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順情而化 (ZT)

(2008-01-09 11:48:45) 下一個
臨終助念的故事—順情而化(1)(供大家參考)!!

我們常常會勸臨終人——‘萬緣放下,一心念佛。’這本來是對的!要往生,本來就是要萬緣放下,一心念佛,但這個並不容易,我們自己可能也做不到,所以,如果以命令口氣,半強迫地要對方這樣做,其實常常會有反效果。

末學(道證法師)舉一個例子,有一位蓮友,她得了癌症,蔓延到整個腿都腫起來,皮都裂開,湯水從裂縫流出來,非常痛苦,她有一個兒子已十七、八歲,卻還需要包尿布照顧,她平時為人很熱誠,也蠻熱心助念,到她臨終之前,蓮友去看她,她講到——她死了以後,不曉得誰去照顧這個兒子?因為十七、八歲了還要換尿布,若無人照顧,那兒子怎麽辦?

想到此,她心裏蠻難過的,就情不自禁掉眼淚,蓮友就跟她說:‘這什麽時候了!你應該萬緣放下一心念佛,這個兒子就放下了!’結果這臨終的蓮友一聽,整個人就像發狂一樣,很激動,叫說:‘我知道他不是你兒子,你才說風涼話、說放下,要是你兒子看你多會放下?我不相信你多會放下!’大家可別怪她會這麽激動,她是在教我們,要細心去體會——一個凡夫麵對生死的苦痛、情感和無奈不舍。

因為大家不體諒她的心——她覺得很痛苦的事,別人卻好像很輕鬆說風涼話的樣子,她就很反感!其實以前她常為人助念,自己也知道要萬緣放下,這道理大家都聽過也會說,但問題是——情感很深、很痛的地方,不是那麽容易放下,這末學自己也有經驗。

(而其實,隻要真能往生西方,由西方放光照顧兒子,比在娑婆更容易!但這個‘跳躍’——觀念的扭轉,需要對佛法的深信。)

奇妙的轉折——由激動回歸信願

有關上麵所說那位蓮友的例子,當她很激動誰都勸不下來的時候,她的女兒很孝順一直拜佛、求佛,後來我的剃度恩師去看她,隻說了幾句話,她就回心轉意平靜下來。恩師怎麽說呢?——

恩師摸著她腫痛的腳,輕柔地對她說:‘你這雙腳已經為眾生走了很多的好路,你的功德回向到哪裏呢?’她忽然間靜下來,回想到自己以前為眾生奉獻的那份菩提心,含著眼淚回答說:‘西方極樂世界。’

恩師又牽著她的手——那雙手經過一次一次的打針,已經腫脹又充滿瘀斑,恩師問她說:‘你這雙手已經為眾生做了很多的好事,你的功德回向到哪裏呢?’她回答:‘西方極樂世界。’(她終於想起了自己以前每天在佛前作課的回向,一念之間她就回心轉意了!)

恩師就問她說:‘那麽我們送你一程好不好?’她說:‘好!’於是,在大家的助念聲中,她凝視著佛像念佛,大約十五分鍾就往生了。

恩師順情而化,善巧的三言兩語,就把她從激動的情緒,帶回到往生的信願。這其中的奧妙轉折,我們要細心體會。這位蓮友過去熱心為人助念的善因,終於也感召了自己臨終時的大善緣,幫助自己提起信願。

所以我們在勸臨終人的時候要將心比心——要細心體會他的感情,看他的程度,我們先要自己反省一下——平常我們對這娑婆世界的‘芝麻小事’都有意見,僅僅是別人的意見跟我們不一樣,我們都很難立刻就放下自己的意見,一點點‘不重要的意見’,都沒有那麽容易放下,何況要放下‘所有的’意見?尤其是在臨終——那種最苦、又最舍不得的時候!

我們可以假想,平常自己正有意見的時候,別人來說:‘你萬緣放下,聽我的,念佛!’難道我們肯一聽就放下嗎?就這樣乖乖念起‘阿彌陀佛’來嗎?心裏不會嘀嘀咕咕嗎?不會跟他辯論起來嗎?

由以上的反省,我們可以了解——平常意見多、個性強的人最容易吃虧,臨終危險性很大!平常地位越高,覺得自己越‘大’的人,到時候墮落的可能性越大!誰也不知道自己什麽時候要斷氣,平常一些‘我相’、‘我見’都不肯放(就好像不肯解大便一樣),誰敢說臨終一刹那,正好都可以放下呢?
由反省,推己及人,感同身受

為臨終人助念時,要反觀回來,幫助自己提起正念。先由自己反省,將心比心推到臨終人——體諒他跟我一樣,是個無可奈何的凡夫——‘身見’一點都沒有破,他還是會痛、會苦的,——而且他會怕死,也和我一樣會舍不得親情;所以,我們不要一去助念,就把對方當成初果以上的程度,不要一去就要讓他‘斷惑’!

事實上,阿彌陀佛的‘凡聖同居土’,就是——為了——像我們這一種又證不了果、又斷不了惑的人而設的。

所以當我們去助念的時候,無論時間是多麽急迫,都要先順凡情——先順凡夫的感情——先去仔細思惟體諒他的苦處,也要關懷他身體的苦,感同身受,(千萬不要漠不關心,當作無所謂,想想我們自己要是肚子痛或是斷了腿,能夠無所謂嗎?)

我們關懷他的苦,感同身受,就算用一、兩句話來表達,也一定要表達。要為他求佛救拔,‘希望他永遠不要再受苦’,‘希望他無有眾苦,但受諸樂。’(這就是‘往生’真正的意思)。

順情而化

我們都知道,阿彌陀經講極樂世界有很多的鳥,都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的,彌陀要解裏麵有一段話解釋:‘化作眾鳥何義?’(這是講解經文中‘鳥音法利’——就是鳥說法那段。)

蕅益大師說:阿彌陀佛化作眾鳥,是什麽意思呢?——因為‘凡情喜此諸鳥,順情而化。’隻因為我們這些凡夫的感情,都喜歡小鳥,叫‘凡情喜此諸鳥’;所以阿彌陀佛就順著我們凡夫的感情這樣教化我們,這叫‘順情而化’,末學看了這句話非常感動啊!

我們想一想,阿彌陀佛慈父化作小鳥,停在我們肩膀上、停在樹梢上唱歌,你看看迎麵飛來一隻可愛的迦陵頻伽,那就是阿彌陀佛爸爸變的,隻因為我們這些孩子喜歡小鳥,佛就把他尊貴的佛身變成小鳥。

這是多麽可愛,何其‘無我’的大慈悲,這是‘恒順眾生’的極至啊!由此我們就可以體會佛是很幽默、很可愛,心非常的柔軟,他是用多麽可愛的一雙慈眼來看眾生、化導眾生。我們是‘舍利弗’——美目鳥的孩子,要學習‘乃父之風’順情而化啊!

助念的時候也是要‘順情而化’,就像水能隨方就圓,而成就清潔洗滌的功德,又像雲彩、那水蒸氣的水滴,就算跑到眼睛裏麵也不會刺眼。所以我們去助念的時候,可以說不是高姿態的勸導,而是一種請求,要先設身處地交換角色,將心比心,體會臨終的這個人,他的凡情所有的苦衷,先深入他的情,才能夠順情而化。

然兒,也不能隻順情,隻順情會墮落!順情還要順勢轉化,才是順情而化,先‘順情’——順情疏導他的苦,疏導他的恐怖,然後才‘而化’——先‘順情’——就他痛苦的地方,轉‘而化’入阿彌陀佛救苦救難的大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