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遺產之爭——一根愛國老JB捅出的狗血劇
宗慶後死了,娃哈哈炸了。愛國戲還沒涼透,宮鬥就開場,權杖尚熱,劇本已經從“民族企業教父”搖身一變成了一出“女兒掌舵、家族撕逼、國企錯覺”的狗血連續劇。
我們不妨先回顧一下宗慶後生前是怎麽表演的:嘴裏喊著“民族品牌不能賣”,擺出一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孤膽英豪模樣,動不動就代表“國家利益”,反對外資、拒絕並購、痛斥年輕人“太講幸福感”,彷佛隻有吃娃哈哈、聽宗慶後訓話,才配叫中國人。
可如今,一紙遺產風波,讓這一切高舉高打的愛國人設塌得猝不及防——你以為他是在保國家,其實他是在保家族;你以為娃哈哈是民族品牌,其實它是“宗家祖業”;你以為他是抵製資本侵略的民族英雄,其實是拿“愛國”當鐮刀,一茬一茬地收割民族情緒。
諷刺的是,這場撕裂娃哈哈的家族內鬥,不是外資強買強賣,不是敵對並購,而是宗慶後把三個非婚生子女送到美國,設立二十億美元信托基金,同時大唱愛國經割韭菜而導敢的。他一生對公司治理近乎封建家長製,把控一切,不引職業經理人。宗老爺子那根揮舞了幾十年的“愛國利器”,到頭來捅破的,是自己塑造的金身神話。
更可笑的是,這出戲的觀眾,就是我們這群從小喝娃哈哈長大、被“民族企業”感動過、無數次在超市貨架前做出“愛國選擇”的消費者。而今,我們被告知,這家公司跟我們想象的民族命運毫無關係——它隻是一個封閉的家族財產,一座私有的皇宮,愛國隻是它掛在門口的招牌,給你看的,不是真的。
宗慶後用“愛國”包裝了自己的經營策略、話語權、權力集中和企業閉環;而他的去世暴露了這一切都是包裝,不是責任、不是製度,更不是未來。這不是一個人的失敗,這是一整套“民族資本+家長製”敘事的自我崩塌。
當下的中國,需要的不再是“民族資本家的家長光輝”,而是真正現代、透明、負責任的企業製度和治理結構。愛國不是你貼個標簽、講個故事、把輿論綁架一下就能壟斷的情感資源。下一次我們再聽到誰扯著嗓子高喊“民族品牌”的時候,就該警惕了,否則我們還會不停地被鐮刀收割,喝著愛國水,實際上幫老JB們到處亂捅,幫他們捅出一大群子女後忙著移民,把錢都轉到國外吃香喝辣。
當然,宗老頭養情婦搞小三 ,那是他的本事,他隻是做了每個猥瑣男人都想幹的事。但宗老頭利用資源和勢力一心打造“一雙布鞋、一盒便宜香煙,一心隻想著愛國”的完美人設,卻用韭菜們真誠奉獻的錢暗地裏和女私書生美國崽,給美國人當爹,不僅不分給韭菜們一點油水,還滴水不漏,好處全吞,這老家夥太不厚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