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二戰啞彈:德國城市至今的夢魘 政府沒錢及時拆除(圖)

(2012-10-26 10:08:54) 下一個


二戰啞彈:德國城市至今的夢魘

2012年10月       來源: 中青在線-青年參考



 
   大聲咳嗽都會招來災難

    霍斯特·萊因哈特與他拆除的啞彈合影

    時至21世紀,仍有數萬枚二戰時期的炸彈蟄伏於德國各大城市地下。由於聯邦和地方政府的矛盾加上技術因素限製,這些“隱形殺手”的處理工作,前景難稱樂觀。

    時隔60年威脅不減

    亨利·錢德勒駕機從英國升空,在6000米高度飛行3個多鍾頭後,德國勃蘭登堡地區已盡收眼底。從B-17轟炸機的舷窗朝外望去,可以看到右後方的柏林被一層薄薄的陰霾籠罩。這回,時年25歲的錢德勒的目標是更前麵一點的奧拉寧堡市。

    轟炸機的彈艙緩緩開啟,裏麵裝載著11枚炸彈,每枚重半噸。時間是1945年3月15日星期四,美國空軍第8航空隊的612架戰機突破重重阻截奔赴奧拉寧堡,從下午2點51分到3點36分的45分鍾內,4977枚爆破彈和713枚燃燒彈雨點般傾瀉而下。

    空襲針對的並非2.6萬名市民。奧拉寧堡火車站是德軍士兵的集結地,郊區的奧爾沃克有納粹開展絕密核計劃的鈾加工廠,此外還有亨克爾公司的飛機生產線和黨衛軍的營地。由於軍事設施眾多,在整個二戰期間,奧拉寧堡遭到13次空襲,盟軍投下的炸彈超過1萬枚,其中一小部分並未粉身碎骨,而是蟄伏在了這座城市的地下。

    7年前,垂垂老矣的錢德勒故地重遊,驚訝地發現自己當年的行動仍然影響著奧拉寧堡人的日常生活。大約2000枚啞彈中,200多枚在東德時代被拆除或引爆,1990年德國統一以來又解決了168枚。最近一次拆彈行動發生在今年9月28日,地點在市中心火車站附近。爆炸物處理專家們幾乎每個禮拜都閑不下來,市民對疏散公告司空見慣。

    迄今為止,僅在奧拉寧堡一地,依然構成威脅的未爆彈尚存數百枚;據估算,搜尋和拆除它們的總費用需要4億歐元,公眾希望在二戰結束100周年前完成這項棘手的任務。近十幾年來,在奧拉寧堡乃至全德國發現的多半啞彈都帶有延遲雷管——按照軍史專家的說法,這些炸彈觸地48小時後才會被激活,如此特別的設計就是為了殺傷救援人員。

    就地引爆或成主流策略

    4年前,專攻危險品處理的勃蘭登堡科技大學教授沃爾夫岡·司柏拉,在一份提交給政府的研究報告中指出,即便時隔60多年,許多啞彈的引信“對衝擊和振動非常敏感”並“處於極度危險狀態”,放著不管也可能突然爆炸。考慮到年頭越久,拆除延遲雷管的難度越大,沃爾夫岡的結論是,某些啞彈根本無法拆除,隻能通過引爆方式就地消滅。

    隨著時間推移,就地引爆可能成為排除啞彈的主流策略。二戰期間,美英試圖將德國城市化作焦土,投擲的數百萬枚炸彈中,因質量缺陷有約1/10的未爆率。在萊茵河沿岸、魯爾工業區……當然還有柏林、漢堡和德累斯頓,有些炸彈距地表僅30厘米,有些深達五六米,在地下水和土壤的侵蝕下,它們的外殼鏽跡斑斑,內部的炸藥依然活躍。

    每年,德國各州的緊急情況部門都會拆除、引爆上千枚這樣的炸彈。漢堡作為在當年的空襲中損失最重的城市之一,自1945年以來已經排除1.1萬多枚啞彈,目前仍有約2900枚下落不明。而在柏林,相應的數字大概在3000枚以上。

    很多地方法規規定,建築工人一旦在施工中碰到不明金屬物體,必須向政府報警。去年12月,小鎮科布倫茨附近的萊茵河水位驟降,一枚重達8.1噸的英國造炸彈露出頭來。在拆彈專家報捷前,約4.5萬人被強行疏散,其中包括7家養老院、兩家醫院和一所監獄。

    通常情況下,危險物品處理小隊寧可讓拆彈專家以身涉險,也不願讓那些戰後建造的民用設施再次感受衝擊波的震撼,遑論後一種做法往往引起巨大損失。今年8月28日,一枚帶有延時雷管的250公斤炸彈在慕尼黑施瓦賓區被人工引爆,盡管做足了防護措施,銳利的彈片仍被拋起300米高,引發的火災造成的賠償額達數百萬歐元。

    毋庸置疑,這些“死神的禮物”盡管遲到數十年,對參與處理的人員仍是致命威脅。2000年以來,已有11人在拆彈過程中被炸身亡。2010年6月,3名專家在德國中部城市哥廷根喪命,他們原計劃動用機器人拆除一枚500公斤炸彈,結果還沒碰到炸彈就發生了爆炸。

    “處置未爆彈時,連大聲咳嗽都不允許,引信的靈敏度往往高得超乎想象,”勃蘭登堡州溫斯多夫市的拆彈技術總監霍斯特·萊因哈特表示。萊因哈特親手拆除過150枚炸彈,他心中可曾有過恐懼?“不。妻子擔心我的安全。但對我來說,它隻是例行公事。”

    拆彈專家和助手的待遇很一般。根據資曆以及工作地點不同,他們每月的收入在2400 ~3500歐元不等,最好的情況下,每次出任務的獎金約為1000歐元。

    雖說吃力不討好,政府的不作為是輿論無法容忍的——如放置不管,啞彈遲早會讓毫無防備的民眾死於非命。2006年10月,一位工人在阿沙芬堡附近的高速公路施工現場喪生,他的推土機觸發了啞彈。2008年,又有一名農民在西部小鎮格林克欽附近秋收時命歸西天。

    各州怨聯邦政府不買單

    今天,在奧拉寧堡,拆彈專家正求助於故紙堆,試圖捕捉到所有依然潛伏在地下的殺手。當年,英美空軍為判斷任務完成情況,每次轟炸結束後都會補拍目標的照片,彈坑和所謂“可疑地點”清晰可見,後者就是未能及時起爆的炸彈可能所處的位置。拆彈小隊因這些老照片受益匪淺。不過,仍有約三分之一的未爆彈沒法通過照片尋獲。

    炸彈搜尋人員繪製了一張地圖,上麵標注了上千枚啞彈的粗略情況。截至今年,他們已排查了大概三成的地點,專家們手持長長的金屬杆來回掃描地麵,金屬杆的末端掛著個磁性線圈,可察覺異常的金屬埋藏物。最新的“戰果”分別是在已規劃的住宅區和一所高中門前獲得的。而在市郊某小村,因為被懷疑建造在炸彈上頭,一座民居正麵臨拆遷。

    對勃蘭登堡州而言,這項工作耗資不菲。自德國統一以來,州政府在尋找和處理炸彈及其他廢棄彈藥方麵的花銷超過3.15億歐元,聯邦政府則提供了1.08億歐元補償金,但有個前提:(後一部分錢)隻能用於處理原屬於納粹德國的彈藥,盟軍炸彈的拆除須地方自掏腰包。

    其實,代表德國16個州的聯邦參議院一直試圖糾正這種不公平的分配。去年10月,該院曾提出一項關於拆除未爆彈藥的特別法案,要求聯邦政府承擔全部費用,但遭到包括總理默克爾在內的上層人士抵製。聯邦議會何時表決該法案,目前亦屬未知。

    勃蘭登堡州內政部長迪特馬爾·沃依德科認為,21世紀的德國不該再為希特勒時代的一切錯誤還債:“啞彈造成的威脅源自第三帝國發動的那場戰爭,是特定年代留下的黑色遺產,與勃蘭登堡州無關。”他補充道:“本州在戰時淪為瓦礫遍地的主戰場,這已經夠不幸的了,不能因為曆史再受連累。”奧拉寧堡市市長漢斯-約阿西姆·萊西克也對默克爾等人的態度感到不快:“讓我惱怒的是聯邦政府的無知,奧拉寧堡難道要永遠坐在炸藥桶上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