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1980年左右,中國基本上實現了農業機械化的目標

(2022-02-04 19:41:42) 下一個

          

                 在我老家,大概76年左右我們生產隊都有2台手扶拖拉機,一台12匹,一台8匹。好幾個電動機,粉碎機;灌溉由過去的土井和溝邊的土坑人力灌溉,變成了電動或者拖拉機帶動的30多米深的機井;農村過去吃的麵粉,過去全是石磨,石碾盤粉碎;到80年代,雜糧用粉碎機打碎,小麥從麵粉廠裏換。

             大概75年左右,村裏開始通照明電。過去搬運東西全是靠肩挑背負,72年左右我們村開始有板車,到80年左右幾乎每一家都有一個。

             我們大隊已經有一台75匹馬力的大拖拉機了,當時聽大人說還準備買第二台。村裏的老農民看到大拖拉機耕出來的地高興地合不攏嘴,互相說這個機器怎麽這麽厲害啊!

              我們生產隊在我們大隊不算很先進,隻能是中等水平;而我們大隊在我們公社也隻是中等水平,但是,已經基本上實現了農業機械化。

             如果說我們那裏的情況不具有代表性,那麽看看一篇歌頌改革開放,否定毛時代的文章的原話:

          新中國建立之際,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基礎是非常薄弱的,隻能生產鋤頭、鐮刀、鐵鍁、木犁等傳統農具。為了適應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需要,中央提出“農機製造以地方為主的方針”,各地大搞農業機械工業。到1979年,全國已建立縣和縣以上農業機械製造廠2327個,農業機械修造廠2386個(另外還有一批相當數量的半拉子工程),從而基本上建成了農業機械製造、維修、配件生產大致適應,門類比較齊全的農業機械工業體係,在農業機械製造和修造廠工作的職工達到117萬人。

     國家為了推進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對農業機械產品銷售價格、修理價格及農用油料價格實行低價政策,對農業機械生產企業、維修企業實行價格補貼。據統計:自1952年第一次降低農具價格起,曾經多次降低農業機械產品價格。1966-1973年,農業機械產品降價5次,農用柴油降價3次。其中東方-75降價28%,工農-7降價20%,195柴油機降價33%,農用柴油降價14%。

            與此同時,建立了包括農業科研、鑒定、推廣、培訓、供應、維修等比較齊全的農業機械化支持保障體係。到1980年底,全國各省、市(地)、縣均設有農業機械管理機構,建成縣以上農業機械(化)研究機構2113個,農機具試驗鑒定站46個,農業機械化中等專業學校134所,省、地農機校140所,1800多個縣建立了農機常設培訓班,農機公司2812個,每個縣都有了農機修造廠,50%的公社和20%的生產大隊建立了農機維修點,公社農機管理站4.31萬個(占全國公社數的80%),形成了覆蓋全國、遍布城鄉、比較健全的農業機械化支持保障網絡,為農業機械使用提供及時、方便、可靠的服務。在農業機械維修上做到大修不出縣,中修不出社,小修不出村。

         在1971年的全國第二次農業機械化會議上,確定到1980年農、林、牧、副、漁主要作業機械化水平達到70%以上,全國農用拖拉機達到80萬台左右,手扶拖拉機達到150萬台左右,排灌機械總動力達到6000萬馬力,平均每公頃耕地化肥施用量達到80市斤左右。

           1980年底,農業機械化實際水平與原定1980年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規劃的目標相比:在動力裝備方麵,大中型拖拉機與預定目標80萬台差56440台、差7.1%,小型拖拉機比原定目標150萬台多375247台、多25%,排灌機械比原定目標6000萬馬力多1661萬馬力、多27.7%。在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上,全國機耕麵積占耕地麵積為42.4%,機播麵積占播種麵積隻有10.9%,機器插秧麵積占插秧麵積僅0.58%,機收麵積占收獲麵積隻有2.7%,機電灌溉麵積隻占可灌溉麵積的56.6%。總體而言,到1980年,機械擁有量中的不少指標已經達到或基本達到。

           有一些圖表,我不知道怎麽貼上去。從這些圖片可以看到,新中國的農業機械從零開始,到1962年開始起步,到1980年就開花結果,這種效率和速度是驚人的,也是那一代艱苦創業的人們值得驕傲的。   

   

 

        有一些腦c無知,心理變態卻別有用心的東西,為了否定毛時代的巨大成就,靠胡說八道,瞎編亂造來抹黑毛時代,是蚍蜉撼樹,螳臂當車,實在是荒謬可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