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軍事時評:如何看待中國遭遇的“被北極”

(2010-03-12 09:02:35) 下一個

軍事時評:如何看待中國遭遇的“被北極”
2010年03月         來源:人民網

美國海軍核潛艇在北極地區活動 圖片來源:人民網

    本月初,中國遭遇了一次“被北極”。歐洲某知名媒體引述一個研究所發布的關於北極地區的報告稱:“北極地區可能成為中國著手界定自己全球戰略利益的另一塊區域”,並同時強調,中國尤其警惕俄羅斯的態度。當筆者讀過該文之後,第一感覺就是這篇新聞作品太富渲染力。果不其然,隨後便有不少人對其做了“進軍”、“爭奪”和“中俄關係或趨緊張”等解讀。

    目前,北極地區的巨大價值正在得到越來越多的國家認可。因為根據已經探測到的數據,全球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總量25%集中在北極地區。而受全球氣溫升高的影響,北冰洋地區的海冰正在加速融化,並在25~30年內,有可能將在夏天消失。那時北冰洋可能將會完全沒有冰山的阻隔,航運、漁業和石油天然氣開發將暢通無阻。

    為此,一方麵國際社會正在共同努力為北極通道的商業運營作積極準備。2007年4月17~19日,俄羅斯、英國、美國、加拿大和挪威等國家代表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召開北極航運大會,詳細討論有關北冰洋貿易航線國際協議和管理規劃。而另一方麵,相關國家的利益並不一致,為奪取北極地區的控製權,不斷地討價還價、明爭暗鬥。美國和歐盟堅持把這個連接兩大洋的通道當作“國際共管區域”,認為任何國家船隻都可以自由通過,並將其作為調動核潛艇的走廊。而加拿大則視此通道為本國所有,極力想控製和滲透,在戰略上占據主動。此外,加拿大與丹麥在漢斯島歸屬問題上也有矛盾。漢斯島在丹麥格陵蘭島與加拿大埃爾斯米爾島之間,麵積不大,氣候寒冷,但占據該島對加強通道的監視與控製大有裨益。

    北極地區的爭奪呈現白熱化、公開化、激烈化已經使北極成為一個潛在的“火藥桶”。隨著國際化進程的加深,中國與世界各國各地區的聯係正日益緊密,盡管是在沒有海岸線的北冰洋,一旦北冰洋周邊國家發生衝突,中國的利益要想完全“超脫”也是不可能的。

    筆者認為,中國有必要適度參與北極事務,最大限度地維護世界各國人民和中國人民的長遠的根本利益,但是這和部分媒體所渲染的“進軍”、“爭奪”等有著截然不同的意義。

    首先,中國一貫主張在聯合國的框架內通過協商和平解決北極爭端,反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的立場。積極發揮聯合國安理會和相關委員會的作用,反對少數國家通過秘密協定等方式瓜分北極,而把其他國家排斥在外。

    其次,維護《聯合國海洋公約》及其他相關條約的權威性。1982年通過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沿海國可以劃出自領海基線量起12海裏寬的領海、24海裏寬的毗連區、200海裏寬的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沿海國管轄海域之外的海洋,是不屬於任何國家的公海。公海的海底叫做“國際海底區域”,並規定“區域”及其資源屬於“人類共同繼承的遺產”。不論是沿海國還是內陸國,都享有對“區域”及其資源的權利。

    1920年2月,由英國、美國、丹麥、挪威等18個國家簽署的《斯瓦爾巴條約》(也稱《斯匹次卑爾根群島行政狀態條約》),雖然涉及的土地範圍僅限於斯瓦爾巴群島,卻是迄今為止在北極地區唯一具有約束力的政府間條約。1925年,中國、前蘇聯、德國、芬蘭、西班牙等33個國家也參加了該條約。條約承認挪威“具有充分和完全的主權”,該地區“永遠不得為戰爭的目的所利用”。各締約國的公民可以自主進入,在遵守挪威法律的範圍內從事正當的生產和商業活動。

    最後,積極參與北極科學考察等活動。中國作為《斯瓦爾巴條約》的締約國,完全有權進入斯瓦爾巴群島地區,建立北極考察的後勤基地,開展正常的科學考察活動。1990年,中國加入了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1999年7~9月,中國北極科學考察首次對白令海、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等地進行了實地考察。2004年,在挪威的西斯匹次卑爾根群島上的新奧勒鬆建立了中國北極黃河站。今後,我國應進一步重視並加強對北極的科考活動,增加財政投入,拓寬考察範圍,提高技術手段,建造更先進的破冰船,及早獲取第一手資料,為進行礦產開發和開辟新航線做前期的準備。(作者:李兵 中央黨校國際戰略專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