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生命境界,學習學習再學習

(2008-03-30 20:40:37) 下一個
愛因斯坦在普朗克六十歲生日上的一段講話,從這裏可以看出另一樣的生命境界,在追索人生真諦的大學問裏,這種境界是應該被融攝進來的,輕忽了它一定是不完整的。但也是看不懂滴,朋友推薦給自己滴,但一直看不懂,貼這兒,慢慢看 

“在科學的廟堂裏有許多房舍,住在裏麵的人真是各式各樣,而引導他們到那裏去的動機實在也各不相同。有許多人愛好科學是因為科學給他們以超乎常人的智力上的快感,科學是他們自己的特殊娛樂,他們在這種娛樂中尋求生動活潑的經驗和雄心壯誌的滿足;在這座廟堂裏,另外還有許多人所以把他們的腦力產物奉獻在祭壇上,為的是純粹功利的目的。如果上帝有位天使跑來把所有屬於這兩類的人都趕出廟堂,那末聚集在那裏的人就會大大減少,但是,仍然會有一些人留在裏麵,其中有古人,也有今人。我們的普朗克就是其中之一,這也就是我們所以愛戴他的原因。

我很明白,我們剛才在想象中隨便驅逐了許多卓越的人物,他們對建設科學廟堂有過很大的也許是主要的貢獻;在許多情況下我們的天使也會覺得難以做出決定。但有一點我可以肯定,如果廟堂裏隻有我們剛才驅逐了的那兩類人,那末這座廟堂就決不會存在,正如隻有蔓草就不成其為森林一樣。因為,對於這些人來說,隻要有機會,人類活動的任何領域他們都會去幹:他們究竟成為工程師,官吏,商人,還是科學家,完全取決於環境。現在讓我們再來看看那些為天使所寵愛的人吧。

他們大多數是相當怪僻、沉默寡言和孤獨的人,但盡管有這些共同特點,實際上他們彼此之間很不一樣,不象被趕走的那許多人那樣彼此相似。究竟是什麽力量把他們引到這座廟堂裏來的呢?這是一個難題,不能籠統地用一句話來回答。首先我同意叔本華(Schopenhauer)所說的,把人們引向藝術和科學的最強烈的動機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厭惡的粗俗和使人絕望的沉悶,是要擺脫人們自己反複無常的欲望的桎梏。一個修養有素的人總是渴望逃避個人生活而進入客觀知覺和思維的世界;這種願望好比城市裏的人渴望逃避喧囂擁擠的環境,而到高山上享受幽寂的生活,在那裏,透過清寂而純潔的空氣,可以自由地眺望,陶醉於那似乎是為永恒而設計的寧靜景色。

除了這種消極的動機以外,還有一種積極的動機。人們總想以最適當的方式來畫出一幅簡化的和易領悟的世界圖像,於是他就試圖用他的這種世界體係(cosmos)來代替經驗的世界,並來征服它。這就是畫家、詩人、思辨哲學家和自然科學家所做的。他們都按自己的方式去做。各人都把世界體係及其構成作為他的感情生活的支點,以便由此找到他在個人經驗的狹小範圍內所不能找到的寧靜和安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空海 回複 悄悄話 好兄弟,你好!
多日不見,兄弟近日可好?天氣炎熱,望多多保重!
愚兄 藍色海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