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離巴木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正文

中國礦業公司造成澳大利亞海軍缺員危機(不少圖)

(2008-03-18 20:16:14) 下一個

目前澳海軍潛艇艇員缺編率高達37%,創下曆史紀錄。缺編最嚴重的是6艘“柯林斯”常規動力潛艇




駐伊拉克作戰的澳大利亞狙擊手



手持AUG步槍的澳大利亞海軍士兵射擊訓練



澳大利亞海軍陸戰隊員作戰演練



澳大利亞海軍阿德萊德級護衛艦航行中



澳大利亞海軍柯林斯級常規動力潛艇



澳大利亞海軍護衛艦發射導彈



駐阿澳大利亞士兵用AUG突擊步槍作戰



英國《金融時報》3月11日發表了一篇彼得·史密斯撰寫的文章,題為《澳大利亞海員轉投礦業》。文章說,中國對礦物的需求引發了澳大利亞海軍的一場危機,一些熟練技師被蓬勃發展的采礦業吸引,澳大利亞海軍的潛艇部隊正麵臨嚴重的人員短缺問題。

  澳大利亞潛艇部隊缺編,為何會同中國扯上關係?事情要從澳大利亞當地媒體的一則報道說起。

  潛艇人員缺編近四成

  3月10日,澳大利亞國防部長喬爾·菲茨吉本在接受《澳大利亞人》報采訪時承認,人手和技能短缺可能是澳大利亞軍方麵臨的最大挑戰。“當然,海軍受到的打擊最嚴重,留人和征兵都陷入了真正的危機。”

  據介紹,目前澳海軍潛艇艇員缺編率高達37%,創下曆史紀錄,缺編最嚴重的是6艘“柯林斯”(3300噸)常規動力潛艇。每艘“柯林斯”潛艇需要45名官兵才能正常運行,其中半數是熟練操作精密儀器的專業技師,但眼下隻剩3艘能隨時投入作戰行動,另外3艘潛艇因艇員不足,隻能在母港閑置。此外,遠航中的潛艇也不得不再三減少航海日程。

  盡管澳國防部說,缺編還不至於影響作戰行動,但一些海軍專家擔心,人員短缺影響潛艇的作戰訓練。而且在軍事危機爆發時,僅僅靠3艘能夠勉強開動的潛艇並不足以應付突發事件。

  當年負責引進“柯林斯”潛艇編隊的澳大利亞前國防部長金·比茲利說,至少需要4艘潛艇人員滿編,才可隨時投入作戰,理想情況是6艘潛艇滿編。他說,澳政府現在麵臨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維持並不斷補充潛艇部隊兵源。

  高薪讓艇員紛紛跳槽

  澳大利亞礦產資源豐富。近年來,隨著海外需求的增加,澳大利亞采礦業,尤其是西部的采礦業更是蓬勃發展。菲茨吉本部長說,礦產開采業與潛艇作業碰巧有不少共通的基本技能,如對某些精密儀器的操作等。他說,現在的情況是,每到給士兵發薪的日子,總會有礦業公司的獵頭,在位於澳大利亞西海岸的斯特林海軍基地周圍轉悠,拉攏技術人員為他們工作。

  其實,眼下澳海軍已經為潛艇官兵開出了超過8萬澳元(約合52萬元人民幣)的年薪,是海軍各軍種最高的,但許多官兵仍然難抵礦業公司13萬澳元年薪的誘惑,紛紛脫下軍裝轉投礦業公司旗下。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艇員接受采訪時說:“我們正在變成幽靈部隊,人員不斷流失。”

  今年53歲的威廉·瓦斯利曾經在澳皇家海軍潛艇部隊服役20年,先後在3艘“柯林斯”潛艇上服過役,遊遍整個亞太地區。他於1994年初轉行到采礦業,起初在西部礦業公司當保安,現在是世界上最大的金礦公司“國際和諧”的一名經理。自從離開海軍以後,瓦斯利還招募了另外4名潛艇艇員。他說,現在隻要有空缺,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到潛艇部隊招人,“因為我相信潛艇士兵的素質以及他們給本行業帶來的技術”。

  澳國防預算捉襟見肘

  澳大利亞反對黨領袖、前國防部長布倫丹·納爾遜說,造成海軍缺編問題的主要原因在於薪酬不具競爭力。他說:“如果你是潛艇上的一名工程師,一年拿8萬澳元,你有3個孩子要養。如果有人到基地門口來,願意付給你13萬澳元去開卡車……你會怎麽做?”他要求提高部隊薪酬。

  不過,菲茨吉本部長說,在薪酬問題上海軍沒法與礦業公司競爭。深層次原因便是澳大利亞國防預算正日益捉襟見肘。自2007年年底陸克文領導的工黨上台執政以來,便大刀闊斧地削減政府開支。根據官方公布的數字,澳大利亞2007-2008財政年度國防預算僅為220億澳元,導致澳海軍的一些艦艇改進計劃擱淺。海軍對4艘導彈護衛艦的升級計劃停滯不前,這一項目原計劃耗資14億澳元。此外,澳政府3月初已決定取消購買11架美製“海妖”艦載直升機的合同,合同金額為10億澳元。

  同時,澳潛艇部隊麵臨大換血。據《澳大利亞人報》去年12月報道,菲茨吉本已下令研究下一代潛艇計劃,以替代定於2025年退役的“柯林斯”潛艇。這將是澳大利亞曆史上耗時最長、花費最高的軍購項目,預計將耗資250億澳元。這樣一來,澳海軍更是缺乏經費來增加官兵的薪酬了。

指責中國毫無根據

  近年來,中澳在礦產開采方麵的合作順利,促進了澳經濟的發展,然而,英國《金融時報》卻評論說,同那些把中國作為“金主”的大公司競爭,澳軍方根本毫無勝算。對鐵礦石和煤炭等資源的創紀錄需求,特別是來自中國的需求,給礦業公司助了一臂之力。美國外交雜誌《外交政策》網絡版11日甚至報道說,中國正在以“橫掃資源”的方式,來解除澳大利亞海軍的武裝。

  對於上述評論,有業內人士指出,澳大利亞軍方選擇在此時公開抱怨人員短缺,主要目的是為年底發布的國防白皮書造勢,希望借助媒體的力量引起對軍人待遇的關注。但《金融時報》等媒體借題發揮,將其與“中國因素”聯係起來,實在令人愕然。

  首先,工業原料價格上漲是個全球性問題,中國並非是拉高澳大利亞礦產價格的惟一因素;其次,從澳大利亞的曆史來看,大凡經濟前景看好的年代,參軍對青年人的吸引力就會相對減弱。澳軍目前所麵臨的困難,不過是澳大利亞近年來經濟發展的一個反映。

  另外,澳大利亞年輕人不願在潛艇上服役也是重要原因。潛艇往往潛伏海底,幾個月不出海麵,監聽並搜集重要目標的信息。顯然,這樣一種生活年輕人難以忍受。

  事實上,澳大利亞國防部也承認,投入不足才是引起一切問題的根本原因。按照菲茨吉本部長的說法,前任霍華德政府對於兵源不足問題缺乏重視,花太多的錢高價訂購美軍的海空裝備,卻忽視了對現有裝備的維護、官兵待遇的改善以及部隊吸引力的提升。而這些顯然與“中國因素”無關。

  新聞分析/COMMENT 西方媒體“聯想”中國成思維定式

  近些年來,西方媒體的一些報道,常常將一些本無關聯的事件與中國聯係起來。比如美國媒體宣揚,中國的空氣汙染嚴重,已影響了北美上空的空氣質量;日本媒體炒作國內不鏽鋼等建築材料頻繁被盜,竟與北京奧運會建設扯上關係;歐洲媒體認為,乍得政府與西方公司發生石油糾紛,是為了方便中國在非洲進行石油開發。而近期國際糧食價格高漲,據說也跟中國有關,並成為一些西方媒體的“共識”。

  由此可見,在西方媒體的炒作中,但凡與資源、能源、糧食短缺有關的問題,都會毫無例外地把矛頭指向中國。

  媒體從業人員本應是社會知識階層中的主流精英,本應充滿理性思考,正確引導輿論。但從西方媒體這種有失水準的有關中國的炒作中,凸顯出西方國家的知識精英們,依然無法正確麵對中國的和平發展。在快速發展的中國麵前,他們感到不知所措。如何與逐漸強大的、未來的中國相處,他們陷入了迷思。

  由於對中國未來的認識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西方的知識階層隻能從曆史來尋找答案。雖然曆史能夠為未來提供一麵鏡子,但也限製了對於未來的想象。大國衝突的曆史圖景,永遠偏執地糾纏在西方知識分子的心頭。在他們眼裏,大國的崛起必然伴隨著戰爭與衝突,這是一種揮之不去的夢魘。如此頑固的曆史思維定式,限製了他們看待正在發展中的中國及其未來的視角。

  但現實的中國卻秉持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對外政策,並沒有像曆史上的大國那樣挑戰現有的國際秩序,主動挑起衝突,這令西方世界在感到困惑的同時也感到恐懼。他們給出另一個版本的理論,即中國正在以“漸進”的方式來改變世界的主導權。

  如何避免西方國家地位的滑落,成為西方知識分子思考的重要命題。他們給出了兩個答案:一種是遏製,竭力阻礙中國的發展;一種是接觸,引導中國以對西方國家有利的方式發展。很顯然,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和外部影響力的逐步增強,西方國家單純的遏製手段不僅無法阻止中國前進的勢頭,反而會給自己的利益帶來諸多損失。於是,接觸中國、改造中國、控製中國的發展方向,似乎成為更可取的政策選項。

  然而,在接觸政策實施的同時,遏製中國的想法也是無法超越和擯棄的。盡管現在看不到中國與西方國家發生直接軍事衝突的苗頭和跡象,但西方對中國進行軍事防範是不可或缺的,需要創造出中國“軍事威脅論”來為此提供了理論支撐。

  同樣的道理,環境、能源、資源、糧食等在日常生活中容易發生糾紛的領域,也往往成為西方輿論攻擊中國、宣揚和擴大中國威脅的重點。這也可以解釋為何大量不相關的事件都會莫名其妙地扯上中國。在西方媒體的筆下,凡事“聯想”中國已經成為一種思維定式,一種惡性循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