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說說老北京的吃食。。。。。。。。

(2008-03-01 09:37:40) 下一個
上個禮拜壇子裏盡貼天津和津門的吃食,使人倒忘了同處一個地區的還有一個北京城,那兒的吃食同樣大有名氣且品種更為繁多。咱北京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以消費為主的城市。說到了消費就少不了吃,要說到吃,那可真是五花八門。北京的吃食分沿街叫賣,鋪麵堂食的2大類。先說說沿街叫賣的:

1.鹹螺絲:吃過這玩意兒的人這壇子裏肯定不多。那是把從河裏,水田裏撈上來的河螺絲用鹽水煮熟,再用牙簽把螺肉挑出來吃的一種“河鮮”。記憶中它的味道非常鮮美。賣螺絲的推車上綁著個筐,裏麵是煮好的螺絲。賣螺絲的一嗓子“買鹹螺絲嘍”能把胡同裏每個街門後邊都鉤出一幫孩子來。我記得那螺絲是一分錢一份,用廢報紙卷個筒,裏邊倒滿螺絲,再給一個牙簽,螺絲肉鹹滋兒滋兒的,挑著吃,味道好極了!

2.關東糖和糖倌:別地兒也有叫麥芽糖的。關東糖是用麥芽、小米熬製而成的, 前者是長柱型,後者是圓堆兒形。賣糖的用筐子裝,白布襯裏,賣糖的嘴裏喊著“賣關東糖嘞”,走街串巷。


3.切糕:切糕分江米,黃米,和江米麵幾種, 摻有大棗和棗泥。賣糕人推個獨輪車,上有案板,白布,長刀和盛水的罐子, 刀蘸了水切起來江米麵不粘刀。過去北京有歌謠唱到:“燕市攤車賣切糕,白黃棗豆見低高,涼宜夏日冬亦熱,一塊一沾一切刀”,形象地把賣切糕這個行當給勾勒出來了。切糕是粘白糖或糖稀吃的,冬天吃是暖和的,夏天吃冰涼的,那感覺是真好。

4.冰棍:北京舊時的冰棍兒分小豆,紅果,奶油和巧克力的幾種,奶油和巧克力的5分一根,小豆,紅果的三分一根。賣冰棍的推一小車,掀開車蓋兒,車內有棉被和冰桶,冰棍放冰桶裏邊,幾個鍾頭下來冰棍兒都還凍得倍兒硬。


5.糖葫蘆:製作時將主料的山藥,果品(橘子,山楂)用竹簽穿好,在火上坐一小鍋,內置白糖,邊熬邊蘸主料,糖離火後立馬凝結,狀如冰糖。

6.牛蹄筋:賣牛蹄筋小販多來自河北和京郊。舊時的牛是主要生產工具,故蹄筋來源不多,於是有用羊蹄筋代替的,當然也有打內蒙販牛蹄筋過來到關內來的。這種吃食在冬天賣。蹄筋在小火上燉軟後加鹽,五香粉調味,再經冷凍成膠狀固體。賣主兒也是用幹淨的白布袋裝著蹄筋兒,賣時用長刀切塊,牛皮紙給您包著,蹄筋兒撒上鹽和胡椒麵,那味道也是好極了。

再說說鋪麵堂食:

1.炒肝兒和灌腸。“炒肝兒”早先是由北京前門外大街鮮魚口“會仙居”的“白水雜碎”改進而成,白水雜碎以切成段的豬腸、肝、心、肺加調料用白湯煮就,後店主將心、肺去掉,易名“炒肝兒”。名曰炒肝兒,其實以豬肥腸為主,豬肝隻占1/3。會仙居的炒肝兒出名後,北京城的小飯館、小吃店都相繼添了炒肝兒。炒肝的佐料是在熬熱的油中放入大料,炸透後放入生蒜,蒜變黃時放 入適量的黃醬,炒好置於罐中備用。煮湯時先將熟腸段放入沸水裏,再放入炸好的蒜醬、蔥花、 薑末,然後將生肝條放入鍋中,以澱粉勾芡,最後撒上一層砸好的蒜泥。

北京最早的“灌腸”鋪子是後門橋頭的“福興居”,據說隻有這家兒以真正的豬肥腸灌上碎肉、澱粉 和其它香料,蒸得不軟不硬、灌腸片煎的得不老不皮,外焦裏嫩,澆上鹽水、蒜汁兒,吃起來別有風味。同樣一家有名的鋪子是後海後門橋的合宜齋,2000年那年我還在東安市場老北京美食街上還見過合宜齋的影子,但一見夥計拿著電爐在煎灌腸我就不待濟了。舊時一般北京街麵上的灌腸分兩種:一種為大灌腸,以優質麵粉、紅曲水、丁香、豆蔻等10多種原料調料配製成糊,灌入腸衣內,煮熟後切小片塊,用豬油煎焦,澆上鹽水蒜汁,口味香脆鹹辣。 另一種叫小灌腸,用澱粉加紅曲水和豆腐渣調成稠糊,蒸熟後切小片塊,用豬油煎焦,澆鹽水蒜汁食用,用竹簽紮著吃,頗顯特色。小灌腸時下早已完全代替了大灌腸,我在美國想吃灌腸時還自己做過小灌腸,味道還挺正。

2. 餡餅和餛飩
北京的餡餅以餡與餅的形狀大小而得名,大致可分3種:

一是“肉餅”,其餡以肉為主,以菜為輔。常見的有羊肉、白菜;牛肉、大蔥等餡,餅的直徑一般20厘米以上。

二是:餡餅”,以羊肉、西葫蘆;羊肉、白菜餡為多,直徑多為10厘米左右、厚度不足1厘米,放鐺上半炸半烙而成。

三是“門釘餡餅”,個頭比餡餅略小,但要厚 ,成圓墩形,四周烙焦,如城門上的門釘,故稱。賣餡餅的多代賣稀粥, 餅、粥配套,成為一種經濟實惠的便餐。

“餛飩”是從南方引進的,本為冬到節令食品。俗有“冬至餛飩夏至麵”之說,為一般早點或夜宵小吃。 北京市麵上的餛飩多為北方餛飩,有清湯、肥湯兩種,講究的用豬骨頭或雞、鴨等禽類熬湯,碗裏放醬油,蝦米皮,紫菜,冬菜等碼味。
北京人吃餛飩稱“喝餛飩”,可見很注意湯的質量。餛飩餡一般不大(家做的除外),全肉加特殊香料、味精。包餛飩時僅用筷子蘸上少許肉餡,將皮子一裹而成。過去,老北京的餛飩以“東華門餛飩侯 ”、地安門外天匯大院口上的“餛飩範”兩家較為有名。

3.爆肚。“爆肚”多是回民經營的清真小吃,以牛、羊肚為主料,按肚子的不同部位選料加工。吃爆肚講究火候,要脆要嫩。在沸水裏“爆”肚須按肚的部分分批下鍋。如果爆過了火就會老硬,不易嚼爛。吃爆肚需蘸佐料,佐料用醬油、米醋、芝麻醬 、香油、豆腐乳、蝦油等配成,還要加蔥花、香菜、蒜汁和辣椒油。也可由顧客按自己的口味配製。爆肚既可單吃,亦可下酒。

4. 炸醬麵、麻醬麵與打鹵麵。
炸醬麵:常見的是豬肉丁炸醬。純是以半肥瘦豬肉丁加蔥、薑、蒜等在油鍋炸炒,加黃稀醬,蓋上鍋蓋小火咕嘟一會兒。待肉丁被黃醬 咕嘟透了,肉皮紅亮,香味四講究的則是裏脊丁炸醬三鮮(蝦仁、裏脊、 玉蘭片)炸醬等,還有木樨(雞蛋)炸醬、炸豆腐丁醬、燒茄子丁醬等素品,油而不膩。北京人吃炸醬麵,冷天講究吃熱的,謂之“鍋兒挑”( 完全不過水),熱天吃過水麵,但湯要篦盡。根據季節佐以各種時鮮小菜 ,謂之“全麵碼兒”。

麻醬麵:即芝麻醬麵,是北京人夏天的便飯。麵條煮好從鍋裏撈出 放入冷水中泡涼,澆上芝麻醬(放鹽,以水調好)、花椒油(用香油炸好的花椒油趁熱放入醬油內)、米醋,再放上醃胡蘿卜絲、青蒜、小水蘿卜 絲、掐菜、香椿芽等。

鹵麵:俗稱“打鹵麵”。民間辦紅、白喜事,如果用“炒菜麵”招待 親友,一律用打鹵麵。打鹵通常是以煮豬肉的湯或以羊肉煸鍋,待出香味後再勾芡即成。

5. 烤肉。 
北京的烤肉是一道清真傳統風味名菜。肥嫩羊肉切片,用醬油、鹵蝦油、蔥絲、香菜未等醃漬後,放鐵炙子上翻烤。舊時北京的烤肉以宣武門內“烤肉宛”和什刹海畔的“烤肉季”有名,有“南宛北季”之譽。吃烤肉,喝燒刀子(烈性白酒)是舊時北京烤肉鋪麵的一景兒。吃烤肉的主兒一隻手用長簽子夾起用調料拌好的肉在鐵篦子上翻烤,另一隻手端著白瓷碗盛的白酒“滋溜一口酒,吧唧一口肉”,即使在大冬天裏也吃得滿頭熱氣,四脖子汗流,哈哈,痛快!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白薯頭 回複 悄悄話 老北京的吃食沒什麽上台麵的,都是苦哈哈的吃食,菜係以魯菜為主,小吃則是清真和天津的混合版。版主沒提鹵煮,砂鍋居,涮羊肉。不過我最喜歡吃的還是白水羊頭,就上二兩二鍋頭。。。。。俺爹最喜歡吃炒疙瘩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