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美國核優勢是一個謬論

(2010-04-07 20:36:48) 下一個

轉自“學說連線”http://www.xslx.com
文章來源:《環球時報》
 文章作者:[美]布魯斯·G·布萊爾 陳雅莉

發布時間:2007-04

美國教授的“書生之見”

  去年春天,美國《外交》季刊上發表《美國核優勢地位的崛起》一文,預測美國一旦發動突然核打擊,就能徹底摧毀俄羅斯和中國的核反擊力量。按照兩位教授的邏輯,美國領導人可能試圖利用其核優勢,不僅在危機中迫使對方讓步,而且可能在危機緊張的情況下,真正對其核競爭者發動一次冷血的核打擊。

  雖然距這篇論文發表已有一年,但其造成的影響卻一直存在。可以說,美國思想界對於冷戰後核武器在美國安全戰略的地位,以及取得某些優勢的美國該何去何從的激烈爭論才剛剛開始。兩位教授的看法似乎隻是“書生之見”,但它傳達的卻是美國國內鷹派勢力按捺不住的侵略性信號。這就是為什麽這種聲音出來以後,許多人都有如臨大敵的感覺的原因。盡管世界各界人士對此已評論紛紛,但我們還是認為,一個誠實而且深刻的回答仍然極為必要。冷戰時期的核平衡已經被美國核優勢打破了嗎?占有優勢的美國核力量真的更能保證當前美國的安全嗎?這是美國不同的核戰略思潮交鋒的焦點,涉及到美國冷戰後的核戰略,也是中俄的國家安全戰略中生死攸關的一個問題。我們認為,兩位教授為美國指出的道路非但不能保證美國的安全,反而會增加美國麵臨的威脅。

  冷戰核平衡是如何實現的

  不管是這兩位教授還是他們的批評者,都忽視回答這樣一個問題:美國在第一次核打擊方麵居心何在?計劃如何?

  冷戰時期,美國核戰略真正的意圖在於,在戰時必須對蘇聯目標造成重度摧毀。冷戰及之後一段時間,美國核戰略設計者都在確保摧毀敵人四個方麵(核力量、常規武器、支撐戰爭的工業和指揮中心)70-90%的目標。在美國的核戰略設計者的設想中,俄國人在受到核打擊之後還有小規模的核力量,有能力對美國進行重大的打擊。

  在這一過程中,人們通常會混淆“先發製人”和“以第一次核打擊取勝”這兩個概念。曆史證據表明,“以第一次核打擊取勝”曾是上世紀60年代美國戰爭計劃的選擇,而“先發製人”戰略卻一直保留到80年代。戰略導彈能確保消滅敵人一部分或全部的核武庫至關重要。如果要對蘇聯進行70-90%核力量的重度摧毀,美國幾乎所有的警戒力量必須在蘇聯向其發動進攻之前采取行動。在這種壓力之下,美國隻有兩種選擇,要麽必須先發製人發動攻擊,要麽根據戰術預警,在蘇聯核彈頭到達美國導彈發射井和轟炸基地前,通過地麵和太空的預警係統偵察到蘇聯發射導彈情報後,迅速采取行動,即“預警發射”。如果美國領導人等待過久才下令發射核武器,那麽美國就無法進行核反擊了。

  在20世紀70-80年代,由於美蘇雙方都獲得了預警發射的能力,即一方能夠偵測到另一方發射的彈頭,並在25-30分鍾的彈頭飛行時間內迅速發動反擊,因此,任何一方想先發製人地發動核戰爭都意味著自我毀滅。於是,讓人汗毛倒立的“以第一次核打擊取勝”的核姿態在兩國的戰爭計劃中都降低。預警發射成為兩國核戰略中更被青睞的選擇。

  可見,美國沒有有意識地追求“以第一次核打擊取勝”的核戰略,尤其是對俄羅斯和中國這樣的核大國。不過,美國倒是一直在對包括伊朗和朝鮮等核擴散國家尋求這樣的絕對核優勢。

  核平衡真的被打破了嗎?

  1992年,美國部署了精確的高噸量潛水艇導彈,增大了俄羅斯戰略導彈在發射前即被摧毀的威脅。俄羅斯預警係統急劇衰落。另外,美國 “三叉戟”D-5導彈的速度也已超過了俄羅斯戰略部隊的反應速度。在兩位教授看來,俄羅斯幾乎不可能采取預警發射,冷戰時期的核平衡已經被打破。

  然而,美國決策者若是采用兩位教授的設想,無疑是有勇無謀的表現。俄羅斯已經建立並大規模執行了非常適於預警發射的指揮和預警係統,能夠使莫斯科總參謀部和各種預備指揮中心,通過最新的通信網絡,直接發射分布廣泛的核導彈。正如上文強調的,導彈射至對方的時間大約30分鍾,而從一方的先發製人到另一方的預警發射和確定反擊的時間間隔,僅為幾分鍾。雖然在這場美國導彈飛行和俄羅斯迅速反應的“時間賽跑”中,美國略有勝算,但這種優勢不能給人以任何慰藉。美俄反應的時間差別僅為數秒,最多到幾分鍾。雙方還是不能百分之百地預知誰會最先衝到比賽終點。

  就算在理論上,俄羅斯已喪失了預警發射的能力,那麽,難道真的沒有俄羅斯核武能力在美國的先發製人核打擊中幸免嗎?如果美俄兩國真的遭遇危機,俄羅斯勢必會恢複冷戰時裝有洲際火箭的潛艇離開基地進行巡邏的強度,屆時蜂擁般的潛艇和分散的陸地火箭,早就做好準備在必要時先發製人或采取預警發射來對付美國了。

    另外,兩位教授對美國導彈的打擊精確率過於自信。公開的資料顯示美國導彈的誤差率在30%以上,何況戰時美國導彈麵對俄羅斯固定目標(如導彈發射井)的擊中率會急劇下降。無論如何,美國不可能在第一次核打擊中摧毀俄羅斯所有的核武器。

  那麽,美國如果采取偷襲的方式呢?和平時期,核力量的警報和武裝最少要花費12個小時,才能使首批轟炸機達到作戰準備狀態,隨之而來的其他轟炸機又需要48個小時(部署大部分武力總共需要72個小時)。這是一項大規模的“興師動眾”的行動,容易被察覺。任何清醒的美國政治領導人或軍方指揮官都不會指望對俄羅斯的突襲會達到什麽驚人的效果。這種機會主義缺乏任何政治環境,是核武交換數學模型的產物,不能夠當真。

  兩位教授還若有其事地擔憂,美國的核優勢將帶來核軍備競賽、加劇各種危機中的不穩定性因素、核戰爭的各種可能性。其實,冷戰核平衡的變化早在十幾年前最為明顯,可當時卻沒有出現任何國際軍備競賽,也沒有導致核大國關係的緊張。這一切都證明了一點:美國核優勢隻是一種理論擺設,對於理解現實中美國同其他核武擁有國之間的核關係毫無用處。

  冷戰核思維沒有退出曆史舞台

  事實上,核優勢的理論和分析提醒了人們,已經過時的冷戰核思想仍沒有退出曆史舞台。最近一年以來,特別是美國和俄羅斯仍在加緊部署其核力量,就好像它們準備在一念之間隨時決定與對方打一場大規模的核戰爭。這兩個冷戰宿敵在冷戰結束之後無法從過去的政策慣性中解脫。

  美國核優勢觀點經不起仔細推敲。首先,“相互確保摧毀的時代已經隨著美國單極核武霸權的崛起而結束”,這一說法與事實不符。事實是,相互確保摧毀從未作為一種軍事行動政策在美國或俄羅斯存在過。其次,“戰略平衡剛剛發生了驚人的轉變”,這一觀點也有悖於事實。這一平衡和轉變在16年前蘇聯解體時就已經發生。第三,俄羅斯核武力突然衰落並未像兩位教授的理論所預測的那樣引起強烈的不穩定。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被人忽視,即核武安全更多的是一種精神狀態,而不是物質狀態。中俄核武戰略家已經開始認識到,憑借極少量能夠在一次打擊中幸免的核武器就能輕而易舉地對美國產生威懾作用。朝鮮和伊朗這些國家似乎也開始認識到這些信念———即利用一些隱藏的核彈就能抵消美國的核主宰。美國的戰略家自身似乎也接納了這種思想。任何核武擁有國都能輕而易舉地威懾美國,哪怕是最簡單最小型的核武庫也是如此。這就是為什麽美國要想盡一切辦法阻止對手獲得哪怕是一個核彈。一旦對手獲得核彈,這場威懾“遊戲”就會發生根本改變,損害美國的軍事選擇和政治力量。

  對美俄核武威懾力的關注,以及使用陳舊的冷戰時期穩定性理論,隻會妨礙對如今真正核挑戰以及解決方案的思考。美國核優勢(或這方麵的常規優勢)很難解決弱國和恐怖組織挑起的非對稱戰爭,這對美國而言才是更加致命的真正威脅。

  如果說曆史教會了我們一些事,那就是核優勢並沒有將美國眼中的敵人一一消滅。與軍事威脅相反,軍備控製和安全保證為基礎的手段往往更加有效。例如,美國在建立防止核擴散體係方麵的領導力、為非核國家提供了安全保障,並限製了擁有核武器國家的數量。世界在不斷變化著,許多方麵都變得更加危險,但是核優勢是一種不相幹的參考點。或者更糟糕的是,核優勢是一種誤導美國,甚至讓美國自我毀滅的理論,會削弱美國製定最佳安全戰略的能力。

  (作者分別是美國世界安全研究所所長、美國《華盛頓觀察》周刊主編,全文英文版見近期的《中國安全》季刊。)

    相關鏈接

  美國權威刊物《外交》雜誌2006年3/4月號發表了題為《美國核優勢的崛起》的長文,作者是美國學者凱爾·萊伯和達麗爾·普列斯。文章稱,冷戰時期長期存在的核平衡僵局已被美國的核霸權徹底顛覆,“相互確保摧毀”的時代正走向終結,美國可能很快就具有通過“先發製人”式核打擊一次性摧毀俄羅斯或中國核武庫的能力。作者認為,世界核大國的核威懾均勢之所以被打破,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美國對核係統進行了大規模改進;二是俄羅斯核力量急劇下降;三是中國的核力量規模始終停留在較小的水平上。由於該文的觀點涉及美國未來戰略決策的走向,它引起了全球戰略研究專家的廣泛關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