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樂博客

學習英語,欣賞音樂。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裸譯《論語》:學而篇第一(1) 譯注者:宋德利

(2008-06-29 06:19:27) 下一個

裸譯《論語》:學而篇第一(1)

宋德利

前言


《論語》是自幼推崇的“聖經”,但就其難度來講,卻不啻天書一部。而如今卻能將其迻譯成英文,洵屬始料未及,這不僅歸功於骨中年輪的增長,更歸功於漢英知識的積累,無論質量如何,總算了卻一樁心願。此時此刻的心情,宛如“得勝的貓兒歡似虎”,實在開心之至!然而,開心歸開心,但真地要公開推出裸譯《論語》,依然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論語》首創中國語錄文體,比較忠實地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核心思想。今本《論語》共二十篇。每一篇若幹小節,節數不均,總共512 小節。每篇均有小標題,取自各篇語錄的前兩個字。如第一篇為“學而篇第一”,就是因為開宗明義第一句是“學而時習之”。其中的“第一”則是本篇在全書中的順序號,最後一篇為“堯曰篇第二十”。每一篇裏又在各小節前冠以順序號,條例十分清晰。

關於翻譯體例,我依然遵循自己的慣用原則:原文、注釋、白話、英譯、譯解。在這五個部分中,前四者一看便知其意,因而毋庸贅述,隻是最後一部分,需稍加說明。縱觀國內外公開發表或出版的各類翻譯作品,大多是單一語文,英譯漢,則隻有漢語,漢譯英,則隻有英語。此外還有少部分出於為學習者服務的雙語對照,不過裏麵最多隻是再添加一些注釋。

然竊以為,如真為學習者著想,則不應滿足將翻譯結果,即最終的譯文奉獻給讀者,更應進一步將翻譯的過程公諸於眾,這樣就能方便讀者明白你為何要做如此譯。這項工作比翻譯本身不知要麻煩多少倍。單從字數看,譯解部分往往比原文和譯文不知多出多少倍,有時十倍、二十倍,乃至數十倍之多,費時、費力、費腦,自不在話下。

涉及內容會包括我選詞造句的各種可能,經常是除了定型的句式,還會在譯解部分列出各種不同的翻譯法可供替換。有時甚至最終定案也沒有提供,旨在拋磚引玉,供大家參考。由是觀之,我這裏提供的決不是完美無缺的標準譯文,而是僅供參考的學習資料。此外,為提高可讀性,適當擴充相關詞語的解釋,似乎是節外生枝,與《論語》直接涉及的英語知識無關,但我喜歡多寫出些東西,供初學者參考。

“譯解”部分頗富包容性,對譯者本身來說來也非常方便,因為可以把對原文的各種理解也赤裸裸地攤在讀者麵前,別處沒有適當的地方可放,這裏是最好的“收容所”,這當然不屬於英語學習範疇,但它卻對翻譯本身來說至關重要,因為對原著的理解是基礎。正因為如此,我的初衷就在於以此幫助讀者在學習英語之外,還可以與譯者一同切磋《論語》中具體詞句的確切含義,而這一點,嚴格起來說,則是屬於古漢語的學習範疇。從翻譯的角度看,似乎與譯者無關。但如果真地願意對讀者負責,譯者最好還是擔當起這項“風馬牛不相及”的美任。

現如今說話寫文章動輒冠以“裸”。如中國前副總理吳儀徹底退休為“裸退”,美國視窗鼻祖比爾。蓋茨捐出自己全部財產稱之為“裸捐”。其實“裸”並非歹詞惡意的同義語,如植物學中早已為世人接受的“裸子植物”之“裸”,壓根兒就沒有被摻雜些許“色”彩。而我之所以為自己的翻譯定名為“裸譯”,則是指把整個翻譯過程自己的真實思路,在廣大讀者的光天化日之下暴露無餘。如此說來,“裸”字豈不貼切非凡?

說句題外話,我在翻譯出版《聊齋誌異》選譯時,為表示自己的譯文與眾不同,曾在書名後附加“五合一”字樣,即“原文、注釋、白話、英譯、譯解”合五為一。但出版社編輯不明其意,問過則知,然而遺憾的是,對方並非“聞過則喜”,而是問過則砍,從發給我的出版合同中發現,書名定為《聊齋誌異》英譯漢,這樣一來,與一般的雙語對照有何區別?

有鑒於此,我曾絞盡腦汁為自己的《論語》譯作定名。經過冥思苦想,搜腸刮肚,見“裸”而靈感生,真可謂醍醐灌頂,茅塞頓開,於是心一橫,意已決,就叫“裸譯《論語》”!一個“裸”字,免去多少臃詞贅語。至於是否會引起讀者嘩然詬病,被抨之為褻瀆《論語》,起初心情忐忑不安,但事已如此,猶如騎虎難下,我已無暇多慮了。

最後需要說明,全書的英譯已接近尾聲,但添加“譯解”則是從第十三篇開始,因此前十二篇中,除第一篇之外,尚在寫作中,因此難免在第一篇發表之後,為穩妥起見,可能會與第十三篇相接。好在本書不是小說,既無連貫性,亦無順序性,因此這樣處理並無大礙,而且還會凸現其鮮活性,猶如一早迎著朝陽開放的鮮花,現采現賣。再者,由於篇幅太長,為避免讀者疲勞閱讀,每篇長度大致以十節為限,這已經夠長了。而如此一來,每篇就將會分成若幹次來發,歡迎諸位賜閱。如果發表過程中,因為質量太差,倒人胃口,或因篇幅過長而讀之生厭,我將視情況而中途叫停。謝謝!

2008年6月28日


學而篇第一

【原文】
1•1 子曰(1):“學(2)而時習(3)之,不亦說(4)乎?有朋(5)自遠方來,不亦樂(6)乎?人不知(7),而不慍(8),不亦君子(9)乎?”

【注釋】
(1)子:《論語》通篇“子曰”的子,都孔子。子,中國古代對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
(2)學: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3)時習:“時”,時常,“習”,指演習禮、樂;複習詩、書。也指一般的溫習、實習、練習、實踐。
(4)說:讀“月”,同悅,即歡悅、愉快。
(5)有朋:最通常的理解是“有朋友”。但一本作“友朋”。根據舊注,“同門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因此這個“朋”就是指“同窗”,即“同學”。
(6)樂:與“說”,即“悅”有所區別。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於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麽。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
(8)慍:讀“運”,惱怒,怨恨。
(9)君子:《論語》書中的君子,有時指有美德者,有時指有高位者。此處指前者。

【白話】
孔子說:“學習之後又時常加以溫習和練習,不是很令人快樂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嗎?別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這不也是君子風範嗎?”

【英譯】
Confucius said: “Learn something and then review and practise it frequently. it a pleasure? 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afar. Isn’t it a joy? Not being well understood, but I neither complain nor get angry. Isn’t it a gentleman bearing?”

【譯解】
(1) 子:我直譯成“孔子”,即Confucius. 也可不點名道姓地譯成the Master. 點名道姓較正式,不點名道姓較親切。因為這裏是在記述孔子的倫理道德觀,是學術問題,是在為孔子著書立說,采取正式的稱謂較好。
(2)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如果按照原文分成兩句的句式,可以像我這樣譯成兩句話,第一句不妨像我這樣用無主句。如果靈活掌握,還可以譯成一句話:Is it not a pleasure to learn and review and pracitse?或 Is it not pleasant to learn and review and pracitse?

(3)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與上一句相同,既可譯成一句話,也還可譯成兩句話。譯成一句話:Is is not a joy to 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afar? 或Is it not joyful to 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afar?
(4)樂:就是快活,有許多種表達法,其中包括:happy, cheerful, joyful, joyous, merry, gay. 請看例詞例句。祝您新年快樂!I wish you a happy New Year. / 非常快樂very happy, in high delight, as merry as a cricket, as gay as a lark / 他雖然有病,但仍舊是快快活活的。He is cheerful in spite of his illness. / 快樂的場合a joyful occasion, a joyous occasion / 快樂地唱sing with joy, sing of joy. / 上周六我們玩得很快活。We had a pleasant (or good) time last Sunday. / 快樂的假日a delightful holiday, a pleasant holiday. 請注意:happy表示一般的愉快和滿意的感情;cheerful表示愉快和樂觀的情緒;merry和gay著重指歡樂之情見於形色。
(5)習:有兩種理解。一是“溫習”;二是“實習、練習。既可以任選其一,也可以二者兼而有之。我采取兼而有之的譯法。其實“實習、練習”強調的就是“實踐”, 也就是“運用”(apply, application)。不過,寫到此處,我還想對包括我自己在內的傳統理解做一次質疑。提到“時習之”,人們最先想到的意思就是“溫習”,但是“習”究竟是否有“溫習”之義呢?如根據孔子以後“溫故而知新”的說法,似乎沒有“溫習”的意思,否則他不是可以說“習故而知新”嗎?
(6) 風範:即“風度”,means, bearing. 軍人風度,soldierly bearing.


【原文】
1•2 有子(1)曰:“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鮮(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5)。君子務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8)?”

【注釋】
(1)有子:(公元前518~?)姓有,名若,字子若,肥城市人,孔子弟子,曾提出“禮之用,和為貴”等學說,氣質形貌酷似孔子,深受孔門弟子敬重。更有人認為《論語》即出自曾參和有若之手。
(2)孝弟:孝,子女好生侍奉父母;弟,弟弟好生對待兄長。讀音和意義與“悌”(讀“替”)相同。
(3)犯上:犯,冒犯。上,頂頭上司以上的領導人。
(4)鮮:讀“顯”,少的意思。
(5)未之有也:此為“未有之也”的倒裝句型。古漢語句法之一,否定句的賓語若為代詞,一般置於動詞之前。
(6)務本:務,從事,致力於。本,根本。
(7)道:治國做人的基本原則。在中國古代思想裏,道的含義頗多,如另有“天道”的道,顯然是指自然法則。
(8)為人之本:即“為仁之本”,做人的準則。“仁”則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又是倫理道德最高準則。

【白話】
有子說:“在孝敬父母,順從兄長的同時,卻總想觸犯上級,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既不想觸犯上級,卻又想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致力於解決根本問題,根本問題解決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而孝敬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做人的根本!”

【英譯】
You Tzu said: “There are seldom persons who show filial devoution to their parants and obedience to their brothers but offend their superiors at once. And there are abosolute no persons who are not insubordinate to their superiors but like to rebel against their superiors. Gentlemen give all their minds to foundamental affairs. So long as a solid foundation is laid, the principles will come into being which help one administer a country and conduct himself. Showing filial devoution to parants and obedience to borthers is the foundation for a person to conduct himself.”

【譯解】
(1)孝、悌、道這類的概念在《論語》中比比皆是。這裏是開頭,因此如何翻譯成英語,這在全篇來講實際上是個定調問題,隨後的翻譯都應以此為標準,一般不再改動,所以事關重大。這幾個概念詞的英譯,我參照的是江蘇人民出版社《實用漢英詞典》的解釋。
(2)孝:filial devoution, piety.
(3)悌:fraternal devotion. fraternal, 兄弟的,友好的。請看相關詞語。孝順:show filial devotion and obedience / 孝子:1.指孝順的兒子devoted son, dutiful son 2. 為父母戴孝的兒子son in mourning / 孝子賢孫:worthy progeny, 其中的progeny是子孫、後裔 / 孝服、喪服:mourning (dress) / 戴孝:in mourning.
(4)道:我在此處采用“原則”的意思來譯,即principle.
(5)犯上作亂:觸犯上級繼而造反,叫做“犯上作亂”,即insubordination and rebellion.


【原文】
1•3 子曰:“巧言令色(1),鮮(2)仁矣。”

【注釋】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飾於外,務以說人。”本來“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孔子的這句話卻含貶義,與成語“巧言令色”的含義一致。巧言:表麵好聽的虛偽話。令色:色,臉色,表情;令色,指向人討好的表情。整個成語的意思就是用花言巧語和諂媚的神色討好別人。
(2)鮮:讀“顯”,稀少。

【白話】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英譯】
Confucius said: “Talking plausibly with feign amialble looks, people of this sort are scarely benevolent.”

【英譯】
(1)仁:又是一個滿篇俯拾皆是的概念。基本意思是“仁愛,仁慈”,即benevolence, kindness, humanity. 我在這段話中選用了benevolence, 但隨後的段落中,則大量采用humanity. 另請看一些參考例詞例句,不過請注意,其中的“仁”之英譯五花八門,並非都是benevolence, kindness, humanity. 核桃仁walnut kernel, walnut meat / 仁人誌士people with high ideals, man of integrity / 仁兄 my dear friend / 仁義道德 humanity, justice and virtue /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Different people look at a thing in different ways. / 仁政policy of benevolence, good government / 仁至義盡with the utmost patience and magnanimity, with the utmost tolerance and magnanimity, be extremely magnanimous towards a person.

【原文】
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為人謀而不忠(3)乎?與朋友交而不信(4)乎?傳不習乎?”

【注釋】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參,讀“身”,字子輿,生於公元前505年,魯國人,孔子得意門生,以孝子著稱。
(2)省:省,讀“醒”,檢查、察看。
(4)信:誠實,講信用。
(5)傳不習:傳,對老師傳授給自己的知識不複習不實踐。

【白話】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盡力?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可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複習了?”

【英譯】
Zeng Tzu said: “Everyday I examine myself many times. Do I do my best when doing things for others? Am I honest and reliable when associating with friends? Whether do I review and practise what my teachers teach me?

【譯解】
(1)三省:三省有幾種解釋:一是三次檢查;二是從三個方麵檢查;三是多次檢查。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如果從後麵一句話看,正好包括三點,因此才有理由認為“三省”的“三”指的是“三方麵”。不過我采取的是“多次檢查”的意思,因此翻譯成:Everyday I examine myself many times. 或者 I daily examine myself many times. 如果是從三方麵自我檢查,則可以翻譯成:Everyday I examine myself on three points.
(3)忠:對人應當盡心竭力。
(2) 傳不習乎:對“傳”,我采取“複習”和“實踐”二者並用的方法,翻譯成:Whether do I review and practise what my teachers teach me?

【原文】
1•5 子曰:“道(1)千乘之國(2),敬事(3)而言,節用而愛人(4),使民以時(5)。”

【注解】
(1)道:一本作“導”,動詞,治理。
(2)千乘之國:乘,讀“勝”,本為量詞,車輛的“輛數”。但這裏指古代軍隊的基層單位。每乘,根據我下述規模,不妨說是每一個戰鬥連,擁有四匹馬拉的兵車一輛,車上甲士3人,車下步卒72人,後勤人員25人,共計100人。千乘之國,指擁有1,000個戰鬥連,當然也就隻有1,000輛戰車的國家,即諸侯國。春秋時代,戰爭頻仍,所以國家的強弱都用兵車數目作依據。不過在孔子時代,千乘之國已不再是大國。
(3)敬事:敬,最通常的含義指“尊敬”,但“敬業”之說也很普遍,而此時的“敬”則指“勤奮”而言,常說的“兢兢業業”就是這個意思。
(4)愛人:古代“人”的含義有廣義與狹義的區別。廣義的“人”,指一切人;狹義的“人”,僅指士大夫以上各個階層的人。此處的“人”與“民”相對而言,因此其用法為狹義。 這些狹義的人,當時被認為是最聰明,最具才幹的人,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人才。因此,這裏的“愛人”,不妨理解為珍惜人才。
(5)使民以時:時指農時。古代百姓以農業為主,這是說要促使百姓不誤農時,按照節氣耕作與收獲。

【白話】
孔子說:“治理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謹地辦理國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節約開支而又愛惜人才,教百姓不誤農時”。

【英譯】
Confucius said: “When administering a country in possession of a thousand military chariots, you should strictly and cautiously handle the major national affairs, keep your promises, cut down expenses and highly value talented people, and remind farmers not to miss the farming season.”

【譯解】
(1)恪守:scrupulously abide by, adhere faithfully to. 比如:恪守協議scrupulously abide by the agreement / 恪守不渝scrupulously and consistently abide by something, faithfully adhere to something to the end.
(2)信用:credit. 失去信用lose one’s credit / 有信用keep one’s word. 與此相近的如:信義 (good) faith / 講信義in good faith / 不講信義in bad faith, faithless, perficious / 信譽reputation, credit / 有信譽的人a person of reputation / 信譽卓著enjoy high reputation.

【原文】
1•6 子曰:“弟子(1)入(2)則孝,出(3)則弟,謹(4)而信,汎(5)愛眾,而親仁(6),行有餘力(7),則以學文(8)。”

【注釋】
(1)弟子:一般有兩種意義:一是指年幼者;二是指學生。這裏指前者。
(2)入:在家。另指進入父親的居處。《禮記•內則》:“由命士以上,父子皆異宮”。這段話記述了古時父子分居,學習則在外舍的習俗。宮,父親居處。入父宮,指進到父親居處。
(3)出:與“入”相對而言,指外出拜師學習或做事。“出則弟”,其中的“弟”通“悌”,是說要用弟弟善待兄長的態度對待老師或長者。
(4)謹:寡言少語稱之為謹。
(5)汎:讀“飯”,同泛,廣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仁德之人。
(7)行有餘力:指有閑暇時間。
(8)文:古代文獻。主要指詩、書、禮、樂等文化知識。

【白話】
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他們;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做躬行實踐之後,如果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英譯】
Confucius said: “Together with your parants, you should show filial devotion and obedience to them; while out of home, you should obey your teachers. Words and deeds should be cautious. Keep honest and reliable and taciturn. Show universal love to the broad masses and be close to the noble-minded persons. If still having some leeway after earnestly practising what you advocate like this, you should study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try to learn some knowledge.”

【譯解】
(1)弟子:我在這裏翻譯用詞時並沒有糾纏“弟子”究竟是指一般人,還是學生。我個人還是傾向於“學生”,因為是孔子對學生當麵說話。不過我實際上隻用you“你”,這樣可以避免沒有必要的糾纏。至於弟子究竟如何翻譯成英語,則要取決於如何理解。如果從“師徒”關係來理解,“師”,即“師父”,就是master, “徒”,即“徒弟”,就是disciple. 如果從“師生”關係來理解,“師”,即“老師”,就是teacher, “生”,即“學生”,就是student或pupil, 注意,pupil指小學生。

【原文】
1•7 子夏(1)曰:“賢賢(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注釋】
(1)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小44歲,生於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後,他在魏國宣傳孔子的思想主張。
(2)賢賢:第一個“賢”字作動詞用,尊重的意思。賢賢即尊重賢者。
(3)易:有兩種解釋;一是改變的意思,此句即為尊重賢者而改變好色之心;二是輕視的意思,即看重賢德而輕視女色。
(4)致其身:致,意為“獻納”、“盡力”。這是說把生命奉獻給君主。

【白話】
子夏說:“一個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女色為重;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這樣的人,盡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英譯】
Tzu Xia said: “If a person pays much attention to his morality but not to feminine charms, does his best to show filial devotion and ovedience to his parants, serves his lord sparing no sacrifice, keeps honest and reliable when associating with friends, I should definitely say that he has once studied the historical documents even if he himself says he has never touched them.

【譯解】
(1)君:這一稱謂從此開始亮相。究竟這個“君”該用哪個英文詞翻譯,這關係到全篇的行文標準。據我理解,這個“君”當然指一國之主。“君”一般可理解為“國王”或 “皇帝”,即king 或emperor, 但孔子處於春秋戰國時代,那時的所謂國,其實隻是四方割據而成的諸侯國,嚴格地說,算不上真正的國家,因此這樣的“國君”還沒有資格用king 或emperor來稱謂。於是我選用了一個比較緩和的詞,即lord,似乎差強人意。因此在《論語》裏,我對“君”一詞,通篇都用了lord一詞。
(2) 雖曰未學:盡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學什麽,沒有說。翻譯時可以也隨著不說學什麽。但如果較真,那就不妨說學周禮。而“禮”,我會在隨後的文章中詳加說明,因為“禮”也是一個俯拾皆是的概念化詞。這裏不妨先說一種,那就是propiety, 一般用複數。如果這樣,就要說learn propieties. 注意盡量不要用study propieties.

【原文】
1•8 子曰:“君子(1)不重(2)則不威;學則不固(3)。主忠信(4)。無(5)友不如己者(6);過(7)則勿憚(8)改。”

【注釋】
(1)君子:這個詞一直貫穿於本段始終,因此這裏應當有一個斷句::君子,不重則不威。
(2)重:莊重、自持。
(3)學則不固:有兩種解釋:一是作堅固解,與上句相連,不莊重就沒有威嚴,所學也不堅固;二是作“孤陋”解,喻人見聞少,學了就可以不孤陋寡聞。
(4)主忠信:以忠信為主。
(5)無:同“毋”,讀“無”,“不要”的意思。
(6)不如己:一般解釋為不如自己,言外之意,不像自己那麽好。另一種解釋說,“不如己者,不類乎己,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也。”把“如”解釋為“類似”,即和自己類似的人,沒有好壞相比之意。後一種解釋更為符合孔子的原意。
(7)過:過錯、過失。
(8)憚:讀“但”,害怕、畏懼。

【白話】
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可以使人不閉塞;要以忠信為主,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英譯】
Confucius said: “As far as a gentleman is concerned, he cannot become a man of high prestige if he does not behave solemnly. Study can help one avoid ill-imformedness. Do everything according to principle of keeping honest and reliable. Do not make friends with anyone who does not cherish the same ideals and take the same course as you do. So long as there is a mistake, you should not be afraid of correcting it.”

【譯解】
(1)君子:從本節開始,“君子”一詞便極其頻繁地亮相。究竟該用哪個英文詞給它一個確定的說法呢?有幾種選擇,其中包括gentleman, man of noble character, man of integrity. 考慮到行文的簡練,我選擇了gentleman. 請看相關例詞例句。正人君子man of moral integrity / 君子動口不動手。A gentleman uses his tongue, not his fists. 或A man of honor reasons things out, and does not resort to force. / 君子協定gentlemen’s agreement

【原文】
1•9 曾子曰:“慎終(1)追遠(2),民德歸厚矣。”

【注釋】
(1)慎終:人死為終。這裏指父母的去世。舊注曰:“慎終者喪盡其哀”,即,慎重處理父母的喪事,竭盡全力表示悲哀。
(2)追遠:遠指祖先。舊注曰:“追遠者祭盡其敬”,即,追思先祖,千方百計表示崇敬。

【白話】
曾子說:“謹慎地處理父母的喪事,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使老百姓日趨忠厚老實了。”

【英譯】
Zeng Ztu said: “Be cautious to deal with the death of your parants and remember to mourn for your age-old ancestors frequently. If so, you can certainly make people behave honestly.”


【原文】
1•10 子禽(1)問於子貢(2)曰:夫子(3)至於是邦(4)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5)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6)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7)異乎人之求之與?”

【注釋】
(1)子禽:姓陳名亢,字子禽。他是否是孔子的學生,曆來爭議未決。
(2)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國人,比孔子小31歲,孔子的學生,生於公元前520年。子貢善辯,孔子認為他可以做大國的宰相。另據《史記》記載,子貢還曾在衛國經商,以致家財千金,是有名的商業家。
(3)夫子:這是古代的一種敬稱,凡是做過大夫的人都可以榮獲這一稱謂。孔子曾擔任過魯國的司寇,所以他的學生們稱他為“夫子”。後來,因此而沿襲以稱呼老師。《論語》書中所說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學生對他的尊稱。
(4)邦:國家,指當時割據的諸侯國家。
(5)抑:表示選擇的文言連詞,“還是”的意思。
(6)溫、良、恭、儉、讓:溫順、善良、恭敬、儉樸、謙讓。
(7)其諸:語氣詞,大概,或者。

【白話】
子禽問子貢說:“老師到了一個國家,總是要過問這個國家的政事。這種特權是他自己求得呢,還是人家國君主動給他的呢?”子貢說:“老師溫良恭儉讓,所以才得到這樣的特權,但他對這一特權求取的方法,或許與別人的不同吧?”

【英譯】
Tzu Qin asked Tzu Gong: “Whenever our teacher visits a country, he always asks something about its government affairs. Is this sort of privilege aked for by himself or is it given to him by the lord of the country?” Ztu Gong said: “Our teacher is gentle, kind, respectful, simple, frugal and modest, so he can get this sort of privilege. Yet, his way to get this privilege is maybe different with that of others, isn’t it?”

【譯解】
(1) 國家:在本書的翻譯中,“國家”一詞我基本使用的是country, 此詞多從地理概念而言,如從行政概念而言,則為state.
(2) 政事:即政務,government affairs.
(3)溫、良、恭、儉、讓:這五個詞,需要多說幾句的是“溫”。這裏的“溫”指性格的溫順平和,英語中不僅可以用gentle, 還可以用kindly. 再請看例詞例句。性情溫和gentle-natured / 他對老弱的人溫和而又親切。He is kind and gentle to the old and the weak. / 說話語氣溫和speak in a kind tone, skeak in a mild tone / 態度溫和 (have) a kindly manner.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