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何頻:誰決定了中共十七大班子?(ZT)

(2007-10-21 17:18:02) 下一個
中共十七大就要閉幕了,新的人事班子預定在22日亮相,這無疑是大會的最高潮,也為各種傳說的人事版本打上句號。正是由於大幕即將打開,各種分析更容易被驗證,所以在這個時候的言論留有空間是主流的選擇,因為這個理由是充分的:經濟開放的中國,政治還是中共一家作業,最高層的遊戲隻是中南海的一桌麻將,不能叫太多人搓。

也正是因此,給了各種謠言、傳說、猜測廣闊的天地,而對謠言的謠言,傳說的傳說,猜測的猜測,混合在一起,增加了這個黨的會議的豐富性和刺激度。這是21世紀人類獨特的機會,因為這樣強大的國家,這樣強大的黨,這樣強大的黑箱,舉世無雙,至少五年才有一次。

作為一家關注中國變化的媒體,作為一家盡可能提供多個觀察角度的多維媒體,我們對中共十七大的報導和分析是多元的:多維新聞網盡可能轉載了各大媒體的相關報導,盡管不等於多維認同這些報導內容。

與此同時,多維新聞社發出了一係列獨家報導,尤其推出了“多維判斷”。“多維判斷”相繼“判斷”了曾慶紅退休、李長春和賈慶林留任、習近平和李克強升任政治局常委(習近平任書記處書記、李克強任國務院常務副總理)、賀國強和周永康分掌紀委和政法委,並列出了“三下四上五留”的九常委名單。

由於這些“判斷”出乎一些人的意料,最初引起不少爭議,但隨後港台和國際媒體跟進,個別媒體甚至對人事版本的產生作了“演義”,一時形成了網友所謂的“多維判斷大合唱”。

但是,最近幾天,韓、日、美一些媒體有了一些新的說法,多維都作了轉發:朝鮮日報說李長春將升任全國政協主席,產經新聞說曾慶紅留任並改任全國人大委員長,紐約時報也說曾慶紅或留任,路透社則說因為“差額選舉”,王兆國可能取代賈慶林為全國政協主席。

麵對傳聞可能的變局,尤其是結果即將公布之際,我們是否也讓自已的“判斷”留有餘地呢?

回答是否定的。我們之所以仍選擇在這個“險峰”時間為“多維判斷”作一個總判斷,是希望能站在一個簡單的標準麵前:看一看“多維判斷”的判斷力。而這個個案,可能被視為一個笑話,一個鬧劇,一個別有用心的誤導或引導,當然,我們是希望它能成為觀察中國的一個標本。



製度崇拜和個人崇拜的悲劇性沒有本質區別

首先,我們需要討論:我們為什麽如此特別關心人事變化?

討論中國人事的變化目前隻是停留在耳語和新聞媒體,很少成為學術性問題。因為在學界普遍看來,人事是一個庸俗的命題,隻有分析社會問題的變化、推動製度化的改革,才是在解決中國問題的根本。

這樣一種主流看法的形成,可能來源於人們對毛澤東時代“人治”的反彈,可能來源於對西方製度的向往,可能來源於學術專業本身的規範,也可能因為過去對“人事判斷”太多挫折,是鑒於中共黑箱作業、封鎖信息,對人事不甚了了而采取的一種惰性應對。

正是缺乏學界的參與熱情,中國人事研究真成了一個庸俗的命題,或者說使這個話題變得更庸俗,隻是精英間耳語中的“謠”,隻是媒體上似是而非的“傳”,甚至是某些街坊“藝人”的“演義”(中南海的傳奇)。

這個主流看法的惡果,遠遠不止如此,根本的禍惡在於,人們會將太多的希望寄托在製度層麵的變化,可是,中國依靠現在製度本身的改良,來作為中國發展、公平、民主的長久驅動力是值得懷疑的。

相反,這個製度的“改良”過程,恰恰是用揠苗助長的方式犧牲了中國的未來,摧毀了公平規則和民主幼苗。

老百姓生活的改善並非完全是受益於製度的“改良”,而是因為毛時代將人民的生活不能壓得更低,鄧江時代隻是喪失了一些對老百姓的欺榨力而已,或者說他們隻有讓老百姓生存他們才能享有更持久的特權。老百姓從來不是這場盛宴的主角,他們隻是廚師、跑堂、乞丐,吃的隻是殘羹剩飯。

相比之下,一個不費吹灰之力就使自已迅速“暴富”的階層,靠的正是這個製度的“改良”。而且這個“暴富”的階層麵,遠遠超過了毛時代。當知識精英都接近這個既得利益層時,這個社會的緩衝麵、良知、精神也在消失。

中國的盛宴擺在懸崖邊上。一個巨大的鴻溝,就是中國的貧富差距,那使兩極的人都在懸崖邊上,隨時都麵臨墮落。

這種全官、全民墮落的趨勢,將使這個國家走不出精神黑洞,也不可能使任何公平、民主的法則建立和運行。

這是一個繁華的時代,也是沒有希望的時代,這是製度崇拜的結果。它和個人崇拜的悲劇性並沒有本質區別。因為都不是建立在法治和民主基礎之上。

如果有什麽區別的話,個人崇拜是一個人胡鬧,製度崇拜是一批人胡鬧,它將使中國更難撥亂反正。因為毛澤東會死,但鄧小平死了,這個製度還在,還在生長。黨內民主,很可能便是這個製度新的血液。

中國需要的是新的領導人

當然,不是因此而否定製度建設對於中國未來的必要性,沒有人否認製度是一個社會長期的穩定器,關鍵是:由誰、在怎樣一種狀況下建立製度。

對於中國而言,誰都很清楚這種製度是怎樣建立起來的,簡單說,一切以維護中共利益和基本原則、出發點。我們將看到,這種製度變革的某些良好效果也隻是短期的。那幾棟摩天大樓,那幾桌豪華盛宴,那些飛天的數據,使很多人喪失了對中國的基本認識。這不需要多少年就可發現,昨夜盡樂,隻是不長。

更致命的在於,這個製度的“變革”正在融化國家長期的動力。

由於製度運行的慣性結果,中國政策不可能在中共十七大上表現向左或向右轉,政治報告不是一個新的宣示,而隻是對過去一段時間政策的梳理。所以你很難從中發現驚人之語。所謂研究中國問題,你能從中研究出什麽?它隻不過為那些懶惰的研究者,作一個資料注解罷了。

這是胡溫的新政嗎,這是江澤民的陰影嗎,這是毛鄧的遺產嗎,這是各種利益集團互動的結果嗎?都是,都不是。可以肯定的在於,這不是一個國家清哳的方向,這是這個製度生產的一大缸漿糊。

所謂江胡之爭,多是市井流言,本質上,不客氣講,應是漿糊之爭,是搗漿糊。江澤民、胡錦濤都在這缸漿糊之中,為漿糊所害,有誌也難伸。隻有身在漿糊之中的江胡,才會有切膚之感。

其實受這缸漿糊所害的,遠不止江澤民、胡錦濤,李瑞環、朱容基亦是,現在又輪到曾慶紅、溫家寶了。

其實,我們並不懷疑,中共黨內仍有不少有誌者,但大家的理想都搗在這缸漿糊之中,無能為力。

靠中共本身製度性的改革,過程、結果都會使這個製度強化,擴張的是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延長的是既得利益集團的壽命,而且會軟化領導人從根本上改變這個製度的動力和力量,從而傷害中國持續增長力和社會公平、和諧。

我們並不是盼望新的毛澤東,我們需要的是對新的領導人的呼喚,隻有一個或一批新的領導人從這個體製的漿糊中走出來,站在更高的境界,來一次新的真正意義上的拔亂反正。

正是很多人仍存有這份想象,才特別關注中國人事的變化。即使總有人用不屑的口氣嘲笑,事實上,所謂十七大,人們真正關注的是人事,而不是政治報告、黨章。

其實,人事變化從來是任何國家、任何製度下政治變化的最明顯指標,對政治人物的分析也一直是西方政治學中政策分析的重要一環。

毛澤東當年也說過類似一段話(大意):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可以說,什麽路線方針配備什麽團隊。你要看懂它真正的方針嗎?首先看它的團隊配置。

我們現在更要看的是,什麽人可能改變路線方針、改變這個製度?

班子的組成,不是江胡決定

現在當然不可能有結論。但是,我們可以更細致一點,討論中共十七大政治局常委組成的可能性,而通過這種討論,至少使我們可以在一個標準下檢驗我們的分析能力,從而有助於我們洞察未來。

中共十七大人事報導,考驗著全球媒體對中國政局掌握的真切程度。和眾多媒體一樣,多維也有許多網友提供各種各樣的人事版本(至今仍在持續中,在多維博客有了幾十個版本),我們需要的對此進行判斷。



在香港發行的多維月刊10月號(9月20日截稿,29日上市)出版了“中共十七大專輯”,對十七大政治局常委的可能分工作了長篇分析:政治局常委維持九人格局,常委中留任的前五名,分工保持原狀,新人習近平主持書記處、李克強當常務副總理、賀國強當中紀委書記、周永康當政法委書記。

正是因此,我們沒有用“獨家報導”而用“多維判斷”,因為反映了我們的主觀性,一如我們的社論。

“多維判斷”認為:政治局常委應維持九人格局,曾慶紅、吳官正、羅幹退休,留任的胡錦濤、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李長春分工保持原狀,新人習近平主持書記處、李克強當常務副總理、賀國強當中紀委書記、周永康當政法委書記。

這個判斷的依據,來源我們對中國製度的理解,因為它比較符合或接近於中共黨情。

因為我們相信,這個班子的組成,並不是胡錦濤,也不是江澤民,更不是曾慶紅個人所決定的,而是這個製度所決定的,是“黨內民主”的結果。我們相信,盡管他們也努力參與其中,如果讓胡錦濤、江澤民、曾慶紅個人作決定,他們列出的都不可能是這份名單,他們每個人都被組織、製度“異化”掉了。

這是中共這台製度機器所開出的名單。所以,曾慶紅“最有能力”也得下,吳邦國有病、賈慶林和李長春“被人非議”也得留,賀國強、周永康晉升很“合理”,習近平、李克強躍升有“必要”。

這裏麵含有多種製度的技術性因素,可作更細致性解剖。但現在我們最急於回答的是:這名單會有大變嗎?

我們的答案是:大變的可能性很小。即使有所微調,也不會改變這個基本格局。

“最後一分鍾”出現大變?

有三種流行的說法,使“最後一分鍾”有出現大變的可能。

一、有人說,有些人有意對外放風,試圖讓境外輿論去影響人事。這是一種主觀的臆測,也容易使觀察中國人事真的變得庸俗。我們當然相信中共有關部門會搜羅海外輿論對十七大的反映,他們並不喜歡“不同的聲音”幹擾十七大。但是,海外輿論去影響代表們的投票動向的機率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名單公布對誰有好處誰有壞處,可以作完全兩極的結論。邏輯推理有時離事實遙遠。我們相信,各種人事版本的出現是人們關心的必然,是黑箱操作的必然,而不是有“一隻看不見的手”。現在人事版本多,信不信由你,不可能動搖既定的基本決定。

二、“差額選舉”會“差”掉某某。這不僅是一種浪漫的期待,更是對中國民主化的誤導。世界上的民主最關鍵的是國家民主,將民主泛化將使國家民主化問題變得模糊起來。中共所謂“黨內民主”是拒絕國家民主的一種手段,也是這個組織異化的結果。如果有助於這個製度運行,“黨內民主”才會施行,反之,就會混亂或停止。

所以,這個“黨內民主”,是強化操控力、強化製度,與民主無關。“差額選舉”或會增加了某些戲劇性,但不會用來挑戰最高層格局。隻有一種可能:有人真想啟動國家民主。 如果沒有“組織性”,絕大多數黨代是不可能成為黨代表的,他們得益於“組織性”,當然很清楚“組織需要”。他們或有所小小表示,但“差”掉的無涉最高層,“差”掉的還可能是不該“差”掉的。

結論是:“差額選舉”也不可能動搖既定的基本決定。

三、“江胡之爭”爭出一個新結果?曆史上看,“最後一分鍾”往往是製度弱化,強人當道的時候出現。

過去一段時間,江澤民的權力固然被低估,他的某些權力可能比鄧小平更少一些牽製(鄧小平時期,強勢元老太多;江澤民時期,同級人物大都去逍遙了),但他不是政治強人,也缺乏製度合法性,所以他也是在一定範圍內行事,很難在“最後一分鍾”要大改什麽。

而胡錦濤呢,嚴格意義上,他的個人影晌力或要從中共十八大以後才能真正看出來。他現在所做的是盡可能穩定、守規矩。不論江澤民對他滿不滿意,他都會在尊重江的前提下才表示自已的想法。

也就是說:“江胡之爭”難以動搖既定的基本決定。

多維作出“判斷”的真正意義在於,其實並不在某人上或下,某人開明或保守,某人某派某派,也不是刺激人們去窺視黑箱,而是使人們清楚的認識到:這個製度己製度化到了何種地步。而中國的未來就鎖在這個硬化的製度之中。

必須有人來改變。

這是一個簡單的標準

多維的判斷,當然隻是我們的主觀看法。多維新聞網是一個多種聲音的平台,多維的判斷隻是其中一種聲音,網友可以加以比較,作出自已理智的判斷。

但是,我們想說的是,麵對中國的變化,有太多的似是而非的說法,尤其某些學術包裝的看法,正在誤導人們對中國的看法,從而誘拐中國走上岐道而不早醒。

現在,麵對中共十七大,我們有了一個簡單的標準,黑箱立即就會打開,我們來檢視一下:

誰最接近中國事實?

這不是庸俗者所說的猜測、炒作,這不是裝模作樣者所說的庸俗,這是一個真實的命題:我們真的了解中國嗎?

如果多維的判斷錯了,那隻是一家媒體之錯,那隻是多維總編個人的羞恥。

如果更多的人錯了呢?那需要做的就是,重新調試對中國的認識。

如果,多維的判斷對了,我隻想說一句話:中共十八大,不會、不該再有“多維判斷”。



2007年10月18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