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骨柔情

浪跡天涯,追月尋夢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美國在衰落嗎?(轉)

(2010-03-12 21:53:29) 下一個
美國在衰落嗎?

不論是美元的霸主地位,還是美國在當今世界的話語權,都來自於美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綜合實力。不少人相信,物極必反,盛極必衰;美國已經盛極了,在一定時期後,它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當下華爾街引發金融海嘯,人們不禁把美國比作羅馬、大英帝國,衰亡論甚囂塵上。

未來的美國,是逐步衰落,還是走出困境,仍能占據世界舞台的中心呢?對此,我們必須有一個清醒而明智的估計,才能正確認識和把握這場劃時代的世界貨幣體係改革中美國可能發揮的影響和作用。

兩千多年前,地中海亞平寧半島上建國的羅馬帝國,文治武功,登峰造極,打敗了迦太基,占領了埃及、希臘、西班牙……進入全盛時期,“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世界步入近代史以來,曾經雄霸世界的西班牙,幾乎是整個西半球的主人;英國奪霸後,維多利亞女王時代國力達到巔峰,世界24個時區都有英國的殖民地,號稱 “日不落帝國”,如今都已日落西山。其衰敗曆史,很容易使人聯想到目前的美國。

如果我們有心以史為鑒,就不能隻是表麵化地簡單類比而已,應該多問幾個為什麽。

自古以來,一切強權的沒落,大體上不外三種類型:

(1). 強權建立在原始叢林法則倚強淩弱、暴力占先的脆弱基礎之上,在暴力對比不斷消長變化中,很容易被以暴易暴,取而代之。

(2). 強權雖有牢固的政治基礎,但因統治階層擁有不受製衡的絕對權力,不可避免地產生絕對腐化(英國阿克頓爵士的“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的腐敗”這句話已經成為政治常識),逐漸喪失與時俱進的革新能力,走上腐朽衰敗的不歸路。

(3). 強權過多依靠征服和掠奪海外殖民地等外生性條件,缺乏豐富的資源和廣闊的國內市場等內生性要素的支持,自我調整能力和抗風險能力薄弱,無力因應外部條件的變化。


美國的強盛,不屬於上述任一種類型;其主要特點有三:


1. 非暴力的自由貿易型全球化擴張

美國是“後暴力時代”的主導者,在一百多年前即提出了“門戶開放”政策;它的強盛並非建立在對外武力擴張之上,更多是借助全球化的進程,主要通過自由貿易和互惠互利的原則,經由跨國公司進行現代性網狀的資源整合,獲得更為可靠和長久的利益。

美國擁有人類史上最強大的軍力,海外有駐軍基地,卻基本上沒有殖民地。

這種無形的、分散的資源利用和經濟擴張方式,與傳統的殖民帝國有天壤之別。航空母艦開不到的地方,麥當勞和可口可樂早就到了。在基礎資源領域,美國的埃克森、美孚等,控製了全球石油的流動。在大眾產業領域,微軟,IBM、可口可樂、麥當勞、通用汽車、福特汽車等,風靡全球。在下遊產業鏈,沃爾瑪成為全球數十萬家供應商的銷售商,以及全球上億消費者的提供商。而美國,則似乎是一個超級沃爾瑪:它本身並不擁有所有資源,卻是各種資源的聚匯之地。這是以前的世界性霸主無法比擬的。

美國的國際經濟地位的確立和提升不僅通過貨物貿易,而且還通過服務貿易來實現。美國在服務貿易中,除了旅遊、文化娛樂、政府服務和一般民間服務貿易有很強的競爭力外,在專業性服務貿易領域,包括金融、谘詢、網絡、建築、信息服務、專利使用(技術貿易)等主要方麵,多處於國際絕對領先地位。

在全球500強中,美國企業約占一半。在全球化浪潮中,市場自由度的提高,使這些世界性巨頭全球性資源整合能力日益增強。


2. 強盛的基礎在於精神文明和相應的製度

在國家與企業的背後,有上帝的身影,亦即價值觀與文化的力量。正如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教授約瑟夫•諾伊所言,美國的強盛,不僅在於硬實力,也在於軟實力(Soft Power)。最近提出的說法叫“巧實力”(Smart Power)。

德國著名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剖析了16世紀宗教改革給西方帶來巨變的深層原因。宗教改革、新教崛起,使得基督教本來的人本主義世俗化精神,在經曆了黑暗時期羅馬教會的反人性扭曲變形之後,正本清源,跟上了時代進步的需要,早期的正統入世觀念——“道成肉身”主義獲得了新的生命。

西方的基督教文化,特別是最富革新精神的新教文化,穿越漫漫荊棘,衝破重重業障,曲折反複之中,推動“利他之心”(愛心,道德濫觴)與“利己之心”(私心,進取動力)“兩心調諧”,造就了一種有利於人類創造力循正道順暢發揮,總體而言趨於積極向上、發展進步的社會環境。人類由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由專製政治萌生民主法治體製,基督教文化統率意識形態,潛移默化,撥亂反正,循循善誘,功莫大焉。

英國的北美殖民地,初期移民固以新教徒中篤信加爾文教義的清教徒為主體,18世紀初又興起了一場以宣揚加爾文宗(Calvinism)為特色,稱為大覺醒(The Great Awakening)的基督教複興運動,40年代達到高潮;美國獨立革命成功後的90年代又再次出現了類似的複興運動,稱為第二次大覺醒。所謂 WASP(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即白種盎格魯-撒克遜新教徒,成為初期支配美國社會主流的上層群體。由此不難看出日後美國發展青出於藍尤勝於藍的深層社會文化基礎淵源。

美國社會“心態文化”方麵的特點,決定了它的利己追求方式,可以揚棄慣常的獸性叢林法則,不必沿襲弱肉強食的掠奪手段,轉而通過利己與利他的優化調諧,為自己提供更為可靠的安全保障和最為充分的發展機會。

在商業領域,一個企業要贏得全球性的尊敬,在企業責任、道德倫理、社會公益、造福公眾等方麵,都需要作出表率。美國商業巨頭能夠突破國家限製,被廣泛地接受和推崇,就在於它們體現了一種出於利己動機,但善於推己及人的公司文化。正如福特公司的創始人老福特所言,偉大的企業不僅提供好的產品和服務,還應該讓身邊的社會更加美好。商業必須“流著道德的血液”。

美國已經建立了成熟完備的法律製度體係,包括相當完善的社會保險、福利、救助和社會保障體係,基本上大事小事有章可循,以維持社會在穩定運行中持續發展進步。但是與生俱來的“原罪”,不僅導致社會問題叢生,尤其嚴重的是政府決策可能嚴重失誤,危及國家和世界大局。可以慶幸的是,“權力製衡”提供了人類世界最可信賴的糾錯機製。

美式政治決策體製的“權力製衡”功能,賦予了大體上“當然”符合優化決策原理---“中庸之道”運行的特性。美國立國所本的“自由、平等”精神,不是建立在絕對平等或是極端自由主義的基礎上;它用法治(憲政)限製極端民主之害,也用民主製度限製極端自由主義之害,造成一種萬變不離其“中”(中庸)的優化決策機製。即便決策人物壓根兒沒有領教過“中庸之道”經典理論,甚至當事人思想失之偏激,這種體製仍然可能提供整體決策收斂得“中”的必然性。

鄧小平曾經指出:“斯大林嚴重破壞社會主義法製,毛澤東同誌就說過,這樣的事件在英、法、美這樣的西方國家不可能發生。他雖然認識到這一點,但是由於沒有在實際上解決領導製度問題和其他一些原因,仍然導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這個教訓是極其深刻的。”(《黨和國領導製度的改革》,1980年8月18 日)

英、法、美這些西方國家的政治家特別高明嗎?非也。關鍵在於這些國家的“權力製衡”設計,形成了一種不斷求“中”的決策機製,盡管難免走彎路,犯錯誤,但這種機製具有的良性反饋調整能力,比較容易及時發現和製止錯誤傾向,進行優化選擇和自我完善。

這種製度與“絕對權力”反其道而行之,不至於墮入“絕對腐化”或“體製性腐敗”的窠臼,卻有強大的撥亂反正能力。曆史實踐顯示,美國在發展長程中不免犯錯,但每次走出錯誤後總是變得更加強大。

批評是優化決策的智慧源泉。美國具有自由開放的傳統,是世界上最富決策透明度和資訊自由的國家。批評美國的根據絕大部分來自美國自己的報道,美國經常坦然麵對各種交相指責,包括誠意忠言和不負責任甚至別有用心的攻擊。

現任第44屆總統奧巴馬上台後,決意與上屆布什政府的“單邊主義”劃清界限,展開“巧實力”外交和合作外交。

美國小布什政府的單邊主義在曆經八年之後已經走到了盡頭。布什所倡導的新保守主義,不是使全世界秩序更穩定了,而是更加混亂,美國在全球的領導地位不是提升了,而是極大下降了。更有甚者,以美國實力為保證的美元霸權,在缺乏自律的情況下,為全球的外交、經濟、金融發展造成了巨大的不確定性,以至引發史無前例的本輪金融海嘯。外力可以影響美國的政策方向,但主要依賴於美國自身的認識和自身實現的改變——還是那句話,“解鈴還需係鈴人”。


3. 強盛的核心秘密是科技創新能力優勢

評估影響一個社會先進或落後的因素,包括政治體製、經濟結構和文化背景,無論如何推崇其合理性,總要有利於科技創新,才有進步意義和存在價值。如果不足以引領科技創新,“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的優越性,也就成為空話和笑柄了。

“兩心調諧”型心態文化以及“權力製衡”型社會政治製度,造成一種十分有利於人類天賦靈性創造能力循正道順暢發揮的大環境。由此孕育、煥發的強大創新和研發能力是保持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提升國家和企業競爭力的關鍵要素。

美國成為當今世界唯一超級強權的根本原因在於旺盛的創造力。美國維持先進地位的核心秘密在於擁有史無前例、首屈一指的科技創新能力。人們可以從各個方麵探討美國成功和強大的原因, 但一切都要落實到科技創新這個標的之上,方才言之成理。

從某種意義上講,一個國家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情況可以反映這個國家科技創新的能力和水平。

榮膺諾貝爾科學獎的應是卓有成就的傑出科學家。美國在20世紀前10年(1901—1910年)隻有一名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其餘35人都在歐洲。二戰前(1901—1939年)美國共有13人獲獎,占總得獎人數(129人)的10%,遠低於德國(34人, 26%)和英國(22人,17%)。但二戰後的四十五年間(1943—1997年),美國有170人獲獎,占全部320人的53%,大大超過了英國(42 人,13%)和德國(28人,9%)。到那時為止,美國占到了全部諾貝爾科學獎的41%。

最近幾年,美國得獎人數都超過了當年總數的一半,例如1997年時,美國在得獎者(7人)中占了57%(4人)。在2003年的諾貝爾科學獎得主(9位)中,美國占了67%(6位)。

1983年的諾貝爾科學獎被美國科學家包攬。200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和經濟學獎得主的10人中就有7人來自美國,2005年的1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則有一半是美國人。2006年的諾貝爾三大科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再次全部被美國學者收入囊中。

應當說,世界上任何不帶政治偏見的人都不會否認上述顯赫事實及其非凡意義。有人懷疑諾貝爾獎評審的公正性,例如文學獎、和平獎和經濟學獎不免語言偏向和政治傾向性,但科學成果惠及全人類,不隸屬於某個階級或集團。也有人認為評審委員會對美國情有獨鍾,但諾獎隻是授予個人或非政府組織,而不是國家;評審委員會沒有任何需要求助於這些人和組織。

美國在高科技、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幾乎所有高端領域穩居世界領先地位,高等教育和科研開發具有非常強大的國際競爭力,勞動生產率(productivity)增長率全球首屈一指,構成了維持生產力長期持續增長的可靠基礎。

先進科技成就必定要落實到生產力進步之上,並與各種影響因素綜合反映為生產人員整體工作效能的改善,亦即勞動生產率指標的進步,才有實際的價值。

勞動生產率常被簡稱為生產率或生產力。按美國勞動部勞動統計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的定義,生產率用來描述生產占用勞動時間和實際出力(產值)之間的關係,顯示單位工作時間提供產品和服務的總量。一個國家的生產率的變化反映了科技、投資、開工率、資金、能源和材料的利用率,組織、管理水平以及勞力素質和積極性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其中,科技進步是最主要也是最活躍的因素。

美國勞動生產率統計分為產業、非農業產業、製造業、耐用品製造業、非耐用品製造業和非金融業等多項指數,其中非農業產業勞動生產率指標通常被認為最富代表性;它不包括政府、非營利機構、私人家庭雇傭人員和自由房屋出租等收入。

2007年6月5日,日本內閣府發表關於全球經濟形勢的報告《世界經濟的潮流•2007年春》稱,勞動生產率是決定一國經濟是否具有未來成長性的關鍵,如果把美國2005年的勞動生產率水平量化為100的話,日本同期的勞動生產率水平隻有71.1,而德國、法國等歐洲11國的水平也隻停留在88.1。

該報告說,其他發達國家與美國在勞動生產率方麵的差距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時本來出現過縮小趨勢,而到現在差距又越拉越大,其主要原因就是美國勞動生產率呈現出加速上升的態勢。

據該報告發表的數據,1990年至1995年,美國全行業的勞動生產率年均上升1.2%,而1995年至2000年年均上升2.1%,到2000年至 2004年時,美國勞動生產率的年均提高幅度更是達到2.8%。

當今金融危機席卷全球之際,美國勞工部在2009年5月7日公布,作為衡量生產效率的指標,第一季度美國非農生產力意外加速,比上季度的增長年率達 2.2%,去年第四季度該指標增長年率為1.8%。

瑞士洛桑的IMD商學院今年5月20日公布的《2009世界競爭力年鑒》(2009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基於對經濟產出、政府、企業效率、技術及基礎設施等329項指標的詳細分析,將世界57個經濟體進行排名,以推論誰會在21世紀的經濟競爭中取得最大成功。其結論是,全球金融危機似乎將經濟實力從嚴重受創的西方國家如美國和英國,轉向了現金充足的新興經濟體如印度和中國;但是,盡管目前西方國家舉步維艱,當經濟增長複蘇時,經濟實力很可能會轉回這裏。為什麽呢?縱觀全世界的國家,發達國家仍然擁有相對先進的基礎經濟競爭力——無論是基於基礎設施和教育係統的質量,還是基於商業法律和管理製度的結合。其中,美國擁有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係統、巨大而多樣化的經濟、完善的基礎設施,仍然是世界最大的經濟引擎和國外直接投資的首選目的地。

在該報告中連續16年高居榜首的是美國,2008年它的領先地位仍然沒有改變。

美國能保住第一的地位嗎?IMD的全球競爭力中心主任賈雷利(Stephane Garelli)認為,在可預見的未來是這樣的,盡管經濟形勢嚴峻,失業率上升,政府幹預金融市場,但“你永遠不能低估美國自我改造的能力”。

除了上述幾方麵根本性的原因,美國還擁有幅員、氣候、曆史、地理和資源等多方麵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支持其持續發展並維持全球領先的霸主地位。

美國資源儲備豐富,自然資源如土地、石油、煤、森林等的使用和開采率還不到20%。即便是全球各國都對抗美國,其國內資源完全可以滿足其經濟運行的需要,隻是利益方麵會受到影響。

在全球發達國家和主要新興經濟體普遍人口老齡化之際,美國作為大量接受移民的國家,人口出生率高,居民人數穩定增長,既不會年輕化也不會老齡化。其移民政策和工作、學習環境,吸引全世界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因此,美國還將長期占有明顯的人力資源優勢。

可以見得,美國不同於曆史上過去的世界霸主,老黃曆的興衰規律套用不上。換言之,如果美國的上述強盛原因沒有消失,可信本輪金融危機帶來的前景不是衰敗,恰恰相反,卻可能是新一輪大規模良性轉化的開始。

文章出自:http://bbs.news.163.com/bbs/zhongmei/167129428.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