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空軍運8係列運輸機及與美國C-130數據比較(組圖)

(2010-01-27 14:37:05) 下一個

核心提示

運-8是中國空軍目前的主力運輸機,這種載重20噸的運輸機具有很寬泛的適用範圍。另外中國以該機為基礎還先後改裝發展了預警機、電子戰、指揮控製、海上巡邏機等多種特種支援飛機,為完善中國空軍的支援戰機奠定了基礎。


運-8自服役以來一直都是中國空軍主力運輸機,並發展出預警機,電子機等多種變型機。
 

空軍成立之初,部分邊疆偏遠地區如西藏還未解放,由於這些地方地形複雜,地麵部隊通行困難,因此需要空中運輸支援,為此空軍利用繳獲、起義的美製C-46等型號運輸機組建了運輸航空兵。空軍運輸航空兵組建不久就成功支援地麵部隊解放西藏,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的完整。由於當時西方國家的禁運,空軍運輸航空兵逐漸用前蘇製運輸機替代原來的美製飛機。1966年為提高空軍運輸航空兵空運能力,我國引進了前蘇聯安-12B型軍用運輸機,但此時中蘇關係業已緊張,繼續從前蘇聯引進的可能性已經較低,因此空軍決定研製大型運輸機。

當時提出了兩個方案:第一方案,以蘇聯安- 12為樣機進行測繪設計,這種飛機的特點是發動機功率大,載重量大,油耗小,經濟性好,由於此前有關單位已根據部隊的要求,開展了前蘇製飛機零配件的國產化,因此器材成品可立足國內,試製的可行性好;第二方案是以美國C-141為參考樣機,自行設計,這種飛機載重量大,飛行速度快,結構工藝先進。但這個方案所需要的材料工藝國內一時難以滿足,特別是缺乏先進的渦扇發動機,因此空軍經過評估後認為第一種方案較為現實,經過努力,可以在短時間內拿到飛機。

1968年有關部門向西安飛機研究所、西安飛機廠下達了測繪仿製安-12B運輸機的任務,飛機編號為運輸8型運輸機,簡稱運-8,1972年完成首架運-8飛機的組裝,1974年首飛成功,此後為備戰、加強三線建設的需要,國家將運-8的試製任務交給了新成立的漢中的陝西飛機廠,1975年由陝西飛機廠試製的運-8機首飛成功,1980年運-8通過設計定型,並批準投入批量生產,1985年運-8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中國空軍在成立之初,美製C-46運輸機成為當時空軍的運輸機主力。

AN-12運輸機是運-8的原準機

運-8機身為全金屬硬殼式結構,機艙分前、中、後、尾四段。機身整個前段為氣密艙,前段前半部是駕駛艙,設正、副駕駛員、領航員、通信員和空中機械師座席。駕駛艙前段為領航艙,有機玻璃機頭罩便於領航員觀察。運8飛機采用平直梯形懸臂式上單翼,雙梁箱式結構,低阻層流翼型。機翼由中央翼、中外翼和外翼三部分組成呈“海鷗”形,使飛機在顛簸氣流中仍有良好的動態品質。運8采用前三點起落架布局,前起落架有兩個機輪。主起落架為四輪小車式,均采用低壓輪胎,裝有新穎的盤式刹車機構,可適應草地、雪地、沙礫地等簡易跑道起降的要求。

運-8的機載設備包括通信設備包括DS-3、DF-2短波收發機、JDT-1短波單邊帶電台、CT-3超短波電台、JT-6A機內通話器等。導航係統為多普勒導航體製,由HZX-1航向姿態係統、BXW-2轉彎儀、ZDP-1地平儀和KJ-6C自動駕駛儀等組成。還有WL-7無線電羅盤、WG-3無線電高度表、XS-6信標接收機等供遠程導航用。裝有HL-3自動領航儀,可通過自動駕駛儀控製飛機沿預定的航線飛行。DPL-1多普勒雷達、HAL-2航行雷達與HL-3、HZX-1、WL-7等配套使用,可保證飛機晝夜安全飛行。運-8是典型的軍用運輸機,配備有尾炮,可以在必要時進行自衛空戰。(不過由於現代空戰武器,特別是空空導彈的發展,運-8的尾炮在現代戰爭中的作用已經越來越小,所以從1984年起空軍決定運-8取消了尾炮,稱為運-8去炮塔型,這也是運-8的標準生產型。)

運-8動力裝置為四台渦槳-6渦輪螺旋槳發動機,配用自動順槳、自動變距的J17-G13型螺旋槳,單台最大功率312O千瓦(4250當量馬力)。該發動機於1969年8月開始研製,1970年9月首次上台架運轉,1973年4月首次上天試飛。1976年完成設計定型.並裝備部隊使用。首翻期壽命已由定型時的3 0 0小時延長到3 0 0 0小時。1982年渦槳-6開始改進設計,提高功率至3350千瓦,並降低油耗。采用的主要技術措施是提高渦輪進口溫度約40℃,並提高約2%的轉速。渦輪第1級采用空氣冷葉片,改進了冷卻氣路等。

渦槳-6發動機1976年完成設計定型,裝備運-8飛機使用。

運-8機身為全金屬硬殼式結構,機艙分前、中、後、尾四段。

經過使用,部隊認為運-8的性能較好,最大商載可以達到20噸,可以在載運10噸的情況下從北京飛抵全國任何一個省份機場,但其貨艙是非氣密型,無法完成在中、高空人員的運輸,並且改裝成特種機也受到限製,同時貨艙艙門為內開式,打開時占用貨艙空間且不能做為貨橋,因此在載運車輛時十分不便,1985年陝飛提出運-8全氣密型運輸機的研製方案編號為運-8C,該機引進了美國洛克希德貨艙門密封和空調技術,將貨艙改為全氣密型,並且將貨艙門改變為可以兼做貨橋的下開平放式貨艙門,並且相應對機身結構進行了加強,1990年運-8C飛機試飛成功,1993年國家批準運-8C設計定型,同年飛機投產裝備空軍,運-8C是運-8係列生產數量最多的型號,也是我國空軍運輸機群的主力,並且該機的研製成功為運-8改裝特種機和向民用領域擴展提供有用的平台。

運-8C在改進過程中為保證安全性,取消了機身油箱,載油量減少近8噸,航程下降2000公裏左右,嚴重影響了運-8的空運能力,為此曾經設想在機翼增加2個機翼副油箱,但因為機翼受力結構變動較大,技術實現較為困難而沒有實施,另外運-8飛機發動機功率小,直接影響飛機起飛重量和承載重量、巡航速度、爬升率等。尤其是高溫、高原性能,最大起飛重 量減少嚴重,降低了有效載荷,影響了運輸效率,如從海拔超過3000米的拉薩機場起飛時,其載重隻有5噸,另外運8飛機無法快速爬升到 超過南方雷雨雲層7000-8000米以上高度巡航飛行,因此其使用受到較大的限製。

運-8C代表運-8發展一個新的階段

運-8C機頭,右為首飛試飛員鄒延齡

根據以上缺點,陝飛根據部隊要求對運-8C提出了改進方案,並將其命名為運-9。與運-8C相比其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麵進行了改進:換裝渦槳-6C渦槳發動機,配備六葉複合材料螺旋槳,最大功率由4250馬力提高到5100馬力,耗油率下降,較大程度上改善了飛機高溫、高原條件下的飛行性能。飛機在平原地區的最大起飛重量及載貨量的能力也得到較大的程度的提高,飛機最大起飛重量在平原地區從61噸提高到65噸,飛機載重量從15噸提高到2 0噸,從拉薩機場起飛最大載重由5噸提高到15噸。為提高航程,采用了機翼整體油箱,載油量由不到14噸提高到20噸,航程由3100公裏提高到5000公裏,留空由不足7小時提高到10小時。機載設備換裝電子飛行儀表係統和發動機指示及乘員告警係統,改進自動駕駛儀,增加飛行管理係統,換裝大氣數據係統,配置先進的通訊、導航、氣象雷達係統,加裝近地告警係統和空中防撞係統以及改進座艙環境等。航電係統由ARINC-429總線進行了綜合,提高了飛機任務完成能力和可靠性和可維護性能。 為提高運載能力,其貨艙進行了加長,長度由運-8C的15.7米增加到16.2米,貨艙容積增大,載運車輛等大型貨物的能力得到提高。這點對於提高現代戰爭中部隊的應急作戰能力非常重要,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運-8平衡木預警機的載機已經根據這個標準進行了改進,從公開的照片來看其已經換裝了渦槳-6C發動機和6葉複合材料螺旋槳,今後改進改型各種專業機型和特殊用途的飛機開辟了更為廣闊的前景。

運-8的大改運-9,該機和運-8平衡木的載體相近

運-8海上巡邏機

70年代由於國產水轟-5型水上反潛巡邏轟炸機遲遲不能設計定型,交付部隊,因此陝飛開始了運-8改裝為海上巡邏/反潛飛機的先期研究,1983年根據海軍的要求,利用引進的國外設備,陝飛正式開始運-8海上巡邏機的研製。其主要在運-8原型機的基礎上加裝了加拿大的AN/APS-504搜索雷達、LN-72慣導係統、LTN-211奧米加導航係統,國內配套的設備包括聲呐浮標及音響接收處理係統、紅外搜索係統、偵察照相機、紅外照相機等,為提高戰機的生存能力還加裝了全向雷達告警係統和幹擾物投放架。1984年首架運-8海上巡邏機試飛成功,交付海軍航空兵使用,填補了國內裝備的空白。但該機采用非氣密機體,工作條件受到限製,其探測係統也各自分離,沒有通過數據總線進行交聯,因此也沒有實現數據的綜合處理和顯示,另外也缺少攻潛武器,所以在新世紀我國又開展新一代海上巡邏/反潛機的研製,其配備的航電係統更先進,並具備多種武器以執行多種作戰任務。

運-8A黑鷹載機

80年代我國從美國引進了S-70黑鷹直升機,因此需要一種運載工具能夠讓其迅速在我國境內進行快速布署,特別是能夠在西藏地區執行任務。為此我國在運-8的基礎上發展了黑鷹載機,編號為運-8A,主要將翼後貨艙加高到2.72米,1985年運-8A試飛成功,同年成功將黑鷹直升機成功運入西藏。

運-8海上巡邏機

運-8黑鷹載機

運-8警戒引導飛機

80年代隨著我國海軍反艦能力的增強,特別是殲轟-7型殲擊轟炸機的服役後,使海軍急需一種能夠對大麵積海域進行搜索和目標指示的飛機,並且能夠協調戰區內反艦平台的作戰行動,這就產生了之後的運-8警戒引導飛機。(該機將在網易閱兵第36期中予以專門介紹)

運-8CA

這是我國為支持殲-11B型飛機研製了雷達試驗機,眾所周知在電子設備在使用前要經過嚴格的使用環境測試才能投入使用,而機載航空電子設備必須要在空中進行。由於新型戰機往往也在試飛,出於降低係統風險概率出發,機載航空電子試飛一般在專門的試驗機上進行。一般機載航電係統試驗在戰機試飛之前就開始了,目的在於盡快讓戰機實現齊裝配套,也可以提前為全狀態的戰機試飛員提供熟悉戰機的環境。根據有關資料介紹,采用雷達試驗機可以讓機載雷達的研製周期減少6-12個月。由於殲-11B的機載雷達天線尺寸較大,直徑差不多有1米,我國原來的安-24雷達電子試驗機已經無法滿足試驗要求,所以在運-8的基礎上改裝了雷達試驗機,並且先後承擔了機載雷達的調整和定型試飛任務,並且該機還是我國發動機試車台,完成了渦槳-6和複合材料螺旋槳的試飛任務。

運-8警戒引導機

運-8CA試驗機,注意機頭和六葉複合材料螺旋槳

運-8平衡木預警機

本世紀初我國決定自行研製空中預警機,在伊爾-76的基礎改裝了大型空中預警機,但這種飛機價格較為昂貴,並且我國的伊爾-76數量也有限,因此有關部門決定研製一種中型預警機作為該機的補充,這就是後來的運-8平衡木預警機。(該機將在網易閱兵第36期中予以專門介紹)

運-8電子戰飛機

現代戰爭中電子戰已經成為重要的作戰形式,通過電子戰可以有效的阻止對方利用電磁頻譜,讓對方不能有效獲得、傳輸和利用電子信息,幹擾其指揮控製體係和精確製導武器的使用,以運-8為基礎的電子戰飛機有多種,包括類似美國RC-135的兩側帶有大型天線陣列的空軍型,有類似前蘇聯安-12P的海軍型,這些飛機的裝備,大大提高我軍電子戰能力。

除了這些型號,運-8其他改進型號還包括;指揮控製型,裝備有各種通信係統,用於空中及地麵部隊的聯絡,民用型、郵政型等,值得一提的是在當年我國空中加油的選型中,陝飛曾經提出過運-8空中加油型,盡管其具備載油量大、發動機耗油低的優勢,但由於速度低,難以與殲-8D空中受油機配合,所以最後空軍選擇了轟油-6空中加油機,但隨著我軍三代機如蘇-30MKK和殲十等作戰飛機的服役,運-8改裝成空中加油機的前景又明朗起來。

正在進行試驗的運-8“平衡木”預警機

運-8電子戰空軍型(上),海軍型(下)

從運-8平衡木載機體現的技術水平來看其作為軍用運輸機性能指標已經可以和美國C-130J相比,並且具備價格低的優勢。由於這兩種飛機是當今僅有兩種載重在20噸的軍用運輸機,在部隊裝備前景和出口都有較為明顯的優勢,實際上即使是美國空軍其軍用運輸機的裝備主體也是C-130這樣的運輸機。

出口津巴布韋的運-8與該國的C-130運輸機。將來運-8新改型的性能將和C-130J相近。

但我們也應該清楚的看到運-8畢竟測繪於60年代的前蘇聯運輸機,其貨艙容積相對較小,配合新型陸軍應急反應速度快速機動能力較差。眾所周知,新世紀陸軍裝備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8X8輪式戰車大量裝備,如美國的斯崔克部隊,這些戰車擁有較為齊全的武器、火控係統和較強裝甲,因此其體積和重量都較大,特別是為了對付威力日益增大的單兵反坦克武器,這些裝甲車多采用了附加裝甲,從而進一步加大了其體積和重量,因而難以容納到現有的運輸機貨艙中去。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各國新研製的軍用運輸機如安-70、C-X、A400M都加大的貨艙,特別是加高和加寬,從外形上看顯得比較短粗,而C-130和運-8想運載這些裝甲車就比較困難,如美國的未來作戰係統-FCS為了考慮防護係統,已經放棄了以C-130為運載目標。對於中國來說,新型的VN-1型8X8裝甲車已經定型,即將開始量產裝備部隊,所以盡管運-8軍用運輸機新型號性能已經和C-130J相比,但其在我國空軍的前景似乎可以用——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來形容。因此我國空軍需要更大、更新的運輸機以支持未來的我國陸軍的應急作戰部隊。

運-8係列支援VN-1這樣的戰車作戰較為困難。

斯崔克部隊的普及,對軍用運輸機提出新的要求。

A400M形狀顯得比較短粗,主要就是為運載8X8輪式裝甲車

下麵是運-8C運輸機與美軍C-130大力神運輸機的性能對比表:


下表是網易軍事對運-8C運輸機的排名及國產化率評估,5星為滿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