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美國伊戰後又會對付誰?

(2010-09-01 13:29:03) 下一個

美國伊戰後又會對付誰?
2010年09月   來源:新華軍事

《環球時報》9月1日發表文章《美國伊戰後會對付誰》,內容如下:

    8月28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附近的安德魯斯空軍基地,從伊拉克返回的美軍士兵走下飛機。新華社記者張軍攝

昨天是美軍宣布結束在伊拉克作戰任務的日子。最後一批美國作戰部隊歡呼著撤離了讓他們做了七年惡夢的伊拉克。七年來,這個戰場奪走了4421名美國大兵和10萬伊拉克人的性命,從美國納稅人口袋裏掏走7500億美元,給世界留下一個“民主的”但比戰前更加貧窮和動蕩的伊拉克。美國時間8月31日晚,總統奧巴馬將就美軍結束在伊拉克的作戰任務發表全國電視講話。《華盛頓郵報》說,奧巴馬肯定會說這是一個裏程碑,但我們可能聽不到總統說:這是美國對中東國家進行幹預或謀求戰略利益的結束。剛走出伊拉克戰場的美國,給自己的對外戰略留下一塊少見的空白。美國下一步會關心誰?它的下一個全球目標在哪裏?阿富汗,伊朗,中亞,還是中國?這個問題奧巴馬同樣不會說,但全世界都忍不住想。它很可能是未來幾年國際政治中答案最混亂的一道謎題。

撤兵也許不等於戰略收縮

駐伊美軍第四戰鬥旅的一名戰士,8月30日麵對蜂擁而至的各國記者大聲喊道:“我們贏了,我們贏了,一切都結束了,我們將民主帶到了伊拉克!”

這可能是人們聽過的對伊拉克戰爭最高也最天真的評價。當天世界各大媒體,包括美國一些盟國甚至美國國內的媒體上,都充滿對這場戰爭的冷嘲熱諷。據蓋洛普最新民調,53%的美國民眾認為,曆史將證明這是一場失敗的戰爭。美國《華盛頓郵報》8月31日說,伊拉克戰爭留給我們唯一清楚的就是:我們沒有贏,但也沒輸,在戰爭的結尾,沒有投降儀式,也沒有拋彩帶大遊行。結局就是“模棱兩可的一團霧水”。日本時事通訊社8月31日簡潔地總結說:美軍給伊拉克帶來的不是穩定,是混亂。

不管怎樣,駐伊美軍數量最多時曾接近17萬,現在伊拉克駐紮的美軍總數已經不到5萬,而且計劃在明年底前全部撤完。人們都在關心,撤出伊拉克後,美軍下一步將把目光投向哪裏?

 

似乎沒有多少人相信這是美國全球戰略的收縮。德國sarsura-syrien網站說,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奧巴馬想以結束伊拉克戰爭和撤軍確保中期選舉的投票。

新加坡《海峽時報》8月31日分析稱,美國“根本沒有舍棄對幹涉別國的渴望”。文章稱,伊拉克不是一顆勝利果實,但也不是越南。因為伊拉克戰爭“沒有挫傷美國作為超級大國的決心”。盡管奧巴馬的語氣已經更為溫和,但美國的軍費開支仍然占據全球軍費的半數以上,美國對新型武器的研究更是令人驚詫地占據全球投入的2/3。雖然正在從伊拉克撤軍,但美國在阿富汗的駐軍人數一直在增長。美國軍隊還出現在也門。華盛頓甚至準備不惜動用武力阻止伊朗獲得核武器。

美國彭博社8月31日報道認為,雖然美軍結束了在伊拉克的作戰角色,但這一轉變並不能保證政府不再鋌而走險,也無法讓美軍官兵高枕無憂。奧巴馬隻不過實踐了競選時的承諾,下一步,他必將瞄準更為廣闊的國家安全目標以及阿富汗戰爭。

JCC新日本研究所副所長庚欣認為,大批美軍撤離伊拉克,是10年來新保守主義在全世界退潮的標誌性事件。從兩年前開始,日本的小泉主義,美國的布什主義,還有台灣的分裂主義連遭重挫。根本原因是反恐戰的失利和金融危機的開始。而受這兩件事衝擊最大的是美國,這段時間應該是美國的一個戰略休整期。

向亞太傾斜的戰略很明顯

至少有一部分中國人在擔心,美國今年以來在中國周邊頻頻刺激我們,與其在伊拉克的壓力逐漸鬆弛有關。“美國當然很希望中國繼續支持它,伊朗、朝鮮的事,中國都有話語權。但從伊拉克騰出手來之後,美國或許會對中國的支持三心二意。”一名前中國外交官對《環球時報》說。中國人最近對美國產生了大量警覺,美國在黃海和南海給中國施加了前所未有的“包圍感”,中國人甚至擔心,美國成功籠絡了自己過去的死敵越南,將利用它作為圍堵中國的籌碼。

新加坡《聯合早報》8月27日發表文章稱,奧巴馬政府上台後.與伊斯蘭世界“緩和”的信號非常明顯。最近奧巴馬支持在紐約世貿大廈遺址建清真寺就是這種思路的體現。與此同時,奧巴馬政府全麵加強在亞洲的外交攻勢: 批準大筆對台軍售,改善與緬甸軍政府的關係,加強美印合作,強化美日、美韓聯盟,直接介入南海爭議,與越南軍演,直到最新批準向台灣出售軍用雷達。這一係列動作傳輸了明確的信號:奧巴馬政府急於從“反恐”戰爭中騰出手來,以應付文明衝突的另一對手。

《澳大利亞人報》8月30日發表文章稱,為應對中國的崛起,美國正在物色“具備足夠戰略分量的國家”,參與對中國的全麵製衡。文章說,在亞洲,美國首先用了印度,接著是越南,“下一個肯定是印尼”。它再合適不過了——是個大國,曆史上對中國懷有猜疑,而且處在重要戰略位置。日本和韓國都各自忙於幫助印度和越南。當中國海軍在南海和印度洋擴充實力之際,五角大樓也許會想要幫助印尼提升空軍和海軍。

 

最近一期《紐約客》發表美國南亞問題專家史蒂夫·考爾的文章,認為美國援助巴基斯坦洪災,除了展現人道主義精神,還應該被視為美國的“戰略考慮”。他讚揚奧巴馬以“正確的直覺”對這件事作出了反應,比如第一時間給災民援助,果斷宣布支持當地民選政府,打擊反對派等。他提醒奧巴馬政府,在洪水退去之後,還要繼續參與巴基斯坦的災後重建,以確立美國對該地區的影響力。

幾乎與撤軍同步的,還有美國宣布對期鮮追加製裁。一名不願署名的軍事問題專家8月31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東亞是美國最大的對手——中俄和最麻煩的敵人——朝鮮同時存在的地帶,也是奧巴馬“太平洋總統”計劃的重要一環。伊拉克戰事結束後,美軍能騰出更多兵力、裝備到東亞地區活動,在黃海、南海和日本海看到更多美國軍艦、飛機活動,恐怕是勢在必然的。

中亞和伊朗也是新重點

被奧巴馬政府圈中的全球戰略重點,顯然不僅僅是中國。就在美軍宣布結束伊拉克作戰任務之際,有消息稱,美國正與吉爾吉斯斯坦新政府接洽,試圖讓後者兌現前總統巴基耶夫的承諾,允許美國在吉國第二大城市奧什設立新的軍事基地。奧什在吉爾吉斯斯坦南部,離阿富汗、伊朗等美國關注的軍事敏感地區更近,如果在這裏開設軍事基地,勢必進一步改變中亞地區的軍事態勢。美國在吉爾吉斯斯坦已經設有一個軍事基地,雖然它的存在名義是 “反恐”,但俄中都對它感到不安。 奧巴馬在中東的戰略推進也遠遠沒有結束。彭博社說,從伊拉克撤軍正值美國政府推動以巴重啟和談之際。 “對總統來說,這周有點像是分水嶺。因為他的中東政策四個主要問題中的兩個都將進入新階段。”而白宮新聞秘書羅伯特·吉布斯透露說,奧巴馬8月31日的電視講話將把伊拉克放在“一個更大的背景中”去解讀。

俄羅斯《報紙報》8月31日引用俄軍事分析家費多爾·盧科揚諾夫的話表示,雖然這場戰爭給美國造成重大損失,但美國在伊拉克也收獲頗豐。除石油收入外,美在伊拉克仍保留軍事基地, “這將成為美國進攻伊朗的最好平台,同時還可以對中東其他國家進行控製”。

 

中美關係前景更複雜

中國社科院美國所研究員周琪8月31日對《環球時報》表示,美國從伊拉克撤軍是奧巴馬履行他的競選承諾,並不能借此推斷美國將戰略重點轉移到阿富汗或中亞。現在美國經濟形勢十分不明朗,美聯儲近來多次表示美國經濟很可能“二次探底”,在這個基本麵上,美國政府應該不會在對外戰略方麵“貿然行動”。近來,美國智庫高層多次到中國訪問表示,美國沒有把中國當做敵人,美國在黃海的演習完全是針對朝鮮,而不是中國。

中國國防大學韓旭東教授8月31日對《環球時報》表示,美國從伊拉克撤軍是軍事上的重新部署。從美國國家的戰略目標來看,今後一段時間,美國會把從伊拉克戰略收縮的力量逐步用在解決核問題上,特別是伊朗核問題與朝鮮核問題,同時,與俄羅斯進一步商談削減核武器協議,推動“無核世界”的目標。從目前的形勢看,美國國務卿希望用外交手段解決伊朗核問題,美國此刻用武力方式解決伊朗問題的可能性不大,以色列單獨對伊朗實施軍事打擊的概率也很小。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丁一凡對《環球時報》表示,美國從伊拉克撤軍之後,從軍事戰略上看,美國會加強阿富汗的力量。至於“騰出手來之後”的美國是否會對中國有所動作,中國無須過度敏感。比如黃海軍演問題,中國也可以把美國航母的到來當作一個難得的近距離觀測美國的機會。經貿問題依舊是中美關係的基石,圍繞美國國會可能的對華匯率政策與貿易關稅政策,可以預見,2010年的第四季度,中美關係前景會“更加複雜”,“不會太平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