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85)
2009 (63)
2015 (1)
收到故鄉恩師的手書來信,內附恩師和師母的近照。看著照中滿頭白發的二老,讀著他熟悉的字跡,我不禁淚流。
恩師一生致力於學術科研,在國內同行中頗有名望,曾主編過大學的教科書。在他樸實的來信中卻感歎:經幾十年的努力,在學術上沒有形成一新概念,也沒能為百姓的疾苦解決一個實際問題,深感內疚。
從小的教育讓我們隻注重於學業上的成就,而忽視人文教育。能否進好的大學隻憑高考分數好壞而定。記得當初報考他的研究生時,也隻是慕他在業界的名。在跟隨他的日子裏,我得到的不僅是學業上的進步,更讓我覺得收獲滿滿的是親身感受他正直的為人和做學問的嚴謹風範。再回頭看那些靠投機取巧,溜須拍馬而成就的所謂的“教授”,已有所不齒。
漂洋過海後,又麵臨一次擇師的考驗。一個是學術上獨占頭鼇,卻不顧學生死活的名教授,另一個是在認真做學問的同時,還在一絲不苟地“為師”。印象最深的一個細節是: 他每次給學生上課前,都要關上門,獨自預講一遍。想著他已有幾十年的教學經驗,那些教材對他來說早已是滾瓜爛熟的東西,隻因是育人,他仍不敢有任何懈怠。讓我們這些沒啥學問,做個助教就自以為是而不再備課的晚輩羞愧難當。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為師。
想起韓愈在《師說》中的話:"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個中排序,已甚為明了,傳“道”至上,為人之道,求學之道。授“業”次之,第三類的是解“惑”的“師”。 學生終究是要獨立的,開劈一條最適合自己發展的路。繼承師者的衣缽與否並不重要,因為社會在前進,人類的認知也將不斷擴展。唯有求學治學的態度,亙古不變。
謹慎擇師,認真為師,於己於社會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謝謝愛讀來訪。你說得沒錯,交友亦要慎之。交一個品行高尚,文采過人的朋友是三生有幸的事:)
說的好.
雖然不在學校, 我們可以選朋友. 在公司我們可以效仿道德高尚的人. 他們都可以是良師.
我們也可以我們的言行影響別人. 至少在家裏要這樣.做孩子的揩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