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遊離於軍統中統之外的另一個國民黨特務集團 | |
2010年07月 來源:人民政協報 |
遊離於“軍統”、“中統”的另一特務集團——陳誠的“研究係”
陳誠和蔣介石(左)的合影
位於南京市鼓樓區普陀路10號的陳誠故居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國民黨內部派係林立。除了CC係、政學係、黃埔係等派係之外,另有以孔祥熙、宋子文、何應欽、陳誠、朱家驊、胡宗南、湯恩伯等人各自為核心分別形成的小派係。諸派之間,相互排擠,其中尤以戴笠之軍統為甚。除黃埔係因戴笠隸屬其中,宋子文、何應欽及胡宗南與戴笠的關係較深外,其他的派係均與戴笠處於對立狀態,並先後受到戴笠的無情打擊。但對於陳誠集團,戴笠始終未敢貿然下手。
提起陳誠,我們大多隻知道其土木係,而以其為首的“研究係”特務組織則知之不多。其實,數十年來,陳誠之所以在蔣介石手下大紅大紫,無人能及;蔣介石之所以對他沒有任何猜忌戒備之心;國民黨敗逃台灣時的眾多大員如何應欽、胡宗南、白崇禧、湯恩伯、桂永清等人之所以被“冷漠”或“懸掛”,而陳誠則繼續受到重用,一方麵固然是由於陳誠本人實力雄厚、權重一時,且陳誠集團與國民黨的其他派係集團比較起來,又是較為廉潔踏實肯幹的,也較少官僚主義和腐敗習氣,辦事雷厲風行;另一方麵則與陳誠本人所培育的特務組織滲透到各處有關。
“研究係”是國民黨統治時期人們對陳誠所屬特務組織的代稱。雖然陳誠矢口否認這個機構,這個機構也極力避免社會上把他們當成為一個特務集團。但事實上從抗日戰爭開始直到國民黨逃台,以張振國、阮成章、劉莊如為首的一班人,始終打著陳誠的招牌,在“軍統” 與“中統”兩大特務派係勢力的夾縫中,以獨樹一幟的姿態開山立櫃。
他們先後據有九戰區、六戰區、十一戰區長官部及遠征軍長官部、軍政部、雲南省警備總司令部等公開和秘密情報機構,在一定時期內,還控製了國防部第二廳的人事行政部門。總之,凡是陳誠勢力範圍所及之地,也就是“研究係”人員頻繁活動的場所,而 “研究係”之所以是隻有活動而沒有“正式名義”的組織,究其原委,正如阮成章所說:“我們今天羽毛未豐,組織還未定型,一方麵不能不打辭公這張牌來擋住 ‘軍統’對我們的排擠,另一方麵又不能打出辭公的旗號,給辭公在政治上造成被動。”
“研究係”的主要骨幹俗稱“三頭六臂”,被稱為“三頭”的是張振國(遠征軍長官部調查室主任)、阮成章(海軍總司令部情報處處長)及劉莊如(第十一戰區長官部研究室主任)。“六臂”指的是楊大和(國防部二廳辦公室副主任)、陳寄生(武漢稽查處處長)、李鐵生(武漢稽查處副處長)、餘誠(情報學校處長)、周伯達(海軍情報處副處長)、阮更生(昆明稽查處處長)。
作為一個頗具影響力的特務組織,“研究係”的發展演變經曆了西南遊擊幹部訓練班諜報隊、湘北情報聯絡組以及第六戰區長官部通訊室三個階段,其存在曆時十餘年。
抗戰初期,在日軍節節進逼之際,國民政府第九戰區長官部不得不由武漢撤到長沙,司令長官陳誠苦於對日軍行動缺乏情報,常常一籌莫展,而對新四軍在敵後捷報頻傳又分外眼紅。1938年武漢陷落,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在全國人民奮起抗戰的形勢下,國民黨當局接受了共產黨人的建議,決定在湖南南嶽衡山舉辦遊擊幹部訓練班(簡稱南嶽遊幹班)。它成立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式任命湯恩伯、葉劍英為正、副主任。不久,改由蔣介石兼任訓練班主任,白崇禧、陳誠兼副主任,湯恩伯、葉劍英任正、副教育長。
後來,湯調河南前線,李默庵受陳誠指定繼任教育長。遊幹班在南嶽共舉辦了三期。第一期,1939年2月15日舉行開學典禮,後因故推遲到4月上旬開學,7月5日才結業;第二期,1939年6月20日開學,9月20日結業;第三期,1939年11月20日開學,1940年2月3日結業。第三期後,1940年夏,遊幹班南遷祁陽、零陵等地,又辦了四至七期,於1942年停辦。
其時,張振國按陳誠旨意,在遊幹班內部辦了兩個諜報隊,一個是第二期的第五隊,一個是第三期的第十隊。張振國親自兼隊長,阮成章由遊幹班第一期畢業後,做了情報隊的指導員。這兩個隊的課目基本是情報搜集訓練,學生男女兼收。訓練課程除遊擊戰術以外,有情報業務、化裝術、通信術、偵察術、測繪術、竊盜、交通等。
這批學生畢業後,多數跟張振國一起派到了九戰區長官部參謀處,其中的女生郭雅萍、廖國瓊還分別與張振國和阮成章等先後結成了夫妻。當第五隊學生畢業時,張振國回到長沙九戰區長官部做了參謀處第二課課長。他利用這批學生,先後在湘北的瀏陽、益陽、平江、湘陰等地成立了五個情報隊。阮成章、餘誠、王子民、肖讚何、劉漢屏、肖全才等就分別是當時的情報隊長和指導員。這幾個隊的情報人員後來便成為早期“研究係”情報活動的主要骨幹。
1939年12月,陳誠把第九戰區交給了薛嶽,自己兼任了設在湖南邵陽的第六戰區司令部長官(後來到湖北恩施才正式組建第六戰區司令長官部)。基於陳誠的一貫作風,六戰區的各級幹部大都是由長沙九戰區調去的。張振國在九戰區任第二課課長時,深得陳誠器重。張建議把湘北的情報隊編成一個聯絡組,改屬六戰區指揮。在得到陳誠批準後,張振國便自兼聯絡組長,也由湘北轉到恩施,聯絡組便成為第六戰區長官部參謀處負責情報偵察的獨立單位。
第六戰區長官部占據恩施之後,陳誠企圖把湘鄂川地區培植成他的獨立王國,使軍事、政治、經濟、文教集權於其控製之下。陳誠運用情報組織密布在各級機關、部隊、學校內,作為其無形的觸角,由上而下、由近及遠地貫徹他的意旨,而起這個作用的最初是聯絡組,後來為研究室。
1943年夏鄂西會戰期間,日軍以三個師團的兵力先後向湖北遠安、宜昌及宜都進攻。起初日軍的行動係“掃蕩”性質,而第六戰區部隊出於恐懼,開始到處宣傳“日軍以大軍進逼恩施,直指重慶”,讓蔣介石多為陳誠送錢、送糧、送裝備。
當時在對日軍的兵力判斷上,六戰區長官部和蔣介石大本營軍令部的意見是不一致的。尤其是日軍進攻宜都時,八十六軍的十三師一經接觸就倉皇逃走,一直退到羅甫塘和三鬥坪。這時“軍統”和軍令部二廳的前方特工,早已聞風後撤,因此軍令部對日軍行動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
六戰區研究室宜都情報組,由於沒有料到十三師會逃跑得那麽快,組長胡祖福及電台人員都沒來得及後撤,結果隻好在敵後公安縣的斑竹場附近躲藏下來。因而對日軍在宜都、鬆滋向五峰、長陽進犯的行動,能逐日用電報向恩施長官部報告,促使長官部下決心抓住有利時機組織決戰,並取得這次保衛戰的勝利。最後論功行賞時,張振國、阮成章以及宜都情報組長都分別得到“寶鼎”和“總勤”勳章。
張振國邀功自炫,趁機向陳誠請求設立正式情報機構。陳誠電請軍令部成立正式組織通訊室,得到了軍委會的批準。它設有主任、副主任(少將或上校級)和四個股(一股主管總務,二股管情報,三股管人事考核,四股管通信)、一個無線電總台、一個巡回教育組;外部組織共有12個偵察班。這樣六戰區長官部通訊室就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特務組織,合計內外勤人員共有300名以上,它的情報搜集範圍也就更加擴大了。
值得注意的是,當六戰區長官部通訊室經軍委會軍令部批準並核發編製的同時,在長官部參謀處還有一個通訊組,它是主管部隊通信補給指揮業務的。由於這兩個單位僅一字之差,以致彼此業務文電經常混淆。通訊室名義不便對外,阮成章便建議用“研究室”名義對外行文,作為通訊室的掩護名稱,而“研究係”的產生,也就由研究室的成立開始。自此以後,人們都隻知道研究室,而不知道研究室實際是通訊室特務機構的代稱。
1945年至1947年,是“研究係”勢力發展的極盛時期。在這段時間裏,“研究係”特務的勢力不僅遍及華中,而且華北、華東、西南以及沿江沿海的重要港口,甚至一些人跡罕到的海島,也都留下了他們的蹤跡。全國主要城市如南京、北京、天津、上海、昆明、武漢、廣州、青島、廈門、福州、台北、沙市、宜昌、九江、安慶、鎮江等地,都有“研究係”控製的據點。他們在各地的情報人員數以千計,在全國範圍內形成一個獨立的特務集團。他們既非軍統,也非中統,亦不屬國防部二廳,算不上是一個定型的組織,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來源——研究室。因此,人們把這夥特務稱為 “研究係”。
然而,為了追求表現,“研究係”處處鋒芒畢露,導致全民聲討。由於研究係骨幹分子張振國處處樹敵,先是與昆明龍雲的公子爭奪陳佩秋,影響了陳誠本人的聲譽,其在南京和劉蓓蓓勾搭的黃色新聞又在京滬報刊上曝光,陳誠更是惱怒,表示對張振國“永不錄用”;另外也由於“研究係”的骨幹見上層失了依靠,便心灰意冷,紛紛另擇高枝。
不久,隨著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的崩潰,“研究係”這個組織便煙消雲散,再也見不到影子了。但是其組織內部究竟還有哪些成員?國民黨敗逃台灣後,還剩多少成員?這些問題人們已經無從知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