那麽大還沒有穿過皮的旅遊鞋,在大學時,穿的都是革的。禁不住誘惑,過去試了一下。 脫下還沒說買不買,攤子周圍的人就說給你包好了,試了就得買, 你看別人都買了。無奈,拿出了69元。但是還是覺得後悔,就回去說,想退了。那個時候每個月的工資才129元。哪敢穿這麽豪華的鞋。 那些人聽說,我想退,拉著我就到了胡同口,惡狠狠地威脅我說,你TMD再說退, 就打你。畢竟不能為了69元破相。就含恨買下了。這時我看到那些從攤上買走鞋的人, 陸續回到了胡同口的房間, 放下鞋, 又去買了。這次經曆,讓我明白了一個北京方言字, 那就是托。那些踴躍買鞋的人是鞋托。 後來各種各樣的托就層出不窮。 據說現在還有茶館裏的茶托,就是一些女孩專門以談戀愛為名,帶所謂的男朋友到茶館消費。不得不佩服中國的知識經濟的飛躍。

     但是,那次事件以後,我就對所謂的打折的東西都敬而遠之, 因為賣家永遠比買家聰明,另外,打折買下的便宜貨,大多沒用場, 自己不珍惜還得費功夫收拾。 

     所以,我買的東西,大多是我喜歡和需要的, 這裏麵還有一個定律,那就是你花了120%你預計的花費買下的東西,你最喜歡。 真因為如此,我也就倍加珍惜。就拿我一個男人的衣服來說,我出國了,身邊還帶著我1993年買的一件呢子大衣,1995年買的一件莊子皮衣。1999年在北京定做的西裝。雖然每年都穿不了一次,但是他們卻跟著我從英國到法國,瑞士到比利時,行程幾萬公裏。昨天看到的時候,還是不舍得丟棄。至於那些相對休閑的衣物, 我有時候就恨, 他們為什麽就那麽結實, 用了好幾年都沒有壞的跡象。時常讓我想起小時候大年初一穿上的新衣新襪, 大年初一還沒過去,襪子就破了洞了, 新衣服就綹了絲了。 

    奇怪的是,每每穿上這些舊的東西,覺得特別地舒服,開始穿新的的時候,自己在鏡子裏看到自己都別扭。所以,對那些舊的東西就更加喜愛。一個成語就時常在腦袋裏蹦來蹦去,敝帚自珍。  

     敝帚自珍, 這個成語,我喜歡。從在中學課本裏學到的那天起,我就喜歡。他讓我想起我們的開國領袖,老毛。 解放後,很多年了,老毛還是擦手和擦腳用一條毛巾。一件襯衣還是補了又補。據說周恩來等同誌也是這樣地。

     敝帚自珍, 這個成語,也時常提醒我。物質財富的追求是短暫的,不是你擁有了那些財富,而是你被那些財富擁有了。因為,你死了以後,那些財富不會隨你而去,而是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主人。 

    用我山東老家的話來說,人最大的快樂就是,三飽一躺。 你再能吃,一碗飯足矣,你再能睡, 也隻是占一張床而已。粗茶淡飯,可以養身心, 粗衣布履, 可以靜身心。其實,宋朝黃庭堅的《四休導士詩序》:“粗茶淡飯飽即休,補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滿過即休,不貪不妒老即休。”已經把一幅樸素人生的畫像描述的活靈活現。麵對繁華浮躁的今世, 我們還是釋然 一點的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