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美軍“政委”:隨軍牧師 美國大兵的精神支柱(組圖)

(2010-07-21 14:37:31) 下一個

美軍“政委”:隨軍牧師 美國大兵的精神支柱
2010年07月   來源:環球網-環球時報

 

美軍隨軍牧師,美國大兵的精神支柱。 [圖片來源:環球網]

    現代隨軍牧師製度實際植根於中世紀的天主教。公元742年,德國雷根斯堡(德國東南部古城)宗教會議首次正式規定,在軍隊中設立隨軍牧師一職,但是禁止這些“上帝的仆人”攜帶武器或直接參戰。公元4世紀的一個傳說稱,一位名叫圖爾斯·馬丁的異教羅馬士兵碰到了一個凍得發抖的乞丐,就把自己的軍用鬥篷的一部分分給了他。那天晚上,他夢見了身披鬥篷的耶穌。於是,他轉信了基督教,並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基督教會。他死後被封為聖徒。圖爾斯·馬丁後來成了法蘭西的神聖保護人,他的鬥篷也成為一件聖物,被曆代法蘭西國王帶上戰場。這件鬥篷在拉丁文中被稱為披肩(cappa)。其便攜式神龕被稱為capella。看護它的牧師叫作cappellanus。最終,所有的隨軍神職人員都被稱為capellani,法語稱為chapelains,從此便有了隨軍牧師一詞。

 

美軍隨軍牧師,美國大兵的精神支柱。 [圖片來源:環球網]

    斯通教士是英屬美國殖民地上第一位隨軍牧師。貫穿美國獨立戰爭的隨軍牧師史是一部犧牲和奉獻的曆史。殖民地牧師們常常從他們自己的教區和傳教地征集士兵,並率領這些士兵走上戰場。他們承受著個人的痛苦,並整天和饑餓、孤獨、拘禁、挫折、傷病及死亡打交道,直到最終的勝利。1775年7月29日,大陸議會對隨軍牧師的身份給予了官方認可,還表決了有關大陸軍中各級軍官和招募人員的薪酬支付問題。備忘錄上注明的是“隨軍牧師20美元”,每月以現金支付。這是與指揮官和軍法官們相同數額的報酬,這也是美國政府首次對隨軍牧師的官方認可。於是,那一天被認為是美國隨軍牧師製度的誕生日。

 

美軍隨軍牧師,美國大兵的精神支柱。 [圖片來源:環球網]

    在美國獨立戰爭中工作過的隨軍牧師約有222~238名。牧師們的職責範圍相當廣泛,除了和士兵們一起戰鬥、行軍之外,在戰爭的考驗麵前,人們還看見他們在營地傳道,訪問和關心傷病員,照料臨終者等。1777年1月2日,約翰·羅斯布魯赫牧師在第二次特倫頓會戰中不幸身亡,這是在獨立戰爭期間陣亡的第一位美軍隨軍牧師。

 

美軍隨軍牧師,美國大兵的精神支柱。 [圖片來源:環球網]

    1838年7月5日是一個告別過去曆史的時刻。軍隊在這一天正式建立並形成了一套隨軍牧師職位體係。這段時期除了通常的職務之外,隨軍牧師在軍營中幹著既是子弟學校校長又是圖書管理員的工作。如在美國西點陸軍軍官學校任職的牧師就被指派為傳道者、保護人和曆史、地理及德育教授。從1813年至1896年,他們為軍官學校的每個畢業班學員講授美國和歐洲的曆史、地理、德育、政治哲學、憲法、國際法和英語語法等課程。羅伯特·E· 李、“石牆”托馬斯·J·傑克遜和威廉姆·T·謝爾曼當時都在軍校學員行列之中。他們後來寫道,隨軍牧師的課程把他們引入到重要的知識概念之中。在西點軍校擔任早期教育專家的沃爾特·L·弗萊明甚至認為:從南北戰爭以後的曆史眼光來看,隨軍牧師講授的課程是西點軍校開設的最為重要的課程之一。

 

美軍隨軍牧師,美國大兵的精神支柱。 [圖片來源:環球網]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共有8896名牧師在美軍中服役。到1945年日本投降的那天,仍有8191名牧師在服現役(其中,天主教牧師2278名,猶太教牧師243名,新教牧師5620名)。《陸軍條令》規定了正規軍牧師的委任條件:年齡在23-34歲之間,受到正規牧師任命,得到某教派或宗教組織的委派和推薦,四年製學院及三年製神學學院畢業,是現職牧師並以此為主業。

美軍隨軍牧師,美國大兵的精神支柱。 [圖片來源:環球網]

    當日本人偷襲珍珠港時,許多牧師和他們的助手親眼目睹了猛攻的開始。特倫斯·P·費南岡牧師在前去做彌撒的路上,眼見襲擊開始,便立即驅車趕往高炮陣地,向集合在那裏做禮拜的人報信。盡管他的車被打壞,他還是讓多數人得到及時疏散,但仍有一枚炸彈當場炸死了6個人。費南岡為死者做了最後的祈禱,隨後就趕去醫院照料其他死者和瀕危的人。在那兒,他得到了其他教牧師的協助。在黑肯戰場,一位牧師的高級助手在改作小教堂的飛機庫的祭壇處被炸死。另一名牧師助手也在架設機槍時被敵人炸死。

 

美軍隨軍牧師,美國大兵的精神支柱。 [圖片來源:環球網]

    1941年,羅斯福總統簽署了國會法案HR—36U號,批準軍隊在6個月內建造604座小教堂。在此之前,全軍隻有17個軍營有小教堂,禮拜活動就在有空地的地方舉行。這一大規模的建造計劃使得牧師們能夠進行全套宗教活動。如士兵們可以到那兒尋求谘詢和進行單獨祈禱,也可以在教堂裏排遣孤獨。在海外,許多士兵用廢舊材料建造些臨時小教堂。在英國,愛德華·R·菲茨傑拉德牧師用滑翔機上運送貨物的板條箱造了一個小教堂。牧師們常常在一些不平常的地方組織宗教活動。城堡的地下室、糧倉、牛棚、葡萄酒地窖、閣樓、火車站、宮殿、山洞和露天都可能作為做禮拜的地方。

 

美軍隨軍牧師,美國大兵的精神支柱。 [圖片來源:環球網]

    當時的情勢製約了戰時服務的形式。大多數牧師把自己看作是穿軍裝的牧師。他們組織布道,舉行洗禮,主持婚禮和葬禮,禱告,谘詢和訪問病弱的軍人。每天為那些遠離他們的家庭和生長環境的軍人效勞,使隨軍牧師的禮拜與平民神父的工作有著截然的不同。在基礎訓練時,他們鼓舞那些老百姓盡快轉變為軍人。盡管牧師也開設每個軍人必須參加的個性引導講座和性病預防講座,但谘詢活動才是最有價值的。牧師們不僅出現在訓練場地、來複槍射擊場和食堂,也加入行軍行列、參加防毒麵具演練。“跟牧師說說去。”這句話成了戰爭中一句習慣性的回答。在每個可能的環境條件下,官兵都願意尋找牧師作牧師谘詢。1942年,每位牧師平均每天都要作53次谘詢。谘詢最多的是個人和家庭問題,包括想家、想自殺、婚姻、酗酒和家人生病等問題。軍事問題,大多是適應部隊生活時遇到的問題,在比例上僅次於宗教問題。

 

美軍隨軍牧師,美國大兵的精神支柱。 [圖片來源:環球網]

    在歐洲和太平洋的戰鬥前線,牧師在各個方麵照料作戰士兵。他們與那些麵對死亡威脅因而對信仰問題思考得更加深入的人一起戰鬥。牧師們照料傷者、關照死者和協助進行墓穴登記。像通常情況一樣,他們進行宗教關懷,常常沒有防護或設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478名牧師傷亡。在傷亡比例中該部門位列第3,在步兵和空軍部隊之後。天主教牧師們感到他們應該與瀕危的士兵在一起,許多人在做最後的告別儀式時犧牲了。其他的牧師感到他們應當與他們的士兵一起上前線。前線牧師常常要麵對超負荷的工作、戰爭的血腥和危險。

 

美軍隨軍牧師,美國大兵的精神支柱。 [圖片來源:環球網]

    在戰爭中涉及到牧師的最有名的事件發生在運兵船上。在1943年2月3日,從德國U456潛艇發射的一枚魚雷擊中了“多切斯特”號。該船正載著904名軍人穿越北大西洋到英國。678名“在行動中失蹤”的人中有4名是隨軍牧師。他們英勇地把救生衣給了其他人,為其他人提供祈禱和幫助,備好了救生筏,然後,麵對死亡。他們緊握著手相互祈禱,隨船一起沉入海裏。他們的行為獲得了公眾的敬仰,體現了牧師的精神。

 

美軍隨軍牧師,美國大兵的精神支柱。 [圖片來源:環球網]

    在菲律賓的牧師是第一批經曆戰鬥的牧師。他們之中有幾個人因為英勇地帶信穿越敵人的封鎖線或在戰火中搶救傷員而功勳卓著。隨著在1942年早些時候巴丹半島和克力加多的淪陷,21名牧師成了戰俘。在數個星期中,數目達到了32人。牧師在戰俘營生活十分艱辛。起初,日本人不準他們進行宗教禮拜,把牧師看作是搞宣傳鼓動的人。經常是牧師將布道講稿捆在石頭上,扔過鐵絲網以使別人在不同的時間可以閱讀。後來,他們可以自己組織宗教活動了,便開設唱詩班、進行洗禮活動和學習聖經。

 

美軍隨軍牧師,美國大兵的精神支柱。 [圖片來源:環球網]

    牧師並不隻是在戰鬥環境中服役,他們也在戰線的後方照料部隊。他們幫助難民,為3000名愛爾蘭孩子組織聖誕晚會。他們有的與德國、意大利和日本戰俘打交道,有的照料那些從集中營釋放出來的人。一個幸存者——亞伯拉罕·菲佛就是從達喬被一個美國猶太太牧師解救出來的。在到美國並完成他的學業之後,菲佛做了一名美軍隨軍牧師,藉此“償還我生命的債”。

    在整個戰爭期間作為首席牧師領導牧師體製的人是阿諾德牧師。在他的領導下,這個部門的規模從幾百人成長為戰爭結束時的8000多人。在1942年,他被提升為陸軍準將,在1944年,升為少將。他的副手——喬治·T·裏刻賽牧師在1944年接受了一顆星,因而確立了副首席牧師準將的軍銜。

 

美軍隨軍牧師,美國大兵的精神支柱。 [圖片來源:環球網]

    1950年7月5日,一位被分派到第21步兵團第1營的名叫卡爾·R·哈德遜的隨軍牧師隨他所在的部隊抵抗朝鮮的軍隊,成為該場戰爭中第一位戰鬥的牧師。哈德遜幫助傷者並為他們禱告,安撫垂死的人,而且和醫生一起,努力為他們注入勇氣和希望。7月16日,赫爾曼·G·費爾豪特牧師和100名其他的人在大田市附近經過一場戰鬥後,要抬著差不多30名受傷士兵撤退,躲開步步緊逼的朝鮮軍隊。顯然,這樣逃是不可能的,傷員都被撂在後麵。費爾豪特說服一名軍區與其他的人先撤,自己留在後麵與傷員在一起…在他37歲生日前夜,費爾豪特成了第一個在朝鮮戰爭中陣亡的隨軍牧師。

 

美軍隨軍牧師,美國大兵的精神支柱。 [圖片來源:環球網]

在朝鮮衝突中進行宗教服務是一種挑戰,部隊快速的移動和不斷地變換前沿陣地迫使牧師在朝鮮的鄉村頻繁地穿行,一個月中跨越大約3200公裏提供谘詢和宗教服務是家常便飯。士兵的士氣和作戰態度與以往的戰爭大不相同。戰爭在美國變得不受歡迎,特別是在1951年以後,當衝突陷於對峙僵持狀態,士兵和牧師的士氣都受到這個僵局的影響。到1953年7月27日停戰簽字的時候,13名牧師陣亡,其中6名是在戰爭的第一個月犧牲的。牧師們受到了高度表彰。在1953年歲末冬天,共有175名隨軍牧師受到了218項表彰,其中包括22枚銀星勳章。後來,他們又被授予了更多的獎章。

  在1962年2月 26日,約翰·A·林福成了第一個到達越南的隨軍牧師。他被分派到南越西貢市的駐越軍事援助司令部,但相關設備一無所有。林福不得不要求配備些必需品,如讚美詩集、牧師戰場工具包以備不時之需。在頭幾天,指派到越南的8名牧師遍訪了該國南北足足970公裏的國土,利用汽車和飛機(特別是直升機)行進。他們在每一處前哨基地花上幾天時間,在戰艦上舉行禮拜活動、谘詢、舉辦個性指導講座並與部隊相互交流。隨著戰事惡化,更多的武裝部隊牧師到來。林福組織了MACV牧師部,製定方針路線,建立教徒組織和宗教靜修所。牧師要遍訪所轄地區而不是限定為特定的部隊服務就是這樣在越南戰爭早期形成的。武裝部牧師不僅要照料他們自己的戰士,而且也要照料所有在他們轄區的美國軍事人員。

    當衝突擴大後,在越南的美國軍事人員數量也相應增加,到1963年底,共有1.65萬人在越南服役。1964年,第一批美國戰鬥部隊抵達,傷亡開始增加。在這些人中間,隨軍牧師拉比·梅耳·恩格斯由於在1964年突發心髒病成為第一個死在越南的隨軍牧師。1966年,在越南的隨軍牧師出現了第一起戰鬥死亡。該牧師的名字叫威廉·J· 巴羅傑。他並不是最後一個。邁克爾·J·奎利在為一名士兵做完最後的祈禱、剛屈身跪到另一名受傷的士兵身邊時,被擊身亡。同年,首位牧師助理小雷蒙德·L·鮑恩陣亡。另外,還有7名牧師在越南陣亡。在1967年,有超過300名牧師在服役。在戰場上,牧師常常把聖壇就設在吉普車的前麵或在空地上。乘上直升機,他們就可以去偏遠的前哨基地訪問。在軍營或營地裏,有他們建造的做禮拜用的小教堂。

  越南戰爭以後,空地作戰的理念已經變成美國軍事行動的基石。它是建立在獲得或保持主動性並大膽運用主動性來打敗敵人的基礎上的。勝利是靠打破敵人的平衡態勢並繼而不讓敵人有喘息的機會而獲得的。這一觀點後又添加了前線突擊的軍事學說。根據該學說,宗教支持被推到戰場上。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便有了部隊宗教服務隊(UMT)的理念。

營級的UMT由一名牧師和一名牧師助理組成。它通過照料生者、關心傷者和尊敬死者給戰鬥中的士兵提供宗教支持。1983年,UMT的概念在格林納達接受了首次檢驗。該行動被稱為“緊急狂怒”,主要是把美國公民從格林納達島上撤離,進而使格林納達軍隊保持中立,穩定島內局勢並維持和平。17名牧師和16名牧師助理參加了這次派遣行動。在那裏的5天,大多是小衝突,其間UMT走訪了每個部隊或連隊,有時隻停留幾個小時,有時停留一天,安撫部隊情緒。因為部隊在格林納達連續機動,士兵們壓力很大。UMT為部隊在飛離或派遣之前提供了快速的服務,在投入行動之前舉行簡短的祈禱服務。在格林納達,有幾名美軍士兵陣亡。所以,5天裏UMT還舉行了一次悼念儀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