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風景

走走看看: 走光明的道路, 看美好的風景, 過幸福的生活.
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加勒比海遊輪(2):聖胡安,哥倫布在美洲新大陸的橋頭堡

(2011-01-29 10:32:14) 下一個
加勒比海遊輪(2):聖胡安,哥倫布進軍新大陸的橋頭堡


點擊觀看前貼:
  • 加勒比海遊輪(1):逃離冰天雪地,享受碧海白沙


    大家都知道,近代史上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是的,意大利探險家哥倫布,遊說西班牙皇室資助他穿越大西洋去印度。結果是,1492年8月3日哥倫布率領3艘船隻出發探測新大陸,10月12日來到加勒比海,登上了巴哈馬群島當中的一個小島 -- 具體是哪個島,現在已不可考證。哥倫布誤認為這裏就是印度,後來有人延續稱這一片海域為“西印度群島”。

    哥倫布首次航行發現了“新大陸”,消息迅速傳遍歐洲。西班牙王室加大力度,由哥倫布率領17艘船隻進行第二次探險。1493年9月24日出發,隨行人員大約1200人,包括水手,農民,士兵,還有神父。這次的目的不僅是探險,還有開墾定居點(移民點)。11月3日,哥倫布一行再次到達加勒比海地區,首先登上多米尼加島,然後又到達安提瓜,聖馬丁,維京群島,最後於11月19日到達波多黎各。在後邊的幾個月,哥倫布繼續向西,到達現在的海地與多米尼加共和國,以及古巴南岸和牙買加,1494年8月回西班牙。

    這次我乘坐的遊輪,恰好與哥倫布第二次探險的行程重合,所有五個停靠點(島嶼),都是在哥倫布第二次探險中“發現”的:波多黎各,美屬維京群島(聖托馬斯),安提瓜,聖馬丁,英屬維京群島。其中,波多黎各島是從西班牙到加勒比海(新大陸)航線上,第一個常年有淡水補給的地方,地理位置異常重要。波多黎各首府聖胡安,有天然的深水港灣,位於島北的被風麵,很自然的被挑選為前進新大陸的橋頭堡與補給基地。

    1539年,西班牙國王下令修建聖胡安的莫羅堡壘(Morro),比美國最早的城堡早了約100年。所以說,聖胡安是近代美洲的第一座城市,莫羅堡壘是美洲地區的第一座近代堡壘。

    1. 經過70小時的航行,遊輪進入聖胡安,行程停靠的第一個地方

    2. 聖胡安港口的海濱大道

    3. 聖胡安港口

    4. 聖胡安港口, The House

    5. 莫羅堡壘的第一眼

    經過70小時的航行,遊輪進入波多黎各島的首府聖胡安,這次行程停靠的第一個地方。停留時間是下午3點到夜裏11點半。聖胡安名列世界遺產,主要的景點是老城,莫羅堡壘與Castillo de San Cristóbal堡壘。因為莫羅堡壘6點關門,所以上岸之後首先直奔聖胡安老城尖角處。

    在遊輪安排的旅遊路線中,聖胡安的城市遊覽團 city tour 是42.95美元,還不包括進入遊覽莫羅堡壘。而自己去堡壘,大約要走20-30分鍾,並路過老城與商業購物區。遊輪到達的那天,正逢當地的節日,莫羅堡壘免費開放。但是,免費也有代價,就是老城街道上擠滿了從波多黎各全島各處湧來的人流,以至於很難好好欣賞老城古色古香的街道。

    到港以後,迎麵撲來夏天的氣息 -- 熱浪。從冰天雪地的紐約,一下子來到攝氏30多度的熱帶,一下子真實不適應。豔陽之下,很快就開始淌汗了,再加上老人家同行,正在考慮打車,突然發現了電瓶車 Troller。上前一問,完全免費,在老城設立20多個站點,隨時上下。兩端的終點站就是遊船碼頭和莫羅堡壘。真是喜出望外,趕緊上車。一路上經過了老城的所有著名景點,最後到達聖胡安尖角處,也是最高處的莫羅堡壘。

    需要說明的是,電瓶車有兩節,四麵開放,不允許有站立的乘客,因此承載量很有限。在遊船碼頭站,因為從遊船上下來的旅客很多,很難有位子上車。往前走也不行,因為在遊船碼頭站上車的基本都是去莫羅堡壘,或者繞城一周的,幾乎沒有人會下車。但是,如果走到遊船碼頭的後麵的站點,就很可能有很多空位。

    我們一行人乘坐電瓶車一路看著老城風景,到達最高處的莫羅堡壘。參觀完堡壘,本來想再坐電瓶車回老城中心,但是因為節日慶祝在傍晚時分進入高潮,很多街道都擠滿人群而不能通行。在久等之後,選擇步行穿過老城,回到遊船碼頭。


    6. 莫羅堡壘內部,這是第三層,右側是燈塔

    7. 聖胡安燈塔

    8. 莫羅堡壘,這是第一層

    9. 莫羅堡壘,布滿曆史

    10. 瞭望哨塔,孤獨的守望者

    11. 瞭望哨塔,內部

    在這裏說一段花絮。這個形狀的瞭望哨塔是聖胡安的特色標誌,遊客都免不了“喀嚓”個不停。我也上前來一個保衛聖胡安的留影。然後老太太也要“保衛”聖胡安,兩聲“喀嚓”之後,留下兩張照片:一張是右手上舉,類似董存瑞手托炸藥包;另一張是雙手上舉放在門框上,看上去相識舉手投降。我對老太太說,您這是保衛聖胡安哪?一個要手托炸藥包炸毀哨塔,一個高舉雙手投降。。。

    莫羅堡壘還真的發揮了作用。1595年,來自英國的軍隊攻打莫羅堡壘未果。但是,1625年,來自荷蘭的一支隊伍攻陷了聖胡安與莫羅堡壘,並放火燒毀了聖胡安。1765年,莫羅堡壘被重建,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格局。

    由於波多黎各島扼守從加勒比海去往歐洲的交通要道,所以成為各國爭奪貿易與海運控製權的必爭之地。在西班牙,荷蘭,還有英國相互爭奪海上與貿易控製權的三百年裏,這裏一直是各方的注意焦點。從哥倫布時代起,西班牙在加勒比海地區一直占據主導地位,直到1898年的美西戰爭。

    1800年代,美國還是一個落後的弱國,多次成為法國和西班牙與英國戰爭中的“小夥計”,幫助對抗英國。1860年代的美國南北戰爭,造成重大的人員與經濟上的損失,在南北方各州之間也形成很大的隔閡。即便是現在,在美國南部很多地方,仍然統稱北方人為 Yankees。內戰結束後的30年是美國大發展的時代,鐵路,礦山,製造業等,卡內基,摩根,洛克菲勒家族等也是在這個年代起家的。1890年代,因為西班牙壓製殖民地古巴的獨立革命而引起的美西衝突,成為美國走向世界強國的契機。

    當時的古巴人民希望從殖民國西班牙獨立,開展獨立革命並得到美國人的支持。美國與西班牙談判未果,西班牙首先向美國宣戰,隨後演變成為全球範圍內的美國與西班牙之間的戰爭。從哥倫布時代開始的西班牙海上強國地位,400年以後已經是日落西山,美西戰爭成為一麵倒的結果,在菲律賓和古巴的戰爭都是美軍全勝,橫行400年的西班牙帝國正式退出了世界強國的行列。

    美西戰爭的結果是1898年的巴黎合約,西班牙把原有的殖民地菲律賓,關島,還有波多黎各等加勒比海島交給美國,古巴也交給美國控製,隨後開始獨立進程。盡管美國在軍事上大獲全勝,如果全麵占領這些地方,西班牙已沒有還手之力,但是美國還是付出2000萬美元給西班牙。如果是老牌殖民國家如英法德俄日,出兵占領就是了。

    從1898年開始,波多黎各成為美國的領地。也曾有過獨立運動,但是經過波多黎各人民投票,選擇繼續留在美國,但是不成為一個州,而是作為自治的美屬領地。

    12. 瞭望哨塔,夕陽餘暉

    13. 莫羅堡壘腳下的墓園,很多新大陸的開拓者漂洋過海,長眠於此

    14. 波多黎各總督府,麵向莫羅堡壘

    15. 波多黎各政府建築

    16. 遠眺莫羅堡壘全景,回頭再看一眼

    17. 波多黎各的日落

    18. 街景,政府建築

    19. 過節的波多黎各人

    20. 興高采烈的青年人

    說起波多黎各作為美屬自治區(unincorporated territory,a territory appurtenant and belonging to the United States, but not a part of the United States),那是波多黎各人民的明智選擇。盡管沒有國防和外交權,但是也減少了這些開支;所有人都持有美國護照,享受美國人的多數權利待遇;遇到什麽大的自然災害或嚴重狀況,有美國政府頂著。所以是,好處比較多,壞處比較少。相比較而言,同樣是在1898年成為美屬領地的菲律賓和古巴,後來都經由人民投票選擇獨立。盡管是獨立國家,但是經濟上發展緩慢,人民生活水平相比較美國領地,明顯落後。那些政客們可以撈個總統部長啥的,同時還可以搞腐敗為自己家族撈錢,也沒有FBI調查,沒有牢獄之災。但是老百姓卻沒有得到實惠,看看那麽多菲律賓人想方設法移居美國,那麽多古巴人冒生命危險偷渡美國,如果當時像波多黎各人民一樣,選擇成為美屬自治區,至少老百姓的生活比現實情況可以有相當大的提高。當然,從不同角度看問題,可以有不同結論。如果從民族獨立角度看,如果從政治家或政客的角度看,肯定是獨立好;如果從老百姓的角度看,從人民生活水平看,還是不獨立的好。

    在船上碰到一位來自菲律賓移居紐約的退休護士,談到當時菲律賓人民選擇獨立,與波多黎各不同的選擇。這位女士說,作為獨立的菲律賓國家很驕傲,但是普通人民生活確實比較辛苦,而她自己當時也是尋找一切機會跑到美國來(最後是嫁過來的)。人是矛盾的,一方麵是麵子,民族獨立與榮譽感;另一方麵是裏子,個人的日常生活水平與子孫的生活成長環境。很多人用"腳"作出選擇,離開祖國,到生活水準高一些,社會製度比較健全,生活安定的地方安家生子。

    有意思的是,波多黎各主要有三個政黨。一個主張獨立,一個主張加入美國成為一個州,還有一個主張維持現狀,繼續作為自治的美屬領地。正好是左中右三個方麵。自從波多黎各開始自由選舉以後的60多年,人民一直投票支持維持現狀的政黨。

    波多黎各人民可以自己投票選舉總督(governer,主持行政部門),參議員和眾議院(立法部門),每四年一任。最高法院法官終身製,如有空缺,由總督谘詢議會任命。基本模式與美國大致相同。波多黎各還選舉代表出席美國國會,但是沒有選舉權。波多黎各居民享受美國公民的一切權利,但是聯邦選舉權除外(不能參與選舉總統)。但是,移居到50個州的居民,擁有當地居民的權利,可以參與總統與聯邦議員的選舉。

    令我感到驚奇的是,盡管波多黎各屬於美國,但是自治程度非常高。當地的政府與議會全部由當地人民選舉,聯邦政府不幹預。波多黎各的首要官方語言竟是西班牙語,英語是作為第二語言存在的。在公立和私立學校裏,英語也是第二語言。

    21. 節日演出與集會

    22. 節日,人們擠滿了老城街道

    23. 波多黎各人民的節日,在家裏載歌載舞

    24. 聖胡安老城之街景

    25. 聖胡安老城之街景

    26. 夜景,波多黎各的議會大廈,立法機構與最高權力機關

    27. 議會前的為國捐軀人士紀念碑,刻滿人名

    28. 遊輪夜景

    把老人家送回遊輪,吃過晚飯,我又獨自離船上岸,繼續探索聖胡安。

    當天的節日是聖塞巴斯蒂安節,本來是源自西班牙的一個傳統宗教節日,後來演變成一個類似狂歡節氣氛的公眾節日。全島放假慶祝,學校也不上課,所以很多青年人在晚上聚集到老城 have fun。在街道上看到很多中學生樣子的小孩,男生女生人手一瓶啤酒,看來這裏的法律比本土要寬鬆多了。與一對30多歲的夫婦一起走了一段路,男士的英文很好,向他了解了一些當地風情。他們對滿大街的小青年很不以為然,很容易出事或造成個體傷害事件。

    看著那麽多人,我也不敢亂走,隻是到下午坐電瓶車路過的那個雄偉建築看看。當時問同時乘車的當地中學生,可惜多數中學生的英文程度不高,僅有一個女生英文流利,但是也說不清楚。後來晚上遇到那對夫婦,才搞清楚,那個雄偉建築是波多黎各的議會。

    1917年美國國會通過法律,承認波多黎各居民為美國公民。在享受公民權利的同時,也需要盡公民義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很多來自波多黎各的美軍士兵。在華盛頓林肯紀念堂前麵,有二戰紀念群雕,包括56個代表美國50各州與6個領地的紀念雕塑,其中就有波多黎各(參見:華盛頓最美的季節:阿靈頓國家公墓與二戰紀念雕塑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904&postID=10516)。在波多黎各議會大廈前,有一個巨大的紀念碑,上麵刻滿了為國捐軀的將士名字。旁邊還有一顆大樹,上麵掛滿了“盼歸”的黃色絲帶。

    波多黎各人民,是很有人情味的人民。

    然後,我又有一個驚奇的發現。在國會大廈的正對麵,有一組真人大小的銅像,或坐或立。走近一看,發現是七位美國總統的塑像。第一位是老羅斯福總統(參見: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1006&postID=22723),他是美西戰爭中的英雄,在他的任期裏開始規劃波多黎各國會建築。其他的塑像還包括小羅斯福總統,杜魯門總統(二戰後確定波多黎各的自治地位),艾森豪威爾總統等。令我驚奇的是,裏麵居然有福特總統的塑像。

    福特總統是美國曆史上唯一一位未經選舉的總統。1972年尼克鬆總統當選連任後不久,水門事件爆發。先是與尼克鬆一同經選舉上任的副總統辭職,時任參議員的福特因為其廉潔形象被推舉為副總統。沒多久,尼克鬆黯然下台,福特在特定情形下,沒有競選,也未經美國人民選舉,就成為美國總統。因為當時的動蕩環境,再加上隻有剩下的兩年多任期,福特總統沒有什麽亮眼政績,算是“平庸”的過渡性人物。但是,為什麽波多黎各人民要特別紀念福特總統?紀念碑文中說,福特總統任內,把世界經濟峰會放在波多黎各首府聖胡安召開,使之成為全世界的媒體焦點,無形中宣傳與提升了波多黎各的地位和形象。這也是波多黎各曆史的一個大事,所以波多黎各人民特別感謝福特總統。

    值得提出的是,波多黎各國會大廈前的7位總統塑像,都是為波多黎各做出顯著貢獻的總統,並非隻是看中名氣。比如位列美國曆史前十位的裏根總統就沒有這個榮譽。

    波多黎各人民是知恩報恩,不忘記曆史的人民。


    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出處鏈接。文學城看風景博客:http://blog.wenxuecity.com/myindex.php?blogID=27715

    個人網頁: 隨我去看風景 www.KanFengJing.net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不默而生 回複 悄悄話 謝謝您的詳細介紹。很長見識。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