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齊桓公尊周會諸侯----《簡要東周列國故事》(25)

(2010-01-19 03:06:27) 下一個
    齊國在管仲治理之下,兵精糧足,百姓都能遵照禮義行事,國力一強大,齊桓公就有了稱霸諸侯的念頭了,他問管仲該從哪裏做起?管仲回答:現在國力比齊國強的還有楚、秦、晉等國,隻是這些國家隻知道強占地盤,不懂得尊敬周天子,所以成不了霸業。雖說現在周王的勢力很薄弱,但畢竟是所有諸侯國的天子,所以要稱霸就必須利用周王做幌子,以他的名義來領導其他國家。

    他接著分析:自從鄭國祝聃射傷周桓王、五國不聽從周莊王的指令、楚國的熊通妄自稱王、諸侯不上貢、宋鄭等國弑君這些大逆都變成一件很尋常的事情,現在周莊王駕崩、周釐王剛登基,而宋國則剛經曆南宮長萬之亂,正好利用這個機會朝貢周王,借周王的指令會合諸侯為宋國國君定位,以後在內率諸侯尊奉周王、扶持弱小、遏製恃強淩弱的諸侯,對外則抗擊外族入侵,這樣一來大家都知道齊國無私,來朝見齊國的諸侯就會越來越多,不用動兵戈就能成就霸業。

    對於管仲的剖析齊桓公很合意,就派使者去洛邑朝見周釐王,並讓使者向他轉達了齊桓公確定宋國君位的用意。這個時候周釐王才登基,一見有齊國這樣的大國使者來上朝,可以說是受寵若驚,趕緊答應齊桓公的要求,並許諾:諸侯的事由齊桓公自行決定該怎麽做就怎麽做,他完全沒有意見。

    齊桓公取得了王牌,就通知宋、魯、鄭、衛、陳、蔡、曹、邾八國於三月來齊赴會。齊國為了這次盟會,做了好多準備工作:先是築了一個會盟壇,一共分為三層、高三丈,左麵掛鍾、右邊掛鼓,中間虛設了周釐王的位置,一切的用具相對高檔些。

    到了會盟之前,齊桓公問管仲需要準備多少兵車參加會盟?管仲回答:又不是打仗,不需要什麽兵車,我們是以禮對待人家。齊桓公同意了,就隻是帶領管仲幾個重臣和親兵來到會盟壇,他雖很有誠意,但人家並不太賣帳,到了約定的時間,來參加會盟的隻有宋、陳、蔡、邾四個國家,齊桓公有些失望,問管仲要不要改期?管仲說:三人都能成眾,何況有五國了?再說改期就沒信用了,還是按計劃進行。齊桓公同意了,就在周釐王元年(公元前681年)的二月底舉行了第一次會盟,最主要的內容有二:一是確定宋國的君位,其實也就是一個形式,宋國的禦說在公子無知被殺之後就已經登基了,這樣做隻是更加名正言順而已,雖說如此,宋桓公還是感謝齊桓公的。二是有四個國家不按周王(其實是齊桓公自己)的指示參加會盟,齊桓公主張討伐,第一個對象是魯國,齊桓公跟他們商討共同出兵伐魯。

    這次參加會盟的諸侯隻有五個,議題也隻有兩個,但會盟的過程並不是很順利,先是在會盟之前確定盟主地位時候,陳宣公是提議由齊桓公擔任,宋桓公當時有求於人,口中雖讚同,但內心是不舒服的,因為宋國的爵位是公爵,比齊國的侯爵高,對於這樣爵高而位低的安排就不滿,見自己的位置已經“走過場”合法化了,也就不想再委屈自己,所以在第二個議題上他就不再給東道主麵子而半途不辭而別回宋國去了。

    齊桓公見宋國如此行為很是惱火,就想立即發兵伐宋,被管仲阻止了,他對齊桓公說:目前最需要做的事是征服魯國,魯國服貼之後才會同其他國家一起伐宋,齊桓公同意了。

    在第一次會盟中,陳國最支持,蔡國新敗於楚國不得不尋找靠山,邾國是小小國不得不聽從,其他大國都沒有買齊國的賬。

    【簡評】“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策略是管仲首創,但應用得最好的是近千年以後的曹操。在當今,拿著雞毛當令箭的卻比比皆是,是可喜?還是可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