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揭開曆史的謎團:戰爭交易 --- 二戰德軍崩潰的真正原因

(2010-07-09 10:08:25) 下一個

揭開曆史的謎團:二戰德軍崩潰的真正原因
2010年07月   來源:千龍新聞網

一般認為二次世界大戰的決定戰場在蘇德戰場,而由由此一部分人推出美國在二戰中的西線戰鬥是一種漁翁得利的行為。如果單純看結果似乎此種論斷頗有些道理,可是實際上則完全不是這樣。

    1941年末,在日本隊對珍珠港進行空襲後,美國加入了這場戰爭。1942年初的蘇聯正承受這這場戰爭的主要壓力。雖然德國的東線力量已經在逐步被削弱,但是德國仍然發動了一係列的戰役繼續對蘇聯的入侵。

    在北非的德國非洲軍於1942年夏天推進到了阿拉曼一線,從1942年8月開始,英軍開始逐步擊退德軍。

    1942年11月,美英盟軍在北非的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登陸。

    1942年19/20日,蘇軍將德第6集團軍包圍在斯大林格勒,最終德第6集團軍於1943年一月底/2月初投降,最初的23萬德軍隻有9萬人被俘虜。

    1943年5月13日,困守在突尼斯的13萬德國士兵和18萬意大利士兵投降。

    在1943年的最初5個月,德軍損失了超過70艘U艇。鄧尼茲命令於1943年5月24日暫停在大西洋的破交戰,封鎖英國失敗。

    1943年7月,德軍集中了超過3000輛坦克和1850架戰機卻沒能突破蘇軍在庫爾斯克的戰線,這也是德軍在東線的最後一次戰略進攻。

    1943年7月10日,盟軍在西西裏登陸,用了38天的時間占領了全島,這樣盟軍就獲得了一個極其重要的出發基地,他們的遠程轟炸機可以威脅整個第3帝國了。

    1943年夏,德軍必須從本來就很緊張的東線抽調部隊投入意大利和法國南部。1943年9月3日,盟軍登陸意大利本島。1943年9月8日意大利宣布投降,並於 1943年10月13日對德宣戰。

    至此美軍的地麵作戰陷入停頓,直到44年的西線登陸開始才重新開動。因此成為了日後被稱為漁翁得利的證據。而實際上43年末到44年之間美國正在另外兩條戰線上和德國進行著殊死的較量。

 一、在工業上力圖用戰略轟炸掐斷德國的工業尤其是軍事相關工業

    在戰爭期間從挪威到奧地利,甚至是捷克隻要是為德國軍事工業提供必須生產的地區基本上都遭受了沉重的打擊。就拿虎王坦克為例子,正是由於美英的戰略轟炸導致產量從來沒有達到過預計的月產量。甚至最為可憐的是在44年底出現了一個月隻生產數輛的可憐局麵。

    以轟炸奧地利為例,其實在盟軍轟炸機第一次出現在奧地利上空很久以前,盟軍就已經確定了戰略轟炸的優先目標。這些計劃的起草早在美國加入這場戰爭以前就開始了。所以當美國正式加入戰爭的時候,詳細的轟炸計劃就已經放在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的案頭了。計劃確定從1944年中期(甚至更早,在 1943年中期)開始進行的戰略轟炸的優先目標順序是

    (1)戰機生產加工工廠;

    (2)飛機發動機工廠;

    (3)U艇基地以及船塢;

    (4)交通運輸線;

    (5)石油,鋁和橡膠的生產基地

    奧地利的工業已經完全融入德國的軍事工業之中,其地位如同“帝國的防空洞”,這種緊密的聯係使得奧地利具有戰略價值的目標越來越多。其中飛機製造工業是列在第一位的,首先是有“帝國最大的戰機製造廠”之稱的維也納新城(Wr.Neustadt)飛機廠(WNF) ,它負責Me109的最後組裝。WNF在1942年共計生產了1400架Me109,占了德國這種戰機產量的50%,另外在Erla和雷根斯堡則有梅塞施密特的兩個工廠。在1942年12月它們可以每月生產150架,到了1943年7月則達到了每月280架,其中隻有20架是修理的。

    此外維也納新城還生產了全德國25%的FW-190。維也納新城的另一個重要的工業目標是屬於亨舍爾康采恩的Rax工廠。在這裏在1943年夏天以前就開始準備一個龐大的計劃,它具有在德國軍事工業中最高的優先權,即A-4 (V-2) 火箭的生產。這些火箭對盟國構成了相當大的威脅。

另外的重要航空軍事工業目標有哈爾興(Haersching,生產Me328),克拉根福(Klagenfurt,Me109的最後組裝),維也納南郊的施魏夏特 (Schwechat,生產He 162),措爾法興(Zwoelfaxing,生產He 177),辛特爾布魯赫(Hinterbrühl,生產He 162),梅爾克(Melk,生產He 162)以及在耶恩巴赫和斯特拉斯福的梅塞施密特分部,在維也納的亨舍爾分部,在哈萊茵,巴德,格拉茨,斯泰爾地區和維也納新城的飛機發動機製造廠,它們也同時生產滾軸和汽車。

    其它的重要目標列表:

    ★在林茨的金屬工業,包括赫爾曼·戈林工廠(今天的VOEST);

    ★在林茨的化學工業和在穆斯比爾包姆的多瑙化工廠;

    ★石油工業:

    1.Zistersdorf的油田;

    2.Wien-Floridsdorf的煉油廠;

    3.Wien-Kagran的煉油廠(Vacuum Oil AG);

    4.Wien-Lobau的煉油廠(Ostmaerkische Mineral?lwerke AG, Wintershall AG);

    5.Vuesendorf的煉油廠 (Fanto);

    6.Korneuburg的煉油廠 (Creditul Minier);

    7.Linz的燃料生產廠 (Hermann-G?ring-Werke);

    8.Moosbierbaum的燃料生產廠 (Donau-Chemie AG);

    9.Schwechat的燃料生產廠 (Nova Oel und Brennstoff AG)。

    ★SDP公司、亨舍爾公司、Graf&Stift公司和Saurer-Werke公司在維也納以及SDP公司在格拉茨、斯泰爾和維也納新城的作戰車輛生產基地。

    ★Linz的Hermann-Goering-Werken(坦克生產基地) 和St.Valentin的Nibelungen-Werken(突擊炮生產基地)。交通運輸線路也是轟炸的主要目標,首先是:

    ★多瑙河上的船運航線,這是羅馬尼亞油田石油的主要運輸路線;

    ★鐵路幹線以及其上的可視目標1.火車站2.鐵路調度設施;

    3.維修工廠;

    4.橋梁;

    5.機車(低空轟炸)。

轟炸奧地利,使當時在奧地利生產的大量ME配件無法輸送至德國或者是準時的組裝,給予了德國空軍嚴重的打擊。

    另外從航空汽油的產量上也能夠看出此種打擊的嚴重性。德國飛機燃料的產量在1944年4月還能達到175,000噸,到了44年7月就隻有30,000噸,而這個數字在44年9月份更是下降到了隻有 5,000噸。由於飛機燃油的產量取決於煉油加工企業的運作情況,在盟軍的強烈轟炸下,這些產量下降到了極其嚴重的地步。以至於盟軍在戰爭結束後在奧地利的機場發現了總數多達400架完好的德軍戰鬥機由於缺乏燃料而無法升空作戰。

    美英還轟炸了德國主要的稀有金屬產地挪威的克納本礦山,導致了戰爭後期德軍裝甲車輛的裝甲防禦能力大大的下降。

    如果說蘇聯人在東線的戰鬥擊敗了德國的軍隊。而美英的戰略轟炸則徹底摧毀了德國賴以發動軍事作戰的軍事機器。最簡單的就是在44年初原本就應該批量裝備部隊的虎王,到了二戰末期的產量不過月產不超過50輛(雖然德國軍事機器生產複雜,可是真正導致其無法量產的致命原因恰恰就是美英的戰略轟炸)。

    以德國後期戰車主要裝備的梅巴赫HL210/230型發動機而言(至於為什麽要選它,應該有些二戰兵器常識的人都直到,二戰後期德國的黑豹和虎王都采用同這種發動機作為動力),其在德國的總廠月產量在44年計劃是月產量應該超過或者接近500台,在捷克的公司月產量則應該超過70台。

    1943年梅巴赫公司和其下屬的子公司共生產了超過4346台該型發動機,在1944年的前四個月便生產了2973台,但是4月經過美英的空襲其的生產完全停止,直到10月份才小規模的恢複生產,到194587台。也就是說44年到45年其一共提供隻提供了3千多台,這也就是44年,45年黑豹坦克和虎王一共裝備的數量。(當然還有汽車聯盟生產的一部分該型發動機,不過可惜的是很多用於坦克殲擊車而沒有用於坦克的生產)

    而其原因正是因為美英空軍的大轟炸導致生產的分散化和生產效率的降低,其在捷克的生產廠甚至由於空襲從來就沒有達到過月產量70 這個目標。  

    另列出43到44年德軍坦克產量

    型號         數量

    43年 黑豹      2600餘輛

    IV H/J型         3000餘輛

    其他IV型坦克     3000餘輛

    虎式坦克         1000餘輛

    44年 黑豹     3740輛

    虎王           489輛(至45年2月)

    IV型坦克        1000餘輛

    由此可見雖然總體上德軍裝甲車輛產量上升,可是坦克的總產量卻下降的非常厲害43年德軍坦克總產量幾乎達到了1萬輛幾乎為44年的兩倍,而所謂的德軍裝甲車輛很明顯還包括獵豹,黃蜂等戰車,而如果同樣有寫二戰兵器知識的人就應該直到這些輕型車輛的主要作用是防禦,而不是進攻。進攻能力的下降使的德軍在防禦之後很難快速的展開反攻,導致戰機的不斷錯失。也正是因為進攻裝備的缺乏導致德軍隻能夠集中力量進行某些局部的反擊。其僅有的機械化部隊成為了救火隊,徹底喪失了戰爭主動權。

而44年產量的大幅度下降的兩個原因:

    (1)黑豹型坦克生產難度較大,需要耗費更多的工時,而德軍主要以生產其為主。

    (2)美軍的轟炸導致了德國軍事工業的生產效率大幅度下降,以克盧伯為例,從43年的八小時工作製,一天兩班到44年變為11小時工作製,一天兩班,上升了三分之一,可是產量卻大幅度的下降,主要原因就是德國由於為了應付美英的戰略轟炸而必須分散組裝,這導致了效率的大幅度下降。

    1944年的盟軍戰略轟炸使亨舍爾95%的廠房被摧毀,根據德國裝甲戰鬥車輛委員會主席在44年12月的報告支出,44年幾乎所有的坦克工廠和配件廠都遭到了空襲導致了配件供應不足,再加上長途運輸的被破壞更加劇了坦克生產的困難。

    1944年的空襲嚴重妨礙了埃森的克盧伯工廠的生產,坦克炮塔和軋鋼車間被持續的空襲破壞。而卡塞爾地區的亨舍爾公司也遭到了嚴重的影響,1944年的空襲導致了三次大規模長時間的電力供應中斷。各地普遍的存在著工人因躲避空襲而導致的生產率下降,為了防止空襲造成的損失,所有的公司都采取了一定的疏散措施,而倉庫,臨時堆放處和零件供應的過度分散導致了生產效率的下降。僅以MIAG公司為例其在1944年一個月因空襲直接或者是間接造成的工時損失就超過 30萬工時。

    而需要額外支出的是空襲在工廠內部造成的壓力更是製約了管理效率,勞動的下降也妨礙了重建工作的進行。重新恢複有組織的生產目標難以達到,有些工廠甚至整年停工。由於裝甲車輛製造業中內部協作越來越困難,以致各企業需要各自為戰,更為糟糕的是許多零部件的供應商和分包商也陷入了停產。在此種情況下幾乎無法製定有效的生產計劃。

    這也導致了虎王770輛的生產計劃根本就沒有在規定的44年底完成3)資源的匱乏,可是為什麽到44年才顯現出來,我在下邊將專門介紹。

    所以說蘇軍在正麵戰場上的不斷勝利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由於德軍的技術裝備無法有效的獲得補充,也就是說德軍消耗快而重新獲得補充的時間越來越長。這點從德軍的裝甲部隊的組成狀況就能夠說明問題。

    所以說美英對於二戰的貢獻還是非常明顯的。僅僅是戰略轟炸就有效的從一個方麵為蘇軍在正麵戰場的勝利提供了有效的幫助。

二、掐斷德國的工業資源

    還有一種說法德國二戰的失敗在於其本身資源的匱乏,而實際雖然如此,但其中美英的作用則不可低估。

    其實在整個二戰期間德國大多數的資源(比如橡膠和石油)實際上長期處於匱乏狀態,可是為什麽直到44年中才表現的那麽明顯,這裏就有兩個原因

    (1)德國人實際上相當清楚自己資源匱乏的實際狀況,所以在戰爭爆發前就建立了完善的各種戰略資源儲備,這解決了一部分的問題比如,1939年德國僅一筆業務就由法本公司從美國進口了2000萬美元的航空汽油。這種交易一直持續到美國完全參戰。

    所以說至少到43年德國還沒有出現什麽嚴重的資源危機。42年之前,德國有足夠的鋼鐵、煤炭等主要資源、由於德國本身的戰略儲備和從歐洲其他國家的掠奪,此種資源危機還不是非常的明顯。至於43年年末德國的回光返照可以說於意大利這個廢物有很大的關係。當時意大利也建立了相應於本國實力的戰略資源儲備,可是意大利投降使得其在戰爭中的儲備落入了德國手中,暫時彌補了德國本身資源的嚴重消耗。(以石油為利,二戰之前意大利海軍單獨儲備的海軍用石油就夠180 天使用,可是意大利海軍在二戰期間幾乎沒有任何的作戰就被瓦解,這些石油也就理所當然的落入了德國人的手中)。

    還有另外一個最為重要的資源來路就是當時歐洲的五大中立國(土爾其,西班牙,葡萄牙,瑞士,瑞典)實際上在戰爭沒有真正明朗化之前都在大量的向德國提供其所需要的戰略資源,真正讓這些國家斷絕和德國交易的主要壓力即來自美國。

瑞典其本身是納粹德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之一。其優質鐵礦砂(可以生產出高級合金鋼)對德國的國防生產尤其重要,希特勒甚至為此推遲了對西歐的入侵,首先占領了丹麥和挪威以確保鐵礦砂的運輸安全。比如瑞典軸承公司(S&K Bearings)其是與納粹勾結最密切的瑞典公司之一,向德國出口了大量滾珠軸承。

    由於美國同樣依靠S&K公司的軸承,這就又給美國出了個難題。如果對S&K公司及瑞典施加製裁,極可能引起S&K的報複,限製對美國軸承的出口,並中斷軍需品生產。

    第二個選擇是在戰爭中奪取 S&K的工廠。可是這樣做隻會促進羅斯福的評論家們對現今政府內部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日益猖獗的指責。

    剩下的最後一個選擇是讓S&K公司繼續正常運營,這也是美國政府最後決定采取的措施。這樣,無論誰贏得這場戰爭,通過向雙方提供軸承,S&K都會是最後的贏家。

    葡萄牙的外貿收支從1939年的入超9000萬美元一下子變為1942年的出超6800萬美元。在戰爭的最初四年,葡萄牙的私人公司總資本幾乎翻了一番,葡萄牙國家銀行黃金儲備增長了3倍多。

    葡萄牙的經濟繁榮依靠於其豐富的鎢砂資源。納粹主要從葡萄牙和西班牙進口鎢砂。除可用做電燈泡的燈絲外,鎢在軍備生產中還有特別重要的價值。德國的機械工業使用高強度的碳化鎢車刀和鑽頭,而美國隻能使用次等的鉬合金。這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克虜伯公司通過專利技術壟斷了碳化鎢的生產。另外鎢合金也用於製造穿甲彈。

    盟國認為德國對鎢礦的最小需求是每年3500噸。考慮到納粹對鎢礦的巨大需求、及其為了確保鎢礦供應所采取的非常措施,盟國準確地推斷出鎢是納粹最重要的戰略資源。盟國同樣需要鎢,然而他們有別的來源(例如中國),並不完全依賴西葡兩國的出產,因此盟國的目標是盡量使納粹少得到鎢砂,為此大量搶購葡萄牙鎢砂。

    到1943年,鎢砂價格已漲至戰前的775%,使葡萄牙大賺了一筆,其鎢砂產量也從1938年的2419噸猛增至1942的6500噸。為了保持中立,葡萄牙在1942年建立了一套嚴格的出口配額體係,允許盟國和軸心國從各自在葡萄牙擁有的鎢礦出口礦石,對葡萄牙自己的礦山則設立固定配額。

    英國擁有葡萄牙最大的鎢礦,德國有幾個規模小一些的鎢礦。1942年,葡萄牙和德國簽訂了一項貿易協定,向德國的鎢砂出口量增至2800噸,德國則提供煤,鋼和鉀肥。1943年,盟國也試圖與葡萄牙簽訂新的鎢砂進口協定。葡萄牙要求盟國降低硫銨、石油和其它產品的價格作為回報,但遭到拒絕。葡萄牙因此降低了對盟國的鎢砂出口量。

於前兩者的相對中立不同,西班牙的中立則是偏向於德國的。

    在二戰初期,英國和美國都一直在努力使西班牙保持中立。他們向西班牙提供穀物和石油。如果不是西班牙將其中大部分石油轉賣給納粹的話,美國還會提供更多。

    西班牙與納粹之間關係的重要一環是在內戰期間所欠的債務。包括武器和其他物資在內,西班牙欠德國的錢超過了2.12億美元。而且由於西班牙國家銀行的330噸黃金儲備早在1935年就被共和國政府的蘇聯顧問盜運到蘇聯,西班牙無力償清這筆巨款。

    除了債務關係外,西班牙的豐富礦藏和貿易資源也是納粹所需要的。在一份1939年簽訂的德西秘密協定書中,西班牙承諾從南美幫德國進口牛肉和穀物。1940年5月,西班牙與意大利簽訂了三年的食品合作計劃,承諾提供必要的糧食。

    到1942年,德西貿易的重點由食品轉向戰爭必需的礦產資源。西班牙擁有豐富的優質鐵礦石,德國還從西班牙進口鋅、鉛、水銀、螢石、天青石、雲母、軟木和羊毛,以及最重要的鎢砂。盟國的封鎖阻止了西班牙幫德國進口食品的企圖,但是從南美經西班牙運入納粹手中的工業鑽石和白金(用於化工和電機)由於體積較小根本無從攔截。     

    盟國與西班牙的貿易有三個目的。首先是獲得隻有西班牙才可提供的一些資源。其次,從西班牙購買物資可以縮小其對納粹的供應量。第三,通過與西班牙的貿易可以減輕納粹對西班牙經濟的影響。1940年3月,英國與西班牙簽署了一個為期半年的貿易協定,英國向西班牙提供石油產品和化肥,西班牙向英國供應礦石、橘子和檸檬。在整個戰爭期間,該貿易協定每隔半年續簽一次。

    盟國與西班牙之間真正的貿易重點也是鎢砂。到1941年,德國已經探明了西班牙的全部鎢礦,並通過代理商控製了西班牙最大的鎢礦,幾乎獲得了出產的全部鎢砂,而英國隻得到了32噸。西班牙的鎢礦出口采取自由貿易原則,不像葡萄牙那樣實行配額限量體係。由於掌握大量硬通貨,這對盟國是一個優勢。從1942年初開始,英美開始聯合買斷西班牙所有的鎢礦出產。結果該年的鎢砂產量幾乎比前年翻了一倍,增至近2000噸,價格也從原來每噸75 美元飆升至16800美元,盟國獲得了其中將近一半的鎢砂。

    1943年2月,西班牙與德國秘密簽署了一份新協定,德國同意用武器作為購買鎢砂的費用。然而在談判期間德國將武器的價格提高了4 倍,引起了對方的憤怒。最後西班牙與德國達成協議:內戰時欠德國的債務分四次還清,而德國將用這些錢購買鎢砂。1943年內,德國購買了鎢礦占出產量的 35%,而該年西班牙的鎢礦總產量大約是1940年的4到5倍。

    1944年1月,英國駐西班牙大使塞繆爾·霍爾(Sir Samuel Hoare)與佛朗哥就停止與納粹的鎢貿易問題進行了會晤,但未達成共識。隨後盟國對西班牙實施了石油禁運。5月2日,西班牙同意將對德國的鎢出口減至上一年的一半(但當年德國還是通過走私的方式得到了3865.6噸鎢砂)。對德國的鎢砂出口於1944年8月中止,此時西班牙的邊境已經關閉。

而最後一個國家土爾其1941年10月,與德國簽訂了一份重要的貿易協定。德國用軍需品和其它工業品與土耳其交換礦石原料,尤其是鉻礦石。

    與此同時土耳其與英美也保持友好關係,以鉻礦石與英美交換先進的武器裝備。鉻是製造合金鋼的必用材料,而土耳其正是納粹的唯一鉻進口國。

    納粹生產部長阿爾伯特·施佩爾曾經指出,若是鉻礦石的供應被切斷,會導致德國的軍火生產中斷10個月。鉻礦石經鐵路由土耳其運往德國,其間要經過世界上最為崎嶇不平的巴爾幹山區,一路上到處是橋梁和隧道。盟軍在戰爭結束前重點轟炸了這條鐵路,以切斷對德國的鉻礦供應。

    為了爭取土耳其參戰、或至少保持“善意的中立”,土耳其於1941年被美國列入租借法案受援國名單。1943年11月的德黑蘭會議上,盟國預料到納粹不會再對土耳其構成軍事威脅,於是共同要求它參戰。直到1944年4月,土耳其才停止對德國的鉻礦石供應。

    (2)另一個原因則是德國在不斷的對自己資源的替代品進行研究,仍以法本而言法其成立於1925年,由拜耳、赫希斯特、巴登苯胺公司(BASF公司前身)等6家大型德國化學公司合並而成,目的是以巨大的經營規模壟斷德國乃至世界的化工產業,甫一成立便成為德國最大的企業,及世界最大的化學工業公司。

    1943年其所生產的合成橡膠和石油替代品的產量都非常的驚人,總價值8.22億德國馬克。而其的原料則來自以上五大中立國。

    而以上這些這些中立國與納粹德國貿易的最終的致命的打擊便是正是1944年的美國安全港計劃,即對二戰期間德國支付所使用的黃金的來路進行追查,可以追繳。這個行動納粹的依賴使用掠奪的黃金換資源計劃受到了嚴重的打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