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揭秘中國飛航導彈研製:龐大“家族”已形成 (組圖)

(2011-09-08 09:45:28) 下一個
揭秘中國飛航導彈研製:龐大“家族”已形成 (圖)
2011年09月08日 08:42:17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國慶50周年閱兵式上的反艦導彈

國慶60周年閱兵式上的反艦導彈

海軍反艦導彈

岸艦導彈

……………………………………………………………………………………………………

導彈,中國的殺手鐧?

    中國第一型岸艦導彈

    中國第一型空艦導彈

    中國第一型超音速飛航導彈

    中國第一型固體多用途反艦導彈

    中國第一型潛射反艦導彈

    中國第一型中程反艦導彈

    中國第一型巡航導彈

    ……

    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篳路藍縷中,中國飛航導彈事業創造出新中國一個又一個的第一。50年的征程中,抑或是可歌可泣的傳奇,抑或是腳踏實地的負重拚搏。中國飛航事業誕生地——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三研究院院長劉爾琦近日向媒體表示:中國飛航導彈事業目前已在武器係統研發、係統試驗、係統集成等方麵具備核心競爭力,在10餘個專業領域擁有核心技術。

    未來,中國飛航導彈事業已經確立“十二五”及2030年前發展戰略,將圍繞“飛航導彈、空天飛行、無人機”三大領域,推進導彈武器裝備體係的轉型升級。

    龐大導彈家族已形成

    殺手鐧……

    中國飛航導彈事業的成長,與這三個字緊緊聯係在一起。

    有一個型號的故事,飛航人常常會提起。

    1984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5周年閱兵儀式上,通過天安門前的海軍部隊方陣裏,出現了中國新一代飛航導彈。細長的身軀,小巧的翅膀,多棱的尾巴,天安門城樓上的外國武官驚呼起來:“飛魚!飛魚!”

    這種被稱為“中國飛魚”的飛航導彈,就是中國的艦艦導彈——鷹擊八號。一次在澳大利亞參加國際展覽,有人懷疑這究竟是不是中國人自己製造的產品。梁守槃院士用英語回答:“這當然是我們自己設計製造的!我還可以告訴你,它比法國的‘飛魚’飛得更遠!”這種導彈在泰國展覽進行發射表演,一舉命中靶船,引起泰國轟動。

    這個被稱為“玲瓏一代”的小型飛航導彈,使用固體發動機,體積小、重量輕,超低空掠海飛行,抗海浪和抗電子幹擾性能好,能鑽進敵艦肚子裏爆炸。

    這樣的一個型號,被戲成為“小二黑”,是用“磚頭支鍋做野炊”的方法試驗成功的。

    1973年10月一個難忘的日子,“小二黑”的主發動機樣機研製出來了,但這時還沒有建起配套的試車台,點火試車便在山溝裏露天開始了。

    在航天三院西北角的荒溝,長著不多的幾棵野生榆樹和一溝荊棘野草。拔去野草,挖一個坑,把發動機的頭部埋在地裏,冒火的屁股朝天。為了防止它晃動,再用鐵絲固定在兩棵樹上。

    由於科研人員的不斷努力,還有方方麵麵的協同,小推力、長時間的固體發動機終於研製成功了,大大超過了設計要求。隨著發動機的步步勝利,“小二黑”終於有了正式“戶口”。此時,整個導彈的其他係統也都投入了決戰階段。

    為了躲過敵艦雷達的眼睛,小導彈要貼近水麵飛行。它必須克服複雜的海浪和各種電波的幹擾,否則將難以尋到目標,而成為無頭之箭。承擔此項任務的雷達專家們,做完了室內、陸地的各種試驗之後,大年春節不過,扛起設備、產品,千裏迢迢,坐車乘船,到花鳥山去了。花鳥山啊,多好聽的名字,但並非旅遊勝地,專家們那時也沒有閑情逸致,因為那裏的風浪春節時最大,末製導雷達若能經受住那裏風浪的考驗,其他風浪就不在話下了。科技人員戰勝了狂風惡浪和種種難以想象的困難,終於研製出與世界同類產品相媲美的小末製導雷達。

    要說新型末製導雷達克服了低空飛行的各種幹擾,能準確無誤地逮住目標,那麽保證“小飛航”像衝浪手一樣能夠隨著海浪起伏,就要靠駕駛儀係統的高度表了。無風三尺浪,有風浪滔天。高度表就是要使導彈貼近浪尖飛行,始終與水麵保持一定距離,安全地隱蔽在敵艦雷達盲區,直至紮進敵艦肚子。

    控製專家們經過艱辛勞動,高度表定型前的—切研究和試驗似乎都沒有問題了,但當裝上軍艦,馳進大海,做定型試驗的時候,第一發中靶了,第二發、第三發卻接連失敗,被海浪吞沒了。控製專家的心情格外沉重。

    時任總設計師的姚老總聽了各種意見、看了各種報告後認為,導彈飛行中的惡劣振動環境,是引起元器件失靈,造成飛行失利的關鍵因素,他建議加強防振措施。

    1959年畢業於莫斯科動力學院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姚紹福,擔任過多個型號的主要技術工作,他對“小二黑”的論證決策做出了重要貢獻。試驗隊全部從黃海之濱撤回北京,按照姚總的意見組織全彈振動環境試驗,結果證明姚總的推測是正確的。根據試驗結果,重新對控製係統加裝了高阻尼減振設備和其他防振措施,改造了全部出廠試驗彈。經過一番拚搏,“小二黑”終於取得了發發命中的戰績,通過了定型試驗,促進了中國飛航式導彈技術的成熟。

    創業的艱難並未阻擋飛航人的報國情懷,從仿製、改型研製、自主研製到創新,飛航人披荊斬棘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先後研製了十餘個係列,數十種導彈武器裝備,形成了龐大的飛航導彈家族。

    在2009年的國慶60周年閱兵式上,中國某型巡航導彈精彩亮相,該型號實現了中國軍隊遠程精確打擊能力的跨越式發展。

 

刀鋒無人機

  軍民融合共成長

  2008年,航天三院承擔了第29屆北京奧運會火炬的研製任務,成功點亮珠峰。

  2009年,成功競標C919國產大飛機項目,2010年,後機身部段後段樣件順利下線。

  2010年,生產的安檢儀在為北京奧運會安防工作做出突出貢獻後,積極參與上海世博會與廣州亞運會。

  ……

  近年來,軍民共用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的研究成為中國飛航導彈事業的重要副業。

  2010年10月18日,航天三院的兩名技術人員前往甘肅舟曲,為災區安裝滑坡監測預警係統。山體哪怕有1毫米的微小位移,都能被及時監測到並上報。

  其實,這套係統的產品早在汶川地震“唐家山堰塞湖”搶險中就已經發揮過重要作用。

  天然形成的壩體是否堅實?大型施工機械是否能夠上壩挖掘導流槽?如果沒有確鑿的依據,壩體高至少150米,匆忙上壩將會冒很大的風險。而已知滿足要求的測斜儀隻有國外能生產。

  此時,有關專家指出:有困難,找航天!中國航天科工三院收到緊急求助信後,連夜趕製出了5台測斜儀,並空運捐贈到災區。測斜儀對唐家山堰塞湖超高壩體的監測數據表明:壩體穩定,大型施工機械能夠順利通行。這為大型施工機械上壩挖掘導流槽,進而為徹底解決堰塞湖這一棘手問題打下了重要基礎。目前該係統已成功應用在國土監測、水利水電、交通運輸、露天礦山和尾礦等領域。

  微型燃氣輪機發電站是國家發改委重大產業技術開發專項支持項目,2008年冰雪災害後三院開始研製。它綠色環保,僅有雙開門冰箱大小,可提供30千瓦的電能,並可連續24小時工作4年以上。通吃多種燃料並消化轉變為電能,而它的啟動時間隻需3秒鍾。目前,微燃機電站已經有10餘項專利獲得授權,真正擁有了自主知識產權,具備了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它可以作為重要場所的應急電源,還可以為地質勘探、采礦等野外作業以及廣大邊疆及邊遠地區供電,被譽為災害救援的“大力神”。

  上九天攬月,中國人多少年的夢想。

  在 “神七”飛船上,航天三院製造的石英撓性加速度計是一種高科技產品,它通過隨時測量飛船返回艙的瞬時加速度,可以計算得出艙體的飛行速度和準確位置,從而控製艙體按照預定的指令飛行,幫助飛船返回艙在預定地點著陸。

  在助力太空探索的同時,三院人也積極涉足航空領域,經過多輪競爭成為航天係統唯一的C919大型客機機體結構供應商,承擔了翼梢小翼、副翼、擾流板、後機身尾椎4個工作包供應任務。2009年5月,三院與中國商用飛機公司簽署協議,並啟動聯合設計和AS9100質量體係認證,正式開始項目的研製工作。目前,C919大型客機後機身部段後段樣件如期順利下線。

  三院的軍工技術還積極應用在石油裝備上。

  光纖陀螺測斜儀是石油鑽采行業用來測量井筒軌跡的必需關鍵儀器,研製這一設備,需要依托先進的光纖陀螺技術。國外很早就針對這項技術對我們進行了封鎖。航天三院取得為遼河油田製造光纖陀螺測斜儀的任務後,通過攻克“軍用陀螺”小型化的難題,成功研製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小雙軸光纖陀螺測斜儀。

  事實上,航天三院並非高端石油地質裝備領域的“新麵孔”。早在上世紀末,他們就將軍工慣性技術應用於石油地質裝備領域。“我們研製生產的複式永磁電機抽油機比傳統的抽油機平均可節電50%以上,結構簡單、便於安裝而且可以遠程控製。”三院慣性公司領導談到產品時如數家珍。TLX係列陀螺連續測斜儀、CLJ超聲流量計、固定式測斜儀、慣性管道測繪係統等產品都已投入市場並獲得好評。

  目前,三院又瞄準LWD無線隨鑽地質導向係統進行攻關。這一產品是石油儀器領域的高端產品,可以引導鑽頭沿著油層鑽進,將傳統的“固定靶”鑽進革新為沿“活動靶”鑽進,被譽為石油行業的“鑽地導彈”。目前,國內尚無同類裝備,而國外的LWD產品在我國隻提供高昂費用的服務但不出售產品。三院依托軍工慣性控製技術和石油裝備方麵的研製基礎,投入LWD係統的研製工作,該項目的研製成功將扭轉國外廠商的技術壟斷。

  航天三院參與了載人航天工程和探月工程、大型飛機、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製造裝備、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網等國家重大專項工程工作,自主研發了微型燃氣輪機發電站、地質災害監測預警係統、全功率風電變流器、衝擊電壓發生器、高性能氣凝膠、無人機等一批技術創新項目,通過軍工技術轉民用,加大創新力度,打破技術壟斷,實現了多個領域多項關鍵技術的國產化應用。

 

青藏鐵路上的低溫熱管

  那些人,那些事

  千裏關山飛渡,漠北南疆馳騁。

  在新型號研製的十幾年中,前往戈壁深處的靶場做試驗是再尋常不過的事了。一年秋天,某型號試驗彈進場,由於申請不到專列,到基地隻能將七八節自備車廂拖掛在西去的貨運列車上,隨行人員24小時值班。在甘肅境內的一個小站上,前麵的貨車要走不同的路線,自備車廂被卸載在站台上,必須轉掛到另外一列車上,可這兩列車並不在同一軌道上,小站資源有限,沒有多餘的機車協助轉運。時間緊急,試驗隊員們便開始推火車。

  “活著幹,死了算”,某型號總師劉永才院士的口頭禪近乎悲壯。這位身上榮譽數不勝數的資深專家有著胃出血的老毛病,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一次現場作業,他中午沒能及時回駐地吃飯,結果胃病複發,造成大出血,生命垂危,當地醫院條件有限無力治療,軍方用直升機火速把他送回北京。進手術室的時候他的血壓已經降到了零,經過專家的全力搶救,總算保住了生命。盡管如此,劉總從來沒把自己當作病人,反而經常超負荷地投入到型號研製工作中。

  為了某型號研製工作,多少趟來回奔波,多少次挑燈夜戰,多少回徹夜難眠,劉總數也數不清。經過十幾年艱苦卓絕的努力,該型號研製工作終於迎來春天,飛行試驗接連獲得成功,順利進入定型階段。

  4月的戈壁灘,狂風四起黃沙飛揚。楊寶奎總師帶領隊員在試驗場地一站就是幾個小時,別人勸他回到車上休息一會兒,他倔強地搖搖頭。有一天傍晚下著大雨,他披塊雨布,騎著自行車趕去聽歸零匯報,到辦公室時,整個人已經濕透了。每天都是早上、中午、晚上連軸轉,一百天下來,瘦了十幾斤。不過,隨後的試驗又跟楊寶奎開了個玩笑,試驗中,飛行狀態非常好,然而在監控大廳的屏幕上居然什麽也看不到。楊寶奎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他一句話也沒說,一步跨出大廳,跳上車,火速趕往靶標處。當看到擊中目標且穿靶而過時,他一下子就坐到了地上。

  為了祖國的飛航導彈事業,為了打造衛國禦敵的利器,飛航人付出的不僅是心血,甚至是生命。

  1995年國慶節,參加某重點型號研製的高級工程師劉濱生最後一次回到家裏,長期的出差、高強度的工作讓他感到身體疲倦不堪。妻子反複勸他去醫院檢查。“等忙完這一段再去吧!”劉濱生敷衍了過去。此時的他,滿腦子裝的全是工作。在北京呆了不到一周,劉濱生再也坐不住了,又一次登上北去的列車。在沈陽辦完事,他馬不停蹄地飛往株洲。11月5日下午,劉濱生感到胸悶明顯加重,但難忍的胸痛沒有使他停下手中的工作。在與同事討論完當天的工作後,劉濱生回到房間。他太累了,此時多想躺下睡一會兒。幾分鍾後,他的呼吸卻越來越急促。18時35分左右,醫護人員匆匆趕來了,一位同事跪倒在地:“求求你們,救救他吧,我們的工作離不了他呀!他是好人啊!”……隻是,戰友的哭喊並未挽回劉濱生的生命,在異鄉,一位飛航人走了……

 

彈陣
 

導彈發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