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回首北洋8大帥(組圖)

(2011-06-13 10:39:15) 下一個
回首那些北洋大帥
2011年06月   來源: 新華軍事 

    蔡鍔(1882~1916)原名艮寅,字鬆坡。1882年12月18日(清光緒八年十一月初九)生於湖南邵陽一個貧寒農家。幼年在私塾讀書。1898年考入長沙時務學堂,後入上海南洋公學。1899年赴日本,就讀於東京大同高等學校、橫濱東亞商業學校。1900年隨唐才常回國參加自立軍起義。失敗後改名“鍔”,立誌“流血救民”。  

    複去日本。先入成城學校,繼入陸軍士官學校,學習軍事。1904年畢業回國,先後在湖南、廣西、雲南等省教練新軍。1911年初調雲南,任新軍第十九鎮第三十七協協統。10月30日與革命黨人李根源等在昆明領導新軍響應武昌起義,蔡被推為臨時革命總司令。旋成立雲南軍政府,任都督。後為矯正軍人幹政時弊,自請解職。1913年被袁世凱調至北京,加以籠絡與監視。1915年袁世凱稱帝,他由北京潛回雲南,與唐繼堯等人於12月25日宣布雲南獨立,組織護國軍,發動護國戰爭。蔡任護國軍第一軍總司令。1916年春率部在四川納溪、瀘州一帶擊敗優勢袁軍,迫袁取消帝製。袁死後蔡任四川督軍兼省長。1916年8月經上海去日本治病,11月8日病逝於福岡。遺體由日本運回,葬於長沙嶽麓山上。

    黎元洪(1864年-1928年),字宋卿,湖北黃陂人。黎元洪早年在海軍服役,曾在北洋水師中任廣甲號管輪。中日甲午戰爭時被日艦擊沉,飄海遇救。之後投張之洞,被派督練新軍,並且多次赴日本學習軍事。1906年任第二十一混成協協統,駐守湖北。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時,黎元洪出任湖北軍政府都督。1912年南京軍政府成立,黎被選為副總統。

    1916年袁世凱死後,黎接其第一任任期為大總統。1917年與總理段祺瑞發生府院之爭,張勳以調解之名入京,之後發生張勳複辟。事後黎的總統職位為原副總統馮國璋所取代。1922年直奉戰爭後,徐世昌被驅逐,黎再接徐世昌的第二任任期為總統。次年由曹錕接任總統,黎下野。之後赴天津經商。1928年病逝天津。1935年國民政府於武昌為黎元洪舉行國葬。

    馮國璋,字華符,直隸(今河北)河間縣西詩經村人,生於1859年1月7日 (清鹹豐八年十二月初四)。1884年,馮國璋隻身去津投軍,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在甲午戰爭期間,馮國璋隨聶士成赴朝鮮及東北前線作戰,戰後他得到了候補知縣並加五品頂戴的虛銜。1899年袁出任山東巡撫,馮國璋隨武衛右軍入魯,並奉命改編原舊軍,組成武衛右軍先鋒隊20營。1901年11月,升為補用知府並加鹽運使用權銜。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委馮國璋為軍統。袁世凱出山後,馮國璋率軍與革命軍激戰四夜,於1911年11月1日攻陷漢口。

    袁世凱當上民國臨時大總統後,馮國璋於1912年9月出任直隸都督兼民政廳長。二次革命爆發後,馮國璋任江淮宣撫使兼北洋軍第二軍軍長南下鎮壓,於1913年9月2日攻占南京。12月16日馮國璋出任江蘇都督,同年晉升陸軍上將,後又授以宣武上將。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總統,國會選馮國璋為副總統。1917年7月,張勳複辟,黎元洪進入外國使館。馮國璋以副總統代理大總統,通電討伐張勳。張勳戰敗後,馮國璋依法將大總統職權還予黎元洪。1918年8月13日,馮國璋通電辭去副總統,於1919年返回河間故裏。1919年10月,馮國璋抵北京,12月28日病逝,終年60歲。

    張勳(1854--1923) 字紹軒,江西奉新人。行伍出身。1895年投袁世凱,任管帶,1899年升至總兵。1901年調北京,宿衛端門,多次擔任慈禧太後、光緒的扈從。1911年任江南提督,率巡防營駐南京。

    武昌起義後,江浙聯軍圍攻南京,張勳兵敗後退駐徐州一帶。袁世凱任大總統後,所部改稱武衛前軍,駐兗州,表示仍效忠清室,禁其部卒剪去發辮,人稱“辮帥”,所部稱“辮子軍”。1913年奉袁世凱命,率部往南京鎮壓討袁軍,縱兵搶掠。旋調往徐州,任長江巡閱使。1916年袁死後,在徐州成立北洋七省同盟,不久任安徽督軍,擴充至十三省同盟。     1917年6月,以調解府院之爭為名,率兵入京,解散國會,趕走黎元洪。7月1日與康有為擁溥儀複辟,自封議政大臣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至12日被皖係軍閥段棋瑞擊敗,逃入荷蘭使館,被通緝。1923年病死天津。

    曹錕(1862-1938),字仲珊。幼年家貧,稍長販布為業。1885年進入天津武備學堂投兵,參加過甲午戰爭,戰後參加袁世凱在小站訓練的新軍,任幫帶,次年升官帶。武昌起義後,移駐京郊南苑附近。1914年任長江上遊警備總司令駐嶽州。

    1915年袁謀稱帝,曹上書請求改變國體,被授“虎威將軍”,再封一等伯。1917年7月張勳複辟,曹任西路討逆軍總司令。複辟亂平,曹以直隸督軍兼省長。孫中山南下護法,曹錕曾通電附和段祺瑞反對恢複舊國會、反對護法軍政府,導致護法戰爭爆發。1919年12月馮國璋病死,曹錕被奉為直係首領。1920年4月,曹錕組成八省反段聯盟,7月直皖戰爭起,皖軍戰敗,段祺瑞下野。直奉兩係共掌北京政權。9月,曹任直魯豫巡閱使。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起,直係勝,曹錕與吳佩孚等控製了北京政府。1923年10月,曹錕以每票五千銀元收買國會議員的賄選手段當上了總統。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直係以馮玉祥反戈發動北京政變而失敗,曹錕被軟禁。1926年4月,馮軍將領不滿北洋政府臨時執政段祺瑞與奉係勾結,發動驅段兵變,將曹錕釋放。曹一度去開封依靠吳佩孚,此後,長期在天津英租界作寓公。

    盧溝橋事變後日本占領天津曾企圖說服曹出麵組織政府,但遭到曹的拒絕。國民政府在1939年12月追贈曹錕一級上將,以彰其民族氣節。

    吳佩孚(1874年―1939年),字子玉,山東蓬萊人。1898年投淮軍。1906年任北洋陸軍曹錕部管帶,頗得器重。後升任旅長。護國討袁運動興起,隨營入川鎮壓蔡鍔領導的雲南護國軍。1917年7月,任討逆軍西路先鋒,參加討伐張勳複辟。同年孫中山組成護法軍政府。段祺瑞派曹錕、張懷芝帶兵南下討伐;吳任第三師代理師長兼前敵總指揮。因湖南督軍席位為皖係張敬堯所得,吳僅獲空銜,十分氣憤。遂發出罷戰主和通電。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吳曾多次通電反對在巴黎和約上簽字,支持學生運動,頗得輿論的好評。11月吳與西南地方當局結成反段軍事同盟。12月馮國璋病死。曹錕、吳佩孚繼承了直係軍閥首領的地位。1920年5月,吳率軍自衡陽北撤,布置對皖軍事。14日直皖戰爭起,在奉軍配合下大敗皖軍。此後,直奉兩係共同把持了北京政府。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直軍勝,奉軍敗退關外,吳佩孚成為北洋軍閥的首要人物,操縱政局。1923年2月,吳鎮壓京漢鐵路工人罷工,造成“二七”慘案。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起,吳任“討逆軍總司令”,為奉軍及馮玉祥國民軍所敗。1925年10月,浙江督辦孫傳芳發動反奉戰爭,吳出任“討賊聯軍總司令”,派兵攻入河南,後與奉係溝通,南北夾擊國民軍。1926年夏北伐戰爭起,吳從北方趕赴前方督戰,在鄂南汀泗橋、賀勝橋連遭慘敗。10月北伐軍攻占武漢三鎮,吳部主力被殲,從此一蹶不振。1932年回到北平(今北京)。吳曾通電聲討溥儀充當偽滿傀儡,拒絕日偽拉他下水。1939年12月4日,暴卒於北平。

    張作霖,字雨亭。1875年3月19日出生於遼寧海城縣城西小窪村。張作霖幼年家境貧寒,1894年投入駐營口的毅軍甲午戰爭失敗後,1895年3月被遣返,回到故裏,投身草莽。1902年被官府收編,任巡警馬隊幫帶、統帶,因剿匪有功升為洮南鎮守使。

    武昌起義時,張作霖任“奉天國民保安會”軍事部副部長,後出任“關外練兵大臣”。袁世凱出任大總統後,1912年被任命為第27師中將師長,袁世凱稱帝後,被封為子爵、盛武將軍,督理奉天軍務兼巡按使;袁死後,被北京政府任命為奉天督軍兼省長、東三省巡閱使,在日本幫助下控製了遼吉黑三省,成為奉係首領。此後,張作霖以東北為基地,向關內擴張勢力。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前,與直係共同把持了北京政府。  1922年4月,發動第一次直奉戰爭。戰敗後,張作霖挾“東三省議會”推舉自己為東三省保安總司令,宣布東北自治。1924年發動第二次直奉戰爭,打敗直係軍閥,控製北洋政府。1926年稱安國軍總司令。1927年6月18日,張作霖在北京就任北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代表中華民國行使統治權,成為國家最高統治者,並組成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第32屆、也是最後一屆內閣,成為北洋軍政權最後一個統治者。

    馮玉祥(1882年―1948年),安徽巢縣(今安徽省巢湖市居巢區夏閣鎮竹柯村)人。馮玉祥清末時加入淮軍,曾參與灤州起義,後投北洋軍,任營、團、旅、師長。 1922年出任陸軍檢閱使,率其部隊入陝西,並以此地為地盤,其軍隊因此被稱為“西北軍”。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時在參戰途中率軍返回北京,發動北京政變,囚禁曹錕,推翻直係軍閥政府,逐溥儀出宮,脫離北洋軍係,改編所部為“國民軍”,電請孫中山北上。因無法抗拒直、奉係軍閥的壓力請來段祺瑞主政,遭到排擠。1925年,北方軍閥聯合攻打馮玉祥,馮不敵而退回陝西,後赴俄考察。1926年自蘇聯考察回國,在綏遠五原誓師,任國民革命軍聯軍(後改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司令,宣布所部加入國民黨,出潼關參加北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