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胡: 二泉映月

(2007-09-04 11:25:38) 下一個

二泉映月

中央廣播民族樂團演奏 華彥鈞曲

華彥鈞(1893-1950),乳名阿炳,江蘇省無錫東亭人,是當地“雷尊殿”一位道士華清和的兒子。他4歲喪母,隨父親在道觀裏學習音樂演奏;20歲時,父親患病去世;21歲時患了眼病,35歲雙目失明;因社會動亂、生活無著,道產賣空,他無法再做道士,隻得流落街頭,以賣藝為生,飽受了人間的艱辛和苦難。華彥鈞天資聰穎,自小學習十分刻苦。13歲時已經熟練地掌握了二胡、三弦、琵琶和笛子等多種樂器的演奏技藝。華彥鈞的民族器樂演奏植根於深切的生活體驗和豐富的民族底蘊,它能夠根據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從民間藝術遺產中超凡脫俗,創作、改編、演奏出與時代息息相關的作品。

《二泉映月》是華彥鈞最傑出的二胡代表作。這首樂曲原為道教的嗩呐曲,具有濃鬱的宗教音樂風格。20世紀30年代末,華彥鈞在街頭流浪賣藝的過程中,經過反複演奏、加工、創作,引入了蘇南一帶的山歌、小調、江南絲竹、蘇南吹打、灘簧腔甚至廣東音樂《三潭映月》的音調。它從最初不定型的片段到完整結構,經曆了久遠的年代才得以形成,華彥鈞稱之為“依心曲”或“自來腔”。在1950年夏天,我國著名音樂史學家楊蔭瀏先生等人在民間音樂的“搶救”性采風中,為其錄製了鋼絲錄音,並與華彥鈞先生商榷,定名為《二泉映月》。在這首樂曲中,阿炳借無錫惠山勝景“天下第二泉”,運用二胡上五個把位的寬廣音域演奏,配合蒼勁的運弓處理,抒發了自已飽經辛酸的一生,流露出對坎坷命運運的憤懣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表現了一個經曆舊中國生活坎坷和磨難的流浪藝人的感受和倔強不屈的性格,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此曲純粹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旋律優美婉轉,質樸動人,平靜深沉而不乏昂揚之誌,纏綿哀怨而飽含憤慨之情,充滿濃鬱的江南風格。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