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庭豆腐--翰墨千古香,金庭水分流

(2007-02-03 16:51:46) 下一個
豆腐切片,裹上雞蛋麵粉用油煎至金黃。


勾芡:雞蛋一個,鹽,味精,甜麵醬一小勺,和生粉,冷水打勻入鍋勾芡好倒在煎好的豆腐上即可。



好!吃飽喝足,順便說說我的故鄉蘭亭,金庭和王羲之的故事

蘭亭地處紹興城西南12.5公裏的蘭渚山下,相傳越王勾踐曾在這一帶種過蘭花,漢代為驛亭所在,因名蘭亭。現址為明嘉靖二十七年(l548)郡守沈啟重建,後又為清康熙十二年(1673)整飭,幾經反複,於1980年全麵修複如初,占地2.27萬平方米。



傳說東晉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王羲之和當時名士孫統、孫綽、謝安、支遁等41人,為過“修禊日”宴集於此。他們列坐於曲水兩側,將酒觴置於清流之上,飄流至誰的前麵,誰就即興賦詩,否則罰酒三觴。這次聚會有26人作詩37首。王羲之為之作了一篇序文,這就是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稱的王羲之書法代表作《蘭亭集序》。傳說當時王羲之是乘著酒興方酣之際,用蠶繭紙、鼠須筆疾書此序,通篇28行,324字,凡字有複重者,皆變化不一,精美絕倫。隻可惜這樣一件書法珍品,到了唐太宗手裏,他愛不忍釋,臨死時竟命人用它來殉葬。從此後世人便看不到《蘭亭集序》的真跡了。由此蘭亭也因此成為曆代書法家的朝聖之地和江南著名園林。


羲之初到會稽時,就被會稽的佳山水所吸引,並萌生終老此地之誌。辭去官職後,便放情山水,盡享山林之樂。羲之歎曰:“我卒當以樂死!”他“樂死”的地方就是今嵊州金庭。從嵊州坐公車到金庭。與道路並行的溪水是剡溪的一條支流。也許李白當年也許是從這條溪水舟行“入剡尋王許”的。“許”即是王羲之的好友、東晉名士許洵。許洵得知羲之隱居金庭,特意從蕭山搬到嵊縣與羲之為鄰。而羲之隱居金庭的原因之一,也是因為離東山和沃洲的好友謝安、支道林很近。因友情而擇居,唯有追求生命情調、唯美人生的晉人才會如此。


千年古柏、篁篁修竹,卵石古道、陳跡斑斑的牌坊,讓人感到與右軍距離之遙。



的確,羲之辭世也有一千六百多年了。墓地周圍佳木簇擁。清幽中透出幾分清冷。

陽光透過樹葉縫隙,撒落在墓穴頂部的荒草上。

墓側立著一塊石碑,上麵刻著《蘭亭集序》。閱之,如真氣撲鼻,清風拂麵。那是一股帶露折枝、新鮮活潑的生命氣息。我想,當年唐太宗不擇手段將《蘭亭集序》弄到手,帶入昭陵殉葬,不止是因為這幅墨寶“盡善盡美”,更是為了讓死氣沉沉的墓穴充盈新鮮秀活的天地元氣,讓清風朗月、鮮潔空明的藝術靈境驅散墓穴中的黑暗。


登上右軍墓背後的山坡,令人豁然開朗:四周的青山仿佛為羲之的高逸所傾倒,紛紛後傾,專門讓出一大塊空地。墓地就建在這樣一塊空地上,羲之悠悠然高臥在群山的懷抱。


當地農民也許知道羲之愛美、唯美,所以不種莊稼,而是種植花卉苗木和果樹。散著幽香的桂花樹、黃中泛紅的楓樹林、雪白雪白的茶樹林,還有林林種種不知名的花卉,暈染著秋色,渲染著秋意。
img src="http://gallery.photo.net/photo/2327005-md.jpg" border= 0 >

金庭更象是集大成者,它薈萃了羲之遊曆剡中所喜愛的一切美景。羲之“樂死”在心靈的歸宿、精神的家園,與他所鍾情的大自然融為一體,何嚐不是一種善終!何嚐不是人生之樂!
“自非造化發靈,豈能登峰造極!”怡情山水的羲之,以新鮮活潑自由自在的心靈領悟這世界,將自然萬物之美攝入筆端,“使觸著的一切呈露新的靈魂、新的生命”,才使他的書法藝術“直氣清風,彌漫宇宙,絕代更無”。太白讚“右軍本清真,瀟灑出風塵。”正是清新真樸、無拘無束、恥居官場,樂在山水的真性情、真精神,才使他能夠遠離塵俗之累,以閑雅、蕭散的心境,恣意揮灑世間情懷,達到“飄若浮雲、矯若遊龍”的藝術至高境界。



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