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愛上博物館——華盛頓特區之旅(3) 軍事

(2007-10-12 13:18:42) 下一個
2006年10月

華盛頓有兩座航空航天館,一個是位於特區的國家航空航天館(National Air and Space Museum), 還有一個就在我們住的Herndon市旁邊,緊鄰華盛頓Dulles國際機場,稱做The National Air and Space Museum's Steven F. Udvar-Hazy Center。由私人捐資修建,用於陳列特區內航空館放不下的新增展品。因為是私立的,所以要收門票,20刀每車,車上多塞幾個人比較劃算:)

我們先去的是位於華盛頓特區的國家航空航天館。館內陳列有自人類發明飛行器以來各個時期的飛機和航天器(不是模型,均為實物),其中最耀眼的明星級展品就算是載著人類首次成功登上月球的飛船阿波羅11了。此外還有諸如第一次完成飛越大西洋航程的飛機,一戰,二站,朝戰當中使用過的飛機,以及顯示冷戰時期美蘇的航天計劃較量的材料,火箭的比拚,宇航員的服裝對比等等。館內還設有一個IMAX(3維)影院,上映一些與航空航天有關的科教片

參觀完畢老公覺得不過癮,說這個航空館是對小孩子進行科普的。聽他這裏的同事講,Dulles機場的那家新館Steven Center非常值得去看看。

比較之下,新的航天館有更多的實物展出,對於成年人,特別是俺家這樣的航空和軍事愛好者來說更具觀賞性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步入展出大廳,躍進你視野的便是一排排、一駕駕各個時期
,各種型號,各類用途的飛行器,或懸吊在頂棚,或陳列在地麵,真正是飛行器的博物館。在這裏你可以看到因安全隱患和耗費燃料過多等問題而被迫退役的協和客機、在二戰中執行轟炸廣島任務投下人類第一顆原子彈的B-29轟炸機(另一架執行轟炸長崎任務的轟炸機陳列在美國空軍博物館)、在朝鮮戰場被擊落的誌願軍米格戰鬥機(機尾上有鮮紅的五星和"八一"字樣,看了心裏不舒服),已退役的F-14戰鬥機,以及不需要燃料的太陽能輕型飛機等等

法航協和客機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投下人類第一顆原子彈的B-29轟炸機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在一間單獨的展廳裏,陳列著一件巨無霸展品,那就是企業號航天飛
機。美國作為 目前世界上唯一擁有航天飛機的國家*先後共研製了6架航天飛機,除了已爆炸和墜毀的挑戰者號和哥倫比亞號,尚存4架。其中在這裏陳列的企業號是試驗用機,從未真正遨遊太空。另外3架分別為發現號(Discovery),亞特蘭帝斯號(Atlantis)和最年輕的、主要執行國際空間站運輸任務的奮進號(Endeavour)。
(*前蘇聯曾經研製並成功發射/回收過一駕航天飛機,另外有4駕研製尚未完成。但隨著前蘇聯的解體它們的使命也戛然而止了。)

企業號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華盛頓特區與弗吉尼亞州一河相隔,河的東北邊是特區
,西南岸便是弗吉尼亞的阿靈頓。有不少首都的機構和建築都坐落在阿靈頓一邊,像著名的國防部五角大樓,葬有建國以來曆次戰爭中為國捐軀的將士和前總統肯尼迪的阿靈頓國家公墓,以及Iwo Jima紀念碑。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聽說Iwo Jima還是因為老公念叨著在中學課本上學過,所以很想去看看
。因為翻譯的問題,開始我並沒搞懂這個Iwo Jima是個什麽東西,到了目的地一看才明白,原來是太平洋戰爭中著名的硫磺島戰役。Iwo Jima是太平洋上的小島硫磺島的日語名稱。Iwo Jima紀念碑(也稱Marine Corps - 美國海軍陸戰隊紀念碑)就是為紀念硫磺島戰役而修建的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紀念碑的碑身是6位美軍戰士在奮力豎起一麵美國國旗
。紀念碑的原形來自一張隨軍記者拍下的珍貴照片,該片曾獲普利策新聞獎。硫磺島戰役從1945年2月16日一直打到3月26日,最終以美軍從守島日軍手裏奪下硫磺島結束。硫磺島戰役極其慘烈,到戰爭結束時,負隅頑抗的日本守軍22000人中隻有1083生還,而進攻的美軍官兵損失達26000人。這張珍貴的照片正是紀錄了在戰鬥期間,一隻美軍部隊占領了島上的一個製高點後為激勵島上其他作戰美軍士兵,6名戰士奮力豎起一麵巨大的美國國旗的情景。6位戰士中的3位在之後的硫磺島戰役中犧牲,可想戰鬥的慘烈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我們來到Iwo Jima紀念碑時暮色已濃,但前來憑吊的人卻絡繹不絕
。真是要感謝那位舍生忘死的隨軍記者紀錄了這珍貴、生動的曆史一刻,更感謝那些獻出年輕生命的戰士,沒有他們當年的付出,就沒有我們今天的生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