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描淡寫-小客廳

“芝蘭生於幽林,不以無人而不芬。”輕描,淡寫,用文字來嚐試一種審美。 (^.*)
正文

淩波阿蠻VS暗香梅妃(^&*) (圖)

(2005-12-07 03:18:00) 下一個

一提唐太宗身邊的女人,總是一想就想到了"楊貴妃".其實,李隆基是個很有意思的皇帝,跟南唐二後主(詩文)及明代的"崇幀(書法)皇帝,都算曆史上比較風雅的皇帝,品位也極好.且不評他們江山坐得如何,論才氣,還是有點道行的.關於唐太宗,他精通音律,最古代的宮廷戲班"教坊"就是他在宮廷中設立的(以前的戲班子都是政府機構呢,隻有皇帝才能看呢),種了很多梨樹,以後又把戲曲屆稱為"梨園",他整天這裏恒舞酣歌,尋歡作樂,也惹得很多女人們因他而爭風吃醋,起起落落.他看上的女人,大多是多才多藝的,愛屋及烏,這也可能是他評價美女的一個標準,除了楊貴妃和他的千古愛情故事,還有梅妃和小蠻____二人通樂器,善歌舞,不可多得的美才女.但是,美女的鬥爭自古以來都是殘酷的,寵愛或追捧這個東西也是最迷惑人也最靠不住的,最終大都落入了紅顏薄命的俗套.:) 一.淩波阿蠻 唐玄宗李隆基是個歌舞行家,他當皇帝期間,為了適應其歌舞作樂的生活需要,宮廷樂舞機構教坊迅速擴大,樂舞藝人多達數萬人,其中名家雲集,高手如林,他們精湛的演技,傑出的藝術活動,激起了當時傾國士女如潮如狂般的熱情。   在宮廷中有個樂舞技藝最傑出的女子叫謝阿蠻,為一時之秀,蜚聲藝壇。她因表演《淩波曲》一舞而出名,成為宮中最受寵愛的舞伎。據說,謝阿蠻雖名在樂籍中,卻於內侍省列冊,享受有正五品俸酬,是個極為特殊的人物。   謝阿蠻是陝西臨潼縣東北新豐人,從小就入外教坊習舞,以色藝俱全選入內教坊,又得名師傳授。後因唐玄宗夢作《淩波曲》,謝阿蠻為之配舞,從此名振宮中。   宋代王灼《碧雞漫誌》卷四“淩波神”條引《開元天寶造事》、《楊妃外傳》記載,介紹了《淩波曲》的由來,《開元天寶遺事》雲:   帝在東都,夢一女子高髻廣裳,拜而言曰:“妾淩波池中龍女,久護宮苑。陛下知音,乞賜一曲。”帝為作《淩波曲》奏之池上,神出波間。   《楊妃外傳》亦雲:   上夢豔女梳交心髻,大袖寬衣,曰:“妾是陛下淩波池中龍女,衛宮護駕實有功。陛下洞曉《鈞天》之音,乞賜一曲。”夢中為鼓胡琴,作《淩波曲》。後於淩波池奏新曲,池中波濤湧起,有神女出池心,乃夢中所見女子,因立廟池上,歲祀之。   這記載充滿神話色彩,說唐玄宗在洛陽夢見淩波池中龍女請求賜曲,唐玄宗以胡琴奏《淩波曲》,醒而記之,令樂工排練。撩開神秘的紗幕,可看到這樣一個事實,精通音樂的唐玄宗作有《淩波曲》,人們視天子為神,故附會出以上的神話傳說。 唐玄宗令宮中著名樂工演奏《淩波曲》,以供他和寵妃楊玉環欣賞,著名樂工馬仙期奏告,謝阿蠻新學成一套舞,可配《淩波曲》。於是,讓謝阿蠻表演《淩波曲》,頗得唐玄宗和楊貴妃喜愛。   據宋代樂史《楊太真外傳》載,唐玄宗曾在清元小殿舉行表演會,讓謝阿蠻演出《淩波曲》,為其伴奏的均為高手,寧王(唐玄宗的哥哥李憲)吹玉笛,唐玄宗親自打被稱為“八音之領袖”的羯鼓,楊貴妃玉指彈琵琶。馬仙期(宮中樂工)擊方響,李龜年(宮中樂工)吹觱篥,張野狐(宮中樂工)彈箜篌,賀懷智(宮中樂工)拍板,這些傑出的演奏家組成的樂隊,演奏技藝和水平可想而知了。   謝阿蠻在美妙的仙樂聲中,飄然登場,表演獨舞,柔軟的舞姿,輕盈的舞態,似空中浮雲,又似晴蜒點水,表現龍宮中的仙女在波濤上飄來舞去,真可謂“淩波微步襪生塵,誰見當時窈窕身”?唐玄宗看了為之大樂,善舞的楊貴妃也稱讚不已,撩起自己的袖子,褪下手臂上金粟裝臂環,贈給謝阿蠻作為紀念。唐代鄭處晦《明皇雜錄》也曾這樣寫道:女伶謝阿蠻善舞《淩波曲》,出入宮中及諸姨宅。妃子待之甚厚,賜以金粟裝臂環。從中可見謝阿蠻因技藝精湛而在宮中受寵的地位。   經過安史之亂以後,宮中許多樂舞藝人流落民間。唐肅宗李亨乾元元年(758年),當了太上皇的李隆基,派高力士到民間尋找宮中樂舞藝人,像張野狐、謝阿蠻等人又回到宮中。   李隆基在望京樓下,先令張野狐奏《雨霖鈴》,李隆基四顧淒涼,不覺流涕;又令謝阿蠻舞《淩波曲》,一曲舞罷,謝阿蠻把當年楊貴妃贈給她的金粟裝臂環給李隆基看,李隆基睹物思人,淒然垂涕曰:“聯今再睹之,益興悲念矣!”唐代詩人鄭嵎於唐文宗李昂開成年中,尋訪搜集宮中軼事,詠有《津陽門詩並序》長句七言詩,其中有“迎娘歌喉玉**筱,蠻兒舞帶金葳蕤”之句,並自注雲:“迎娘、蠻兒乃梨園弟子之名聞者。”任半塘《唐戲弄》第七章《演員》“初盛中唐優伶”一節中,注鄭朗此詩句中蠻兒為謝阿蠻。未雲所據,亦尚待考。   謝阿蠻因為擅長舞蹈而入宮廷,並在官廷中享有盛名,日本作家南宮博考據事實寫有《楊貴妃》,其中謝阿蠻作為主要人物出現;在《楊貴妃外傳》中,則是寫楊貴妃馬嵬被縊後,死而複活,在舞女謝阿蠻、樂師馬仙期等人掩護下東渡日本,對謝阿蠻有生動形象的描寫。在戲曲舞台上,也出現謝阿蠻形象,越劇、徽劇均有按《楊貴妃外傳》而重新創作的劇目上演,使人得以有機會,從舞台上看到謝阿蠻表演《淩波曲》的舞姿,1200多年前唐宮中傑出的舞蹈藝人謝阿蠻的形象藝術地再現於今日的戲曲舞台上,令人追尋到謝阿蠻舞蹈藝術生涯的蹤跡。 二.暗香梅妃 唐玄宗李隆基的寵妃江采蘋淡裝雅服,姿態明秀,風韻神采,無可描畫,她精通詩文,自比東晉才女謝道韞,尤擅長舞蹈,表演《驚鴻舞》頗負盛名,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讚賞推崇。   傳為唐代曹鄴所作的《梅妃傳》記載江采蘋最詳細。梅妃姓江名采蘋,莆田(今福建莆田縣)人、父江仲遜,世代為醫。江采蘋聰明過人,9歲時就能誦讀《詩經》中《周南》、《召南》等詩篇,並對父親雲:“我雖女子,期以此為誌。”江仲遜便以《詩經·召南》裏《采蘋》一詩的題目為女兒名字,表示對女兒的期望。   唐玄宗開元中(713—741年),太監高力士出使到福建、廣東一帶,見到豐神楚楚、秀骨姍姍的江采蘋,就收她選入宮中服侍唐玄宗,大受寵幸,唐玄宗自得江采蘋,視宮中粉黛如塵土。江采蘋癖愛梅花,所居之處遍植梅樹,每當梅花盛開時,賞花戀花,留連忘返,唐玄宗戲名曰梅妃。梅妃不僅以美貌受寵,更以表演《驚鴻舞》得到樂舞行家唐玄宗的專寵。唐玄宗曾當著諸王麵稱讚梅妃“吹白玉笛,作《驚鴻舞》,一座光輝”。   據王克芬《梅妃與<驚鴻舞>》一文考證,《驚鴻舞》可能有描繪鴻雁飛翔的動作和姿態,這種模擬飛禽的舞蹈,在我國有深遠的傳統,相傳原始社會時期的“鳳凰來儀,百獸率舞”中的“鳳凰來儀”,當是人模擬鳥類動作的舞蹈;戰國青銅器上有人扮鳥形的舞蹈圖像;漢代百戲中有扮大雀而舞的記載;漢畫像石中也有人扮鳥形舞蹈的畫麵,這些舞蹈大都穿著笨重的鳥形服飾道具,舞蹈起來很不方便。而梅妃的《驚鴻舞》可能著重於用寫意手法,通過舞蹈動作表現鴻雁在空中翱翔的優美形象。 唐代詩人劉禹錫《泰娘歌並引》詩中,描寫歌舞伎泰娘雲:   “長鬢如雲衣似霧,錦茵羅薦承輕步。   舞學驚鴻水榭春,歌傳上客蘭堂暮。”看來《驚鴻舞》在當時廣為流傳。唐代人常以“驚鴻”來形容舞態優美輕盈,作為舞蹈美的審美特征。唐代詩人李群玉《長沙九日登東樓觀舞》詩雲:   “南國有佳人,輕盈綠腰舞……翩如蘭苕翠,婉如遊龍舉……慢態不能窮,繁姿曲向終。低回蓮破浪,淩亂雪縈風。墜耳時流盼,修據欲溯空,唯愁提不住,飛去逐驚鴻。”由此觀之,《驚鴻舞》一定是極富優美韻味的舞蹈,舞姿的輕盈、飄逸、柔美、自如,人們可以想像而知。明代裘昌今《太真全史》卷首有幅木刻插圖,題為《驚鴻舞》,描繪梅妃身穿長袖舞衣,長裙曳地,肩披長巾,正在做縱身飛舞動作,猶如驚飛的鴻雁,這就是明代畫家想象中的《驚鴻舞》。   梅妃的境遇也十分不幸。唐玄宗奪媳楊玉環入宮封貴妃,梅妃成了楊貴妃的情敵,柔和善良的梅妃遠非楊貴妃的對手,漸漸失寵,又被楊貴妃設法貶入冷宮上陽東宮,曾作《東樓賦》以抒心中哀怨。唐玄宗偶於興慶宮中花萼樓思念梅妃,派人悄悄送給梅妃貢珠一解,梅妃吟詩辭謝,《謝賜珍珠》詩雲:   桂葉雙眉久不描,殘妝和淚汙紅綃。長門盡日無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唐玄宗讀後悵然不樂,令樂府為詩譜上新曲,曲名叫《一斛珠》。這首詩曾由歌德從英譯本譯為德文、發表在《藝術與古代》雜誌上,是中國古詩最早譯為德文的一首。安祿山叛亂,長安城陷,梅妃死於亂兵之手。唐玄宗自蜀歸長安後,求得梅妃畫像,並親題七絕一首。後來在溫泉池畔梅樹下發現梅妃屍體,脅下有刀痕,唐玄宗以妃禮改葬。一代麗人才女的不幸遭遇,得到人們的深深同情。   有關梅妃事跡還見於宋代莆田人李俊市《莆陽比事》、宋代詩人劉克莊亦有詠《梅妃》詩,明代烏程人吳世美根據《梅妃傳》創作有《驚鴻記》傳奇,因劇中寫梅妃作《驚鴻舞》,故名《驚鴻記》,明清兩代關於隋唐的一些曆史小說如《隋唐演義》等均有梅妃故事,清代戲曲家洪升《長生殿》也寫到梅妃,蔡東落《唐史演義》寫梅妃故事時依據曹鄴的《梅妃傳》,今日京劇舞台上有《梅妃》一劇,《中國名人名勝大辭典》,收梅妃作為曆史名人載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梅花小鹿 回複 悄悄話
(^&*)好象就是那個南宋的宋徽宗趙佶,泡李師師的那個風流皇帝.謝謝流星.:)

不好意思.....沒拿準就瞎說,吃爆米花兒吧,賄賂賄賂,嘻嘻!@#$#^%$^%*&^*

靜止的流星 回複 悄悄話 愛好書畫的是宋徽宗,字畫皆優。
他的字自成一體,被稱為瘦金體,挺勁有力,非常難學。他的字體據說和他用的筆有關,紫毫外罩羊毫,所以鋒利骨柔。
他也寫過草書千字文,我有這本貼,屬於狂草類,沒敢照著練。
宋徽宗也喜歡畫畫,且作品頗豐,因為是帝王之作,所以保存得相對也比較好,注冊在錄的古畫中,他的作品也可算是多的了。
梅花小鹿 回複 悄悄話
(*^.^*)不好意思,臉都紅了.嘿嘿.我記得很久以前聽一個課,老師好象特意提了一下風流天子崇幀皇帝愛好書法的,記不清了,可是我查了一下網上,好象沒什麽記載的.GG先別信我,因為我不敢負責任(^&*),我再找找資料,看看是不是,如果能確定再告訴你,好不好?

另外,我覺得我們很多中國人認識我們的曆史和文化,大都是通過電視呀報刊呀網絡呀很通俗的媒體知道的,也有通過教科書的.可是那上麵的很多故事大都出於商業目的,加了很多演繹的成分,賺點眼球兒,還有的張冠李戴呢,太多水分.所以,我一般看電視呀報刊呀什麽的,都當故事看.還是試著看一些有翻譯或注釋的原典籍或比較專業的書比較好玩.現在的很多媒體很多作者,都不怎麽負責任的,有的簡直是胡說八道.

我一般看媒體上的內容,就是看個熱鬧或趣味,可信的東西少,水分一擠一大把____很多都是怎麽煽情怎麽編,不能當真正的曆史或很正宗的文化來看的.
多倫多的秋天 回複 悄悄話
以前不知道崇禎皇帝愛好書法,前一段時間看“江山風雨情”,劇中也沒提到。淩波阿蠻VS暗香梅妃的故事準備以後再看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