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駐藏軍人每天堅持跑5公裏 進行“三個100”訓練

(2009-08-11 10:56:49) 下一個

2009年08月11日 10:18解放軍報

西藏軍區摩步團進行高原地區實戰訓練。 趙海波 攝影

■本報記者 高 飛 本報特約記者 趙丕聰

8月3日晚,西藏軍區某摩步團團長鄭衛國、連長張春雨、指導員胡君、班長張恒參加中國軍網嘉賓訪談,與網友對話,解答尖銳問題,袒露真實心扉。

履行使命是天職

後勤豈能不入陣?

鏡頭回放:2002年7月,胡君從昆明陸軍學院畢業分到某摩步團。跨入營門的那一刻,看到的是清一色穿迷彩服的官兵。“這是一個時刻準備打仗的部隊!”這個團已連續11年被表彰為“軍事訓練一級單位”。

網友:聽說個別單位在戰備演練中搞“花架子”、形式主義,不按規定全員額抓好戰備演練。報道說你們團也出現過演練不見後勤官兵的問題,這樣怎麽能打贏未來戰爭呢?

鄭衛國:你說的隻是個別現象。從我們團誕生的那一天起,就牢記戍邊衛國的使命,穩步推進部隊建設,紮實做好軍事鬥爭準備,不斷提高核心軍事能力,隨時準備打贏明天的戰爭。

去年,團裏的確出現過後勤官兵不按規定實施戰備值班的情況,團黨委發現後嚴肅查處,並對每個官兵在戰備值班中所擔負的任務進行細化和分工。去年10月以來,團裏按照戰備要求,多次對每個建製單位進行戰備拉動演練和點驗,全部符合要求。

張春雨:在我們團,戰鬥力建設實施全員額覆蓋,因為我們明白任何一個人的掉隊,都會對全團戰鬥力的提升形成短板。團裏組織戰備值班和分隊進行演練,所有後勤人員都要參加,所帶裝備要完全符合戰備要求。

在我們團,文書、炊事員、衛生員等,野戰生存食品和生活用具均按個人的戰備編號進行編組劃分,演練和拉練時按照規定攜帶。

鄭衛國:“如果現在麵臨戰爭,我們該怎麽辦?”“明天要打勝仗,今天還缺什麽?”這是全團官兵經常討論和思考的課題。這樣就能把大家的意見、反映的問題及時收集上來。

在務虛的同時,我們更注重體能訓練和專業訓練,著重突出戰時的負重訓練以及平時的5公裏長跑。還有就是高原的組合練習,以及高原抗缺氧訓練,幫助官兵增強適應高原戰鬥的能力。每年,把全團官兵拉到海拔4500米到5000米的高海拔地區,進行高原針對性訓練。

張恒:我們是高原部隊,在未來的戰爭中,我們可能出現在不同的海拔高度,所以部隊在各種海拔高度、各種複雜地域進行針對性訓練。每年在高海拔區域進行兩個月的實兵演練。

高原訓練難度大

誰言在位就建功?

鏡頭回放:由國家體育總局、解放軍總政治部和成都軍區等單位投資興建的全軍首個“高原官兵綜合健身中心”,2007年元月1日在西藏軍區某摩步團正式建成開放。

網友:聽說在高原當兵服役是不出早操的,據說是因為這裏的氣候地理會影響官兵健康。所以有人說,能在西藏高原當兵本身就很不簡單了,隻要在崗在位就是建功立業。是這樣嗎?

胡君:這個說法不屬實。我們高原軍人不論在什麽情況下都會嚴格遵守部隊的條令條例和各項規章製度,按照大綱要求訓練出操,而且難度大,要求高。早操是我們一日生活製度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

當然,高原氣候會給我們帶來一些影響,但我們必須克服這些影響,努力適應。運動員要想拿冠軍不是還特意進行高原訓練嗎?!我們要打贏高原戰爭,不僅要出操,還要保持每天5公裏長跑、“三個100”訓練。具體來說就是100個俯臥撐、100個負重下蹲、100個仰臥起坐,從這些具體訓練中增強和積累打贏能力。

張春雨:駐地海拔3650米,平均含氧量不足內地的60%。在那裏徒步行走就相當於在內地負重20公斤。對此,我們依靠科學的訓練方法,視官兵體質而定,讓他們逐步適應,最終達到大綱要求和部隊特殊要求。

張恒:在進行這些訓練的同時,也是對我們戰鬥意誌的培養。進入新世紀,新裝備陸續裝備到位,新兵種相繼誕生,我們在搞好人與裝備結合的同時不忘老傳統,用“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創業、特別能奉獻”的老西藏精神來鞭策我們做好各項工作。

環境惡劣人有誌

裝備亦被賦“人性”?

鏡頭回放:某新型輪式裝甲車到位,麵對那些密密麻麻的按鈕與電子儀表,官兵們犯了怵。一名戰士誤操作導致戰車出現故障,眾人束手無策,致使該新裝備未能在規定時限內形成戰鬥力。

網友:西藏高原因為嚴酷的地理氣候環境,被人們稱為地球“第三極”。人可以靠精神、意誌品質去戰勝惡劣的環境,但是裝備是死的,你們如何讓裝備適應環境條件呢?

鄭衛國:西藏高原缺氧,氣壓低,很多裝備功能發揮不穩定。其次就是風沙大,對裝備的磨損較大。日照時間長,對裝備也會造成損害。我們自行攻關解決了一些裝備上的問題,逐漸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說通訊手段、負重輪更換等等,已經收到了顯著的效果。還有幾個項目獲得了全軍科技進步獎。

張春雨:裝備的使用離不開人才的培養。我團組建之初,隻有一小部分是裝甲兵專業的幹部,我們通過到內地培訓,邀請軍工企業和軍隊院校專家到團指導授課等,加快人才培養。目前,全團官兵不僅都能適應高原氣候,而且均能熟練掌握裝甲兵專業技術。

鄭衛國:很多媒體給我們加上“高原鐵騎”的稱號,在我看來,“鐵騎”除了指鐵的戰車、鐵的裝備,更重要的是鐵的官兵堅守鐵的紀律打造鐵的部隊。隻有熟練駕馭裝備,人機完美結合,裝備也會體現“人性”,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鐵騎”,先進的裝備才能形成戰鬥力。

高原服役終無悔

誰說“經曆”是跳板?

鏡頭回放:軍校畢業可以到駐京某部任職的鄭衛國自願來到西藏部隊,一幹就是17年。二姐心髒病發去世,他沒來得及送一程。為了給女兒一個好的教育環境,鄭衛國前兩年在吉林洮南老家買了房子,女兒在那邊上學,隨軍沒隨隊的妻子跟著陪讀。鄭衛國結婚15年,夫妻倆如今依然兩地分居。

網友:有人認為,高原條件這麽艱苦,環境又閉塞,而你們選擇留在西藏部隊,是因為看重這一“個人發展”平台,不僅補助高,享受優惠政策,還多了回內地提升當官的機會?

鄭衛國:說實話,這個問題讓我“很不舒服”。我們很多老西藏,轉業回到內地一身高原病,還當什麽官?我們有一個副團職技師叫陳建新,轉業到武漢做了一名警察,老婆有病需要他照顧,女兒在成都上大學,家裏經濟比較緊張。

今年6月,我在成都見到他,快50歲的人了,又瘦了一圈。在崗巴營,好多幹部結了婚卻因為高原環境一時不能安排生育計劃。哪一個西藏軍人沒有這樣那樣的家庭困難或不幸?但我們選擇了在西藏報效國家,就不可能忠孝兩全。

張恒:2003年母親去世,我不在她身邊;2008年9月孩子出生,我不在妻子身邊,直到6個月後,我才第一次見到孩子。在我們團每天都有很多感人的故事發生。

胡君:老西藏精神中有一句話叫“特別能奉獻”,其中就包括軍人家庭的奉獻與犧牲。我們新時代軍人,就是要繼承和發揚前輩留下的精神財富。自從我穿上軍裝來到高原那天起,就從沒想過要離開西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