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利比亞戰局的武力對比:卡紮菲可用兵力僅剩2萬(組圖)

(2011-03-08 18:13:02) 下一個

利比亞戰局的武力對比:卡紮菲可用兵力僅剩2萬

2011年03月      來源:中青在線-青年參考


戰況局勢圖

利比亞持續近一個月的局勢動蕩逐步向一場內戰演變,忠於卡紮菲的部分軍隊與反政府武裝在多條戰線上反複進行拉鋸戰,雙方軍事實力對比究竟如何?

卡紮菲還剩多少家當?

1951年利比亞獨立後,地方武裝重組為利比亞皇家陸軍。18年後,經過一場軍事政變,上校卡紮菲率部推翻伊德裏斯國王,從此大權獨攬。

僅從人力資源上看,規定17歲以上男性公民應服義務兵役的利比亞具有百萬人級別的國防動員能力,然而出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卡紮菲執政後對建立一支現代國防軍缺乏興趣,導致利比亞軍隊的正規化水平明顯落後於周邊國家,甚至沒有設立正式的國防部。

在利比亞武裝力量中,陸軍居於絕對的主導地位。根據美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中心2009年發布的數據,利比亞陸軍的常備兵力為5萬人,義務兵與誌願兵各占一半,分散駐紮在全國15個軍區。

在硬件方麵,卡紮菲政權曾因其反美立場受到蘇聯青睞,後者提供的武器被用來裝備10個坦克營、10個機械化步兵營、18個普通步兵營、22個炮兵營以及6個特種作戰營。

主要重裝備包括:2025輛坦克和幾乎同等數量的裝甲車、2421門各型火炮。其中,由卡紮菲小兒子哈米斯統帥的第32旅實力最強,被視為政府軍發起反撲的急先鋒。

就某種意義而言,利比亞陸軍更類似部落武裝的聯合。傳統上,來自該國西部的黎波裏塔尼亞(Tripolitania)地區的三大部落——卡拉法(Qadhadhfa,卡紮菲出身的部落)、馬格拉哈(Maghraha)和瓦法拉(Warfalla)最受當局寵信,東部昔蘭尼加(Cyrenaica)地區的諸多部落對此素來不滿,造成東部民眾在此次動亂中率先起義

而在西南部的費讚(Fezzan)地區,由於當地人在衝突爆發後多采取觀望態度,局勢相對平靜;或許,這也是中國空軍運輸機選擇在賽卜哈(Sabha,位於費讚腹地)降落並完成撤離人員任務的原因。

被反政府武裝俘虜的政府非洲雇傭兵團的部分士兵

利比亞空軍的規模僅次於陸軍,包括勤務人員和防空部隊在內的總兵力為2.2萬人,旗下的150架戰鬥機、270架轟炸/攻擊機、60架後勤支援飛機和90架直升機,以奧卡巴·本·納菲等13處軍用機場為基地。

上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國際製裁及屢遭美國軍事打擊,利比亞空軍的實力顯著下滑,但卡紮菲對其的掌控並未隨之削弱。

就媒體披露的情況來看,除了兩架法製“幻影”F.1戰鬥機因不願攻擊示威民眾而出逃至馬耳他外,相當一部分飛機眼下仍在積極參與戰鬥,對反對派控製的東部地區實施了連續多日的空襲。

相比之下,僅有8000人編製和少數輕型艦艇的利比亞海軍,在這次衝突中無甚表現。

2月底,在地中海巡邏的意大利艦艇曾發現有利比亞軍艦在附近活動,但此後未見更多消息。

因為卡紮菲對正規軍向來缺乏信任,重視民兵和外國雇傭兵是利比亞軍事的一大特色。

曆史資料顯示,卡紮菲曾先後組建過“泛阿拉伯軍團”、“阿拉伯伊斯蘭軍團”和“人民自衛隊”3支大型準軍事部隊,同時從乍得、尼日爾、毛裏塔尼亞等國廣招雇傭兵,後者在此次動亂中因濫殺無辜而惡名昭著。

不過,對於這類雇傭軍的具體規模,外界一直眾說紛紜,“人權觀察”組織一位發言人就指出,目擊者看到的某些“雇傭兵”,實際上是來自利南部地區的黑人居民,他們為卡紮菲服務主要是基於忠誠而非金錢。

反抗勢力仰仗外來強援

由於信息不暢和缺乏統一口徑,至本報截稿時,各國媒體對利比亞反政府武裝的兵力及裝備情況,仍未給出可靠的說法。

班加西反政府示威者互相幫助穿上從卡紮菲軍隊裏奪得的軍隊製服

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許多原政府軍官兵已不再視卡紮菲為“領袖和兄弟”,故後者能夠調動的人手必然少於賬麵數字,估計隻有兩萬人左右。

從有限的圖片和文字信息來看,在過去的兩周內,反政府勢力已成功奪取了東部地區的多座軍火庫,繳獲了包括坦克在內的部分重武器。

與政府軍相比,反政府武裝最大的弱點是缺乏空中掩護,隻能憑借蘇製薩姆-7單兵防空導彈和輕型高射炮展開被動防禦。

美國《紐約時報》擔心,萬一這些武器在混亂中落入恐怖分子之手,民航運輸的安全將受到威脅。

當然,反政府武裝的“利好消息”也有不少。英國《每日電訊》報前方記者發回的報道稱,已有為數不少的“埃及誌願者”越過埃利邊境,為反政府軍提供戰地救護等後勤支援。

另一方麵,鑒於卡紮菲並未如早先預期的那樣迅速垮台,衝突雙方依然在紮維亞(Zawiya,位於的黎波裏以西50公裏)、拉斯拉努夫(Ras Lanouf,又譯拉努夫角,位於的黎波裏以東600公裏)等地相持不下的現狀,反政府武裝也改變了此前拒絕外國介入的立場,請求美英等國直接進行軍事援助,甚至對政府軍控製地區發動轟炸。

就此,有俄羅斯媒體分析稱,美軍的兩個航空母艦戰鬥群即將在地中海就位,加之白宮對的黎波裏當局的口氣日趨強硬,後者再度遭到美國軍事打擊似乎隻是時間問題。

也有人認為,華盛頓以武力推翻卡紮菲固然不難,然而基於伊拉克的教訓,之後派地麵部隊實施全麵占領並非上策;為了避免利比亞成為新的泥潭,大力扶植反對派掌權才是穩妥的方案。

根據美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中心2009年發布的數據,利比亞陸軍的常備兵力為5萬人,義務兵與誌願兵各占一半,分散駐紮在全國15個軍區。

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已不足懼

大多數觀察人士相信,隨著外部壓力的持續增強和經濟來源的斷絕,統治利比亞42年的卡紮菲的失敗不可避免。

外界惟一擔心的問題是:他手中還有無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這並非杞人憂天,事實上,在上世紀80年代與乍得的“豐田戰爭”(因大量使用豐田牌卡車得名)期間,利比亞就有使用芥子氣等化學武器的記錄,受害者中甚至包括部分己方士兵。

幸運的是,經過與美英等國的秘密磋商,卡紮菲已於2003年9月宣布放棄所有核生化武器以及射程超過300公裏的地對地導彈,並接受監督核查。

以解除國際製裁為交換條件,利比亞當局在隨後幾年內較好地履行了承諾,將庫存的大批化學毒劑予以無害化處理。

按照聯合國消息人士的最新說法,利比亞境內殘存的化學武器不足10噸,大多儲存在距的黎波裏600公裏的某處秘密倉庫內,考慮到政府軍低劣的技術水平和運載工具(主要指遠程導彈)缺失的現狀,它們被用於實戰的幾率“相當小”。

利比亞的核武計劃同樣是西方媒體關注的重點。

根據美國全球安全組織網站提供的信息,該國雖然是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合作夥伴與《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簽字國,但卡紮菲一直夢想造出自己的原子彈;巴基斯坦科學家卡迪爾·汗提供的技術資料,更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

反政府派別奪取了政府軍的M84坦克

直到2003年後,國際核查人員才吃驚地發現,利比亞竟然擁有4000多台離心機,其產出的濃縮鈾最快在8年後(即2011年)便可達到能製造核彈的水平

——換言之,假設美英當初沒有果斷廢掉卡紮菲的這張“威懾底牌”,利比亞今日的局勢很可能完全不同

《紐約時報》刊登的評論文章稱,當年得知卡紮菲放棄核計劃的消息後,時任美國總統的小布什歡欣鼓舞,稱此舉“使我們的國家和世界變得更加安全”,目前的事實也似乎印證了這一判斷。

但另一方麵,看到利比亞的例子後,像朝鮮和伊朗這些尚在發展核武器的國家,或許將更加固執地認定:決不能屈服於外來壓力而令自己的核計劃胎死腹中。

被反政府武裝俘虜的政府非洲雇傭兵團的部分士兵。利比亞人口不過590萬,主要是阿拉伯人(約占83.8%),請注意,阿拉伯人屬白人人種,而且“利比亞”一詞就源於希臘語,意為“白種人居住的地方”,用以區分撒哈拉撒哈拉以南黑種人居住的地方。

在近日的一連串衝突中,利比亞反對派武裝從卡紮菲軍隊手中奪取和繳獲了坦克、高射機槍等重型武器。

卜雷加,反對派武裝保衛煉油廠的高射機槍,多日來政府軍連續出動戰機轟炸卜雷加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